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有专门研究地震的科学家曾发表过,干旱和地震存在联系: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地方,往往三年之内都发生过干旱,而地震的大小则与旱区的面积成正比。并指出从四川炉霍7.9级大地震(西南大旱区)、云南昭通7.1级地震(西南大旱区)到海城7.3级大地震(华北大旱区)、唐山7.8级大地震(华北大旱区),这些破坏力极大的地震都是能直接体现“震旱关系”的事实依据。
当然,即便是在民间,也流传了很多种能预兆地震将要发生的现象,比如:地震云、地震鱼,鱼儿跳出水面,猫狗发出异常叫声,当然,也包括很多人坚信的“大干旱以后必有大震”。那么,大干旱是否就一定意味着会有大地震发生?而传说中的异常自然现象,以及各种动物不同往常的行为表现,又是否真的都是即将有地震发生的前兆呢?
地震为什么被称为自然现象?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基本事实,从地球到月球,其实都频繁发生地震,月球是什么环境,相信一部分人也心里有数,那里可没有什么干旱不干旱的说法。而且,地震本来就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地球上所有角落发生的地震次数加起来都能超过一万次,因为,地球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就多达500万次左右。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大家知道的发生过的地震并没有这么多?这个其实也不奇怪,之所以地震被称为自然现象,就是因为它不仅很常见,而且一般也不会对周围的人带来太大影响。虽然每年全球会发生五百多万次地震,但其中只有10到20次可能对震中的人造成危害,而能够造成严重灾害发生的地震大约每年有一两次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没感觉到有那么多地震发生过?
大家平时很少能感受到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地震震级都比较小,而震级小于3的地震通常都难以让人类明显感觉到。当然了,地球这么大,不见得发生地震的地方都距离我们较近,从地震波的传递来说,它也有自己的最大传播范围,这完全取决于地震的深度和释放总能量的大小。
当人类登陆月球的时候,专门放置了测量地面发生震动的仪器,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地震这样的现象,是否也存在于其他星球上。而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其实很多角落都放置着专门进行地震测量的仪器,而它们存在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千计。正是这些记录地震的探测器将每次发生地震的信息收集起来,我们才知道了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到底需要多少人手参与到救灾中去。
地震跟干旱存在必然关系吗?
试想一想,如果每次发生地震之前都出现过干旱,或者大干旱,那地震的次数应该就远没有实际发生的多,并且,发生地震的地方也会变得更少!而且,把一个地方发生地震关联到3年之内的干旱,这个时间线本来也太长,它也起不到从根本上减小地震发生时给大家的生命和财产风险。
地震的类型有很多,只不过一般情况下,破坏力较大的地震都是因为地壳释放能量所导致,并且,往往都是浅源地震,比如距离现在比较近的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这种震级较大的浅源地震不仅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威胁人们的生命,如果之后的几年时间出现短时间内降水量较大,还有可能会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
但是,干旱发生的主要指标则是该区域内淡水总量太少,它被称为自然灾害,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尤其明显。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跟气象这样的自然因素存在较大关联,当一个地方长时间维持少雨、甚至无雨的情况,便有可能会出现土壤干旱、大气干旱或生理干旱这几种干旱类型。当然,人类活动进一步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也是近年来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地震有所谓的预兆吗?
之所以大家如此畏惧地震,并收集许多可能预示会发生地震的信息,就是害怕突入起来的地震会危及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事实却会让大家失望,因为,到目前为止,干旱并没有被确定与地震的发生存在必然关系。通常情况下,有地震带分布的地区会比无地震带经过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更大,而那些震级较大的地震,目前也只发生在有地震带分布的地方过,其他地区发生的地震一般都小于6级。
并且,不仅大家不能把干旱当作是地震的预兆,更不应该相信什么地震云和地震鱼能预示地震将要发生。地壳释放能量的时候具有突发性,即便是大家认为的一些比较有灵性的动物,它也不可能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未卜先知。之所以,大家会在一些地震结束之后搜寻到一些异响,那最多只能算作是巧合,不然,科学家们又怎么可能这多年过去了,都还无法做到提前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
一、各种演出、比赛、创作获奖:2004在菱角乡青年教师“党在我心中”卡拉OK演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5年创作菱角二中校歌《菱角二中迈步向前方》。2006年参加沾益县首届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二等奖。2006年在沾益县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2006年在沾益县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优秀节目指导三等奖。2007年10月参加第六届“金色彼岸之声”全国新人新作歌手大赛云南选拔赛获青年组民族唱法优秀奖。2008年5月参加云南省“金色彼岸之声”获奖歌手“汶川大地震大型义演”专场音乐会。2008年8月参加沾益县首届教职工声乐、器乐、舞蹈比赛,获声乐专业组三等奖。2008年9月参加沾益县教育局教师节庆典专场音乐会演出。2008年10月参加第七届“金色彼岸之声”全国新人新作歌手大赛云南选拔赛获青年组美声唱法一等奖,青年组民族唱法二等奖。2008年11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金色彼岸之声”全国新人新作歌手大赛获青年组美声唱法专业组银奖,青年组民族唱法专业组铜奖。2008年11月参加第七届“金色彼岸之声”全国新人新作歌手大赛云南获奖歌手曲靖师范学院专场音乐会。2008年12月参加第五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云南选拔赛荣获成人B组声乐民族唱法铜奖。二、教研方面获奖:1. 论文《师德与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荣获第六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并发表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 论文《浅析新时期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发表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3. 论文《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荣获曲靖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4. 论文《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浅析》在首届“奇美杯”向全国征集优秀音乐论文、教案、歌曲新作展评活动中荣获“百篇优秀作品奖”。5. 论文《新课改后的音乐课堂教学探微》在云南省2005年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6. 论文《音乐课堂中“快乐教学”的尝试》在云南省2004年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7. 论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与探索论文评比中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8. 论文《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应得到切实实施》发表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9. 论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师范性特征》发表于《昭通师专学报》2007年第4期。10. 参与的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曲靖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调研与曲靖师院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课题于2007年10月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厅验收并结题。11.主持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研究》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12.2007年被聘为菱角乡中心学校《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13.论文《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发表于《沾益教育》2008年第1期。14.论文《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表于《民族音乐》2008年第1期。
1、金丝马尾连根及根茎含小檗流(berberine),小檗胺(ber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黄连碱(coptisine),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四去氢碎叶紫堇碱(groenlandicine,tetradehydrocheilanthifoline),芬氏唐松草碱(thalidezine),异芬氏唐松草碱(isothalidezine),隐品碱(cryptopine),伊米任碱(izmirine),O-甲基罗氏唐松草碱(O-methylthalibrine)。2、昭通唐松草根含小檗碱(berberine),并可能含木兰花减(magnoflo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小檗胺(berbamine),原阿片碱(protopine)。3、高原唐松草全草含唐松明碱(thalmine),2-去甲唐松明碱(2-northalmine),O-甲基唐松明碱(O-methylthalmine),厚果唐松草次碱(thalidasine),2-去甲厚果唐松草次碱(2-northalidasine),皱唐松草醛酮碱(thalrugosinone),铁线蕨叶碱(adiantifoline),唐松草布拉明碱(thalibulamine),大叶唐松草碱(thalifaberine),大叶唐松草亭碱(thalifaretine),大叶唐松草尼星碱(thalifaricine),大叶唐松草嗪碱(thalifarazine),大叶唐松草明碱(thalifaramine),大叶唐松草灵碱(thalifaroline),去羟大叶唐松草灵碱(thalifaronine),外卷唐松草亭碱(thalilutine),唐松明灵碱(thalmineline),秋唐松草替定碱(thalmelatidine),箭头唐松草米定碱(thalicsimidine),小檗碱(berberine),高原唐松草碱(thalcultrimine),O-甲基唐松草檗碱(O-methylthalicberine),5-羟基厚果唐松草次碱(5-hydroxythalidasine),唐松草菲灵(thaliphylline),高原唐松草灵碱(thalmiculine),高原唐松草明碱(thalmiculimine),5-羟基唐松明碱(5-hydroxythalmine),唐松草舒平碱(thalisopine,thaligosine),皱唐松草宁碱(thalrugosaminine),网叶番荔枝碱(reticuline),高原唐松草替明碱(thalmiculatimine),小唐松草瓦星碱(thalsivasine),唐松草亭碱(thalictine),皱唐松草定碱(thalrugosidine)2'-去甲唐松草菲灵(2'-northaliphylline),2'-去甲尖刺碱(2'-noroxyacanthine),高原唐松草米宁碱(cultithalminine),新罗氏唐松草碱-2'-α-N-氧化物(neothalibrine-2'-α-N-oxide),皱唐松草宁碱-2-α-N-氧化物(thalrugosaminine-2-α-N-oxide),唐松草舒平碱-2-α-N-氧化物(thaligosine-2-α-N-oxide),唐松草菲灵-2'-β-N-氧化物(thaliphylline-'β-N-oxide),厚果唐松草次碱-2-α-N-氧化物(thalidasine-2-α-N-oxide),5-羟基厚果唐松草次碱-2-α-N-氧化物(5-hydroxythalidasine-2-α-N-oxid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木兰花碱(magnofloine),芬氏唐松草亭碱(tbalidastine)等。4、多叶唐松草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皱唐松草定碱(thalrugosidine),厚果唐松草碱(thalicarpine),厚果唐松草次碱(thalidasine),N,O,O-三甲基散花巴豆碱(N,O,O-trimethylsparsiflorine),网叶番荔枝碱(reticuline)。根含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已碱,木兰花碱,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亭碱(thalidastine),去氢分离木瓣树胺(dehydrodiscretamine),皱唐松草酮碱,N-甲基网叶番荔枝碱(tembetarine),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皱唐松草定碱(thalrugosidine),皱唐松草宁碱(thalrugosaminine),唐松草舒平碱(thalisopine,thaligosine),皱唐松草吉定碱(thalirugidine),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去甲氧化白毛茛分碱(noroxyhydrastinine)。5、贝加尔唐松草根茎含贝加尔定(baicalidine),海罂粟碱(glaucine),小檗碱(berberine),贝加尔灵(baical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贝加尔唐松定碱(thalbaicalidine),贝加尔唐松灵碱(thalbaicaline)。茎含小檗碱,海罂粟碱,贝加尔灵,贝加尔唐松灵碱,7-氧代贝加尔灵(7-oxobaicaline),5-O-去申柱唐松草碱(5-O-demethylthalistyline),N-去甲柱唐松草碱(N-demethylthalistyl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6、黄唐松草根含小檗碱(berberine,thals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隐品碱(cryptopine),唐松星碱(thalixine,thalicsine)。地上部分主含小檗碱,还含黄唐松草碱(thalflavine),厚果唐松草碱(thalicarpine),厚果唐松草次碱(thalidasine),唐松草檗碱甲醚(O-methylthalicberine),香唐松草碱(thalfoetidine),鹤氏唐松草碱(hernandezine),唐松草酸(thalictricacid)。种子含油,其中脂肪酸为: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山萮酸(behenicacid),蜡酸(ceroticacid),油酸(oleicacid),亚油酸(linoeicacid),异亚油酸(isolinoleic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等。 (1)显微化学试验取本品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加乙醇1-2滴及硝酸1滴,盖上盖玻片,放置5-10min,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色针状、长柱状或簇状的硝酸小檗碱结晶。(2)薄层包谱取本品粉末1g,用甲醇水浴回流提取,提取滚浓缩至1-2ml,作为供试液。取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对照品,用甲醇溶解,制成每1ml约各含1mg的混合对照液。取上述供试液、对服液各适量,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为展开剂,展开12-15cm,取出,晾干。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荧光斑点。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用马尾连、吴茱萸水煎服,可用治胃癌呕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增刊号:1982)。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建有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5个;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等3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建有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原山地牧业种质创新与养殖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 。 省部级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名称主要负责人 所属学院批准部门 级别批准时间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王云月 植保学院 教育部 部级 2002 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盛军 普洱茶学院 教育部 部级 2011 农业部云贵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朱有勇 植保学院 农业部 部级 2011 农业部云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盛军 普洱茶学院 农业部 部级 2011 农业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郑毅 资环学院 农业部 部级 201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云南陆良野外基地” 余建新 水院 国土资源部 部级 2011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李本逊 农学院 省政府 省级 1985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叶敏 植保学院 科技厅 省级 1993 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高士争 动科院 科技厅 省级 1995 云南省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 曾养志 动科院 科技厅 省级 2001 云南省香料研究中心 秦太峰 香料所 省政府 省级 2004 云南省特优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葛长荣 食品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09 云南“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 张海翔 经管学院 省委宣传部 省级 2009 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盛军 普洱茶学院 云南省科技厅 省级 2010 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 杨生超 农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1 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葛长荣 食品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1 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谭学林 农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1 云南省滇台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黄毅 园林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2 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实验室 余建新 水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2 云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文 俊 水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云南省反刍动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毛华明 动科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程顺和院士工作站 覃鹏 农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官春云院士工作站 林良斌 农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2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盛军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 省级 2012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张海翔 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省级 201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 盛军 云南农业大学 校级 2013 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李元 资环学院 省发改委 省级 2013 云南省蔬菜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朱海山 园林园艺学院 省科技厅 省级 2013 校级研究所(中心)序号平台名称所属学院主要负责人成立时间1 稻作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谭学林 1985 2 东方蜜蜂研究所 食品学院 和绍禹 1985 3 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所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龚爱民 1993 4 农村发展研究所 经济贸易学院 许玉贵 1993 5 农业教育研究所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刘福军 1994 6 花卉研究所 园林园艺学院 李枝林 1994 7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动物科学学院 苗永旺 1995 8 甘蔗研究所 甘蔗研究所 杨清辉李富生 1997 9 机械设计研究所 工程学院 阳厚森 1997 10 薯类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郭华春 2000 11 食用菌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李荣春 2000 12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诸锡斌 2000 13 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中药材研究所)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杨生超 2001 14 生态环境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学院 李 元 2002 15 土壤与肥料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学院 汤 利 2002 16 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 植保学院 谢世清 2003 17 水资源与节水灌溉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文 俊 2004 18 云南普洱茶研究院 龙润普洱茶学院 邵宛芳 2005 19 建筑工程检测中心 建工学院 2006 20 农村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经管学院 袁国友 2009 21 国土资源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学院 2009 22 节能减排检测与研究工程中心 建工学院 2010 23 云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工学院 2011 截至2015年1月,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800多项,科研经费达10.6亿元,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5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2亿余亩;盛军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精深加工技术、生态种植技术,及研发的普洱茶珍、多酚云烟、辣木系列产品,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ISSN 1004-390X)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农业大学主办。1986年创刊时为半年刊,1989年改为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研究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植物保护、土壤科学、园艺与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农业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CBA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SD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D)、《万方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CPI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五版等数据库收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经云南新闻出版局审批并同意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从2007年起增设社会科学部分。主要刊登哲学研究、社会学·管理学研究、政治学·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教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文学·史学研究、科学技术史研究、图书与情报学研究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自2010年起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2011年6月,在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主办的评优活动中,《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获得“全国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奖。 2013年10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室在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评优中,荣获“优秀团队奖” 。 截至2015年1月,学校在剑川县、会泽县、马龙县创造性开展定点定人对口帮扶“3+3”校县联合行动,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先后挂钩扶贫寻甸县、姚安县,多形式为扶贫点办实事、解难事;在镇康县、泸水县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全力支援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昭通、玉溪、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参与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大力推广以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覆膜种植、水改旱、集中育秧育苗为主的十大科技增粮措施;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昆明、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天士力、苗乡三七等150多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学校努力办好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依托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等优质培训资源,共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2万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