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从选题上,从论证手法上,从语句上分析。
老师的要求是一篇硕士论文和一篇与之相关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的应有上。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介绍
不同的文体和不同内容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包括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全篇的语言风格。
如《昆剧的故事》就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全篇运用了比喻、设问、引用、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世界各国的戏剧品类历时五六百年还有原状可寻的,大约只有昆剧和日本的能乐。”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凸现了昆剧历史悠久、生命力强的特点。
1、相同之处: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写作的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之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扩展资料:
新闻两则其中一则的写作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百度百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相同点:都有文章主旨,都有一定的结构。
不同点:文体不同,文章表达方式不同,结构不同。
文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文章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