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岩土工程学报创始人

2023-12-09 20: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岩土工程学报创始人

相对来说 ,两者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更好一些哦, 但这个领域更好的是综合性的《岩石学报》,属于SCI收录。

应该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属于EI收录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6~今为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现被EI和国内外较多收录机构收录。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1位

《岩土工程学报》也属于EI收录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在江苏南京登记,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
《岩土工程学报》已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岩土工程学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战线上岩土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为我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2位

曾国熙的个人经历

曾国熙教授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年。于1953年创立浙江大学土工学(曾称为地基基础)教研室(后改为岩土工程研究所)。多年来他一直倡导岩土工程这一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生产上都应以基本理论、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三者密切结合作为指导思想。1996年岩土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他指导已毕业的博士生34名,与国外大学联合指导已毕业的博士生2名。曾国熙教授长期从事软粘土力学和地基处理的科研工作。经常参加协助解决国内重要工程的地基问题,如为上海宝钢堆料场、金山石化总厂大型油罐、浙江杜湖水库和十字路水库土坝、宁波和温州机场跑道、深圳机场停机坪、蛇口第三突堤集装箱码头等的地基处理作出过贡献。在竖井排水地基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历时三十余年,提出固结度普遍表达式及其应用(含推算沉降的指数三点法、固结系数反分析法、变速荷载下固结度计算法等)、新的固结理论、地基强度增长预测公式,以及他所指导的博士生发展的有关理论和计算方法。此外他还提出过上埋式涵管土压力公式。这些计算理论和方法已为有关工程设计和施工手册以及国家标准或规范所采纳。曾国熙教授及研究生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00余篇。他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1979年应邀赴意大利访问。1981年、1985年和1989年分别赴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旧金山、巴西里约热内卢连续参加第10、11、12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有三篇论文被推荐参加会议和编入该三届会议论文集。1985年在日本名古屋和1988年在奥地利Innsbruck举行的第5届和第6届国际岩土力学数值方法会议论文集上各发表一篇论文。1987年出席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8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亚洲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一篇和讨论一篇。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编辑出版的《中国岩土工程学报选编》(译为英文),收录论文共19篇,其中有他的论文2篇。曾国熙教授曾多次组织和参加在我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中日岩土工程界于1989年4月在北京联合召开关于软弱地基的双边研讨会,他是发起人之一。双方各派出6名专家作报告,他是中方专家之一。1988年曾国熙教授出席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贯入试验研讨会,在论文集中发表1篇论文(是中国学者唯一的一篇)。该文介绍他1950年在美国土工试验服务公司(STS)任工程师期间发明的袖珍贯入仪的历史。50余年来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使用简便的常规土工试验仪器。国内已有若干厂家制造和推广使用。美国STS及国内有的厂家对该仪器型号和单位符号均以曾氏命名。1982年曾国熙教授被指名代表浙江大学与以理查特教授为代表的美国密执安大学商谈建立关于土动力性质的合作研究。多年来两校一直保持经常的学术交流。1985年、1988年和1989年他三次访问密执安大学。并在该校和普渡大学、肯塔基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西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理工学院等学校讲学,作为国际著名学者他的照片陈列于普渡大学土木系陈列室。1989年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执委会。1987年应邀赴香港访问并在香港大学作专题报告。1990年应邀访问德国并作学术报告。同年被特邀出席伊朗第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1992年曾访问美国夏威夷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再度访问意大利。1978年曾国熙教授的“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获水利电力部先进工作者。1985年他的“软粘土地基砂井排水固结及旋喷技术”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他参加的“软土地基上大型机场跑道工程建造技术”和“软土地基竖井超载预压和非理想排水固结理论和应用”分别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软土地基上大型机场跑道工程建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他为主编之一的《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是一本深受欢迎、十分畅销的科技书,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5年他作为编写委员会核心组召集人组织编写并出版《桩基工程手册》。1987年他获美国西北大学“杰出校友”奖。1989年荣获国务院侨办和中华侨联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奖。1997年他参加的“岩土工程博士生全面能力的高效培养模式”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5月,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为庆祝学科创始人曾国熙先生九十寿辰暨从教六十二周年,不忘先生及老一辈岩土人在学科初创时期的辛勤付出,继续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在岩土工程及其他各方面人士的支持推动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曾国熙讲座”,并成立了“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基金”。

谢新宇的论文或著作

1.主要学报论文:(1) 谢新宇,谢永利,潘秋元. 饱和土体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研究.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6, 16(4): 14-18(2) 谢新宇,朱向荣. 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及现场监测. 浙江大学学报, 1997, 31(增刊3): 243-267(3) 谢新宇,朱向荣,谢康和,潘秋元. 饱和土体一维大变形固结理论新进展. 岩土工程学报, 1997, 19 (4): 30-38(4) 朱向荣,潘秋元,娄建民,谢新宇. 深厚软土大型油罐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1997, 18(5) : 66-73(5) 蒋军,谢新宇,潘秋元,曾国熙. 含竖向增强体复合土体的极限承载力. 岩土工程学报, 1998, 20(2): 55-58(6) 谢新宇,夏建中,朱向荣,潘秋元. 饱和土体一维大变形固结系数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2(3):202-208(7) 谢新宇,王奎华,陈春雷,吴延平,黄学标. 温州城南立交桥引桥软基加固工程实例分析. 中国公路学报, 1998, 11(3): 62-69(8) 应宏伟,谢新宇,谢康和,潘秋元. 软土深基坑开挖的有限元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1999, 20(4): 59-64(9) Xie Kang-He, Xie Xin-Yu, Gao Xiang. Theory of one 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of two-layered soil with partially drained boundari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999, 24(4): 265-278(10) 谢新宇,朱向荣,潘秋元,曾国熙. 舟山机场场道软基超载预压加固效果分析. 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3): 60-6511) 谢新宇,刘育民,潘秋元. 渗透系数变化对一维大变形固结性状的影响.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4): 509-511(12) 王林玉,谢新宇,朱向荣,曾国熙. 循环荷载作用下道面和软土地基共同作用变形数值分析. 中国公路学报, 2000, 13(3): 1-4(13) 谢新宇,应宏伟,夏建中. 振冲碎石桩加固高层建筑粉砂土地基实例分析. 建筑结构学报, 2001. 22(1): 88-92(14) 张继发,谢新宇,曾国熙.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one-dimensional finite non-linear consolidation by Lie group transformation(李群变换求解一维非线性有限变形固结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 2001, 23(5): 639-642(16) 谢新宇,张继发,曾国熙. 半无限体地基一维非线性大变形固结解析分析方法研究. 水利学报, 2002, 7: 16-22(17) 谢新宇,张继发,曾国熙. 饱和土体一维主固结解析分析方法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2, 36(4): 347-351(18) 谢新宇. 考虑变形耦合的饱和土体一维大变形固结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2, 36(5): 544-548(19) 谢新宇,张继发,潘林有,曾国熙. 静水沉降激波模型及其解答. 岩土工程学报, 2002, 24(5): 633-635(20) 谢新宇,刘开富,张继发,曾国熙. 一维大应变固结理论的对称性及Lie群变换求解. 科技通报, 2003, 19(5): 351-354(21) 张继发,谢新宇,郑俊杰,曾国熙. 一维大应变固结理论的一类解析解. 固体力学学报, 2003, 24(4): 384-390(22) 张继发,谢新宇,曾国熙. 考虑土层厚度随时间增加的大变形固结问题. 水力发电学报, 2003, (4): 38-44(23) 杨红坡,谢新宇,张继发,曾国熙. 潜水一维非稳态运动的解析理论及应用. 水科学进展, 2004, 15(1): 85-89(24) 曹秀娟,刘开富,谢新宇,刘一林. 深厚软土地基沉桩挤土效应防治及现场监测. 工业建筑, 2004, 34(6): 55-58(25) 潘林有,谢新宇. 用曲线拟合的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 岩土力学, 2004, 25(7): 1053-8(26) 孙举,刘开富,谢新宇,朱向荣. 沉管干振挤密碎石桩的承载力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July, 23(增刊1): 4568-72(27) 施尚伟,谢新宇,应宏伟,朱向荣. 振动挤密砂石桩加固大型油罐砂性地基效果评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July, 23(增刊1): 4576-80(28) 杨红坡,谢新宇,谢康和. 双层地基一维固结平均固结度敏感性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July, 23(增刊1): 4581-5 ( EI)7(29) 杨红坡,谢新宇,张继发,谢康和. 双层地基一维固结的空间概率特性.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 38(9): 1166-69(30) 朱向荣,谢新宇,王朝晖,方鹏飞. 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体土工性状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04, 37(10): 52-58(31) 杨红坡,谢新宇,谢康和. 饱和土体一维固结三参数概率特性研究. 岩土力学, 2004, Nov, 25 (增刊2): 47-51(32) 潘林有,谢新宇,罗昕,曾国熙. 软土地基实测沉降的拟合和预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6(11): 1474-5-1570(33) 刘开富,谢新宇,张继发,郑麟,朱向荣. 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分析. 岩土力学, 2004, 25(12): 1937-41(34) 刘开富,谢新宇,张继发,朱向荣,郑麟. 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抗拔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3): 507-512(35) 刘海涛,谢新宇,程功,刘一林.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05. 26(2): 303-306(36) Zhang Y Q, Liu G R, Xie X Y. Free transverse vibrations of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using a theory of nonlocal elasticity. Physical Review B, 2005, May, 71(19): Art. No. 195404(37) 谢新宇,孙智,王奕,李红军. 锚杆静压桩与注浆技术在桩基补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 2005, 35(7): 39-40谢新宇,张继发,曾国熙. 饱和土体自重固结问题的相似解.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5, 26(9): 1061-66谢新宇,刘开富,张清华,施尚伟,应宏伟. 温州粮库水泥搅拌桩联合加筋垫层复合地基性状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12): 1468-71萧琳琛,谢新宇,曹秀娟. 考虑土体结构性损伤的沉桩挤土效应解析分析. 岩土力学 2006, October, 27(增刊1): 59-64施尚伟,徐力,谢新宇. 预制管桩-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分析. 岩土力学,2006, October, 27(增刊1): 889-892刘开富,陈阶亮,谢新宇,朱向荣. 基坑放坡开挖破坏性状大变形有限元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2006, November, 28(增刊): 1406-1410胡庆红,张土乔,谢新宇. 深厚软土中大直径灌注扩底桩受力性状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2007,40(4): 87-91谢新宇,杨相如,施尚伟,朱向荣. 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 岩土力学, 2007, 28(5): 877-882谢新宇,陈洪波,夏建中,施尚伟,郎庆善,预制管桩-搅拌桩组合加固深厚软基性状分析,建筑结构学报, 2007, 28(4): 123-127孙举,谢新宇,谢康和. 半透水边界的双层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9): 1467-1471韩冬冬,贾敏才,刘开富,谢新宇. 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 岩土力学, 2007, 28(10): 2209-2214主要论文集论文朱向荣,谢新宇,潘秋元,大型油罐软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26-431谢新宇,朱向荣,潘秋元,由实测沉降过程分析未打穿竖井地基固结参数,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62-66谢新宇,谢康和,潘秋元,饱和土体大变形固结理论的若干问题,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57-61张继发,谢新宇,曾国熙,一维非线性有限应变固结方程的完整解析解—Lie群变换法,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72-175谢新宇,张芳军,刘开富,卞守中,潘秋元,某多层住宅的地基加固和顶升纠倾实例分析,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15-319.编著:(1) 潘秋元,谢新宇,应宏伟(主编).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一版, 755千字(2) 潘秋元,朱向荣,谢新宇(主编).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0年10月, 第一版, 634千字(3) 朱向荣,谢新宇,应宏伟,王文军(主编).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新进展.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4) 谢新宇(参编). 岩土工程治理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5) 谢新宇,俞建霖(主编). 特种基础工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