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癌症村”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作者)。2.《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4.《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0日A08版。5. 《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1日A08版。6.《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7.《“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8.《“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10.《被“制作”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11.《“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12.《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14.《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15.《“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16.《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17.“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18.《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19.《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20.《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21.《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22.《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23.《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24.《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25.《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26.《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27.《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28.《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29.《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30. A Social Integration Study of Involuntary Migr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38, No.3/ Spring 2006;31.《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32.《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33.《非自発的移住者を自発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场経済化の中国农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设移住対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开発)/陈,阿江:马场,节子(訳):(中国21) (18) 2004(3);34.《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35.《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36.《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37.《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38.《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39.《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40.《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41.《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42.《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43.《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44.《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45.《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46.《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47.《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异方差检验主要有三种方法
1)图示检验法:①相关图分析。②残差图分析。
由于异方差通常被认为是由于残差的大小随自变量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散点图的方式来简单的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具体的做法是,以回归的残差的平方2ie为纵坐标,回归式中的某个解释变量ix为横坐标,画散点图。如果散点图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则可以判断存在异方差。
2) Goldfeld-Quandt 检验(缺点,只能处理单升和单降型的异方差)
Goldfeld-Quandt 检验又称为样本分段法、集团法,由Goldfeld和Quandt 1965年提出。这种检验的思想是以引起异方差的解释变量的大小为顺序,去掉中间若干个值,从而把整个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
3)怀特(white) 检验和格里奇检验( Glejser test)。
Goldfeld-Quandt 检验又称为样本分段法、集团法,由Goldfeld和Quandt 1965年提出。这种检验的思想是以引起异方差的解释变量的大小为顺序,去掉中间若干个值,从而把整个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
最著名最常用的是第三种怀特检验。核心原理是判断ui由xi解释程度的高低,越高越有异方差。
1、 何德旭 王朝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协整与有条件的异方差自回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唐少明;基于APARCH—GED模型的期货头寸风险量化方法[N];期货日报;2008年
3、 国泰君安证券 蒋瑛琨 彭艳 博士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负责人 马忠强;期指到期日效应实证成果综述及经典实证检验方法[N];期货日报;2007年
4 、广发期货 戴伟高;实盘交易大赛和序列分析技术[N];期货日报;2008年
5 、裴勇;诺贝尔奖得主恩格尔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在期货研究中的应用(1)[N];期货日报;2004年
6 、近年通胀与经济形势关联研究[N];上海证券报;2005年
7 、孔祥毅;从宏观视角研究金融的复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王龙云;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重技术方法研究[N];经济参考报;2003年
9 、俞勤宜 张泓骏;将计量统计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记者 王洁明 吴平;破解经济时间数列难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王怡红: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宋小卫: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媒介消费、大众媒体。时统宇: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钱莲生: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室主任、《中国新闻年鉴》主编、中国传媒集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业务。李斯颐:社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史。 叶秀山: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美学。方克立: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哲学家、中国哲学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大陆区域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传统哲学范畴、中国现当代哲学与文化等。汝 信:社科院副院长、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曾任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主席、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美学会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美学史、西方哲学史。余 涌: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张清宇: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逻辑室副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逻辑。曾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符号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 滕守尧: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中西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1987年去英国杜伦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一年。1987年底去美国哈佛大学零点中心演讲中国艺术哲学。1988-1991年于德国明斯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与审美心理学。1995年去意大利哲学所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美学、中西美学比较等。章建刚: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兼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等。专业方向:美学理论、西方近现代美学、艺术史、文化产业理论。徐碧辉: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文艺美学等。 朱 玲: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方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发展政策问题。于祖尧: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经济研究》副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经济学会总会副会长。胡家勇: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治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刊物转载。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转型理论、经济发展理论。金 碚: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营报》社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企业理论与实践。王 钦: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和跨国经营。杜莹芬: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财务与会计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冯 雷: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对外贸易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中国市场学会理事、中国高等学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王晓晔: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经济法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WTO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法工委反垄断立法顾问,国家商务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议程)贸易与竞争政策议题专家咨询组组长,国家价格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社会法。邱 本:博士,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士联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经济法、市场法治论、宏观调控法、市场竞争法。席月民: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主要研究方向:财税金融法、国有资产法以及经济法总论。黄东黎: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经济法室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法,法经济学。郎 平:法学硕士,国际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崔勤之: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参加过多项法律的拟订和修改,参与和主持过多项重大的研究课题,在各种著名法学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过《经济法原理》、《中国公司法论》等专著十余部。
1、《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战略路径》,《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3期,第一作者。 2、《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 3、《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第2期,北大核心,独立发表。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型》,《中州学刊》2014年第10期,CSSCI,独立发表。 5、《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0期,CSSCI,第一作者,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6、《法治建设:转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江汉论坛》2014年第9期,CSSCI,独立发表。7、《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CSSCI,独立发表。8、《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若干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CSSCI,独立发表。9、《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10、《现代治理视域下的县域治理与县政发展:基于县乡公务员调研问卷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以《县域公务员治理理念与政治心态调查》为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11、《中国特色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6日,独立发表。12、《社会建设:开掘中国政治发展内源动力的战略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CSSCI,独立发表。13、《以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中国的战略选择》,《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CSSCI,独立发表。14、《增强执政党调适性: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战略取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15、《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第3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社会管理创新: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江汉论坛》2013年第4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以《社会管理创新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题全文转载。17、《稳定与发展双重视阈下的中国社会建设》,《人文杂志》2013年第6期,CSSCI,独立发表。18、《社会资本、善治和政治信任:基于全球191 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分析》,载《比较政治学研究》(第5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9月版,第18~38页,第一作者。19、《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5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新华月报》2012年10月号(下半月)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第10期摘编。20、《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执政党建设:中国经验及其理性审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21、《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政治稳定:新举措与新战略》,《当代中国政治报告》2012年第10辑,独立发表。22、《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江汉论坛》2012年 1期,CSSCI,独立发表。23、《制度正义: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桂海论丛》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24、《公共预算改革: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生长点》,《21世纪国际评论》2011年第1期,独立发表。25、《城中湖水域治理的机构能力与机制缺陷分析:以武汉东湖为个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26、《价值冲突与权益均衡:县级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机理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CSSCI,独立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收入俞可平主编:《政府创新的中国经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27、《分权制衡与制度正义:转型中国制衡资本权力路径的若干思考》,载徐湘林主编《转型期的政治建设与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8~209页。28、《村庄合并的政治社会后果分析:以AH县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29、《构建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抉择》,《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独立发表。30、《大国民主的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阐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CSSCI,独立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9期全文转载。31、《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及理性审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32、《风险社会视野下的民主政治再造》,《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33、《风险治理与民主: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新视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CSSCI,独立发表。34、《非政府组织:转型中国政府治理的减压阀》,《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独立发表。35、《为中国政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南风窗》2010年第8期,独立发表。36、《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独立发表。37、《制衡资本权力:转型中国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38、《民主创建和谐:党内和谐的制度资源分析》,《政治与法律》2007第6期,第一作者。39、《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独立发表。40、《理性化与民主化——西欧现代制度文明成长的内在机理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1、《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以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分析对象》,《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发表。42、《市场、分权与自治: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成长轨迹》,《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独立发表。43、《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4、《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5、《“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困境的若干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6、《公务员制度的变异与控制:对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情况的若干反思》,《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7、《政策网络与政策后果:中国的运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独立发表。48、《超越官僚制:现实抑或乌托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独立发表。49、《美国预算管理:过程与制度的分析—兼论其对中国预算改革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独立发表。50、《“政令肠梗阻”:别把“令箭”当“鸡毛”》,《清风》2011年第5期,独立发表。51、《“省管县”:扩权强县的新招?》,《清风》2010年第7期,独立发表。52、《干部西天取经:不妨一试!》,《清风》2011年第2期,独立发表。另有各种书评、报纸、收入各种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中的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