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

2023-12-12 10: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

钱伟强  
1、简介  钱伟强,字弱侯,号仅卢。1980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002年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後执教于长兴中学。2007年调入浙江古籍出版社。伟强少年时代即爱好经史之学,树立根本;继则潜心古典诗文词赋,颇称擅长;暇事宗谱典礼之学,亦有所心得。在撰学术专著有《彊村先生词学研究》、《仪礼经注提要》、《公羊礼证大义蒙发》等。调往浙江古籍出版社之後,从事古籍整理编辑工作,以《三礼》、《春秋》为研究重点,撰有《孱守庵诗文存稿》五卷、《素丝堂晬语》二卷、《元代经传纂疏学研究》、《清儒学案节要》等。另撰有《春秋公羊学》、《书蔡氏传义疏》、《诗道学征》等,至於《浙西学术举要》、《会稽五钱公年谱》,则次第撰述之中。
2、著述  古籍整理:
  《春秋胡氏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期刊论文:
  钱伟强:《朱孝臧早年行踪及他与王鹏运交游之始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增刊。
3、代表作  《西泠印社乙酉清明祭先贤文》
  维岁次乙酉、时值清明,西泠印社同人聚於西湖孤山之阳,谨以清酌时羞,祭于先贤诸公之灵曰:
  夫事之运替,文之嗣绝,固所难虞也。而人有不易得,世有不可无,故君子罹乱而昭其志,临危而见其受。斯文微茫,赓此渺存,孔子曰:“天生德於予”,其吾社诸先贤之谓乎!
  方其神州陆沈,海岳崩析,公等遭世罔极,屯邅困踬,遂乃传心於艺事,联蹠而社结。一续斯文之钥脉,克绍龙泓之心法。秦鉩汉印,泥封龟篆,又有及于书画诗文者,人不一是,文赅诸体,志乎道而游於艺,其於斯文之流衍,厥有不替之崇勋。
  今印社同人踵先贤之遗规,逢昌期之际会。当誉望之日隆,惟敬恭之勤务。于是相与猷谋,裒定群议,乃以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为实务,人无论少长,地不别中西,海滙百端,岳峙九州,继往开来,与时兼进。谨於此际,告我先贤,昭昭其志,实鉴厥行。
  炳炳诸公,亹亹其宗。卋有斯伦,千载所雄。继述绝轨,何可遗委?尚期英灵,歆此薄酹!

斯人版教材找到了为何更流行

“斯人”版更流行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种原因。

在央广网昨天发起的投票中,85%的网友选择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也有网友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天目新闻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以上内容参考京报网-“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更全权威

我手上有一本2003年出版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盗版 错字多 但是很全 只有责人编辑刘晓泉 浙江古籍出版社

孔夫子旧书网有售图书名称:唐诗 宋词 元曲三百首(珍藏本)作    者:刘晓泉出 版 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12 印刷时间:不详 印    数: 装    订: 版    次: 开    本: 页    数: 字    数: ISBN:  

浙江古籍出版社待遇

浙江古籍出版社待遇不错。
有完善的五险一金待遇,资深出版人的专业指导,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和多类别轮岗机会。
还有“双一流“大学应届生入职前三年给予适当补贴,补充了医疗保障,杭州市应届高学历(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生活补贴3-5万元以及企业文化活动、职工疗休养、工会福利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