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人口报投稿重复率

2023-12-09 16: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人口报投稿重复率

那是因为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部分2,500字,而只有单姓6931个。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合计23813个姓,看起来比较多,但是和全国人口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第七次普查)比起来,姓名重复率自然很高了,加上人们又偏向某一些字,那么重复率就更高了

传统媒体较互联网的劣势有哪些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比,劣势究竟有哪些,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呢?
  首先,纸媒互动性、时效性弱的特点又使得它的发展“先天不足”。
  报纸从诞生之初,就作为一种单向传播的媒介,被放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者的位置。
  由于介质的局限性,其担负的职责就仅是简单的传播作用,对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反馈无从知晓,“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成为报纸的传播模式。
  但在当下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和人们言论自由的时代,“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的灌输式传播显然已失去人们的青睐。
  新媒体海量的信息加海量传播、海量互动,这样的介质与传播方式无疑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
  另外,新闻最讲求的是时效性,新闻的战争是争分夺秒的,谁抢占了报道先机,谁就成为新闻战争中的胜利者。
  报纸由于传播介质的局限,当天发生的新闻往往要第二天才能见报,而新媒体则不存在这样的局限性,当下发生的新闻当时就可以编辑后上网。
  其次,生产成本过高,传播载体受限导致了纸媒“后天畸形”。
  众所周知,一份报纸的面世,需要层层环节:记者采写、相关领导审稿、编辑做版、校对检查、领导签版、印刷、发行……每个环节所花费的人力、物力,都构成了报纸的生产成本。
  而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其首先省去的就是发行成本,而有不少网站的信息主要来源仍是传统媒体,其采编成本较纸媒也大大减少。
  作为传统媒体纸媒,它的三大支撑就是采编、经营、发行,新媒体直接省去发行成本,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才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另一方面,纸媒的传播介质是纸,其依靠把新闻内容印在纸上传递出去,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从报纸版面来看,它的信息容纳量是有限的,而且报纸的携带性较差,与新媒体的易携带性、随时随地上网浏览的方便性相比,明显从使用习惯上就处于了弱势。
  再次,纸媒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也注定了其没落的命运。
  同质化,通俗一点讲,就是生产的产品模式化一致。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报纸的同质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在报纸定位和新闻内容上。
  目前,我国报纸多定位于综合性报纸,面向大众市场发行,受众面较广。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各家报纸的新闻内容重复率较高。
  董天策先生曾对成都报业市场做过实证分析,他在北京市场,对《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一周报纸的相同版面与特色版面数量经过对比后,统计发现,相同内容占总版数比率最低为50.4%,最高的为83.6%。
  由于报纸的定位和记者采访所限,同一区域内,报纸过高的重复率,让不少报纸的存在显得毫无意义,因为人们只需要一份报纸,即可知晓此区域内的重要新闻,同质化的竞争让不少报纸沦为鸡肋。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也在于,广告收入做为媒体财务进账的支柱“自负盈亏尚不可得”
  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就自然难逃滑坡的命运。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其实十分明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一门生意。生意的好坏,由账本决定,上面的数字不会骗人,无论是骂还是吹,计较之后,冷暖尤为自知。
  根据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传统媒体广告中,电视增长6.5%,报纸下降7.5%,期刊增长7.5%,广播增长9.6%,户外增长2.0%。
  由此可见,报纸成为传统媒体中广告负增长的媒体。而互联网广告的发展,与传统媒体的颓势相比,却是另一番景象。据艾瑞资讯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广告核心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53.1亿,增长了46.8%。
  受生存压力驱动,许多地方报纸的读者甚至发现,一度被禁的医药类广告都开始重回版面。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的更新和迭代,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渗透,即使借助这些饮鸩止渴的手段,传统媒体仍然前景黯淡。

为什么中国人的姓名重复率这么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与之对应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其中比较常见的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这么多人取名只能在如此小的范围内挑选,直接导致中国人姓名重复率特别高。 ▲中国重名率最多的姓名新华网目前就列出了中国重名率最多的姓名,其中“张伟”以近30万的票数夺得第一名。从榜单来看,“伟”、“芳”、“丽”、“敏”等名字重复率也比较高。相较于三字名、四字名,双子名更容易和他人“撞名”。————————▲中国重名最多的名TOP20 新华网还盘点了“中国重名最多的名TOP20”,“英”字获得票数超过4千1百万,“华”、“玉”、“秀”、“文”、“明”等字,用的人也挺多。榜单10名以后,“红”、“丽”、梅“、“云”等字也比较受青睐。————————因某些字寓意好,搭配起来听着洋气,谐音字也多,男女还能通用,中国父母将其进行了各种“排列组合”,新华网将其称之为“百变大咖”,包括“子/梓/紫”、“萱/暄/瑄”及“雨/语”、“涵”等。 其中“子涵”似乎特别受到中国父母的偏爱,统计显示,全国共有6826个李子涵,10032个张子涵,12190个王子涵,堪称“爆款中的爆款”。————————▲上世纪60-00年代常用女名 新华网还统计了上世纪60-00年代常用女名,仔细分析,会发现韩国文化对中国影响还真是挺大。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