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河南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具有师范性质的省属本科院校。 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河南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78年定名为河南教育学院。学院坐落在享有“中国八大古都”之称的郑州市,地处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信息快捷,是青年学子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00多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150多人,讲师、工程师200多人,长住外籍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86人。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院目前在校生31500余人,其中函授生20000余人,骨干教师培训班、新课程培训班学员1450人。
学院现设有中文、外语、教育、政治、法律与经济、历史、管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人口与生命科学、地理、旅游、艺术 、体育共16个系、49个专业和一个二级学院(HMC语言学院);德育、公共外语两个直属教研部,高教、基础教育、化学三个直属研究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我院设立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门户网站。我院还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培训基地。
学院重视教育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近10年来,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立项及资助科研项目328项,发表论文2559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68部,获厅局级以上奖励426项。图书馆藏书近30万册,各类报刊杂志763种,定期编辑出版并公开发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河南教育学院报》。
学院坚持“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全面统筹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教师培训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并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贯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建院以来,学院共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及其他各类人才21万多人,学生遍布河南省各市、县,大多数学生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学院先后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称号,被河南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河南省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目前,学院在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征地928亩,新校区建设正在紧张地进行中,2005年9月首批学生已经入驻。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扩大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办学规模,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力争在教育硕士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合作办学、科研成果开发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学院将继续加快发展进度,加强和谐程度,弘扬“在困境中奋起”的学院精神,为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2008年,以全票的优秀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4-2008年,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9项,厅局级课题251项。发表学术论文1290篇,其中国外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384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37篇。出版学术著作141部。获省级优秀成果奖14项,厅局级优秀成果奖168项,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1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教育院校十佳学报”等荣誉称号。
河南教育学院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开大道76号,该校是一所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河南教育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以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和师范性、应用型本、专科人才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河南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78年正式设立为河南教育学院。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立足基础教育,服务基层,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道路,逐步形成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普通和成人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的办学格局。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我校相继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评估和学报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57项、厅级课题39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厅局级奖励377项;发表学术论文1827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158篇、核心论文537篇;著作128部;科技咨询报告117篇。学校小麦育种中心在王世杰博士的带领下研发的豫教系列小麦新品种相继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1500余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社会科学综合类(高职专科成高院校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教育类扩展期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RCCSE高职专科成高院校学报核心期刊中的权威期刊。为顺应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办学趋势,更好地服务于河南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从1993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先后开设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等45个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与途径,相继与武汉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职北方智扬(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校拥有纬五路和龙子湖两个校区,占地588746.16平方米,建筑面积28.08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教学大楼、行政管理中心、学生餐厅等;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篮(排)球场25个,网球场6个;投入800余万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861人,专任教师45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6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29人,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8人。国家级模范教师、国家优秀教师5人,享受省管专家津贴3人,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33人。设有19个院系、3个教研部。拥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名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建有软件工程实训中心、物流专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165个、校外实训基地106个。
学校于2004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先后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等12个专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为了切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学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就开设的专业和在校生人数来看,已逐渐从以师范教育类转变成以应用技术型为主,像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应用技术型专业,生源质量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赞誉。
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学校还担负着为我省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主要任务,是河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河南总站等机构均设在我校。学校以此为依托,共培养培训出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及其他专业人才32万余人。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欢迎。生源质量连年提高,就业形势逐年看好,经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调查,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省级文明学校”、“郑州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在河南日报和大河网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学校连续三年进入“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行列。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第三届(中部)高等教育发展高端研讨会上,我校获得2012年度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称号。
(中文核心11篇,其中CSSCI刊物5篇)1.《新世纪文学的代际分化及新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1期(CSSCI)2.《张天翼小说的爱情书写》,《社会科学家》2009年11期(CSSCI)3.《二十年来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CSSCI)4.《同名小说〈幸福的女人〉互文性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CSSCI)5.《中国新世纪文学作家群体风貌论略》,《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CSSCI)6.《从新闻到电影的叙事变迁》,《电影文学》2009年第3期。7.《近二十年张天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8.《历史环境与原欲力量的雷雨——<雷雨>中繁漪形象再评价》,《戏剧文学》2005年第4期。9.《在“镜像”中深化作品所开掘的主题——<原野>对国民性的批判》,《四川戏剧》2005年第5期。10.《现代意识与丁玲小说创作——丁玲小说艺术创作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1.《丁玲小说艺术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独著。12.《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3.《冰心“爱”的哲学探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4.《被情欲之火灼烧的女人——繁漪形象新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15.《论夏绿蒂 勃朗特与丁玲的创作共性》,《南阳师范学院》2003年第10期。16.《论鲁迅人格的超凡魅力》,《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17.《素质教育与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05年第2 期。18.《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演进》,《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字。19.《灵魂深处的悲歌——〈寒夜〉中汪母心理隐秘探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对爱情感伤地嘲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7月。2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5年7月由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出版。总字数24.2万字,本人排在著者第一名,承担10.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