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经济学家 林毅夫
姓名:林毅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
职称:教授
职务: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兼职: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
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
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
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
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
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
中国经济评论(美国),
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
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
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
经济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荣誉: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
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主要作品: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郑国汉 (CHENG Kwok Hon,Leonard):1975年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7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硕士及1980年博士。同年任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2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年起任经济系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及汕头大学兼任教授。2009年获委任为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曾任《国际经济学报》及《太平洋经济评论》两份学术期刊副编辑。2013年获岭南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推荐接任校长。 莫家豪教授:著名社会学、教育学学者,在比较教育政策、比较发展与政策、中国与东亚当代社会发展的范畴均著作甚丰,对社会变迁及教育政策范畴的研究更作出了多方面的创新贡献,奠定了他在这些领域的领导地位。其近作集中探讨大中华和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及政策比较,莫教授亦是期刊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London: Routledge) 及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Emerald) 的创始主编,并担任Routledge及Springer出版社的丛书编辑。 1989: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1991: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硕士1994: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博士加入岭南大学前,莫教授先后出任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研究与发展)及比较政策讲座教授,以及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及社会政策教授。在此之前,莫教授任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担任东亚研究讲座教授及创办东亚研究中心。 王耀宗教授:现为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曾担任政治学系系主任。他生于上海,长于香港,先后在中国大陆、香港、英国、法国、美国及澳洲接受教育,拥有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学位。王教授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于1974年及1976年取得哲学学士及哲学硕士学位),其后前往海外深造,先后入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77年社会学研究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1994年社会学硕士)及澳洲昆士兰大学(1996年政治学博士)。他于1984年加入位于司徒拔道的岭南学院,担任全职教师,先后在岭南书院及期后的岭南大学任教共31年之久。 夏尔马教授: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硕士,多伦多大学博士。其学术著作甚丰,包括:《Global Financial Contagion: The Great Recess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荣获2010 Alpha Sigma Nu Book Award奖项的《China and Indi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Achie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Routledge出版社,2007年);《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eltdown, Reform and Recovery》(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2003年);获选为「1999年最杰出学术著作」之一的《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in India》(Lynne Rienner Publishers出版社,1999年);另有编辑著作《As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Geopolitics,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2000年)。 李东辉博士: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及博士学位。兼任岭南大学中国语言及测试研究中心主管主任。曾于中国及美国的大学任教。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世界第551-600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4):世界第601-650位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4)现代语言学科类(Modern Languages):世界第151-200位-160名 会计与金融学科(Accounting & Finance):世界第151-200位-168名 哲学(Philosophy):世界第101-150位-108名 (2013)英国语言文学(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世界第151-200位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4)经济学、商学:世界第151-200位
《渐行渐远的红利》(彭文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渐行渐远的红利
作者:彭文生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4
页数:282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最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义;从人口延伸开,第三章谈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为理清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和短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随后,作者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为调整长期发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货币发行信用、通胀难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的探讨体现了本书着手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意图,并由此阐发了作者观察后的独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绍了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上述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及特色,提出了“中国新平衡——转型的政策路径”。
作者简介:
彭文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曾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金任职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莱资本,任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担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华盛顿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主要负责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询。201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在《银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经济与统计评论》《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 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合著);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 Macmillan,2009(《货币国际化:国际经验对人民币的启示》,联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