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理学报投稿格式要求

2023-12-07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心理学报投稿格式要求

这是重庆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论文格式,你可以参考一下。其实各个学校有自己的论文格式要求,你可以问问老师。

(论文标题)重师毕业论文理科版样式(小2号黑体)
——(副标题)作者必读 (3号宋体)
(空一行)
化学学院 化学(师范)专业 2004级 张飞(小4号仿宋体,居中)
指导教师 赵云(小4号仿宋体,居中)
(空一行)
摘 要:“摘要:”二字请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部分请用5号宋体。从第二行开始文字不缩进。
关键词:关键;排版;要求(“关键词:”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部分用5号宋体)
Abstract:英文摘要的“Abstract:”用Times New Roman体加粗。英文摘要的内容部分用Times New Roman体。
Key words:keyword;keyword;keyword(抬头用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内容用Times New Roman体)
(空一行)
这里开始是正文部分,请用小4号宋体排版(除了标题、图、表之外).
(空一行)
1 这是一级标题 (4号黑体)
(空一行)
一级标题左顶格,上下各空一行. 所有标题序号请用阿拉伯数字,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字位(即2个空格位)以下遇到一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1.1 这是二级标题 (小4号黑体)
二级标题请用,左顶格,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汉字位[1]。以下遇到二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1.1.1 这是三级标题 (小4号宋体)
三级标题左顶格,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汉字位. 以下遇到三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1.2 这是二级标题
以下遇到二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空一行)
2 图表的要求
(空一行)
2.1 插图
插图中的文字一律用5号宋体,图的标注如“图2-1 混沌电路图”用5号黑体,居中排,其中“图2-1”为图序,“混沌电路图”为图题,图序与图题之间空1个汉字位.。

(1) (2)
图2-1 混沌电路图
2.2 表格
表格使用三线表,表中的文字一律用5号宋体,表的标注如“表2.1 各年设计实验表”用5号黑体,居中,其中“表2.1”为表序,“各年设计实验表”为表题,表序与表题之间空1个字位。
表2.1 各年设计实验表
实验数

(空一行)
3 数学符号的要求

数学上的“定理、性质、引理、推论、定义、注、证明、例”等用小4号黑体,缩入2个汉字位,后空1个汉字位。定理的内容用小4号宋体,如:
定理1 假设下面的条件成立,则……。
(3.1)
(空一行)
4 参考文献的要求
(空一行)
“参考文献”用小4号黑体,左顶格,上空2行. 参考文献的内容请用5号宋体,序号用[1]表示,内容与序号空一个汉字位。具体的排列次序和样式请参照下面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夏道行,吴卓人,严绍宗,等. 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8-90.
[2] Zhang S N. Boundedness of finite delay difference system [J]. Ann of Diff Eqs, 1993,9(1):107-115.
[3] 时宝,王志成,黄立宏.有限时滞差分系统的的渐近稳定性[C]//全国第五次常微分方程稳定性会议论文集.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30-33.
[4] Hale J K. Theory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77:34-45.
[5] 万锦堃.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6] CALLON R, VISWANATHAN A, ROSEN E,et al.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C/OL].InternetDraft,http://www.ietf.org/internet-drafts/draft-ietf-mpls-arch-07.txt,April,1994.

心理学论文格式

这是重庆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论文格式,你可以参考一下。其实各个学校有自己的论文格式要求,你可以问问老师。

(论文标题)重师毕业论文理科版样式(小2号黑体)
——(副标题)作者必读 (3号宋体)
(空一行)
化学学院 化学(师范)专业 2004级 张飞(小4号仿宋体,居中)
指导教师 赵云(小4号仿宋体,居中)
(空一行)
摘 要:“摘要:”二字请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部分请用5号宋体。从第二行开始文字不缩进。
关键词:关键;排版;要求(“关键词:”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部分用5号宋体)
Abstract:英文摘要的“Abstract:”用Times New Roman体加粗。英文摘要的内容部分用Times New Roman体。
Key words:keyword;keyword;keyword(抬头用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内容用Times New Roman体)
(空一行)
这里开始是正文部分,请用小4号宋体排版(除了标题、图、表之外).
(空一行)
1 这是一级标题 (4号黑体)
(空一行)
一级标题左顶格,上下各空一行. 所有标题序号请用阿拉伯数字,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字位(即2个空格位)以下遇到一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1.1 这是二级标题 (小4号黑体)
二级标题请用,左顶格,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汉字位[1]。以下遇到二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1.1.1 这是三级标题 (小4号宋体)
三级标题左顶格,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汉字位. 以下遇到三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1.2 这是二级标题
以下遇到二级标题时,请参照此处的标注执行,不再重复。
(空一行)
2 图表的要求
(空一行)
2.1 插图
插图中的文字一律用5号宋体,图的标注如“图2-1 混沌电路图”用5号黑体,居中排,其中“图2-1”为图序,“混沌电路图”为图题,图序与图题之间空1个汉字位.。

(1) (2)
图2-1 混沌电路图
2.2 表格
表格使用三线表,表中的文字一律用5号宋体,表的标注如“表2.1 各年设计实验表”用5号黑体,居中,其中“表2.1”为表序,“各年设计实验表”为表题,表序与表题之间空1个字位。
表2.1 各年设计实验表
实验数

(空一行)
3 数学符号的要求

数学上的“定理、性质、引理、推论、定义、注、证明、例”等用小4号黑体,缩入2个汉字位,后空1个汉字位。定理的内容用小4号宋体,如:
定理1 假设下面的条件成立,则……。
(3.1)
(空一行)
4 参考文献的要求
(空一行)
“参考文献”用小4号黑体,左顶格,上空2行. 参考文献的内容请用5号宋体,序号用[1]表示,内容与序号空一个汉字位。具体的排列次序和样式请参照下面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夏道行,吴卓人,严绍宗,等. 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8-90.
[2] Zhang S N. Boundedness of finite delay difference system [J]. Ann of Diff Eqs, 1993,9(1):107-115.
[3] 时宝,王志成,黄立宏.有限时滞差分系统的的渐近稳定性[C]//全国第五次常微分方程稳定性会议论文集.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30-33.
[4] Hale J K. Theory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77:34-45.
[5] 万锦堃.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写作有一套成型的规则,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根据这个规则来操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的写作规范,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ww.oh100.com/bylw)。

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按照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而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科研论文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才有可能使该研究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了解和利用。

科研论文的.写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如果每个人都熟悉并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写作,那么,研究者撰写论文的难度就会降低,读者也能够更方便地判断论文的完整性、创造性和清晰性,研究同行之间也可以更便捷地进行交流。

我国已经对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1)制订了一些国家标准,如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但由于这些标准是从多个学科整体上规范学术论文,而每一学科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现有的国标还不可能对心理学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作出规定。在我国目前心理学论文的出版中,还存在许多方面不够统一的问题。各心理学期刊对摘要、表格、插图、统计表达、参考文献等论文格式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异,致使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这给论文作者及其向期刊投稿带来一些麻烦。鉴于心理学期刊的出版现状,有必要编写一本我国心理学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1)。

2001年3月26—29日,全国各主要心理学期刊负责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心理学学术期刊主编联谊会”,研讨如何办好心理学学术期刊等问题。会议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侯杰泰教授提出,美国心理学会有《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影响很大,中国心理学会也应该出版与之类似的手册,以规范和指导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陈永明教授(时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首肯下,由《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邱炳武博士牵头,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为蓝本,参考我国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着手编写《中国心理学会论文写作规范》。《心理学报》主编林仲贤研究员、《心理科学》主编杨治良教授、《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邹泓教授、《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程灶火教授、《心理学探新》主编漆书青教授都同意亲自或委派他人参与这一编写工作。

2001年4月,经协商,由程灶火、郭力平、邱炳武、解军、叶金辉、庄景春、邹泓(按汉语拼音排序)组成本书编写组,按照《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的结构分头编写。其中郭力平负责编写“文稿的内容和组织”部分,解军负责编写“思想的表达”部分,邹泓负责编写“统计和数学方法”部分(屈智勇、刘艳、赵霞、高琨参与了这一部分的工作),程灶火负责编写“表格”部分(王力参与该部分的工作),叶金辉负责编写“插图”部分,庄景春负责编写“参考文献部分”,其余部分由邱炳武负责编写。最后由邱炳武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的要求,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和修改。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邀请心理学各领域的专家以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的专家对本书进行了审查,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撰写者是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编辑和研究人员,我想该书的出版将会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有些规定还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因此,书中一定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为以后更完善的再版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 次

1 论文的质量和类型…………………………………………………………………………()

1.1 论文的质量……………………………………………………………………………()

1.2 论文的类型……………………………………………………………………………()

1.3 论文的撰写……………………………………………………………………………()

2 研究报告的结构……………………………………………………………………………()

2.1 标题……………………………………………………………………………………()

2.2 作者及所属机构………………………………………………………………………()

2.3 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

2.4 前言……………………………………………………………………………………()

2.5 方法……………………………………………………………………………………()

2.6 结果……………………………………………………………………………………()

2.7 讨论……………………………………………………………………………………()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 结果的表达……………………………………………………………………………………()

3.1 表格……………………………………………………………………………………()

3.2 插图……………………………………………………………………………………()

3.3 数据统计………………………………………………………………………………()

3.4 数字……………………………………………………………………………………()

3.5 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及书写规则…………………………………………………()

3.6 字母的大写和斜体……………………………………………………………………()

3.7 标点符号………………………………………………………………………………()

4 论文的投稿和出版……………………………………………………………………… ()

4.1 论文的投稿…………………………………………………………………………()

4.2 稿件的处理流程……………………………………………………………………()

4.3 清样的校阅…………………………………………………………………………()

4.4 出版的伦理道德……………………………………………………………………()

5 中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5.1 心理学报………………………………………………………………………………()

5.2 心理科学………………………………………………………………………………()

5.3 心理科学进展…………………………………………………………………………()

5.4 心理发展与教育………………………………………………………………………()

5.5 应用心理学……………………………………………………………………………()

5.6 心理学探新……………………………………………………………………………()

5.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5.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怎么写

以下为本人根据硕士毕业论文的结果写出的一篇研究报告,已投稿。仅作交流参考用,请勿用于发表!!!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L2动词偏好信息利用的影响

摘 要 本研究通过考察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汉英双语者利用英语动词偏好信息加工英语暂时性歧义句的模式,来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L2句法加工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容量的L2学习者表现出了类似于英语母语者的加工模式,而低容量的L2学习者则无法像英语母语者一样利用动词偏好信息。结果表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能否利用英语动词的偏好信息加工暂时性句法歧义句,受到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
关键词 工作记忆容量;L2句法加工;动词偏好;暂时性歧义句
分类号

1 引言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实时加工句子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母语相关研究发现,动词的偏好信息可以影响句子的加工(Clifton,Frazier,& Connine,1984;Garnsey,Pearlmutter,Myers,& Lotocky,1997)。动词偏好(verb bias)是词汇偏好的一种,指的是某些动词虽然可以出现在多种句法结构中,但是出现在某种句法结构中的概率更大。例如,动词“read”的后面虽然可以接宾语从句(如例句1),但更多情况下接直接宾语(如例句2),这种动词就被称为直接宾语偏好(Direct-object bias,DO偏好)的动词;而后面更多情况下接宾语从句的动词被称为宾语从句偏好(sentence-complement bias,SC偏好)的动词,如“admit”(Harley,2001)。动词的DO/SC偏好又被叫做亚范畴偏好(subcategorization bias)。
1)The ghost read the book had been burned.
2)The ghost read the book during the plane journey.
Garnsey等人(1997)研究发现,在加工省略“that”的暂时性歧义句时,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歧义句的加工过程。如例句1的加工,由于“read”是一个DO偏好动词,人们在看到该动词后,倾向于将其后的名词短语“the book”解释为直接宾语,然而名词短语后的成分“had been burned”(解歧区,disambiguating region)出现后,证明直接宾语的解释是不合理的,因此引发再次分析,从而表现为解歧区的加工时间的延长。另外,利用动词偏好信息加工歧义句时,动词后名词短语作为直接宾语的合理性也会影响其解歧模式。例如,将例1中的“the book”换为“the house”,解歧区的加工困难将会大大减小,因为“the house”作为“read”的直接宾语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动词偏好效应在很多研究中都出现过(Garnsey,Pearlmutter,Myers,& Lotocky,1997;Wilson & Garnsey,2009;Trueswell,Tanenhaus,& Kello,1993),但Kennison等(2001)的研究却并未发现动词偏好在歧义句加工中的作用。
虽然大量母语研究考察动词偏好信息在歧义句加工中的作用,然而相关的第二语言研究很少。浅层结构假说(Shallow Structure Hypothesis)认为,习得年龄较晚的L2学习者的句法加工与母语句法加工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晚期习得的L2学习者,即使其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很高,或者其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性较高,在加工复杂句法结构时也无法达到母语句法加工的水平,其根本原因是L2学习者的语法知识不够完善,因此只能依赖词汇、语义等线索来加工L2句法(Clahsen & Felser,2006a,2006b,2006c)。
根据浅层结构假说,L2学习者在加工句法时应该无法利用动词亚范畴信息,因为动词亚范畴信息本质上是句法的。但Dussias等(2008)研究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动词亚范畴偏好信息来加工暂时性句法歧义。该研究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的实验范式,比较了母语为西班牙语的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利用动词偏好信息加工英语歧义句的模式。结果发现,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习得动词偏好信息,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来加工L2句法。
由于动词的亚范畴属于句法范畴,本研究将继续考察第二语言学习者动词亚范畴信息的利用,但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研究操纵工作记忆变量来考察个体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动词亚范畴信息利用的影响。
母语方面的研究说明,工作记忆容量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会影响成人母语者以及儿童母语者第一语言的句法加工(Swets,Desmet,Ferreira,& Hambrick,2007;Kim & Christianson,2007;Just & Carpenter,1992;MacDonald,Just,& Carpenter,1992)。然而,目前关于工作记忆容量对L2句法加工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结果之间并不一致。
一些研究者发现工作记忆容量与L2句法加工之间并无关系(Juffs,2004,2005;Felser & Roberts,2007)。例如,Juffs(2004)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任务,考察了不同语言背景的英语学习者个体工作记忆对加工第二语言花园路径句的影响。被试分别为汉语、日语和西班牙母语者。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容量不同的个体不仅在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上没有差别,而且在阅读花园路径句歧义词的时间上也不存在差别,即工作记忆容量对第二语言歧义句的加工未产生影响。然而,也有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了工作记忆容量在L2句法加工中的作用(陈宝国和徐慧卉,2010;Dussias & Piñar,in press;)。例如,Dussias等人(in press)考察了汉英L2学习者加工填充语–空位依存句时个体认知能力的作用,结果发现,L2学习者利用语义合理性信息解歧的模式受到阅读广度的影响,高阅读广度组的解歧模式与英语母语者类似。Mcdonald(2006)认为,晚期L2学习者的句法加工困难是由其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的,这些认知能力包括工作记忆容量、解码能力和加工速度。
由此可见,个体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工作记忆容量)是否导致L2句法加工困难的原因之一,尚无定论,而且工作记忆容量差异是否会影响句法信息的利用,前人并未研究过。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汉英双语者利用英语动词偏好信息加工英语暂时性歧义句的模式,来进一步探讨L2学习者能否利用句法结构线索(动词亚范畴信息)来加工句子,同时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L2句法加工的关系。

2 方法
2.1 被试
76名本科生或研究生参加了工作记忆容量测验的筛选,所有被试母语均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实验后被试得到一定报酬。共筛选出38名被试参与自定步速阅读实验,其中高容量被试20名,低容量被试18名。
使用Daneman 等人(1980)阅读广度测验测量工作记忆的容量。测试材料最低2句为一组,最高7 句为一组。每组有5 套英语句子,句子长度为6~12 个单词,每套句子后均有一个判断句,以考察被试对句子的理解情况。使用E-prime编制测试程序。测量从2 句组开始, 计算机先呈现第一套的两个句子。句子先后呈现,要求被试认真阅读,理解每个句子意思并记住每个句子的尾词。每套句子呈现完毕后,要求被试按顺序回忆尾词。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判断句,要求被试判断句子的意思与刚才呈现的某个句子的意思是否一致。当被试回忆出全部尾词,并正确完成了判断句,接着呈现该句组的另一套句子。被试需要正确回忆每个句组5 套句子中的3 套,方可进入下一句组的测试。每个句组的测试中,如果能正确回忆并判断正确的不足3 套,测试则停止。被试工作记忆容量的得分由其成功完成最后一个句组的句子个数决定。
根据Daneman 等人(1980)的记分方法,为2 句组为例,如果该水平5 组句子中,有3 组句子的尾词回忆成功,并正确回答了问题,则工作记忆容量为2。若5 组中有2 组成功则工作记忆容量为1.5。若只有1 组成功,则工作记忆容量为1。在其它水平上的计分方法与此相似。把测量成绩≤2.5 的被试当作低容量的被试,成绩≥4 被试当作高容量的被试。
为了进一步匹配被试英语的熟练程度,我们对被试学习英语的年龄进行了调查,并要求被试在7 点量表上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定,其中1代表非常不熟练,7代表非常熟练。所有被试工作记忆容量、英语习得年龄和熟练度主观评定的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非常显著, F(1, 36)=191.58,MSE=0.37,p<0.01; 英语习得年龄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低容量被试间的差异不显著。被试大多数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表1 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英语习得年龄及熟练度主观评定结果
高工作记忆容量 低工作记忆容量
M SD M SD
工作记忆容量 4.90 0.75 2.17 0.38
习得年龄 11.50 1.32 11.94 0.87
听 4.65 0.88 4.17 1.10
说 4.00 0.46 4.22 0.73
读 4.35 0.99 4.50 0.92
写 4.20 0.77 4.22 0.81
2.2 材料
根据Dussias等(2008)和Wilson等(2009)的材料,选取了38个动词进行偏好评定任务,这38个动词在Wilson等(2009)研究中评定结果为DO、SC偏好动词各19个。在本研究的动词偏好评定任务中,给被试提供38个句子片段,包括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关键动词,要求被试补全动词后的句子(如“Anny found ____________”)。共50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参与评定任务,其中36名被试是在正式句子阅读理解实验完成后评定的。所有参与评定任务的被试大多数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50个被试的评定结果中,若某个动词以DO偏好出现的概率大于(或等于)以SC偏好出现概率的两倍,则该动词被评定为DO偏好;反之,则该动词被评定为SC偏好;其他动词两种偏好出现的概率相当,因此被称为相等(EQ)偏好。评定结果为,19个被英语母语者评定为DO偏好的动词中,汉语母语者评定为DO偏好的有10个,评定为SC偏好的有2个,评定为EQ偏好的有7个;19个被英语母语者评定为SC偏好的动词中,汉语母语者评定为SC偏好的有16个,评定为EQ偏好的有3个(英语母语者评定结果见Wilson & Garnsey,2009)。
根据动词偏好评定结果,我们选取了24个动词组成实验材料,其中DO偏好和SC偏好的动词各12个(由于汉语母语者评定为DO偏好的动词只有10个,因此加入两个EQ偏好的动词,这两个动词均为DO偏好出现的概率大于SC偏好出现的概率,但前者未达到后者的两倍)。每个动词构成两个句子,共48个实验句,每个句子包括非歧义和歧义两种形式。非歧义形式中,关键动词后为“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而在歧义形式中,省略了引导宾语从句的“that”。也就是说,歧义句和非歧义句的动词后均接宾语从句,区别在于是否省略that。实验材料分为两个版本, 若某个句子在版本一中为非歧义形式,则在版本二中为歧义形式。两个版本中实验材料均为48个,两种动词偏好的材料各半。实验材料的句子长度为9~12个单词,所有实验句均采用一般过去时。
为了防止被试形成反应的策略,每个版本中加入了104个填充句。填充材料由三种类型的句子组成:1)并列句,其中包含一个主语和两个动词引导的简单句;2)复杂主语句,在一个简单句的主语后面加入修饰性定语;3)其他类型填充句,如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填充材料的句子长度与实验材料的长度相近,为10~15个单词。实验材料和填充材料举例见表2。为了保证被试阅读句子,实验材料和填充材料的每个句子后均有一个理解性问题。
为方便数据分析,每个实验句划分出三个关键区域:1)关键动词,如表2材料举例中的“heard/ believed”;2)关键名词短语,位于关键动词或“that”之后,如 “the birds/ the woman”;3)解歧区,包括关键名词短语之后的两个单词,如“were killed/ took his”。由于词长是影响自定步速阅读范式中单词阅读时间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对两种偏好条件下实验句的关键区域词长进行了统计检验。其中,名词短语与解歧区的词长为两个单词的词长之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偏好条件的实验句三个关键区域的词长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s>0.05)。
表2 材料举例
实验条件 材料举例
DO-非歧义 The hunter heard that the birds were killed yesterday evening.
DO-歧义 The hunter heard the birds were killed yesterday evening.
SC-非歧义 The neighbor believed that the woman took his shoes away.
SC-歧义 The neighbor believed the woman took his shoes away.
填充:并列句 We put the toy in a big box and mail it to Mike.
填充:复杂主语句 The visitor who came from Taiwan loved this food very much.
填充:其他 Even though Jim tried very hard, he got neither of the prizes.
2.3 程序
句子阅读实验在封闭隔音的实验室中进行,使用E-prime软件在17纯屏显示器上呈现刺激,被试距显示器的距离约一米。将电脑键盘上的“F”和“J”键分别标记为“YES”和“NO”。实验采用自定步速阅读实验范式,开始时,首先在屏幕正中央呈现注视点“+”,之后逐词呈现句子,每个单词前均有400ms的空屏。被试阅读完一个单词后按“YES”键,呈现下一个单词。最后一个词呈现完后,会出现“**”,之后呈现理解性问题,被试需要在键盘上按“YES”或“NO”键回答该问题。理解性问题按键回答完后,呈现下一个trial。
3 结果
1名高容量被试阅读实验中正确率低于80%,2名高容量被试阅读实验中阅读时间低于200ms的单词过多,该3名被试的数据被剔除。参与数据分析的被试共35人,其中高容量被试17人,低容量被试18人。由于实验者在编制程序时的输入错误,一个项目的某个单词该项目在数据分析时被剔除。35名被试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平均为88.81%,其中高容量被试的平均正确率为89.99%,低容量被试的平均正确率为87.71%,两组被试的平均正确率之间没有差异,T(33)=1.36,p>0.05。
理解性问题回答不正确的trial被剔除,错误数据占总数据的11%。然后剔除极端值,极端值数据占总数据的9%。极端值剔除方法为:首先,剔除小于100ms或大于2000ms的数据;然后,剔除平均数±2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工作记忆容量不同的被试在各种条件下三个关键区域上的平均阅读时间见表3。
表3 关键区域平均阅读时间(ms),括号内为标准差
高工作记忆容量 低工作记忆容量
非歧义 歧义 非歧义 歧义
DO偏好条件
关键动词 408(125) 342(124) 451(235) 442(196)
关键名词短语 371(147) 368(155) 422(200) 397(163)
解歧区 309(86) 382(162) 387(141) 384(139)
SC偏好条件
关键动词 405(201) 424(186) 479(208) 451(230)
关键名词短语 365(128) 382(136) 419(177) 422(141)
解歧区 332(108) 342(137) 373(137) 373(110)
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其中被试分析,工作记忆容量为被试间变量,动词偏好和句子歧义性为被试内变量;项目分析,工作记忆容量和动词偏好为项目内变量,句子是否歧义为项目间变量。分析的指标是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和三个关键区域的阅读时间。
3.1 正确率
动词动词偏好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33)=10.45,MSE=0.01,p<0.01,SC偏好条件下的正确率(86.90%)显著低于DO偏好条件(91.00%);项目分析不显著,F2(1,90)=2.00,MSE=0.04,p>0.1。其他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2 关键动词阅读时间
动词动词偏好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33)=4.60,MSE=6311.36,p<0.05,SC偏好条件下的阅读时间(449.84ms)显著长于DO偏好条件(415.59ms);项目分析中不显著,F2(1,90)=1.08,MSE=37303.30,p>0.05。另外,歧义主效应在项目分析中显著,F2(1,90)=4.25,MSE=37303.30,p<0.05;而被试分析中不显著,F1(1,33)=1.66,MSE=9260.17,p>0.05。工作记忆容量主效应及各种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关键动词上表现出动词动词偏好主效应,我们认为这可能与L2学习者对两种偏好动词的熟悉度不同有关。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让32名学生对实验句中的动词进行熟悉度主观评定,所有评定者均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评定采用5点量表,1为非常不熟悉,5为非常熟悉。对评定结果进行t检验发现,DO偏好动词的熟悉度(4.67)显著高于SC偏好动词(4.30),t(62)=3.63,p<0.01。
3.3 关键名词短语阅读时间
所有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见表4)。
表4 关键名词短语阅读时间的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 被试分析(df=1,33) 项目分析(df=1,90)
F1 P F2 P
偏好 0.42 0.52 0.15 0.70
歧义 0.05 0.83 0.52 0.47
WMC 0.98 0.33 0.36 0.55
偏好*歧义 0.64 0.43 0.02 0.88
偏好*WMC 0.09 0.77 0.33 0.57
歧义*WMC 0.91 0.35 0.01 0.92
偏好*歧义*WMC 0.02 0.90 0.22 0.64
3.4 解歧区阅读时间
解歧区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其中动词动词偏好主效应、歧义主效应、工作记忆容量主效应均不显著;工作记忆容量与其他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接近显著,F1(1,33)=3.72,MSE=2527.22,p=0.06;项目分析不显著,F2(1,90)=0.57,MSE=15417.88,p>0.1。偏好、歧义与工作记忆容量的三因素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33)=4.56,MSE=2436.96,p<0.05;项目分析不显著,F2(1,90)=0.72,MSE=15417.88,p>0.1。对三因素交互作用进行简单主效应检验,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加工DO偏好句子时,歧义句条件和非歧义句条件的解歧区阅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歧义句条件下阅读时间长于非歧义句条件,F(1,33)=8.94,p<0.01;而加工SC却并未表现出这种歧义效应。低容量被试在两种偏好条件下均未表现出歧义效应。
表5 解歧区阅读时间的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 被试分析(df=1,33) 项目分析(df=1,90)
F1 P F2 P
偏好 2.42 0.13 0.34 0.56
歧义 2.40 0.13 1.70 0.20
WMC 0.98 0.33 0.60 0.44
偏好*歧义 3.72 0.06 0.57 0.45
偏好*WMC 0.01 0.94 0.02 0.89
歧义*WMC 2.76 0.11 1.73 0.19
偏好*歧义*WMC 4.56 0.04* 0.72 0.40
由于解歧区方差分析结果中,动词偏好、歧义、工作记忆容量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说明高、低容量组被试的解歧模式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两组被试在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分别进行分析。
高容量组被试的解歧区阅读时间方差分析显示:动词偏好主效应不显著,F1(1,16)=0.99,p>0.1;F2(1,45)=0.09,p>0.1。歧义主效应不显著,F1(1,16)=3.10,p>0.05;F2(1,45)=2.45,p>0.1)。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16)=9.92,MSE=2044.17,p<0.01;但项目分析不显著,F2(1,45)=0.92,MSE=21555.87,p>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这一交互作用来自DO偏好条件,歧义句解歧区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非歧义句,F(1,16)=7.08,p<0.05;而在SC偏好条件下,歧义句与非歧义句的解歧区阅读时间相当,F(1,16)=0.04,p>0.1(如图1左)。低容量组被试的解歧区阅读时间方差分析显示:动词偏好主效应、歧义主效应以及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如图1右)。

图1 两组被试的解歧模式
4 讨论
根据Wilson等(2009)和Dussias等(2008)的研究结果,英语母语者在阅读包含DO、SC两种偏好的动词的暂时性歧义句时,表现出了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英语母语者阅读DO偏好动词的歧义句“The elderly woman forgot the address changed a short time ago.”时,由于“that”的省略,导致初始分析时将关键动词后的名词短语“the address”分析为动词的直接宾语,而解歧词“changed”的出现说明初始分析是不合理的,于是加工系统进行再次分析,将“the address”重新解释为宾语从句的主语,于是在解歧区“changed a”表现出阅读时间的延长。而加工SC偏好动词的歧义句“The ticket agent admitted the mistake might not have been caught.”时,由于关键动词“admit”后常常接宾语从句,因此英语母语者初始分析时就将动词后的名词短语“the mistake”解释为宾语从句的主语,解歧词的出现证明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因此并未在解歧区“might not”表现出加工困难。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工作记忆容量的L2学习者加工第二语言暂时性歧义句时,可以像英语母语者一样,在解歧区阅读时间上表现出动词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因此,高容量的L2学习者可以利用动词偏好信息来加工DO/SC歧义句。DO偏好条件下歧义句的解歧区(如“took his”)阅读时间显著长于非歧义句,而SC偏好条件下则无此效应。低工作记忆容量的L2学习者在解歧区阅读时间上没有表现出动词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说明低容量L2学习者未利用动词偏好信息加工歧义句。另外,低容量被试并未表现出歧义主效应,这说明暂时性歧义句中“that”的省略对于低容量L2学习者来说并无影响。低容量L2学习者未利用动词偏好信息解歧,并不是因为其未习得动词的亚范畴偏好信息,因为所有低容量被试均参与了偏好评定任务,实验材料中的24个关键动词习得情况较好。
低工作记忆容量的L2学习者在解歧区则并未表现出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说明其无法利用动词偏好信息来加工歧义句。然而,根据句子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来看,低容量的学习者也能理解句子的意义,那么低容量的学习者是如何加工歧义句呢?这一现象可以用浅层结构假说来解释。浅层结构假说(Shallow Structure Hypothesis)认为,习得年龄较晚的L2学习者的句法加工与母语句法加工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晚期习得的L2学习者,即使其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很高,或者其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性较高,在加工复杂句法结构时也无法达到母语句法加工的水平,其根本原因是L2学习者的语法知识不够完善,因此只能依赖词汇、语义等线索来加工L2句法。在本研究中,低容量的学习者虽然无法利用动词偏好信息加工歧义句,但其句子阅读理解的正确率并没有随之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在句子理解的过程中,由于低容量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无法在提取词汇语义的同时,对句子动词的亚范畴信息进行加工,因此仅靠将句子各成分的语义信息来达成对句子意义的理解。
这一假设在研究结果中得到了验证。低容量的L2学习者不仅没有表现出动词与偏好的交互作用,而且并未表现出歧义效应。由此可见,歧义动词之后是否有“that”,对其加工句子并无影响。众所周知,句子中的单词可以划分为内容词和功能词。内容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要提供理解句子所需要的语义信息,而功能词包括介词、连词等,主要提供句法信息。“that”为连词,属于功能词的范畴,包含着句子理解所需要的句法信息。根据浅层结构假说,我们可以推论,低容量的L2学习者之所以未表现出歧义效应,是由于其句子理解过程中,主要提取各内容词的语义信息,而忽略了功能词中包含的句法信息。本研究中实验材料中,大多数句子仅提取内容词的语义信息,即可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例如,句子“The hunter heard that the birds were killed yesterday morning”后的理解性问题为“Were the birds dead?”,L2学习者若仅提取“hunter”、“heard”、“birds”、“killed”等内容词中包含的语义信息,而忽略“that”所包含的句法信息,也能够正确回答理解性问题。
本研究结果与Dussias等(2008)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如前文所述,Dussias等(2008)研究中,高熟练程度的L2学习者对于已经习得了亚范畴偏好信息的动词,可以利用其偏好信息加工暂时性歧义句。虽然本研究中的汉英双语者的英语熟练程度并没有Dussias等(2008)研究中的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者高,然而当其工作记忆容量较高时,却可以表现出与Dussias等(2008)和Wilson等(2009)研究中的英语母语者类似的动词偏好与歧义的交互作用。由此可见,工作记忆容量的高低决定了L2句法加工者能否利用动词偏好信息进行句法加工。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领域,前人发现的影响L2句法加工的因素主要有第二语言的习得年龄、熟练度以及母语经验。而个体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容量)对第二语言的句法加工是否有影响,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不一。本研究首次考察了L2学习者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L2歧义句法加工过程中动词偏好利用的影响,从结果来看,工作记忆容量对L2句法加工是有影响的,这与Dussias等人(in press)、陈宝国和徐慧卉(2010)、Havik(2009)等研究的结果一致。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发现,高容量的L2学习者在加工工作记忆负荷较低的英语歧义句时,可以利用动词的亚范畴信息来解歧。而低容量的L2学习者在句子理解时,可能无法利用多种信息,而更多依赖提取词汇的语义信息来达到对句子意义的最后理解。因此,L2学习者的句法加工是受其工作记忆容量影响的。
5 结论
工作记忆容量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否利用动词偏好信息加工暂时性歧义句的重要因素。工作记忆容量较低的L2学习者虽然习得了英语动词的亚范畴偏好信息,却无法利用这种信息来加工英语歧义句。而工作记忆容量较高的L2学习者能够利用动词亚范畴偏好信息加工歧义句。

求一篇高中课题研究论文,主要是格式问题

我是照着这个在写。讲解和例子在一起的,希望有用

一、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研究报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论文。这类论文的写作有比较固定的模式。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题目部分,指正文之前有关资料;二是正文部分,指研究报告的主体;三是结尾部分,指正文后所附的资料。

1.题目部分
题目部分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
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给人以深刻的第一印象,使人一眼就能判断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价值、意义。标题当然要简洁,但意义明确是第一位的。为了涵义确切,有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标题在表述上最好能涉及两个变量的关系,涉及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如,“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儿童对时间顺序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5—6岁幼儿有意注意稳定性的实验研究”等。总之,标题要与研究主题吻合,文字简洁,一目了然,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②署名。署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并在姓名前或姓名下标出作者的工作单位。署真名和单位,一方面是为了表示负责,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同行联系和交流。有时研究报告是集体成果,可署集体名称或课题组名称。通常要在标题或所署名称后打个“*”号,在该页末尾划一横线,作题注。说明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注明是谁执笔,以及对课题研究作出贡献(包括提供资料、设备、研究经费、赞助等)的人或单位致谢。署名的排序按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顺序排列。
③摘要。摘要也称提要,是用简洁的形式提取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论文的浓缩、梗概。一般读者总是先读标题、摘要,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研究报告摘要的字数应按刊物的要求。一般50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摘要在200字左右。学位论文的摘要可达500字。摘要的表述—般涉及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例如:

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莉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情境,进行了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实验表明:移情训练在小班、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榜样训练在各年龄班的效果差异不明显。同时,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初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幼儿晚期,榜样训练的效果在幼儿的玩具和奖品分享行为上比移情训练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分享行为 移情训练 榜样作用 比较研究

④关键词。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写出课题研究的关键词。一般一篇研究报告的关键词不超过8个。关键词是将研究论文中能反映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词提取出来,放在摘要之下,以便读者一看之下就能了解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也便于文献检索系统进行主题分类和做索引。通常关键词取之于标题中的变量,研究假设中的变量以及研究主题中的变量。重要的词应尽可能往前放。
2.正文部分
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涉及5个方面:一引言,二方法,三结果,四讨论,五结论。
第一,引言
研究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是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什么问题,向读者提供有关课题研究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理解和评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引言部分包括:问题的陈述、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变量的定义、研究的目的意义等。
①问题的陈述。主要说明所研究问题的由来,介绍问题的理论背景,经验背景,要使读者—进入正文就能了解该论文的主旨和要义。问题的陈述应尽可能放在前言部分的开端,直截了当地提出,以便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方向。问题的陈述最好涉及研究的主要变量,可用一、二句话开门见山地把问题提出来,如“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之间的关系”,或“目前要探讨的问题是……”
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主要是给研究问题提供背景和基础,让人知道现在的研究起点在哪里,是在怎样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该问题有关知识的把握情况。文献综述可以是有关研究工作近期的进展状况的描述,也可以是国内外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的简介。综述不是文献的堆砌,要简练,要有概括。对有争议的观点应同时列出。如,“在对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或“综合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是……代表人物有……;二是……代表人物有……”文献综述均要作注,说明文献的来源出处。
③假设的陈述。提出研究假设有助于集中研究问题,给研究定向,并使研究易于理解。有了研究假设,研究中的变量关系,研究的主题就会变得清晰、明朗。提出假设还需说明假设的依据和理由,使读者明白假设的合理性。例如,“本研究要检验的假设是5—7岁儿童学习阅读的经历与认知言语技能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言语技能发展越成熟的儿童,在阅读中学得越多,反过来说,阅读教学也能促进儿童认知言语技能的发展。”
④给变量下定义。对重要的名词术语,对研究的主要变量要加以界定,提供操作定义。下操作定义可以使读者准确理解变量的意义,避免产生歧义。尤其是当名词术语抽象、笼统、比较复杂时,更应明确地加以界定,作出必要的解释。
⑤研究的目的意义。这是对研究重要性的描述,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价值有多大。研究的意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能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二是能构建或检验理论。对研究的目的、范围,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和潜在意义作出描述,这对作者和读者都是有益的。
当然,引言部分的这几项内容并非每份研究报告都要有,但对于严格的研究报告,学位论文来说,必须具备这些项目。以上几项内容的顺序只是提供如何写引言的大致思路,并非是绝对要求。引言部分文字不宜多,篇幅控制在全文的五分之一以内。
第二,方法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材料以及过程,目的是提供足够的研究细节,以便同行能够重复你的研究,评估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部分的内容必须认真、详尽地描述,为他人提供重复研究的基础。方法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被试的数量、年龄,选取被试的方式和理由,材料、工具的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模式,研究的具体安排和步骤,如何收集资料和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①被试。被试指被研究的对象。确定被试目的在于指出哪些人参与了研究,数量有多少,他们是如何确定的,是怎样选取的,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是什么。一般要求描述性别、年龄(有时精确到几岁几个月),有时还要描述被试的特征。
②材料。材料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各类物品或资源。材料本身不是研究变量,而是工具。描述材料包括:规格、数量、来源、制作方法、测定指标等,必要时还要下操作定义。
③研究程序。研究程序通常包括实施步骤、具体次序、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测定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有时还需规定时限、指导语等。
④数据处理方法。实证性研究通常涉及数据分析的方法。一般只需简单地提及统计检验的方法即可。例如:“实验结果的检验有二,一是对书面测验的成绩进行t检验;二是对口试成绩的等第进行 检验。”
研究方法部分的文字描述要客观准确、具体、直截了当。不要用抽象笼统的、模棱两可的词语。方法部分在长度、内容和写作方式上会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方法部分应向人提供充分的操作信息,使人能理解或能重复该项研究。下面是李洪曾等在《心理学报》发表的“5—6岁幼儿有意注意稳定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的方法部分:
二、实验方法
1.被试
上海市闸北区塘沽路第二幼儿园5岁4个月-5岁7个月的中班幼儿24名,其中男孩、女孩各12名;6岁4个月-6岁7个月的大班幼儿24名,其中男孩、女孩各12名,合计48人,全部幼儿入园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2.材料和方法
采用校对改错法。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印有“ ”和“ ”的改错练习纸。改错练习纸上每行印有31个符号,共15行,总计符号465个。两种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播送按一定速度读“圆圈”和“三角”的录音。录音中的符号排列与改错练习纸上的符号排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每隔1—4个符号出现一次错误,错误出现的间隔长短是随机的。
要求幼儿根据录音校对纸上的“ ”和“ ”两种符号,并将纸上错误的符号划去。实验在教会幼儿掌握校对改错法后正式进行。每个幼儿用快、中、慢三种不同的速度先后完成三次练习,每两次练习间休息20分钟,休息时进行娱乐活动。其中快速录音播放每分钟读35个符号,中速为每分钟19个符号,慢速为每分钟13个符号。为排除每个幼儿前后三次练习中疲劳和熟练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全部48名幼儿分为A、B、C三组,每组幼儿人数为16人,其中5岁男孩、5岁女孩、6岁男孩和6岁女孩各4人,各组的练习程序如下图:

1 2 3
A组
B组
C组 中速
快速
慢速 快速
慢速
中速 慢速
中速
快速
3.成绩的评定
批改幼儿完成的改错练习纸,凡将正确的符号划去或没有把错误的符号划去都作为“练习错误”。将幼儿连续“练习正确”的符号数目中最大的一个,称作“改错练习的最大连续正确数”,并以它作为有意注意稳定性的指标。
4.实验的阶段
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1980年5月同时对5岁和6岁48名幼儿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横向的比较。第二阶段于1981年5月对一年前测定过的24名5岁幼儿(当时是5岁,此时为6岁)进行再次测定,将这一结果跟一年前该24名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的比较。

第三,结果
结果部分是描述研究有何发现,并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呈现给读者。通常可看作研究报告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是研究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是为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主要是叙述性的文字,但为了叙述更清楚,更易于读者理解,常需要辅以图表形式,以便直观地、形象地显现结果。好的研究结果的表述是图表和文字叙述融为一体的。叙述部分所占篇幅应大于图表所占的篇幅。一般来说,好的叙述是光阅读文字叙述部分,便能明了结果;好的图表则是只看图表,也能理解结果。
①概括性描述。结果部分可以简要重述假设开头,然后排列出代表性的数据。如研究数据较多,结果的项目较多,可分别用一句概括性的句子描述,如,“本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再按具体内容列出数据。
②列出表格和图解。结果部分除了文字叙述外,通常要有图表给出数据。用图表来表述信息量大,便于理解,正所谓“一图顶千字”。结果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点出图表中的主要数据,并对数据作—定的解释,但不必用文字完整地将数据重新描述—番。当然也不能只给出图表,文字叙述只写:研究结果见某表某图。表格对结果的表述非常有效,尤其是研究包括大量统计资料时更是如此。但表格内容的排列要清晰、简明、符合逻辑。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三线表(见图11—2):

表0.0 大班幼儿期末测验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实验组1 实验组2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言语
计算
常识 - -
- -
- - - -
- -
- -
图11—2 三线表示意图

③描述假设检验的结果。统计检验是指出数据是否证明接受或拒绝假设,并说明统计检验结果的含义。例如某研究的结果部分在重述假设,给出数据图表后,对假设检验结果作出描述:经 检验,结果非常显著( =12.74,df=1,P<0.001),表明父母从事科学工作的孩子比父母不以科学工作为职业的孩子更可能选修科学课程。虚无假设在极其显著性水平上受到拒绝。
结果部分不宜掺入研究者的主观议论、体会,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宜评述研究成果的内在涵义。结果部分需要的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与数据,评论应放在讨论部分展开。
第四,讨论
讨论是从各个方面对研究结果的涵义进行评述。通常作者根据客观事实和研究目的,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与研究结果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构建新的理论框架。讨论部分是最难撰写的部分,因为它不像前几部分那样有结构,但是这也为作者发挥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提供了机会。
由于研究的目的、内容不同,因而讨论也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开。凡与课题有关的内容都可提出讨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与结果联系。讨论内容主要与结果部分的内容联系,说明研究结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设,并分析原因,阐述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将结果纳入某种理论体系之中或构建一种新的理论。
②与引言联系。讨论内容可与引言部分的问题背景、研究假设、文献综述的内容相联系,也可与研究的潜在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释。
③指出研究的局限性。讨论应指出他人研究的局限性和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指出研究中的例外和不完善之处,指出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方向和线索。
④总结结果。将分散的结果综合起来构建理论。揭示结果所给予的启示,提出实际应用的价值,有无推广的必要和可能。
讨论毕竟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分析,不是客观事实。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讨论在表述上用词要有所选择,不要过分地夸大或贬低事实。讨论部分的篇幅通常要占整个研究报告的二分之一以上。
第五,结论
结论是作者对研究结果作出的推论。结果与结论的区别在于:研究结果传递的是研究最终获得了什么信息,是具体的事实;而结论涉及的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的信息,是对获得事实的推断和解释。如某项研究,实验班的幼儿睡眠时间平均增加半小时,这是事实,是研究的结果。那么增加的这半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结论要回答的问题。下结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之上;
②结论应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结果,符合实际;
③结论的适用范围要与取样范围一致;
④结论的文字描述要简洁明了,推论要有逻辑性。
结论的所占篇幅较小。结论内容较多时,可分序号按条项写出。例如,郑晓鸿在《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的《幼儿合群性的特点及其发展》一文中的结论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五、结论
通过这一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幼儿合群性个体差异较大;
2.幼儿合群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3.男孩合群性及增长速度,低于女孩;
4.男孩女孩都更易得到异性的认同;
5.在从得到异性认同的程度上看,3个班的男孩女孩之间差别不大;
6.在从得到异性认同的人数的百分比来看,在小班,男孩得到异性认同的人数占同性人数的百分比比女孩大;到了中、大班,情况则刚好相反。

3.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主要涉及参考文献和附录。
①参考文献。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撰写研究论文过程中,涉及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或摘录引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均应逐一注明出处,编排成目录列于正文之后。列参考文献一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料的来源,有助于查证有关线索,另一方面也反映作者的治学态度,表示对原作者研究成果的尊重。参考文献的多少和质量间接地反映了作者对课题的了解和把握情况。如果引用的是书中内容,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是:作者姓名(三位作者以上,在第一作者后加“等”表示),书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页数。如果引用的是期刊的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是:作者姓名,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和期号,页数。例如:

参考文献
①李洪曾主编:《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5页。
②郑静等:《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③杨晓铃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4。
④陈家麟等:《5-7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6,6。
⑤佟焕哲等:《4-7岁儿童性格与父母文化素质、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科研》,1989,2。

参考文献如引用未经翻译的外文资料,最好用原文注释,以便查证。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最好不要直接引用,如必需引用,事前应征得原作者的同意。研究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一般按注的先后顺序排列。
②附录。有时研究论文最后含有附录。附录并非是研究论文的必备部分。被收入附录的资料通常有:作者自己设计的测量工具(问卷、量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重要的原始分数表,与论文密切相关但难以插入正文的资料,以及具有旁证性的文献等。附录的作用是使正文简洁集中,易于阅读,并能为读者提供分析查证的背景资料和原始文献。附录位于参考文献之后,如有几个附录则要编号。在正文行文过程中应标注“见附录”等字样,以说明附录与正文的联系。

撰写研究报告,除了以上几个部分外,行文中还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注释,常用的有:
①题注。是对题目或课题的注释,通常在题目右上角用“*”号表示。在该页用脚注形式注释。
②页注。也称脚注,是在行文作注的那一页的最下面划一横线,进行注释。
③尾注。将整篇论文的注释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放在论文正文后面一起注释。
④夹注。在行文过程中,夹在文句中用括号括起来的注释。
⑤原作者注。引用原作者所作的注释时,要写明此注为原作者注。
⑥作者注。指作者为帮助读者理解而对术语、人物的介绍,或作者在行文中产生的联想和评论性文字。这样的注释后要写明是作者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