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态学杂志气候变化对

2023-12-11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生态学杂志气候变化对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是再为平常不过的了,而问题的本质或重要性在于,谁更多地依据大量的真实的事实和科学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比如,在对环境的看法上,决策者和公众既担心极端环保主义者把环境恶化描述得非常严重,更不能相信商业集团或既得利益者把环境描绘得像天堂一样。

在生态变化对全球生物影响的问题上,同样存在这种情况。现在,两项大规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和影响全球的生物及其进化方向。但是,批评者认为,即使再增加一些材料得出这种结论也证据不足。

国际上隶属于政府间环境变化委员会(IPCC)的一些研究人员对44项已发表的环境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下全球400多种动植物已经转移了它们生存(分布)范围或改变了它们的行为,如产卵的时间。

比如,随着欧洲天气的变暖,乌铜彩蝶在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剩下的迁移到了爱沙尼亚的北部。

而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加拿大的红松鼠加快了它们适应温暖环境的生存和遗传变化,现在的红松鼠雌鼠产小仔的时间比其“曾祖母”提前了18天。红松鼠这种生殖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最近27年来松鼠繁殖季节的温度上升了2摄氏度,这促使红松鼠的发情期提前,交配、怀孕和产小仔的时间也相应提前。

对这些现象和事实,该委员会的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气候导致生物群生存和行为变化的极有力的信号。因此,这一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应该很高,可达95%。但是,非生物学家,大多数是经济学家,却认为这些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只有33%~67%,甚至更低。

不过,最终IPCC的一致意见是,上述分析结果的可信性具有较高水平,达67%~95%。尽管人们在纸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对于实际上全球变暖怎样影响全球的生物变化仍然存在分歧。为什么对于同样的资料,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的分析结果呢?这就牵涉到怎样看待这些研究结果和资料。

比如,汉堡大学的环境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些资料是否代表了公平的样本。他指出,生物学家倾向于在某一特定地区做研究,而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此外,是否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能公开发表,比如相反的研究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研究。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人们对研究结果的评估和认同。另外,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威斯莱恩大学的生态学家加里·约埃也认为,上述分析得出的高可信度是不可信的,因为分析只是表明气候与生物变化有相互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

针对这些怀疑,斯坦福大学及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同为IPCC成员)独立地做了一次相似的研究。他们声称对全球变暖的生物效应做了全面的总体分析。研究者对每一项研究的全过程都有确切的了解。

研究人员重新把生物作了四种分类。一类是生物生存范围与行为变化与全球变暖一致;二类是生物分布与行为变化与全球变暖刚好相反;三类是生物生存和行为没有变化;四类是生物生存范围与行为发生了变化,但并非因全球变暖而致。结果表明,484种生物中有87%是由于全球变暖改变了作息时间,在460种生物中有81%改变分布范围是与全球变暖一致。而这样的变化结果如果是以偶然的机会发生,其发生的概率还不到1/10万亿。也就是说,气候变暖是引起生物变化的必然原因。

但是托尔等人认为这后一项分析研究与前一项分析研究也无多大差别,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变化的结论的可信度不是太高。而用另一种模型分析,持相反意见的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影响生物生存和行为习惯的可信度是中等的,即在33%~67%。

不过,对于气候变暖对植物开花时间早迟的影响却有许多研究加以肯定。在温暖的十年中,植物开花会提前,而在寒冷的十年中植物开花会推迟。一项对294种植物的研究表明80%~100%植物开花变化与气候的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另一些研究人员对IPCC启动的大规模研究也作了独立的分析,结果包括气候变暖对生物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在对143项研究所涉及的全球1468种动植物生活习性变化的分析中,81%显示了与全球变暖相一致的变化。而在时间上,动植物在春天发生的行为,如开花,平均每十年提前了5.1天。这是一个非常可信的结论,因为如果这种结果以偶然的可能性发生,其几率是很小的。

对于这些分析研究,哈佛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杰姆斯·麦卡锡认为,在此之前人们对生物变化与气候变暖有相互一致关系的看法只是一种假说。现在这些分析证明全球的生物变化的确与气候变暖相关。尽管如此,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生物学家还没有证明他们的观点。

比如,托尔认为,虽然进行上述分析的研究人员试图处理研究中资料选择和偏见问题,但是这些偏见是出版物中与生俱来的属性,比如,不全部出版所有的研究,尤其是反面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研究无法发表和出版,因此研究人员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来分析,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自然要打折扣。

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也会造成对生态评估的不一致或偏差。比如,日本人为其捕鲸的需要找了许多借口,信誓旦旦地说南太平洋的鲸鱼有76万头,但实际上IWC科学委员会发表一份报告却认为,南太平洋中鲸的数量只有31.2万头。

所以,评估环境与生态问题除了考虑全局与局部关系、利益关系外,最重要的是要验证科学假说,并重视相反研究得出的结论,并加以总体权衡。

而在全球环境的评估上,即使认为环境并非很糟糕的人也认为,已发表的结果能够引起人们重视全球变暖和生物生存与行为变化相联系的问题,并着手去解决它们。所以,上述方方面面的研究对生态保护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地球在变冷还是在变热

在古书《列子·天瑞》里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忧心忡忡。他担心天要崩塌下来,自己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不想睡觉也不想吃饭。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可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对地球今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但这并非是杞人在忧天,而是向全球宣告:人类将面临气候异常的威胁!

地球未来的气候如何?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们的忧虑有没有根据呢?

温室效应

一些气象学家们预言,到下个世纪,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将不复存在,冰雪也将全部消融殆尽。不管是从天而降的飞雪,还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还有极地覆盖的冰雪,都将一去不复返。如果有人还想举办冰上舞蹈表演的话,那就只好求助于造雪机了。

冬天消失意味着天气变暖,这个后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里的成千上万居民,不得不迁移到别的国家。有的人曾经计算过,当冰雪全部消融后,海平面大约上升60m,这意味着凡海拔高度低于60m的地方,包括纽约曼哈顿摩天大厦第20层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没……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耸听呢?不,一些科学家已找到了证据:由于海平面上升,陆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与上个世纪同期相比,大约下沉了15cm左右。

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可以从全球气温记录来证明。据英国气象部门统计,1988年是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本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曾出现6次,且都发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9℃。可见地球在明显地变暖。

那么为什么地球会变暖呢?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吨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比二氧化碳厉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这些气体目前含量虽然还不多,但它吸收热量的能力却很强,能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有人叫作热岛效应。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证明地球在变暖。然而正当一部分科学家争相提出控制温室效应的办法时,另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阳伞效应

近年来,抨击气候“变暖说”的学者接连出现。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那些认为地球温暖化的观点,不过是人们对未知自然的误解。

美国的一些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专家认为,“变暖说”的观点以气象观测站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围,不难看出,在城市的周围才存在着人为的升温,所以变暖说缺乏有力的依据。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

美国农业部多年来跟踪研究,发现地球是在降温。他们对1200个以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作了详尽的分析,从1920年以来,温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区和农村,气温在下降。

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认为,我国的气象资料也表明了气温呈现下降的趋势。

地球在变冷,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有趣的解答。

有的说,我们的地球每隔几万年要进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这在地球史上叫进入冰期。到时候全球银装素裹,连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经历了将近1万年的温暖期,人类似乎已听到了冰川匆匆赶来的脚步声。

有的科学家说,天气变冷与地球上的“阳伞效应”有关。什么是阳伞效应呢?这是指地球大气中烟尘引起的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火山爆发的次数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从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为烟尘已增加了3倍,工业、汽车、炉灶等排放的烟尘在不断增加。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犹如地球的遮阳伞,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阳的辐射,引起地面温度下降。

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科学家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亚沃伦昂大学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说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说:“气候在变,但变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他说气候只是变得更加多变。例如英国刚遭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后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

按照他的观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阳伞效应,这些人为的因素虽影响着地球的气温,但终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地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呢?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谜。但在科学家们的孜孜探索下,全人类必将能经受气候变迁的考验,迎接恶劣气候的挑战。

科技文献检索,题目: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属于那个学科?

属地球科学 ,也属于生态学

ecology

n.
生态学, [社会]环境适应学, 均衡系统

生态学:以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也作 bionom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生态关系: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The branch of sociology that is concerned wit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groups and their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Also called human ecology
社会生态学:社会学的一支,以人群与其生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也作 human ecology

生态学杂志的投稿须

1、本刊性质:《生态学杂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新成果、新信息等。2、刊登内容:《生态学杂志》刊登有关生态系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尤其鼓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生态学、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微生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3、文章篇幅:研究报告以4个版面为宜(约8000字),综合评述以5个版面为宜(约10000字),研究简报以3个版面为宜(约6000字)。《生态学杂志》接受中英文两种语言投稿,英文稿件必须是国际合作研究创新论文。4、题目和作者题目:必须言简意赅,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中英文题目应一致。作者应有汉语拼音,多位作者(一般不超过8名)注明通讯联系人。所有单位要有准确中英文、城市和邮政编码。5、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须说明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着重于创新与发现,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7个。6、中图分类号和基金项目:文章需注明“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放在关键词下。正文首页左下脚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及其编号。7、正文格式与要求:引言要明确提出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以及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应提供名称、数量和制备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引用文献,如方法有改进则须说明,如果作者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结果与分析提出观察和实验证据,力求简明扼要;讨论提出实验结果所论证的原理、相互关系;阐明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是否一致,有无创新,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列出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文献,一般在20~50篇。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包括硕博论文、报纸、网址等)以及“私人通讯”不得引用,但可在文中以脚注形式表示。引用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生态学杂志》采用“著者-年代制”,中文文献在前(按拼音顺序排列),英文文献在后(按字母顺序排序)。具体格式如下:[中文期刊]:张斌,张桃林.1997.低丘红壤区农林间作系统的水分生态特征及生产力.生态学杂志,16(4):1–5.[英文期刊]:MarkowTA,RaphaelB,DobberfuhlD,etal.1999.ElementalstoichiometryofDrosophilaandtheirhosts.FunctionalEcology,13:78–84.[中文专著]:戈峰.2002.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30–56.[英文专著]:VitousekPM.2004.NutrientCyclingandLimitation.HawaiiasaModelSyste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30–72.[中文论文集]: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等.1992.林带阻力与透风系数的试验研究//朱廷曜.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物理特征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23–129.[英文论文集]:GoldmanJC,GlibertPM.1983.Kineticsofinorganicnitrogenuptakebyphytoplankton.//CarpenterEJ,CaponeDG,eds.NitrogenintheMarineEnvironment.NewYork:AcademicPress:233–274.[电子文献]:姓名.发布日期.主题名.(网上发布日期)[作者引用日期].来源.例:萧钰.2001.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W].(2001-12-19)[2002-04-15].http:∥ .com/news.htm.9、文献引用:格式独立作者的文献,如:(戈峰,2002)、(Vitousek,2004);两个作者的文献,如:(张斌和张桃林,1997)、(Goldman&Glibert,1983);多个作者的文献,如:(朱廷曜等,1996)、(Markowetal.,1999)。文献如在文中叙述中引用,两个作者的文献引用格式为:张斌和张桃林(1997)……;或Goldman和Glibert(1983)……。10、作者简介需要在文末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发表论文篇数。E-mail及、电话。11、图表要求图题、表题要有中、英文。要求论文附图宽度(包括纵坐标上名称、单位)双栏为70~80mm,通栏≤150mm,图中字体一律用小5号宋体;高度尺寸可适当改变。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表中数据实测为零,写“0”;未测则写“-”;其它均如实注明;主线(函数线)粗0.5mm,辅线(坐标线)为主线的一半。12、计量单位:文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用标准符号表示,如mol·L-1、Pa、J、s、min、h、d、mol、UV、m、m2、L、kg等。13、投稿方式为“期刊稿件处理系统”。14、收费和稿件处理:稿件不论录用与否,均需在稿件状态为“待交审理费”时邮寄论文审理费,(中文稿件100元;英文稿件150元,通过邮局邮寄)。稿件录用后需交纳版面费,版面费可邮寄或通过银行汇(开户行: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工商银行大南分理处,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用途一栏请注明《生态学杂志》版面费、作者姓名和稿件编号,收到后即寄回收据以供报销。杂志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告知作者稿件编号,作者可根据用户名和密码上网查看稿件审理情况,投稿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审理结果。稿件接受录用后,6~8月内刊出,并赠送样刊。15、作者来稿发表后,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编辑版权属《生态学杂志》所有。此杂志有权将其编辑的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正式出版的光盘版收录。来稿请勿一稿两投。稿件若不采用,将通知作者。

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气候带主要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暖会加快害虫各虫态的发育,导致其首次出现期、迁飞期及种群高峰期提前,发生世代增加。例如小麦蚜虫由于气温升高发生期提前,就会使一年中发生为害的总时间增加,从而导致蚜虫数量增加,为害加重。近20年来小麦蚜虫在华北地区的严重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有关;亚洲玉米螟在吉林省由过去发生1代或者不完全第二代过渡到发生2代,使以前无需防治的第二代变为需要防治才能减轻为害。因此,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

气温与降水对昆虫的影响通常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共同影响害虫的发生。根据对我国近5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预测,结合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将使得我国部分重大农业害虫(图4)具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将加重为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如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地区,玉米蚜、大豆蚜、朱砂叶螨、豆黄蓟马、烟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为害将可能加重,而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少部分地区,有利于麦长管蚜、麦红吸浆虫、黏虫、亚洲玉米螟、栗灰螟、华北蝼蛄等的发生和为害;长江中下游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可加剧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禾谷缢管蚜、黏虫、大豆食心虫、棉红铃虫、绿盲蝽等害虫在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上猖獗为害,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华南地区;西南大部分地区春、夏季变凉,成都、贵阳等降雨减少可使柑橘木虱、桃蚜等为害加重;重庆和昆明等降雨增加有利于水稻的稻瘿蚊、稻蓟马、二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

图4 我国部分重大农业害虫

A.麦长管蚜(图片来源:Chet Fukushima) B.棉铃虫幼虫(图片来源:孟玲)

(孟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