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报刊杂志系统开发背景

2023-12-09 06: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报刊杂志系统开发背景

历史背景: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

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

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代报刊

大众化报刊的历史背景

报刊作为启迪民智,或大众教育的工具,在新闻史上,并非自古就有的。直到19世纪以前,报刊作为交流工具,一直是上流社会的精神特权,一般的下层民众是无缘问津的。因为这种报刊除了价格高昂,下层民众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外,其典雅深奥的内容、繁琐艰深的文字,也使得民众望而却步。虽然在此之前,报刊在人类历史的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仍然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存在。这种情形,自然不能归咎于报界自身,而是由客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19世纪初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的进展,早期的大众化报刊开始出现,在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第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便士报”、“一分钱报”。大众化报刊的历史条件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近代大众报业以新闻自由为基础,而新闻自由又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所以民主的政治秩序实乃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诸如发行特许制之取消,新闻检查制度之废除,言论编辑政策之独立,均依赖民主政治的完成。而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均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大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压制言论,取缔报纸,不仅与法律相矛盾:而且为公众道德所不容。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二,城市规模的扩张19世纪初期,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适应着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要,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城市,并且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认识社会,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另方面,人口的集中及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都市已由过去的商品交易中心,变成了信息交流中心。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庄生活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态度绝然不同,近代都市居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关心城市内外的各种信息。因此,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潜在读者。三,工商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在19世纪前半期,广告产业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实现了空前的飞跃,成为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在此时,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离开大众报刊,广告的繁荣是不可思议的;换言之,报刊广告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另方面,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又是价廉,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近代大众报业的经营支柱有二,一为发行收入,二为广告收入。后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提高其在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并且只有它,才是降低报刊成本,降低报价的根本保证,才是报业摆脱经济上的依附地位,走上政治上独立道路的根本保证。四,交通电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通讯技术的革命,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是印刷技术的重大进展。欧洲自1450年应用活字印刷术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印刷技术基本上还停在手摇平版机阶段,没省什么重大变化。至18世纪末期,蒸汽动力开始应用于生产过程。1814年,又一个德国人发明了滚筒式蒸汽动力印刷机。第二年,英国《泰晤士报》就装备了这种机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其二,是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19世纪前,人类的交通主要依赖于马车和帆船。1804年,持里维西克把瓦特的发动机应用于运输,制造了第一辆火车头。1825年,历史上第一条铁路通车。铁路网的使用,使人类生活固定条件的陆路运输的最高速度提高了10倍。当年拿破仑在俄罗斯惨败后,从维尔纽斯到巴黎,走了312个小时。这段1400英里的距离用火车只需不到48小时。大洋航行,也由于蒸汽轮船的使用而缩短了距离。在此前后,有线电报也发明出来并进入了实用阶段。所商这些技术的进步,都直接地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其三,是通讯让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此前,许多报刊因财力限制,无法搜集全面的新闻情报。通讯社则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大众化报刊基于的特定心理文化结构报纸是精神产品,报纸的任何重要趋向,都是以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为背景的。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从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这一长达240余年的历史时期,是西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时代。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自由主义的内涵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报纸既是时代的记录者,又是社会系统的一分子。报业的发展势必顺应社会的演变。报纸在19世纪初走向大众,既有的物质条件为其提供可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向其提出了召唤。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由于在纯市场机制下,生产与消费的决策都是分散、个别作出的,市场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及时、全面、充分,单靠个人的力量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不单是经济领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个人需要专业的新闻信息采集与发布机构,藉以摆脱孤独,取得与社会的联系。个人的这种强烈的新闻欲,是报纸大众化的根本推动力。当然,富有意味的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宣告市场万能“和谐论”的破产,而稍早一些的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媒体提供真实世界图景的不可能。但这距世界报业史上掀起大众化浪潮之时已有近百年的了。既然假定在其中活动的人都是“成熟的、智慧的、有责任心的”,报纸的主要任务也就不再是言论、说教,而是提供新闻信息,报纸不再是“观点纸”,而是“新闻纸”。报纸本身也不是福音书、启示录,社会假定报纸是“成熟的、智慧的、有责任心的”个人。它和自然人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没有多少区别,生活于这个社会,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满足社会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接受商品交换的平等法则,服从政府的监管与法律的约束。

新闻采编系统的背景介绍

由于报刊集团的内容发布不再仅限于纸质媒体,而是更多应用于互联网、数字报、手机报、触摸屏等其它媒体。为了使报刊内容的复用性做到最高,并大大减少人力,于是产生了新闻采编系统。新闻采编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实现稿件的采集、编辑加工、排版、审校,及大样制作和管理的全过程,使编辑部工作“告别笔和纸”,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报时间,加强新闻的时效性与交互性。

简述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背景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报房京报从崇祯末年以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4、我国唐朝出现的古代报纸是有史料为证的,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5、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6、“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7、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是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8、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10、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12、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是1857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3、1872年,路透社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14、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是创刊于1872年2月4日的《循环日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15、《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查。我国最早的白活报是申报馆于1876年创刊的《民报》

16、在北京出版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戊戍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纸是《时务报》,报刊宣传家是梁启超,“时务体”就是以他的政论文章为代表。戊戍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宣传阵地是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由梁启超主持编务。戊戍政变后,得以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是《知新报》(澳门)。

17、太平天国设立的“刷书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队伍所办的第一个出版宣传机关。

18、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阐述他的报刊思想的第一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首次提出了“耳目喉舌”论。

19、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妇女报是《女学报》,是上海女学会的会刊。

20、维新时期重要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译文《天演论》和《群学肄言》(部分)最初发表在《国闻汇编》

21、1911年7月,《大江报》发表了两篇著名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作者是詹大悲。

22、《苏报》易帜后,开设了“学界风潮”专栏,集中报道学生革命团体活动的消息。

23、兴中会办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是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第一任社长是陈少白。

24、黄远生的采访四能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5、1872年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26、于右任的笔名有骚心,大风,神州州主等。所谓“竖三民”是指他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27、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家英文报纸是《德臣报》和

28、同盟会在海外创办的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在东京出版的《民报》,首任主编是胡汉民,后由章太炎主编,与在横滨出版的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大论战。

29、中国在清代末年才开始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和《大清报律》(1908年,第一部新闻法)

30、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1月在上海建立起来的。国人自办电台最早的是1926年的哈尔滨电台。

3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其原名为《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于1868年创刊。

32、五四时期著名刊物《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最初即发表在《新青年》上。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他自己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发表陈独秀写的《谈政治》一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这表明它的改组基本完成,由启蒙报刊转变为无产阶级报刊。为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新青年》同时创办了小型政治报纸《每周评论》,1918年-1919年在北京出版,宣传了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参加该报编辑的三位文化名人是陈独秀、李大钊和周作人。

33、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第一个党的日报是《热血日报》,主编是瞿秋白。《热血日报》办有副刊《呼声》,刊载评论、通讯和文艺作品。

34、由周恩来领导组建的延安新闻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试验播音,呼号XNCR,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35、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中社”,1937年1月改为现名,1939年初,与《新中华报》分开而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第一任社长是向仲华。

36、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共产党的《译报》停刊后的第二年,改名为《每日译报》出版,以英商的名义发行,此类报纸被称不“洋旗报”。

3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先驱》。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该报23年10月创刊,第一任主编为恽代英。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常用的笔名有但一、天逸、稚宜等。《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7月,在动员苏区青年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贡献。

38、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中国记者。

39、《大公报》最早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复刊出版了《大公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时,曾声称“四不”,指的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后成为《大公报》的社训。

40、《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戈公振,该书出版于1927年。

41、194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42、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两位著名新闻工作者是邵飘萍和林白水。

43、1947年,在解放区新闻战线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打击了新闻报道中虚夸不实的报道作风,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44、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了《新青年》月刊和《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主编是李达。

45、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于1932年3月20日。

46、毛泽东1919年7月曾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连载的大文章,题为《民众的大联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名义主办的《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编辑了前四期,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等文章,以子任的笔名为《政治周报》的“反攻”专栏写了一系列的犀利杂文。

47、邓小平1933年5月曾主编《红星报》

48、《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是潘梓年。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兼任《新华日报》的董事长。1945年11月和1946年4月,《新华日报》曾先后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和《可耻的大公报社论》两篇文章,与《大公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9、复旦大学新闻系于1929年正式组建,首任系主任是谢六逸。

50、长征中,红一军团的《战士报》曾详细报道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迹。

51、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了公开机关报《解放》。

5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曾开展拒检运动。

53、1948年,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文献。

54、陕甘宁边区面向群众的报纸是1940年创办的《边区群众报》。

55、1918年10月,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

56、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两个报纸合并,改成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中共中央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主编是杨松。该报于1942年改版,进一步加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无产阶级党报经验的文章,其中1943年9月1日发表陆定一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新闻学研究。

57、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社长、总编是邓拓。1950年到58年,他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8、拒检运动中,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是《延安归来》,作者黄炎培。

59、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倡导集纳批判,目的是批判反动新闻事业,建立代表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60、1948年6月,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

61、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作新闻通讯著称,他曾反对孙中山,但对袁世凯某些专制和卖国行为表示不满,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遭暗杀。其著作后人编成四册。

62、旧中国报业家史良才,曾任《时报》主笔,1912年10月接办《申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倾向抗日,革新《申报》,1934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63、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在天津学习时,主编革命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组织革命团体,1920年1月创办《觉悟》革命刊物。

64、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著作,于1923年出版。

65、1931年,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红星报》,由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红星报》在长征中继续出版。

66、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主编出版《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67、解放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曾在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发表了大量的旅行游记,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68、五四前后,我国报纸著名的四大副刊是《觉悟》、《京报副刊》、《晨报副镌》和《学灯》。其中上海的两大报纸副刊是指《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其余两刊则在北京出版。

69、成舍我所办的《立报》之所以能创当时报纸发行的最高记录,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化”。

70、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的范长江,在采写这些通讯时是《大公报》的记者。

71、徐宝璜所撰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参考资料: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背景和意义

开发背景:为了方便图书管理员的操作,减少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并使其能更有效的管理书库中的图书,实现了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意义:

1、准备和提供统一格式的信息,使各种统计工作简化,使信息成本最低。

2、及时全面地提供不同要求的、不同细度的信息,以期分析解释现象最快,及时产生正确的控制。

3、全面系统的保存大量的信息,并能很快的查询和综合,为组织的决策提出信息支持。

4、利用数学方法和各种模型处理信息,以期预测未来和科学地进行决策。

扩展资料:

1、系统设计原则:

删除不必要的管理冗余,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程序代码标准化,软件统一化,确保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实用性

能够连接各个关联的数据库,获取数据库中的信息。保证各个数据库表格相关的项目之间有相同的属性。

2、特点:

以通信功能作为界面设计的核心;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容错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书管理系统

百度百科-图书馆管理系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