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记者

2023-12-07 14: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记者

中国文艺界知名撰稿人、策划人、歌词作家。《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联欢晚会》总撰稿。《“圣地赞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型群众合唱汇演》总撰稿。《雅典奥运会火炬长城展示仪式》总撰稿。《首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总撰稿。《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典礼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展览开幕式》总撰稿。《爱,来自中国——首都新闻界、演艺界东南亚海啸大型赈灾义演》总撰稿。《梦回1980——新星音乐会三十年纪念演出》文学统筹。中央电视台《2006第七届“香江明月夜”大型中秋综艺晚会》总撰稿。中央电视台《两岸同心·重建家园大型主题晚会》总撰稿。《“青春的贺礼”——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春节综艺晚会》撰稿。北京电视台《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北京)联欢会》总撰稿。北京电视台《共建和谐春满园——2007年北京市迎新春双拥文艺晚会》总撰稿。北京电视台《天涯共此时——卢沟晓月2012年中秋晚会》撰稿。北京电视台《“江中亮嗓呼唤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启动仪式》总撰稿。《龙腾奥运·祝福中华——北京电视台“龙的传人”大型电视选拔活动颁奖典礼》总撰稿。张艺谋个人网站《谋影世界》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网络游戏发布会总撰稿。第46届、第49届《国际小姐全球总决赛暨颁奖晚会》总撰稿。《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形象宣传片》总撰稿。杨都海出生于北京大学教授之家,自幼酷爱文学、涉猎广泛。他毕业于中国南方著名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三年级时,其学年论文《浮躁与碰撞:价值嬗变中的青春》就已被《南方日报》理论版全文刊出。大学毕业后,杨都海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即荣获“北京电视奖”,并曾在国家级传媒、跨国外企、国内知名文化公司、大型体育赛事公司供职,他担任过电视、报纸、出版、网络、杂志等各类媒体的记者与编辑工作,参与过文化体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有大量作品被国家级刊物发表,并多次获得大奖;他曾成功策划各类大型活动,创立过在IT界引领潮流的国产手机品牌网络综合推广平台,制作过颇有影响的小剧场话剧,并曾为近二百台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重大文艺活动撰稿。杨都海曾在《中国艺术报》、《中国商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北京晚报》、《深圳特区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商界》杂志、新西兰《侨闻时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发表过数以十万字的各类文章,并为中国商业出版社编辑了《现代市场营销学教程》一书。他曾任新浪网和TOM网专栏作家,在网络媒体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杨都海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在《词刊》、《歌曲》、《长白山词林》等全国顶级音乐文学刊物上发表歌词作品多首、歌曲数首,作品被权威机构选入《百年中国歌词博览》等书,歌词《打开心灵之窗》荣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联合设立、由中国歌词泰斗乔羽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全国青年最高规格的歌词创作国家级大奖——第八届“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 。此外,杨都海还曾为《2010北京西城宣南文化节开幕式》等多台文艺晚会所演出的创作歌曲作词。杨都海参与策划了《2002第三届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这里通向世界”北京市朝外市级商业中心开街盛典晚会》、《第四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闭幕式暨第三届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颁奖演唱会》、《“榜样的力量”——安踏2011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北京歌华有线导视频道栏目设置、2014百度联盟峰会等。杨都海曾在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著名中文门户网站TOM创立了国内最早的国产手机品牌综合推广平台《中国手机之窗》栏目,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2年,由杨都海任制作人、并由中国当代戏剧大师林兆华任艺术总监的小剧场话剧《涩女郎》热演二十一场,创造了北京人艺小剧场历史第二高票房。 2003年至2004年,杨都海在任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市场推广中心宣传营销总策划期间,成功策划并组织了这一亚洲顶级体育赛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盛大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活动,主持了该赛事在环青海湖长达1100公里的全部赛段上为相关赞助企业所做的宣传营销工作,为环湖赛在全球体育领域的品牌推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2002年开始,杨都海已为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旅游卫视、内蒙古卫视等的近二百台重大文艺活动撰稿,其中由杨都海担任总撰稿的《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联欢晚会》是于2009年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由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张艺谋任总导演、蔡国强任烟花总设计、甲丁任执行总导演的2009年中国最为重大的国家盛典与全球最具影响的声光视听盛会之一。2012年,杨都海在任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所属的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图兰朵》项目宣传经理期间,组织了国内外平面、电视、网络媒体对张艺谋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伦敦版)的全方位宣传,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泰晤士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英国《每日邮报》以及英国BBC英伦中文网的重要宣传文章提供了完整的采访提纲和背景资料,为英国本地华文刊物《华闻周刊》提供了由他亲笔撰写的宣传文章《跨界大师张艺谋的〈图兰朵〉情缘》,采访了张艺谋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伦敦版)的执行总导演陈维亚等艺术大师,并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腾讯网等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提供了由他本人亲笔撰写的新闻通稿。2011年3月,杨都海受邀为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师生做了题为《电视文艺的策划与创作纵横谈》的专业讲座。2012年,杨都海受邀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国内文化系统的政府官员讲授《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专业课程。多年来,杨都海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1999年1月,时任《中国商报》记者的杨都海赴北京著名的青少年国学教育机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采访,并于1999年2月1日在《深圳风采》周刊发表了长篇报道《51个孩子的读经试验》,此文先后被《南方周末》、《深圳特区报》等近十家报刊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8年,杨都海出任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词少儿歌曲演唱会》总撰稿;2014年5月11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吴小如先生在北京逝世,杨都海于5月15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了题为《邻居吴小如》的文章,追忆了自己幼年时与吴先生为邻的难忘往事;2014年5月16日,由杨都海策划、统筹的“情暖童心”2014国学公益文化湖南行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17名弱势儿童参加了此次旨在弘扬国学、传递爱心、励志树人的大型公益活动;从2014年6月起,由杨都海策划、统筹的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先后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和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数十场传统文化道德讲座,杨都海也主讲了其中部分场次的国学课程,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现在国内哪些知名的报社或报纸招聘记者?

· 中国记者俱乐部招各地代理商 2008-09-01 10:00 · 天窗出版社招聘财经编辑 2008-09-25 14:54 · 大唐集团网站编辑部招聘启事 2008-09-25 14:53 · 健康时报社招聘品牌策划总监 2008-09-25 14:51 · 《女友》杂志社招聘人才 2008-09-25 14:50 · 教育杂志社招聘编辑 2008-09-25 14:50 · 民主与法制时报聘深度记者 2008-09-25 14:49 · 山东电视台招聘播音员主持人 2008-09-25 14:47 · 和讯网招聘期货频道编辑 2008-09-25 14:47 · 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招聘启事 2008-09-25 14:46 · 中国证券报招聘网络编辑 2008-09-25 14:45 · 新浪招聘汽车编辑 2008-09-17 13:06 · 今日世界招聘记者 2008-09-17 13:06 · 时代周报招副总编等多职位 2008-09-17 13:04 · 中央电台招聘主持人记者编辑 2008-09-17 13:03 · 搜狐财经招聘编辑记者 2008-09-17 12:58 · 中新网招聘副总编新闻主编 2008-09-17 12:57 · 《跨世纪》杂志招聘编辑 2008-09-17 12:56 · 新民晚报招聘娱乐高级编辑 2008-09-17 12:55 · 《华夏财讯》招聘执行主编 2008-09-17 12:54 · 慧聪网招聘资讯编辑 2008-09-17 12:53 · 上海搜房周刊招聘记者 2008-09-17 12:53 · 中国出版杂志招聘副主编 2008-09-17 12:52 · 南航传媒招聘高级记者 2008-09-17 12:51 · 《小康财智》招聘财经记者 2008-09-17 12:50 · 烟台广播电视报招聘新闻采编 2008-09-17 12:49 · 行遍天下杂志社招聘编辑记者 2008-08-26 20:00 · 百度 / Baidu招聘财经编辑 2008-08-26 19:59 · 《传媒》杂志社招聘编辑 2008-08-26 19:58 · 旅游休闲杂志招聘编辑记者 2008-08-26 19:58 · 中华新闻报招聘执行主编 2008-08-26 19:57 · 海南日报社招聘编辑记者 2008-08-26 19:56 · 半月选读杂志社招聘副总编辑 2008-08-26 19:55 ·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招执行主编 2008-08-26 19:54 · 文明杂志社招聘总编助理 2008-08-26 19:40 · 中华新闻报招聘执行主编 2008-08-19 18:27 · 纺织导报招聘资深编辑 2008-08-19 18:35 · 中国安全生产报招聘编辑 2008-08-19 18:35 · 新娘杂志社招聘执行主编 2008-08-19 18:34 · 《启迪》杂志招聘编辑部主任 2008-08-19 18:33 · 公益时报招聘总编辑 2008-08-19 18:32 · 《车酷周刊》招聘主编 2008-08-19 18:31 · 西部时报专刊部招聘栏目主任 2008-08-19 18:30 · 赣南日报社招聘编辑记者 2008-08-19 18:29 · 跨国企业导刊招聘杂志总编 2008-08-19 18:29 · 集邮博览杂志招聘杂志编辑 2008-08-19 18:28 · 西部特色经济周刊招编辑记者 2008-07-31 07:52 · 《财经》招聘驻香港记者 2008-07-31 07:52 · 《女友》杂志社招聘人才 2008-07-31 07:51 · 《人物周刊》招聘编辑记者 2008-07-31 07:50

采纳哦

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法

既然校园走向特殊性的联合还尚待时日,很多条件也不太成熟,因此,目前真正认识到信息过载的成因才是实际。匡文波底弄清信息过载成因,找出遏制它的方法,对教育界和社会上各群体的反信息过载都大有裨益。对于信息过载的成因,和匡文波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彭兰有她独到的看法。她认为,由于网络容量的海量性,使人们在信息发布时不再考虑容量的限制,因此,比较容易造成信息量急剧膨胀。再者,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使任何个人参与信息发布成为可能,发布者数量的激增,也会自然带来信息量的增长。最后,信息时代的人们对于信息有一种过度崇拜心理,存在着信息焦虑和信息依赖等心理,人们觉得一刻不能离开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过度需求也会刺激信息的超载。信息过载由于其信息的海量性和不间歇性,在校园和社会上发展迅速。大量信息为李明这样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老师的推荐下,李明又把目光转向了以RSS等新技术为首的搜索引擎上。他介绍,新的搜索工具RSS能使信息细分化,极大促进了他阅读信息的效率。但同时他也表示,新的技术仍然存在信息过载问题,只是比老技术略显高效率一点。李明们仍然困惑于怎样解决信息过载。对于信息过载的初步解决,彭兰更主张校方教会学生主动面对信息过载的方法。她对《中国教育网络》说,新的技术的确有助于人们从信息海洋中进行个性化的过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息过载的压力。但技术并不是解决信息过载的惟一方法,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方法,要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对信息作用的恰当评估和适度使用。如果人们总是过分倚重与依赖信息,即使有再好的技术,在人们手中也不会得到充分运用。疑惑仍然存在。匡文波认为,由于信息快速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只暂时解决了部分信息过载问题,当新的信息发展导致新的信息过载时,现有技术就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由此可见,信息过载问题将永远伴随信息化而存在,并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过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人们只能主动学会掌握利用新技术的方法,主动的让信息过载从身边减少。这和彭兰提出的解决校园内信息过载的方法有点吻合。彭兰对记者说,联网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研究提供资源,但是,也可能带来学生的对网络信息的盲目信任,以及投机取巧行为。如果要应对这样的局面,学校应该将互联网信息的合理使用作为一门方法课来开设,提高学生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合理运用信息资源的素质,同时,通过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更严格的训练,使他们获得全面的研究能力。学校和社会上应对信息过载的方法原理上是相同的,那就是主动出击。李明说,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和信息过载说再见,但现在来看,似乎还很遥远。 人类正在通过信息技术将历史上曾经生产的种种媒介内容融入比特之海,同时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继续生产内容。而且,以往社会中的信息生产和流通,主要遵循“先过滤后发布”的原则,大众媒体、教会、学校、专家权威等扮演了把关人和过滤器的角色;如今,越发普遍的却是信息的“先发布后过滤”。本来,人们将“消除不确定性”作为信息的定义,但浩如烟海的信息似乎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人内心的焦虑。因此,信息过滤机制在我们的时代变得空前重要。新的信息过滤机制,是科技发展与社会演进的综合产物,前者的代表是人人熟悉的搜索引擎,后者的典型是网众之间彼此分享、评价、分类、推荐的行为习惯。而人们通过这一信息过滤机制获取信息的过程,不仅仅是所谓的“推”(push)或者“拉”(pull),而是一种内容之源(feed)流动的过程。这样的机制和过程,究竟将带来“群体智慧”还是“群体极化”?值得我们一直追问下去。过滤机制之一: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整套复杂的软件,运行在无数台计算机上,无时无刻不在整个网络中抓取和存储网页及内容,并进行编目索引,纳入数据库;同时也立即回应来自无数用户的搜索请求,将相关的搜索结果发送到用户的终端上。至于索引、排序、呈现的相关算法,则成为各搜索引擎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没有搜索引擎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恐怕已经很难想象。但搜索引擎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太长。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搜索引擎的前身,第一个有类似于当今搜索引擎功能的程序叫“万维网漫游者”(World Wide Web Wanderer);到了1995年前后,Yahoo、Excite、Lycos、Altavista等一批网站开始提供具有搜索功能的网站目录。但搜索引擎在全球范围成为人类依赖的信息工具,是以Google的崛起为标志的,在中国则可以用百度的成长作为标识。Google于199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向世界提供服务,而百度于2001年8月发布了测试版。搜索引擎对今天的互联网用户有多重要?有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中有81%的人使用过搜索引擎(TNS, 2008);中国互联网用户的73.3%,即超过2.8亿人使用过搜索引擎(CNNIC, 2010)。在一项抽样调查中,52%的互联网用户认为Google是他们最为珍视的网站,甚至愿意为使用它而每月付费(Rubicon Consulting, 2008)。搜索引擎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海量信息不至于成为一种无组织无秩序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得普通个人从中挑选与获取信息的成本极大地降低。当人们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接触到自己想要找的信息时,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次“大海捞针”式的过滤。搜索引擎除了帮助人们跨越空间、行业和领域的鸿沟获得信息外,也在不知不觉中抹平了时间的皱褶。想象一下上个月的旧报纸、上周播出过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乏人问津的命运吧,时间曾经是横亘在媒体内容和用户需求间的一道壁垒,尽管不像空间那么引人注目。但由于搜索引擎的存在,当一则新闻随时间的推移从各大网站首页消失之后,来自天南地北的用户们仍然可以找到它,这取决于该信息与个人需求的相关程度,以及其所在页面的重要程度,时间因素仍然存在,但已不再那样至关重要。媒介环境中的游戏规则因此被部分改写了,曾经具有纵深感的历史仿佛已被压平。当“寻找内容的方式”的重要性压倒内容,当软件算法成为我们的信息中介与助手,传播领域的权力格局已然生变。作为搜索引擎核心的软件算法、人工智能,无不是人为编制的规则。收录哪些,不收录哪些?如何排序,如何过滤?谁在制定规则?尽管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被“商业机密”的屏障包围,但问题本身是值得追问和警惕的!例如,由于在实际的使用中,人们关注的通常只是搜索结果的前几页、甚至前几项列出的结果,由此衍生的“竞价排名”也成为搜索产业赖以生存的一大经济来源。而百度公司曾长期将搜索结果及与搜索相关的竞价排名结果混合呈现,且竞价排名的网站在前,非竞价排名的网站在后,也因此被广泛批评。过滤机制之二:协作过滤“协作过滤”或者“协同过滤”的概念,来自英语中的“collaborative filtering”。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协作过滤”则不仅仅是一种算法或软件,而是一种新的信息过滤机制。它得以有效运作的前提是:第一,个人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所联结的其他节点,也就是他的朋友熟人的喜好及行为往往与之相似或相关;第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对信息进行分享、评价、分类、推荐。第三,如前文所述,当今网众的社会网络与信息网络出现了融合与交叠,这种机制已经足以在社会尺度上产生效用。下面以中国最大的图书、影视、音乐推荐与分享网站豆瓣网(douban)为例,简单说明网众对网络中信息的自愿标注以及标签和评论的公开共享,是如何形成新的信息过滤格局的。豆瓣网不像传统图书馆那样提供基于图书分类法的标准分类,也不像电子商务网站那样列出“文学”、“少儿”之类的目录,不论书籍、电影或音乐,这些文化产品依据用户为条目添加的标签而形成内在的逻辑关联。你可以为一本书增加“小说”、“青春”、“博尔赫斯”之类的标签,也可以为它增加“适合雨天阅读”、“他的生日礼物”这样纯粹私人化的标签,这些标签是向全站用户公开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把它们公之于众)。当某用户点击“青春”这一标签时,出现的将是被不同用户认为与“青春”有所关联并添加此标签的文化产品的列表。同时,从某个文化产品被不同用户添加的多个标签之中,用户也可以了解到它在别人眼中还与其他哪些意义相关联。进而,在豆瓣网的许多页面上,程序会自动向用户有针对性地推荐丰富而多元的信息。例如首页上对书、影、音、评论、活动的推荐,例如每本书的页面上会列出“喜欢读这本书的人”也喜欢的其他书籍、常去的小组、参加的活动,等等。这样的信息过滤机制,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适合自己口味和喜爱的东西,而且还可以帮助用户探索和发现新的兴趣爱好,寻找志同道合者,获得更多价值。豆瓣网的例子说明了在某个运用了社会性软件的网站内部,协作过滤的信息过滤机制是多么卓有成效。而事实上,跨越各个不同网站的协作过滤也能高效运作。这得益于RSS订阅技术、Twitter等微内容发布渠道的普及、热门的社交网站纷纷开放平台让各种应用插件进驻。手机短信、门户网站、个人博客、论坛社区因此而被贯通,各种媒体内容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非常方便地被分享并添加标签和评论。 如今互联网——尤其是社会性媒体——上的信息或者内容,普遍可以转化成“源”(feed)。通过新的信息过滤机制,普通个人可以有选择地“聚合”(aggregate)所需要的“源”,汇聚成个性化定制的信息之“流”(flow)。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所谓“推”(push)或“拉”(pull)来描绘信息传受关系。更形象也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个人通过信息过滤机制,对海量的信息源头进行筛选甄别,并与所需要的节点之间建立联结,形成自我中心的网络,随后内容自然会从不同的“源”头聚合起来并“流”动过来;而个人也可以随时切断联结。不同个人建立或中断与其他个体间联结的过程,也就是媒体使用者间的新型社会网络不断重塑的过程。内容转化成“源”并被聚合是通过RSS技术来实现的。RSS即“真正简单联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缩写,所谓“真正简单联合”,类似于传播学中常提到的传媒集团的“辛迪加”,即相同内容在不同渠道中出版和播放。一个网站以RSS格式发布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网站自动读取并以某种格式自动发布出来,从而形成“联合”,达到在不同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目的。它被广泛用于各种按时间顺序持续发布信息的网站。而“源”——feed则是一种向用户提供持续更新的内容的数据格式。Web2.0时代的大小网站,几乎都有能力将其内容以RSS源的方式发布,让用户来订阅。所发布的每个项目中,至少含有标题、内容简介、来源网页的链接(URL);还可以包括日期、作者、该页完整内容甚至广告等。而用户则可以选择某一个固定的“入口”或“界面”来收取并浏览所有订阅的RSS源的内容,这就是“聚合”(aggregation)。用户的选择包括:RSS阅读器(例如各种电子邮件客户端或专门的软件),专门的在线RSS阅读网站(如Google Reader、Bloglines、抓虾、鲜果等),很多网站也集成了RSS订阅功能(如Google或Yahoo的个性化主页,豆瓣网的“九点”等)。通常这些“聚合器”(aggregator)会定期(从每小时到每天不等)去检查所有人订阅的所有源是否更新,并收取更新内容;而发布内容的网站也可以用“ping”的方法通知聚合器立刻去收取内容。尼葛洛庞帝多年前设想的那份可以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我日报”(Daily Me)早已经实现了。 新的信息过滤机制或许可以令我们缓解对“信息过载”的恐惧或焦虑,然而围绕它仍在产生其他争论。笔者认为: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个人可以不经任何过滤机制直接面对所有信息的情境,将来也不大可能出现。今日情势之不同,其一在于信息爆炸;其二在于过去时代里信息过滤机制由权威与精英把持,目前则有一部分由普通人在其他个体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掌控;其三在于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行为大大增多。相比权威不容置疑、个人选择匮乏、信息更为同质、交互成本更高的时代,难道一个有着纷繁信息、更多选择,并提供了挑战权威、人际交互、信息过滤的有力工具的时代,反而让个人变得更加无所适从、更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人类正站在又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面临又一次集体成长。在削弱甚至颠覆权威之后,普通个人应当学习如何利用新的信息过滤机制,如何自己选择和决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