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香港前哨杂志爱国吗

2023-12-07 01: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香港前哨杂志爱国吗

1、找个香港朋友,将杂志扫描,电邮给你,可能可以。

2、如你能上它的官-网,其实是可看到内容,下列需先删去掉--这横线及字母并在一起,才是正确网-址 cheng---ming---mag.com

3、争鸣创刊於1977年11月1日,总部位于香港的杂志,每月一日出版。该杂志内容主要以揭露大陆黑暗和内幕为主,也时常带有一些有争议的社论。有一姐妹刊名为《动向》。

4、香港主要报刊杂志:《华侨晚报》 香港中环荷李活道106-116号,《天天日报》 香港则鱼涌华兰路盖新大厦四楼,《今天日报》香港则鱼涌糖厂街82号康和大厦4字楼南座,《镜报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53-261号,《晶报》香港皇后大道东141号二楼,《明报》 (日报) 香港北角英皇道651号,《明报晚报》( 日报 ) 香港北角英皇道651号。

帮我找找名人的爱国故事


鲁迅爱国故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爱国事例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

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乡。1912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北京长达十四个春秋的生活。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许广平成了他的学生。每到鲁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之称,探问鲁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随着了解的深入,

鲁迅和其妻子许广平
两人互生好感,互递情丝,萌生爱意。此时的信中,鲁迅则称许广平为“兄”“大人”“阁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鲁迅为“嫩弟”。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写了《风子是我的爱……》,来赞美这段纯真的爱情!而鲁迅也写下《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告别了这座曾经带给他们苦闷和欢乐的古城

许广平和她儿子周海婴
同车南下。9月两人分别登上“新宇”号和“广大”号轮船,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到广州任教。两人在热恋中乍分两地,便有了浓烈的相思之情。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两人又相聚。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岁月里,鲁迅与许广平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甘甜。1927年10月8日,这对有情人终在上海横滨路幸福地结为伉俪。
  鲁迅对于朱安是无爱的婚姻,而对于许广平则是相濡以沫的厮守!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周树人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
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与闺土初见(《故乡》之人物)。
  1892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以比目鱼对寿先生的独角兽。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898年 十八岁  

自题小像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名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是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按此最新成果根据阿袁《鲁迅诗编年笺证》(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而得,惜乎以往的《鲁迅全集》、《鲁迅年谱》及其他有关鲁迅生平的众多书籍皆以讹传讹而流毒无穷了。
  1902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 二十七岁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撰写谢承《后汉书》。
  1913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岁  
研究佛经。
  1915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1920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1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1926年 四十六岁  
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鲁迅(5张)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许广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周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理《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1936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肋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鲁迅先生葬礼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修书一封,托内山完造请医,此为绝笔。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