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部分《杜威教师观评议》,刘新科,载《宝鸡师院学报》1986年第 3 期。《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年第4期。《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6年第2期。《刘泽如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杜威创造性思维态度的训练》,刘新科,载北师大《外国教育动态》1987年第5期。《安·谢·马卡连柯遗产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4期。《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刘新科,(续)载《教育科研通讯》1987年第2期。《汉太学遗址》,刘新科,载《西安晚报》1987年2月3日。《高师学生“教师心理”准备的调查与思考》,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教育学》1988年第3期。《谈谈青少年的性早熟与性教育问题》,刘新科,载《陕西教育》1988年第4 期。《日本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第1期。《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上),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89年第2期。《略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89年第5期。《弘扬革命传统,无愧为人师表》,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989年12月15日。《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认识》(下),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论“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刘新科, 载《教育研究》1990第6期。《美国、日本、法国的近代教育为什么后来居上?》,刘新科,载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0年第1期。《司马迁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汉中师院学报》1990年3期。20.《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1期。《启蒙运动与自然主义教育》,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0年第2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1990.5.15。《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报》。《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3期。《李敷仁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初探》,刘新科,载《咸阳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忠精烈烈,硬骨铮铮的颜真卿》,刘新科,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例谈幽默含蓄的讲授艺术》,刘新科,载《青海教育》1993年第7-8期。《浅议讲授中设置悬念的艺术》,刘新科,载《教育科研通讯》1993年第3期。《赫尔巴特、杜威教学思想异同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3期。《进步教育的是与非》,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3年第6 期。《<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4年。《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征》,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献》,刘新科,载《西北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刘新科,载《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1-2期。《中外教育大师的成才特点与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5年第3期。《师范教育的瑰丽史诗——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刘新科,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27日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导论>评介》,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刘新科,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1997年第4期。《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特征及其现代启示》,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简论杜威“活动课程观”的革命性与借鉴价值》,刘新科,载《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世纪之交西方教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浅议小学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新科,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第1期。《为西部开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刘新科,载《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略论创新能力》,刘新科,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21世纪教育的选择》,刘新科,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中外普通中学会考制度的比较与思考》,刘新科,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9《中国高中会考十年》。《论西部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刘新科,载《光明日报》,2001年6月1日。《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刘新科,载《体育科学》2001年特刊。《西部中小学师资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管理对策》,刘新科,载《西南教育论丛》2001年第5期。《从一张“毕业文凭”看清末师范学堂》,刘新科,载《陕西档案》2002年第5期。《WTO:会考如何应对》,刘新科,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0日。《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刘新科,载上海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家评传 第4卷》2003.2。《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核心)刘新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 (核心)刘新科《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极其启示》,《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刘新科2005年第1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守望生命: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生活、发展、成长的必由之路》。刘新科 , 窦坤,载《2006年陕西师大教学成果论文集》。《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和化解》,刘新科,王小梅 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国外教育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刘新科,载《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刘新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刘新科中国教育史年会2007年年会(安徽)论文集2007年10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刘新科,2007年10月呈省教育厅决策研究。《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李钟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述论》刘新科(2)《国家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期《基于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刘新科(2)2008年第7期。《从教育民主的视角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教育研究》(2)2008年第6期。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1999.155、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1999.256、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357、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1999.358、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1999.359、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1999.360、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1999.361、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1999.162、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1999.463、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164、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2000.565、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2000.366、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2000.267、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568、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2000.569、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2000.1-2 辑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2001.271、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2001.272、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2001.473、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2001.3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2001.478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项目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开始年月 结束年月 项目总经费 本人排名 立项批文其它 重大项目 渝社联函【2011】21号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宋乃庆 2011/06 2013/11 20万 1/1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BGP018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 宋乃庆 2011/10 2013/12 10万 1/1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HQ001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宋乃庆 2011/11 2013/12 20万 1/1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AHA120008 中小学理科教材难易度国际比较研究(小学数学) 宋乃庆 2012/12 2013/12 20二、论文作者姓名 通讯作者 题目 期刊名称 年卷期 起止页码 收录类型 影响因子 扫描上传宋乃庆、李光树、康世刚、张辉蓉、于波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育教材新体系 重庆日报 7 7-8 CSSCI廖晓衡,唐恒钧,宋乃庆 宋乃庆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9(01) 63-69 CSSCI黄燕苹,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西藏初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庆 宋乃庆 格式塔美学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6) 10-12+87 CSSCI李国强,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2(5) 30-33 CSSCI唐小为,李佳,宋乃庆 宋乃庆 课堂科学辩论实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案例比较分析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朱黎生,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内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廖晓衡,李岭,宋乃庆 宋乃庆 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教育与经济 2012(02) 22-26 CSSCI王标,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邝孔秀,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双基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础刍议 中国教育学刊 2012(4) 46-51 CSSCI宋乃庆,凌琳,邝孔秀 宋乃庆 关于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黄燕苹,李富洪,宋乃庆 宋乃庆 古典算术问题解题策略探析 数学通报 2012,51(3) 35-41 CSSCI陈燕,宋乃庆 宋乃庆 美国中小学共同核心标准的建立及探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3) 17-19 CSSCI杨欣,张辉蓉,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1) 1-4 CSSCI李静,刘志扬,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多元表征发展代数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杨慧娟,黄燕苹,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1) 9-11+36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尽快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国际民俗数学研究: 特点、趋势及启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藏族初中数学教师 PCK 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新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的思考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3) 78-81 CSSCI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应试观争鸣现象的文化审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58-60 CS宋乃庆,唐恒钧 宋乃庆 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结构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徐兆洋,宋乃庆 宋乃庆 检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论争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5) 17-20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张奠宙,宁乃庆 宋乃庆 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02) 53-54 CSSCI徐兆洋,廖晓衡,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 1-4 CSSCI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05 9-15 CSSCI张奠宙,宋乃庆 宋乃庆 60 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宋乃庆,唐智松 宋乃庆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 2009,35(2) 123—127 CSSCI鲁庆云,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数学试题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数学通报 2009,48(4) 47-49 CSSCI温涛,彭智勇,许洪斌,宋乃庆 宋乃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测度:重庆的证据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朱福胜,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基于重庆市四区县的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6) 16-19 CSSCI黄梅,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仲秀英,宋乃庆 宋乃庆 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沈南山,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查试题编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9(8) 1-1 CSSCI李明振,喻平,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6) 45-48 CSSCI朱哲,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4) 11-14 CSSCI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宋乃庆,程广文 宋乃庆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青年教师 2008(12) 20-21 CSSCI庞坤,李明振,宋乃庆 宋乃庆 GX 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热点与反思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1) 75-78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因洗尽铅华而美,因回归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6) 43-45 CSSCI谢幼如、宋乃庆 宋乃庆 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的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04) 80-83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07、08) 12-17 CSSCI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1) 96—99 CSSCI童莉,宋乃庆 宋乃庆 彰显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美国数学课程焦点与我国“数学双基”的比较及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平实·朴实·真实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宋乃庆,李士锜,巩子坤,何文忠,张奠宙 宋乃庆 2006—2007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3) 99-102 CSSCI李铁安 宋乃庆 宋乃庆 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2) 90-94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 教育学报 2007,3(4) 35—38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育本体与生活世界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李明振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6 234-238 其它王宽明,宋乃庆 宋乃庆 解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 2006(03) 3-16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总复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5) 59-61 CSSCI李明振 庞坤 宋乃庆 宋乃庆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反思与建议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杨新荣 李忠如 王洪 宋乃庆 宋乃庆 初 中生数学学 习观性别差异的调 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2(02) 178-182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品洁,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幽默的本质与特点 课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学的范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30(4) 755—759 CSSCI李红婷,宋乃庆 宋乃庆 变革课程理念 创生课程文化——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 32-35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独立学院的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中美高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 数学通报 2005,44(08) 14-16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算法教学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2005(5) 41-44 CSSCI但琦,宋乃庆 宋乃庆 大学生数学建模障碍分析与对策 大学数学 2005(05) 25-29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双基”教学中的误区及其成因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探究 当代教育科学 2004(01) 59-60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回归生活世界 凸显自主选择——从两个教学实例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自主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7) 30-32 CSSCI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优秀生培养中需明确的几个观点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61-6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师范院校发挥人文优势的思考 重庆行政 2004(6) 80—82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4(3) 33-36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3(02) 1-2 CSSCI宋宝和 宋乃庆 宋乃庆 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山西教育(教学版) 2004(16) 1 CSSCI张奠宙,张国祥,宋乃庆 宋乃庆 东西方数学课程概览——2002重庆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侧记(英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01) 1-10 CSSC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5) 40-42 CSSCI朱德全,宋乃庆,袁顶国 宋乃庆 数学新课程在西南地区适应性调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6) 998-1003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通讯 2003(12) 1-3 CSSCI宋乃庆,朱德全,袁顶国 宋乃庆 “六连”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国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刘福林,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0) 11—13 CSSCI肖红,宋乃庆 宋乃庆 实施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2) 337—340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学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7(4) 622-625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宋乃庆 罗万春 宋乃庆 创新学习误区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学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宋乃庆,闵兰,张广祥 宋乃庆 中学数学区别化课程研究 沪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2-41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4) 92-97 CSSCI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高中数学学习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 数学教育学报 2001,10(1) 62-64 CSSCI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极限概念的表征及教学策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朱德全,宋乃庆,罗万春 宋乃庆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中国教育学刊 2001(6) 37-39 CSSCI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1(4) 46-48 CSSCI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1) 28—32 CSSCI袁爱玲,宋乃庆,张希希 宋乃庆 农村初中“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改革实验 课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论数学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2) 26—30 CSSCI张希希,宋乃庆 宋乃庆 “文化农技并进”刍议 中国教育报 2000(1447) 4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6(1) 76—81 CSSCI李玲 宋乃庆 龚春燕 韩玉梅 何怀金 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试论数学异步教学原则的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1998,7(2) 58-61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 学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场情景的表征及其创设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陈重穆,宋乃庆,曾宗燊 宋乃庆 21世纪的初中平面几何 数学教育学报 1997,6(04) 6-8+12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课程效益(GX)实验研究简介 数学通报 1996(8) 21-23 CSSCI宋乃庆,陈重穆 宋乃庆 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数学教育学报 1996,5(02) 15-18 CSSCI宋乃庆,曾崇燊,段泽勇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从素质教育看21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5(04) 1-4+26 CSSCI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GX”为什么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数学教学通讯 1995(03) 2+41-42 CSSCI宋乃庆 宋乃庆 变教训为财富,把整顿当机遇——走出误区的回顾 高校编辑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提高课堂效益(GX) 数学教学通讯 1994(01) 1-2 CSSCI陈重穆,曾宗教,宋乃庆 宋乃庆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GX(提高课堂效益)实验简介 数学教育学报 1994,3(02) 1-4+61 CSSCI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育学报 1993,2(02) 4-9 CSSCI陈重穆,罗介玲,宋乃庆 宋乃庆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简介(初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试验课本》介绍之一 数学教学通讯 1990(04) 2+1-2 CSSCI罗四维,宋乃庆 宋乃庆 教材要多样化 数学教学通讯 1989(05) 2 CSSCI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综合运用教材,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02) 97-107 CSSCI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配合中学、开展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数学教学通讯 1984(04) 2-5 CSSCI三、获奖奖励名称 获奖项目 证书编号 本人排名 获奖年度 获奖等级 参与单位数 本校参与学科数 获奖类型 证书扫描“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 《教育实验研究》 0 2/3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重庆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西南贫困地区“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 0 2/3 2006 省部级 1 1 科研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性研究 0 1/1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新课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部门采纳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教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科研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级 1 1 科研“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0 1/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第三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0 2/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 西南农村地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研究——“三方联动实习支教”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0 6/6 2013 国家级 1 1 科研四、著作类型 名称 作者姓名 第一主编 出版年月 出版单位 参与单位数 本人排名 封面教材 教学设计 徐学福,宋乃庆 徐学福,宋乃庆 2008/02 重庆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新编初等数学选读 宋乃庆 宋乃庆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数学课程导论》 宋乃庆,徐斌艳 宋乃庆 2010/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宋乃庆,张奠宙 宋乃庆,张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教材 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课程教学模式论:中学教育与农村建设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宋乃庆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教材 《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 张奠宙、宋乃庆 张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