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湿地保护论文1500

2023-12-12 02: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湿地保护论文1500

一、曾与西湖齐名的西溪,面对蚕食和污染,亟待“抢救性”保护

  提到西溪,很多杭州人会想起“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句,想起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西溪湿地历经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的过程,1600年前的原始湿地,打上人类渔耕活动的印记,形成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水网密布,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在人文历史的记载中,西溪的名字也长久地留存下来,苏轼、米芾、唐寅、张岱、厉鹗、郁达夫、徐志摩、黄宾虹等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书画。

  近些年,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齐名的西溪,湿地生态遭受损伤,原有景致也显衰微。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因为受城市化扩张的蚕食,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湿地与海洋、山地等相比,改造开发的成本最低,本来就易被侵占,况且西溪湿地就在城市近郊,城市开发与发展慢慢向西溪挤靠,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是杭州城西商品房住宅新区密集的区块。同时,西溪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染已经压得湿地环境“喘不过气”。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2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一度,西溪许多水面都飘散着猪粪便的异味。池塘养鱼放养过密,也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杂乱的民居房舍、随处堆积的垃圾,更是远离了西溪原先的优美环境。

  2003年,杭州市下决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做好西湖、西溪这两篇文章。借用文物考古领域的名词,这应称作是一种“抢救性”保护,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

  二、试点探索“湿地公园”保护模式,既要最大保护,也不排斥适度利用

  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这在我国还是全新尝试与探索。

  国际环保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认为,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正因为这样,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完全能够找到平衡点。”陈克林说,就像目前世界范围都非常盛行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既不对生态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在经济上有所盈利,能够加大保护的投入。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杭州作为旅游名城,在资源保护和利用、游客管理、污水处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上可资借鉴。

  “从生态角度看,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常杰教授解释,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小环境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而难以为继。因此,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体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疏减农居和厂房,大大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西溪综合保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原杭州市园文局总工程师卜昭晖认为,这是改善水质、保护生态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搬迁居民、拆迁建筑、恢复绿化,做好“减法”的类似办法,已经证实了成效。西溪湿地核心区块原有517户农居,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根据总体规划,保留了约100幢建筑,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内部可以提供旅游服务,总的建筑面积降至4.8万平方米,容积率仅0.015。其它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筑后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植物。补种品种主要选择苦楝、枫杨、大叶柳、竹等乡土树种,避免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公园化”种植。同时,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西溪湿地水质已经在逐步改善。

  为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最小干预,综合保护工程中有不少周到考虑、细心做法,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尽量少加干预和变动。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都没有去“惊动”,不采取清淤、沟通等人为保护措施,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并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再如原来西溪一带柿子树特别多,形态古朴苍凉,有许多巨大的鸟窝就筑在树枝上,水边则多见杨树柳树,有的大树向水面倾倒,历久形成奇异姿态,像这些树都没有扰动,靠人工很难栽种这样的树、达不到这样自然的效果。

  今后西溪湿地内只能步行或舟行。为方便游人西溪探幽,须铺设游步道,而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颇费心思,不能简单照搬一般公园或环西湖的行人道,国外常用的架空行人栈道与西溪的环境也不太相融,最后还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又保护了典型地貌。考虑到今后行船需要,有的河段进行了航道疏浚,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

  既然是“公园”,西溪湿地这一公共资源终将为市民和游客服务。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黄春雷说,今年5月1日,西溪湿地公园首期即将对外开放,开园后的管理、保护任务更加艰巨。根据西溪湿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自净能力,首期的核心景区最佳游客容量2000人,极限容量3000人,今后将通过门票销售等手段控制入内人数。同时,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将西溪湿地公园的探索,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

  四、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应予保护。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像秋雪庵、烟水渔庄等庵堂别墅之类的重点文化遗迹,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量恢复。首批恢复的遗迹之一秋雪庵,就是在查找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对照历史记载后修复的,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围绕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经过前期考证,西溪湿地作为“越剧首演地、词人圣地、《水浒》孕育地、文人逍遥地”的史实,逐渐得到专家学者的证实。经过系统挖掘整理,有关西溪历史文化的大型丛书,即将出版。

  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在现代都市保留一曲“田园牧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湿地公园担负湿地文化的宣传、教育、普及等社会功能。今后西溪湿地公园虽然设门票,但仍较多地向倾向社会效益。每周将辟出一天“免费开放日”,预约后可免费参观游览;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还将优惠减免门票。

  在我国,“湿地”这个名词引入历史尚短,湿地的基本知识、保护常识也还不为人熟知。湿地公园除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应外,还有它的社会效应,向公众开放,可以成为青少年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学到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知识。西溪湿地公园将来要开辟专门的展厅,让更多普通人走近湿地文化,多一点了解,就会多一份珍惜,多一点保护的自觉。

有关湿地保护的文章

--我们知道
被喻为"地球之肾"、"生命之摇篮"的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物种繁衍和保存的基因库,是人类水源、食物和工农业原材料的储备库,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和最经济实惠的手段。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早于1992年加入了《湿地公约》,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
在我们国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非法侵占或破坏湿地的行为时有发生。因而导致湿地面积在锐减,整体功能在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湖泊已富营养化,56%以上的红树林丧失,70%的江河被污染,鱼虾绝迹的河道长达5322公里,白鳍豚、中华鲟、达氏鲟、江豚等几近濒危,严重的水旱灾害、暴雨、强风、雪灾等极端的气候事件因此变得更加频繁。
--保护湿地,我们在行动
可以预见的是,持续的卓有成效的保护行动将能有效缓解湿地危机所可能引发的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避免可能带来的对区域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威胁。
毫无疑问,致力于湿地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对自然湿地实施抢救性保护,遏制湿地功能的进一步退化,完善湿地保护的各项机制,弥补湿地保护的立法空白,将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湿地保护的重点任务。
让我们携起手来,推动政府、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之间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机制。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地球之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于“湿地”的文章

保护湿地----我们的责任
美国港口城市新奥尔良被“卡特里娜”飓风一夜毁灭,主要原因是新奥尔良把密西西比三角洲湿地完全侵占,而且砍伐森林,移平山坡,飓风一到,成千上万的人要迁移到上百公里外的高地避难。新奥尔良一夜被毁,展现了侵占湿地所带来的灾难性恶果。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还是粮食、肉类、药材、能源等多种工业原料的重要生态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和环境基础。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0处。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0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地方对保护湿地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甚至在湿地挖塘养虾、养鱼,破坏了湿地资源。“为了保护湿地,难道我们就不要发展了?”有人这样质疑,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个道理——正是因为要健康、持续的发展,才离不开湿地。人类社会发展不能忽略生物百类,不能忘记它们也有存在的理由;人类科技进步不能无视自然规律,不能幻想凌驾于一切之上。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的多样化生物,人类社会发展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不久前,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放,让人感到鼓舞、欢欣。中国首届湿地文化节将在百湖之城——大庆举行,它说明,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地球之肾”——湿地。

总结了一下其他的回答,选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