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是先在心里给自己挂一个空鸟笼,然后再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由美国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发现的。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有一天,詹姆斯和卡尔森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
卡尔森笑着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但是,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就这样,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为什么会存在呢?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丽莎就是如此,她的困扰源于一口鱼缸。
鱼缸是为新居暖房时收到的礼物,很漂亮、气派,她摆在了客厅和餐厅交界处。此后,每每有人到她家都会问相同的问题:“养的鱼死了?”
丽莎每次都解释:“从没养过鱼呢。”换回的总是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遗憾无比的叹息。
不久,丽莎就开始养鱼了——换水、喂鱼、添置各项物品,这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可是鱼还是一条接一条地死去。终于,丽莎决定放弃,到处询问:“你家需要鱼缸吗?我免费送你。”
很是迫不及待。
那几天,丽莎的MSN签名档改为——被一个鱼缸牵着鼻子走。
实际上,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是先在心里给自己挂一个空鸟笼,然后再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而在最初“挂鸟笼”的时候,也许根本就没想过接下来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听说过不少有关装修的故事。先是主人头脑发热,买了一个新潮的电脑控制抽水马桶。接着,事情就开始没完没了。马桶这么新潮,瓷砖不能差了吧;瓷砖档次上去了,淋浴房不能随随便便吧;洗脸池得与酒店的媲美吧,水龙头怎么着也不能太次吧……
卫生间全部搞定,麻烦才刚刚开始——卫生间如此有品质,其他地方怎么能委屈将就呢?
于是,一切推倒重来,整体开支蹭蹭地涨。想想源头,还不是一个小小的抽水马桶惹的祸?
还有女孩子的衣橱。想想自己有多少买来当“鸟笼”一直挂着的衣物呢?
那件价值不菲的大衣,一时冲动、头脑发热把心狠了又狠终于买下,却因无合适的衣服搭配,怎么也穿不出去。
那个名牌手袋,下决心的时候,说:“就买这件,梦想总得实现。”可是,斥完资,提得出去吗?如果全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件名牌作伴,会被人疑惑是“假的”吧?
先在自己的心头挂上这么一个鸟笼,然后,因为要与之匹配,我们不断地往里填东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尽,大叹不值。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一个空花瓶。
如果你是一位女孩,而你的男友送你一束漂亮的花,你无处安放,最后,终于决定穿戴整齐下楼去花店买只花瓶。
从此,男友遭殃了。
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男友必须隔几天就执行送花义务,不然,花瓶空着多可惜啊?
当然,这是鸟笼效应的一种甜蜜的体现。
鸟笼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学定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鸟笼效应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
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几乎每位造访者都会这样。终于,主人因为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就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
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放一些东西吗?此类现象,在生活中真可谓比比皆是。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久了,心灵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本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
在我们的内心也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垃圾”,或许是一些我们受过的伤害,一直在内心里面不时刺痛着我们;或许是不堪回首的心理阴影,一直是在我们心理某处紧锁;或许是内心一些难以启齿的陋习,一直都是毒害或者折磨自己;或许是对金钱物质的贪婪,使我们变得麻木功利。所有这些困惑浮躁时刻不自觉都在内心里面滚动着,使得我们真是很累,很疲累的,再这样下去真是使我们的心负荷得很辛苦。这些心灵垃圾我们需要好好的扫除的!
房间要经常打扫,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居住在这样的房间,会感到很不舒服。 心灵的房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灵的废物一块一块的清除,势必会造成心灵垃圾成堆,而原本纯净无污染的内心世界,亦将变成满的污水,让你变得更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药。积满污垢,蒙尘的心,会变得灰暗迷茫。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很多事,想到很多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心也跟着乱起来。痛苦的情绪,不愉快的记忆,如灰尘一样集聚在心里,洽如房间堆满了杂物变得杂乱无章,使人心烦意乱,委靡不振。扫除心地上的灰尘,为快乐腾出更多更大的空间,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使杂乱的心变得清净,从而告别烦恼。只有定期打扫和洗涤自己的思想,才不至于使心灵灰尘满面,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
清理有形的垃圾容易,而人们内心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那么容易清理了。清扫心灵垃圾不像日常生活中扫地那样简单,它充满着心灵的挣扎与奋斗。因为,这些真正的垃圾常被人们忽视,或者,出于种种的担心和阻碍不愿去扫。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确定哪些是你想要的。万一现在丢掉的,将来想要时却又检不回来,怎么办?有时明知道要清理,我们又不知道怎样去做才好,想去好好理清整理,却有无从下手的,好象越理越乱,甚至心会更痛的,最终都是选择逃避麻木的多,整天麻木疲倦的过生活。
如下静悟心灵在此粗略分析下我们常见的不洁之心有哪些呢:
【贪欲之心】
常听人们说:“除非圣人,贪欲之心人皆有之”,言下之意似乎是贪欲有理,自私是道。这句话在不经意中成了人们掩饰自己过错的挡箭牌。其实,原本我们都可以成为圣人,只是由于贪欲多了,自私多了,所以我们成了凡人。凡人的最大弱点是贪欲。人有了贪欲之心,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欲望是无限扩大永无止境的,这个愿望满足了,下一个愿望又来了,小的愿望实现了,大的欲望又产生出来,这样一个个无休无止的欲望把人们弄得疲惫不堪生不如死。戒欲,把欲望控制在最低最小,是人生寻找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傲慢之心】
由于人的偏见,自我被无限放大,傲慢之心由此产生。傲慢是仁者之心的缺失,作祟者是自以为是。我们之中的一些人,特别喜欢“老子天下第一”这个词,对人趾高气扬,做事张扬浮夸;走起路来,横冲直闯;说起话来,旁若无人夸夸其谈。自以为他天生就是别人的上司,别人就应该听命于他。自以为是的人给别人带来不悦,也为自己埋下祸根。殊不知,自傲实为庸者,睿智、恬静、大度、含蓄、慈悲才是智者的真容。傲慢者可能丧失朋友,丧失事业,甚至丧失天下。也正因为此,他永远找不到快乐。认识自我,找回自我,是每一个欲成功人士必须把握的一环。别让假“我”吭了你!
【自卑之心】
“人比人,气死人”,是人们常说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里透着妒忌和自卑。是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超越自我。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选择。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的,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懒惰之心】
有的人在看到别人成功,比对自己总是怨天尤人,怨老天没给他机遇,怨别人挡了他的道,整天怨这怨那,不思进取,不检点自己的行为,把精力和时光耗费在怨天尤人上,其结果只能是弄得更惨。机遇从不眷恋那些懒惰的人,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成功,你要动起手来,通过自己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你就是第一。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勤奋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和美好的未来。
【犹豫之心】
成功和失败有时只是一念之差,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或裹足不前,往往要吃大亏。机遇往往偏爱那些勤奋、自律、果敢、无私的人。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多一点大将风度,少一点小脚女人,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有些经验是需要忘记的,有些经验是需要记取的,该放手时就放手,该握拳时就握拳。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放下犹豫,立即行动,成功就在脚下。
【狭隘之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要想没有偏见,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其实我们是有办法也是有必要去清理净化这些心灵“垃圾”的。清除心灵垃圾首先就是带着平静客观的心态去面对这堆“垃圾”,好好地分析它的成因。跟着就是想想这到底是不是最坏的情况,而最坏的情况是怎样:如果已经是最坏了就有什么所谓了,因为到了坏的极点只有向好转变的可能;如果不是最后就也应该高兴开心,因为还未到最坏的,那就可以补救。接着可以再进一步这样想:其实我们的这些“垃圾”大部分的人都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