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技文章的语言特点

2023-12-11 22: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技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欧美的大学理工科系中,在专门的课程之外,关于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的写作,也要讲20-30学时,有的大学还设置了攻读科技写作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以科技写作为职业的科技作家和科技记者。在我国,近几年来,有的大学将它列为选修课,有的大学开设了讲座,一些工厂、研究单位、学会、协会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讲习班、报告会,这些都受到了广大学生、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应用写作》1985年第1期第33页)科技写作语言的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准确、鲜明、简练、生动的语言,拟写科技作品,交流学术思想,传播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周密、准确周密、准确是科技作品语言的一大特点。科技作品的语言是否周密、准确,关系到文章写作的成败。周密指句子之间合乎逻辑。句子合乎逻辑了,语言也就周密了。能否使语言周密属于语言逻辑问题。这就要求思维敏捷,言之有序,无懈可击。语言周密来自于思维的严谨。如果思维不严谨,出现漏润,那必然使语言不周密。同时,语言周密也来自对客观事物观察的正确。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观察不正确,反映在作品里的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不会正确。准确是用词问题。用词准确与否,首先反映着作者对待科学本身的态度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当老老实实地对待科学。古人说:“篇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介绍研究课题的重要性,“比较重要”不能写成“极其重要”。不要动辄就用“填补空白”、“国际水平”、“国内首创”、“重大创新”等字眼。评价前人的工作、切忌轻率之言。用词准确,还表现为作者语言上的功夫。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质、范围、程度、关系等等,要准确地表达这些问题,确实需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古人有推敲的佳话,鲁迅说:“写好了后不妨多改几遍”,为的是选择最准确的词来表达。例如,“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刀,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这个平衡原理的表述就很准确。如果将“同一”改成“相同”,“相等”改成“一样”就不准确了。明朗、规范明朗、规范是科技作品语言的又一特点。语言明朗是说语言的表达要清楚明白,让人读了能够理解。语言明朗,重要的是用词和组。例如,“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攀登在高高的山峰上。”这句话就不明朗使人发问:“攀登在高高的山峰上,怎么会有成就呢?”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如果我所看到的,我所发现的要比笛卡尔和培根远大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②。这就是牛顿说出的一句名言。语言明朗还必须指代明确,所谓指代是指代词指代各类实词词组或句子。若用得好,可以节省笔墨,使文章简洁明了,若使用不当,指代不明,就会使前后文的关系不清,语意不明。例如:“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就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这个句子里的“它”指代“物体”语意明确。相反,也有指代不明的。例如:“弹性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这里的“它”是指代“弹性物体”还是指代“弹性物体的弹性形变”就不明确。如果改成“弹性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就指代明确了。规范是指用词和语法规则问题。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习惯的用词和语法规则。它包括用词、语序和句子成分等方面的内容。用词规范,首先,不生造词语。如“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这个句子里的每一个词语都合乎规范。但如果改成“活滑轮和死滑轮连结在一起叫滑轮组”就不规范了。其次,不要滥用简缩词语。例如,有些文章把“混凝土”写成“砼”,把“高层框架结构”写成“高架结构”,都是不规范的。第三,语序要流畅。语序的安排,要反映事物的先后程序。有些句子,用词和句法没有什么问题,但词序紊乱,意思上也不能表达清楚。如:“我关上门,走进屋里,坐在床上”就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逻辑。只有先走进屋里,才能关上门。又如:“互相连通的底部容器叫做连通器”就不流畅。应该是“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第四句子成分要完整。句子成分完整,才能明确表达意思。句子成分不完整,就不符合语法要求了。平实、简要平实、简要是科技作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所谓平实就是自然朴素不求粉饰。做到“文约而旨丰”,“文简而理周③”。怎样才能简要呢?(一),应该在认识事物上下功夫。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能写出言简意深、文短旨丰的文章。(二),要在语言的概括精炼上下功夫。要精雕细琢,选择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客观事物。(三),要在删繁就简上下功夫。总之、科技作品的语言,要周密、准确,才能正确恰当地表达客观事物,要明朗、规范,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客观事物;要平实、简要,才能通俗易懂、直截了当地表达客观事物。一个优秀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应当是一个语言学家。语言是写作的工具,要把科研成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得有熟练地使用这个工具的技能。只有经过长期修养,不断加强训练,多读多写科技作品,才能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科技作品的语言最主要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可以了。不是象文学作品那样要用描写、夸张等手法。简要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量的内容。

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二)开头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哪里有路,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再看秦牧《海滩拾贝》,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三)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是总结性结尾。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一)比衬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读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极了,……五十万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紧挨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就用了比衬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比喻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通常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如“就其轮廓看,细菌大约可分为六大类:一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游丝似的‘真菌或霉菌’;三为断杆折枝似的‘分支杆菌’;四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为小棒于似的‘杆菌’;六为弯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类,有的多弯了几弯,象小螺丝钉,就叫做‘螺旋菌’。”就是把通常看不见的细菌的形状,比喻成人们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丝钉等。 (三)虚拟虚拟是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甚至让人感到荒唐情形,来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鲜明的印象。如把人当成物,把物的世界当成人的世界来写。例如:它(天鹅)在水上为王,是凭着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它有威势,但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是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玉,却又敢于与空中的霸王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利爪,打退鹰的进攻。”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虚拟的方法。

科普文有什么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本文语言特点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我们对纳米这一陌生而又新奇的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们对科技的未来有了新的畅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