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娜,于海东,. 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创新与实践——以W市S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例[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王福先,. 论推动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和谐发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徐金燕,陆自荣,.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孙玉刚,. 议行分离:社区自治组织性质回归的体制探索——昆明市盘龙区拓东办事处“一委一站制”社区管理模式调查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5]黄娟,. 居民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未来走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黄宇,. 社区自治组织“内卷化”及其功能变迁[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
[7]荀关玉,顾永清,. 政府的意愿能力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 理论前沿,2008,(10).
[8]荀关玉,. 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矛盾和对策[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进展介绍[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10]王德刚,. 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实现[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
[11]张丽秀,. 社区自治组织的职业化发展方向[J]. 企业家天地,2008,(6).
[12]黄宇,. 政府公共职能社会化与社区自治组织创新[J]. 浙江学刊,2008,(5).
[13]张战勇,.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J]. 前沿,2007,(5).
[14]李薇薇,. 社区自治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赵娜,于海东,. 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创新与实践——以W市S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例[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4).
[16]郭赛玉,. 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7]周振超. 农民社区自治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4).
[18]张兆端. 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警务[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19]范明林,匡碧波. 略论社区建设中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兼议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之异同[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0]张书琛. 社区自治的组织架构及其启动运转[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
[21]张劲松,秦梦. 论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的治理[J]. 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22]夏建中.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J]. 北京社会科学,2003,(2).
[23]魏娜.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24]隋玉倩. 对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定位的再认识[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25]社区自治组织选举工作流程表[J]. 社区,2002,(3).
[26]施骏. 论居委会重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路向探究[J]. 社会科学,2001,(1).
[27]崔虹. 试论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社会创新意义[J]. 辽宁经济,2001,(12).
[28]孙玉琴 ,李清华. 选准突破口 创建新社区──青岛市李沧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成效显著[J]. 中国民政,2001,(8).
[29]敬尧. 街道分权的绩效与价值──江汉区社区自治组织测评街道的调查[J]. 中国民政,2001,(11).
[30]积极推进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 中国民政,2000,(6).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咸宁学院学报、邢台学院学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辽宁师专学报 (社科)等。
咸宁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1982年更名为《武汉师院咸宁分院学报》,1983年更名为《咸宁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又更名为《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0月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咸宁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所获荣誉
《咸宁学院学报》已被10余家著名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栏目设置
《咸宁学院学报》辟有“博士论坛”、“向阳湖研究”、“政治·经济与法律”、“文史研究”“语言研究”、“教育·教学与管理”、“艺术研究”、“出版研究”、“图书情报学研究”、“数学”、“物理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地理与财会”、“中教园地”等栏目,其中“向阳湖研究”为湖北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专业水准
《咸宁学院学报》编委会由省、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组成,咸宁学院副院长吴基良担任学报主编,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从宏观上加强了对学报工作的领导,为从全局的高度解决好学报在学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该学报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艺术、出版、图书情报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方面有可靠的学科依托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全国已形成越来越广泛的信息网。
由于学报坚持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用稿原则,对学术性强、具有开拓性、创新价值的论文倍加青睐,不分老少,无论远近,一视同仁。学报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咸宁学院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采用国际通用标准16开,共160页。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1006-5342,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17/C 。
《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25日出刊。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安阳工学院的图书馆是我最爱的地方,开放时间是8:00到23:30(冬23:00),实际闭馆时间有时会早一点,中间不休息,可随意进出。这点非常重要。
一百多万本书是真的,更新一点也不慢,每半年一更,一年大更,但是有时候,比如说欧洲文学巨擘约翰博格《我们在此相遇》是09年末出的书,我2011年才在图书馆见到。但是馆内的书相当多,不可能一一顾到,只要用心,就能找到你一直等的和一直等你的,那些书。
我就在图书馆工作过半年,工资不多,但是有很多意外收获。我工作的地方时二楼社科书库,个人偏爱的是17,18实际英国和法国文学,还有中国古典小说,传奇和戏剧。简奥斯汀的书馆内中文版英文版俱全,莎翁的也是。现代文学中奥尔罕帕慕克的书也有几部,但是不全。阿兰德波顿或者伊恩麦克尤恩这样的“当红”作家的书非常全。
工具书非常繁多,更新也不慢,其中计算机类和艺术类更新最快(我曾管理艺术类的书,是被翻的最乱的几架子书,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二楼历史社科书库对面是往期刊物书库,对应四楼的期刊阅览室,安工的期刊有一千多种,从《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到《vogue服饰与美容》《时尚芭莎》和《男人装》,市面流行的杂志都有,更有很多工具类杂志《中国翻译》《中国国家地理》,全都有的。最多的是各大学学报杂志。这是更新最快的那部分。
三楼左手边是自然科学书库,右手边是藏书书库。四楼是期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可以上网,你只需要下载个客户端连上安工的网络就行,但是好多电脑被没素质的同学加密,而且管理电子阅览室的某个阿姨是中国最令人讨厌的女人之一(真的)。五楼是办公和偶尔展览用的地方,六楼同。
来吧,拥抱藏在书架的深邃灵魂,即使是在一个不那么精英的大学里,你也能有非凡的气度和修养。安工欢迎所有愿意发现和爱护他的人。
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背景下,由于对女性特殊的性别期待,使其在居家养老中扮演家庭照料者的角色。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计划生育所形成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下,使得独生女性在赡养父母方面存在诸多困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赡养老人时,独生女性与非独生女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在婚后当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时,独生女性赡养父母将会面临更多难题。对此提出通过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给予独生女性帮助,来缓解独生女家庭的养老负担,以此发挥独生女性养老的积极作用。
【期刊名称】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5)005
【总页数】3
【关键词】独生女性;赡养父母;对比分析;养老对策
D01:10.19329/j.cnki.1673-2928.2016.05.0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广,1982年以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贯彻
,2001年颁布《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在既有的研究中,学者主要聚焦于作为整体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随着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更具典型性的独生女性父母的养老难题。本文即试图从独生女性的视角考察其父母的养老问题,希望可以拓宽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
一、中国传统家庭中女性的身份地位
女性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一般处于从属地位,一个家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是由男性决定的,女性甚至丧失了对父母的遗产继承权。男性对女性设置了种种清规戒律,将其活动严格限制在家庭范围,女性只能从事家庭手工以及琐碎的家务劳动,这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奠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并且通常界定性别角色规范时,男性被期待担任“工具性”角色,承担着供养家庭的任务;而女性则被期待执行“情感性”角色,从事家务与照顾工作,担任主要照顾者的责任[1]。所以,女性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其的角色期望、传统分工模式的差异,以及传统的性别制度的规范等,在赡养老人时,多数是由女性扮演着照顾老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