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9:50分左右,我们南城县参加谷雨诗会的一行五人到达了宜黄县国际大酒店,酒店大厅早已安排好了当地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接待报到。我们一一登记好自己姓名,QQ号或微信,然后工作人员把房卡交到我们手上说:某某老师,您住几几号房间,这是房卡。听到他们如此称呼,让我心里顿时有了些许不安和羞愧。我自忖:我怎么能配得上“老师”这个高贵的称呼呢?
办完报到手续,我们就各自找房间安歇,福祥和鸿根住219房,我和胡进住706房。王桂林是个女同志,居然被安排同一个男的住一间房,结果到会务组一问,才知道报到名单册上把填错了她的性别。事后,我们同王桂林开玩笑,说她走了桃花运,第一次参加诗会,就配赠了一个帅哥。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总有某种未知的东西在等着你。
上午报完名没有其他活动,就只好呆在房间闲聊。胡进说:早知道我们上午应该叫福祥开车去曹山寺看看,这次没去成,估计很难再有机会去。下午2:30开始在一楼会议中心听外地来的名家老师讲诗歌创作课。这次来的名家分别分别有:《诗探索》杂志主编林莽老师,《诗选刊》杂志社社长简明老师,澳籍华人,诗人翻译家欧阳昱老师,还有《中西诗歌》主编,著名诗人黄礼孩老师。市委副秘书长龙泉老师和市作协主席刘国芳老师也都参加了诗会,另外,就是各个县的作家、诗人。
这次诗会,外地来的三位老师和刘国芳老师以及龙泉秘书长都分别讲了课。第一个讲课的是林莽老师。林莽老师我早就知道,在诗歌界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无人不知。但见真人,我还是第一次。林莽老师面容慈祥,两鬓已染白发,身上散发出一种大家气息。因为忘了带笔和记录本,所以对几位老师的讲课我记得不是太清楚,所以在这里我所能叙述下来的只是一个大概。林莽老师大概讲了四个方面内容:首先,诗歌要传递情感,要把自己平时生活中所接受到的喜怒哀乐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其二,诗歌要传递人生经验,要把你内心体会到的东西与诗歌的词语连接起来;其三,诗歌要传递一种气息。要通过词语与词语的碰撞,传递出一种神奇的气息,让人读后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第四,诗歌要更多的去关注人类社会共同的东西,不要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小情绪、小道理等事物上。
第二个讲课的是简明老师。简明老师讲了很多,但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来的`有两点:一是说诗歌要多用名词和动词,不要用形容词。就这一观点,简明老师还打了个比方,他说如果你在诗中过多的用形容词,就好比一个农夫拉着一车的大粪过街;二是说诗人用笔名的问题。他说没有拿到过什么文学大奖的人,就不要去用笔名,他主张用真名,有真实度。简明还说:一个没有十年以上写诗经验的人最好不要去读外国诗歌。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偏激和片面,在这我暂且不论,我想聪明的诗人朋友们自有论断。
第三个讲课的老师是《中西诗歌》主编,著名诗人黄礼孩老师。黄礼孩老师是广州人,一头飘逸的半长秀发,一双像小金鱼般的眼睛,一张娃娃脸,穿着筒单,背一个写有“我们苛刻相待,却说这是诚实。”字样的布包,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有着孩子气息的诗人范。黄礼孩老师讲课轻声细语,语调平和。他讲得很好,遗憾的是我现在记得的不多。他说写诗少用公共话语,少用排比句。他也主张写诗要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写诗要在语言上提高,要通过灵活的运用好语言,通过语言与外界万事万物联接起来;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诗而进入到一个未知而神秘的世界。他还说,一个好的诗人必须具备强大的能力把好的词语吸附过来,然而运用到诗中;诗人必须充分打开五官,去感知和感悟外面的世界。
第四个讲课的是刘国芳老师。刘国芳老师给我们讲述他创作小小说的感悟。他说,写小说和写诗应该是相通的。刘国芳老师把他的创作体会归结为“诗情画意”四个字。诗,就是作品要富有诗意;情,作品有丰厚的情感;画,一个好的作品要有画面感,像王维的诗一样富有意境。意,作品必须有社会意义,要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刘国芳老师虽然平时不写诗,但他的小小说作品中却非常有诗意。不信,我略举作品一二:《风铃》、《吹笛到天明》、《拾稻穗的小女孩》、《又见雁儿飞》、《黑蝴蝶》等。我喜欢刘国芳老师作品中的散发出的那种美丽的忧伤和空灵。
最后,龙泉老师作了精彩性总结发言,同时也谈了他的诗歌创作体会。他说,一个人写诗要有坚持,不要功利性太强,要沉下心来去观察生活,要多阅读、多交流。他还说,写诗就要多写自己身边的东西,写诗细节非常重要。从龙泉老师的讲话中看得出,他是一个真正懂诗和喜欢诗的人。
老师讲课结束之后,就是听黄礼孩老师带来的他在广州举办的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大型戏剧表演节目的PTP演绎课件。开始大家还看的蛮认真,后来渐渐的人走了许多。像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属于阳春白雪,真正懂得欣赏和发自内心喜欢的人不多,包括我自己。
晚上,由我宜黄县同学做东请我们南城和金溪诗人在万豪酒店吃饭。饭桌上,所有人滴酒未沾,大家都只吃饮料。晚饭后,金溪诗人驱车回宾馆,我们南城诗人五人沿着宜水河漫步看宜黄县夜景。
第二天的活动内容,是去参加安排在宜黄县戈坪村走进风景宜黄诗歌朗诵会。早上六点半,我起了床,一个人在宾馆附近走了走。宜黄县是山区,昼夜温差大,走在宜水河边,寒意袭人。天边有微弱的光亮,丁香花却开得很好,白小的花朵挂满枝头。我们七点钟早餐,八点准时从酒店出发。没有带车的人统一乘坐会务组安排的大巴车,带了车的人自己开车前往。戈坪村隶属宜黄桃陂乡,驱车前往也就二十分钟不到的路程。宜黄县不愧是山区县,戈坪村一面环山,三面环水,过了木桥之后,便是一片绿树草茵,风景秀丽的景色。
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是领导讲话,宜黄县宣传部部长和市文联主席分别讲了开场讲话,为接下来的诗歌朗诵打下铺垫。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热烈,现场的气氛也很热烈,有许多村民慕名前来观看节目。我和金溪几位诗友利用空隙时间,逮到了一个和黄孩礼老师面对面交流请教的机会。我,海尧、张检、山冕四个人都分别拿了自己的诗歌作品让黄孩礼老师点评。在点评我的作品时,黄孩礼老师说:你的诗歌语感和节奏都很好,就是作品还单薄了些,缺少更深的一些东西,以后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经过老师的面对面点评,让我有一种顿悟。我似乎找到了开启诗歌之门的方法,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我会坚持并努力走下去。
谢冕17岁时,新中国成立。他自己也投身革命,穿上军装,自愿而真诚,几乎没有任何世俗考虑,就是告别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当时,谢冕由少年转入青年,虽然他仍在写诗,但总觉得所写的并不是自己想写的,“我是按照一种理念、一种号召来写的,那不是真实的我,而且‘我’也消失了,‘我’的消失是最严重的一个事件,诗不能表达一个活生生的、有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我,那是最可怕的一个事情了”。
谢冕最终放弃了诗歌理想。
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谢冕1949年8月入伍,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诗歌中心成立后,谢冕被任命为该中心副主任,并就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新诗评论》主编,研究员。谢冕参与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博士点,他也就成为该校第一位指导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自1981年起至2000年止,先后有十余届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在他的指导下毕业。在此期间,谢冕还接受了指导国内外的高级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任务,先后达一百多人。
“好诗歌应该是什么样子?”4月24日,由金华市作家协会、《诗探索》、《文学港》、《星河》、《诗江南》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好诗歌”新诗创作论坛在东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诗人、专家参加了研讨。
《诗探索》杂志主编、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的林莽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风起云涌的火热情景,表达了对当下诗歌热的欣喜之情。他同时认为,当下中国诗歌虽然开始复热,但公认的好诗不多,有影响力的诗人也不多。“中国好诗歌”这个创意很好,网络时代通讯快捷,交流广泛,不管是诗人还是写作者,都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柯平是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坛创作和评论的风云人物之一。现在喜欢诗歌的人那么多,他很欣慰。柯平建议,诗坛的眼光不要只盯住名家,应更多关注民间诗歌。至于什么是好诗歌,标准很难定。正如欣赏女性一样,容貌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内在的美应该更重要。诗歌也是这样,好的诗歌,重在内涵。好诗的第一个标准要有与众不同的、出色的东西,比如令人佩服的想象力、比喻,自己独特的语言等;第二个标准是要有思想性,能让人产生思考,能给心灵和思想带来启迪。诗歌是丰富的,现在因为诗歌的短小,可以在微信和手机上不断地被快速传播,阅读量不断被刷新,这不是一本杂志能比的。所以说,目前的时代是诗歌应该繁荣的时代。
《星河》诗刊主编、诗歌评论家骆寒超认为,好诗应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反语法、修辞、逻辑,完成一种直觉语言。意象化、节奏感、结构美都是好诗应该追求的目标。诗歌翻译家董继平则从诗歌翻译的角度,谈到要写出好诗歌,诗人的视野要开阔,要学会从外国优秀诗人诗作中汲取营养。诗人冰释之认为,好诗靠好句流传,好句靠好的思维支撑。不断读诗,比读小说、读散文更能锻炼思维。他以普希金为例,说明了好诗歌能提升民族语言。正是普希金的诗歌,引领不入流的俄语走向精致化。
《江南诗》执行主编、诗人谢鲁渤用通俗的语言谈了自己对好诗的评判标准:如果一首诗,让人读完后想跟人说说,那就是好诗;如果一首诗,让人读完后,想跟所有的人说说,那绝对是优秀的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福春、诗歌评论家郭吟也参与了论坛。
当晚与会诗人还举行了诗歌朗诵会,现场气氛热烈,诗人们的朗诵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谢冕开创了新边塞诗派
谢冕,中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诗人,福建福州人。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大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论诗》《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永远的校园》等。他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曾对朦胧诗运动产生过极大的作用。他被称为80年代青年一代的精神领袖。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诗歌理论批评。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1898 :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谢冕还主编过许多大型丛书,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