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工艺美术论文指导记录

2023-12-11 00: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工艺美术论文指导记录

一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 (参考: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二 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③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维和能量态在共同的空间行为下,艺术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尤其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甚至不乏一些伪艺术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作的一系列的艺术的艺术)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从而进一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偶然的、兴奋的。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一份子。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一提到“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只被人称作行家,匠人,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之说,这样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这是生理上的问题,是医生要解决的,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记得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画家史国良在一次聚会中其中有位风格怪异的女画家(听说还很有名气)带着她的女儿,她女儿当然长的很漂亮。于是她笑着问史,说:你看我女儿长的漂亮吗?史说:“就像你的画。”当时那画家便一脸不高兴。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这位女画家所谓的绘画语言是什么了。她是在为别人而自己,是哗众取宠,是顾弄玄虚,其中不无炒作的嫌疑。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画面(或场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视觉效果,受众者只是承担了一份凑热闹的角色,我想这种艺术家们的追求的个性也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说艺术的共鸣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古来中国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在我国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出现的名词,以前,称之为“经营、布局、营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设计是解决问题,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问题,是为他,--为目标群体。因此要想做出设计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科学、了解目的群体。单凭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设计者的个性思维和设计提炼,即为他而我,合二为一。否则,只为他没有我,那么,我想信市场上、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只会产生一个模式,缺乏变化性。正因为艺术上的为我而他、设计上的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类精神的丰实。知识结构的多元,生活才尽可能的丰姿多彩。

三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十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发展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1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丛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馄沌,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一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四 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一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一个截面来研究一下。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 、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八大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一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图中独立的圆代表一门艺术门类(为方便识别起见,用三个表示),但是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认识、伦理、审美三种存在方式所构建的整个文化格式塔中,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个暧昧关系。我们的认识角度要从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开始,这是表象的,直观的存在,如绘画中的颜料、纸张;建筑的石材、木材、钢材的结合;影视的声、光、电等等,所以在这一物质材料的角度上是独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视知觉的或听知觉的,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依然还不能说明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现在让我们继续望中间看那块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审美角度.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④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一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

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

  第一讲 陶器
  一、 艺术的起源
  中国原始美术,起源,类型,研究途径两条:
  一是考古学,包括文献学;而是社会人类学。
  中国原始美术遗存,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陶器(尤其彩陶),此外还有雕塑、岩画、地画、装饰品等,石器工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特征。

  艺术的产生:
  1, 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柏拉图
  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做品总是感到快感。
  从内因上讲,模仿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和必要的手段,从其外因上讲,模仿手段则要通过实践努力和后天的教育才能逐渐充实完善。
  2, 劳动说: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3, 游戏说:康德 席勒 艺术起源于游戏
  4, 巫术说:英19C人类学家泰勒、费雷泽 艺术起源于巫术
  在原始人心中,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存在一种神秘属性,也就是神灵,
  即万物有灵论,他们企图通过巫术的行为来控制主宰人类的鬼神,艺术形式是
  巫术观念的物化。
  二、 陶器
  1、 制陶的发明
  一说从制作物质生活的容器开始,原始人在藤条容器上涂泥巴,用火烧,发现泥巴可以变成陶质,同时发现可以不需要中间藤条,直接用泥巴烧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另一说为制陶术的发明并不是从制作物质生活容器开始,而是从制作巫术礼仪的偶像开始。
  发明制陶术的三个基本条件:水 土 火
  人类的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在原始时代,泥塑偶像的制作,出于一种后代繁衍的巫术祈祷。原始人们相信,如果大量制作人偶,本部落就会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从而就加强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会中,火种的保持是女性的专职。而保管火种的火窑又形似妇女的腹部,所以在制作泥偶时,很自然会放进火窑里烧制一下。
  2、 陶器的分布和种类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马家窑-甘肃、青海;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东部沿海
  ② 种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
  3、 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制作 手制体小的手捏而成
  体大的陶器以条泥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法”
  模子成型
  “轮制”:仰韶文化技术进步。“慢轮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经实验表明是含铁量较多的黑土、沉积土和其他粘土
  4、 纹样
  1蛇纹和人首蛇身纹 2鱼纹和人面鱼纹 3人形纹 4蛙纹
  5鸟纹和鸟啄鱼纹 6旋涡纹和波浪纹 7花叶文和编织纹
  例子:《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2》《鹳鱼石斧图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纹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壶》《女娲头像》3
  《船形彩陶壶》7

  第二讲 青铜器
  一、 青铜的由来及美术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原因有二:
  一是这三个时代铸造的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整个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于这三个时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数量最多,最能反映当时的精神面貌。
  (产生原因: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社会分工)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30多种工艺)
  二、青铜器艺术的分期
  1,青铜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铸造技术较落后,纹饰简陋
  2,青铜器鼎盛时期:相当于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成就最为辉煌,多用于巫教祭祀活动的礼器,以鼎、簋等——多为“五臣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随着“列鼎”制度的实施,“礼乐”也理所当然的被纳入到“文物制度”内,规定不同场合、不同人物出场是的调、曲、词也有所不同。此外车马装备、装饰等一贯制度同样也有严格的等级规格要求(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所以有“藏礼于器”一说。
  作品形制厚重,刻镂深沉,纹样有兽面、夔龙、凤鸟、云雷等纹,大都通体满饰,具有威慑力量—“狞厉之美”
  3青铜器转变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不如之前兴隆,纹饰浮浅、程式化,带状花纹增加,不再具有威吓的力量。这实际上反映王室权威的解体,以五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日趋式微——“礼崩乐坏”
  4青铜器更新期:春秋后期—战国(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种堕落式风格,沿袭转变期更加式微、
  一种精进式,多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纹饰精美细腻,神秘、恐怖感一扫而空
  三、 青铜器种类
  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
  四、 青铜器的审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以礼为旗号,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和巫史文化。三代的物质文化代表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所谓的“重器”,铜合金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不是贵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灵,所以总体精神气势磅礴神秘威严。

  第五讲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一、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过程
  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如同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样。美术理论是美术创作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指导创作实践和受创作实践的检验。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产生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必然带着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其中绝大部分不但对古代美术创作有过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美术创新仍有借鉴作用。
  中国美术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那是产生了彩绘陶器。继陶器工艺传统延边发展而来的是青铜器,但这两种工艺美术创作的理论,在古代非常少,研究青铜器的工作开始于宋代的欧阳修,这一情况说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特别是工艺美术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落后于创作实践(不受重视的“百工”之事,只使用,不研究,不评论)

  中国美术理论从春秋开始多起来:
  1, 春秋与两汉时期
  这段时气馁的美术理论的共同之处:一是评论者不是专搞美术的,大部分是各立学说的哲学家,这与魏晋时期不同;而是从论文的内容看,本意不在美术,往往用美术做例子说明或比喻其学术观点,当然也有专说美术的,但为数不多。
  价值: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即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怎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问题等等,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
  孔子:绘事后素 庄子:解衣般礴 王允:《论衡》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期美术理论大发展,是建立在美术创作繁荣的基础上,此外,文学家参与论画,特别是画家论画,对于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比起诸子是美术的内行,是实践者,所以见解能更深入,具体而又系统。顾恺之、谢赫,姚最都是有突出贡献的人。
  战国的山水画也兴起于这一时期,宗炳王微开辟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理论的新领域。像“心事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以及“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不仅影响于古代创作,也影响于今天的中国画创作,而且有些理论的作用超越了美术的范围,成为姐妹艺术的共同精神财富。

  3, 唐宋时期
  唐宋时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唐、宋两代的美术成就不同,风貌也各有千秋。北宋理论家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吧宋和宋以前的美术做了比较,这比较还是客观的,归纳的观点是:
  宋代有些门类的绘画成就不及唐,有些门类绘画成就超过唐。不及的主要是人物画、牛马画;超过的是花鸟画和山水画。就是说。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还是衰落了。反应自然美的绘画兴乐,随着宋代回话的发展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反映在美术理论上,就探讨的范围,就争论的内容,以及艺术趣味、审美观个前代都有分歧,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文人论画的出现,使宋代画论有转折性的变化。
  唐宋美术理论专著,对当代或后世影响大的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荆浩《笔法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另外一些文学家、书法家、比如沈括、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特别是苏黄米三人的艺术审美趣味,对元明清的文人画影响很大。(简介《》)
  4, 元代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题材内容看,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骤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从艺术表现看。元人作品以韵胜,以笔墨胜。元画的变化,是文人画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表现,考察元代绘画理论,处处可见从宋代文人画继承下来的审美趣味,并在其基础上有自己的贡献。
  著名的有赵孟頫fu、钱选、倪瓒zan等。
  5,明清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4]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周亮:《周芜全集》,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6]杨柳:《晚明文化的“雅”与“谑”——明刻版画名品〈青楼韵语〉》,《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015年.

[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周芜:《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美术资料选辑(三)》,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会筹备会展出组,1984年.

[9][日]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

[10]曹凯.记录与实验:DV影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1]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12]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6.

[13]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84-95.

[14]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15]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艺术科技,2013(11).

[16]屠隆.考盘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5.

[17]朱彝尊.明诗综[EB/OL].[2020-02-12].

[18]蒋炜.从高石山房刻本《目连救母》看万历初期徽州版画和金陵版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36-39.

[19]蒋炜.晚明徽州版画风格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4(4):19-24.

[20]罗文茜.浅析版画艺术的设计形式.工业设计,2018(8).

[21]刘世德.古本小说丛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5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23]李娜.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92-197.

[2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25]杨劲松.重叠肌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1-78.

[26]殷双喜.影像与图像[J].美苑,2001(2):87-91.

[27]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8]段世昌.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版画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9(13).

[29]罗博.徽派版画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广东蚕业,2019(1).

[30]张东东.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美与时代(中),2018(12).

版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版画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科技日益狂深,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去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有责任去把这样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2、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强烈表现自我生活欲望的一种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儿童艺术作品有很多不是出于自己本能的需要,是老师的需要,是比赛的需要,是大人的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学生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以往的"兴趣小组活动"更多地定位于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上,很少有创作性的作品。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版画可以木版上刻,也可以用丝网制版,也可以用卡纸制版。特别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尤其是这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总是停留在临摹阶段的话,就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成了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获得严密地展开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总目标:借助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包括:刻版的刀法、刻画内容的抽象艺术形象、刻制时的人物表现的内在品质等,通过学校的美术课堂来展示版画的优势、挖掘版画的艺术精神、开拓学生在绘画领域的表现,结合工艺的效果来研制、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效果。从而研究学校美术课堂的上的绘画辅导。

2、子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掌握传统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自主意识。

2、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以及掌握扎上实的课程理论。

3、教师掌握传统工艺和现代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题目标的实现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以传统的版画课题的开发为基本手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的整体,同时还要达到以下的几点分类目标,了解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和特色,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开发、研制新的版画形式。

共同发展目标

1、通过在尝试新的版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版画的艺术特色发挥出来,让版画在学生的绘画领域运用并有所创新。

2、借助版画的刻、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品质,从而更好的发挥版画的艺术特点为学生美术学习服务。

3、发展新的版画艺术形式,表现美术学习的多元性质。

4、通过传统版画的研究达到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以版画为通道,开发新的美术学习形式和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该课题时以传统的版画艺术为出发和起使点,作为课题的研究的平台和基础,研究各式各样的版画形式和作品特色,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领域有所创新,得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样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层次、厚度,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领域认识美术、学习美术、表现美术、研究美术。

2、研究出新的版画作品效果、版画的上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效果,改变传统的绘画辅导方式,使其得到更加多样的表现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1、实验以学校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奇数班、偶数班对照分析的效果。

2、实验的'周期是1年内(20xx年2月-----20xx年2月)

五、课题的假设

1、传统的版画艺术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2、自变量:在传统的版画形式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3、因变量:传统版画形式、效果和现在的新的课程改革中的造型、设计、表现的结合,研究系列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的美术表现形式。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织结构:

1、教研员引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负责人和美术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专业理论方面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xxxx——小学美术教研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主持过课题试验,成果卓著。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2、专家引领

xxxx——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3、课题成员

xxxx——小学高级教师及专业主管,个人荣获20多次国际及国内奖项,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及各类奖项若干,在全国核心刊物有论文发表及个人专著获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曾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全国的赛教课,分别荣获了一、二等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性强,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少儿书画大赛,成绩显著。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门成立了该课题领导小组,由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和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2、本课题由三所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了经费保障。

4、课题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是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主动活动,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不仅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力量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的版画教学同样具有多种活动要素。因此,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审美品质的教育价值可以也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发挥出来。

2、美育理论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美育有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美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美育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过程主要以意向和情感的激发与交流为基础,因此美育活动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及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反映,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因为活动无疑是增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

3、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现代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有机体即: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综合探索的综合运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一种传统的版画工艺更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传统民间版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版画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版画创作活动体系。通过剪版画创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精神。

九、课题组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传统版画创作、传统工艺等进行客观分析。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理论。

2、撰写“小学版画创作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3、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点重点。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进行学生版画创作。

3、编写版画创作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和意义,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版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三)具体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1、20xx年2月-20xx年4月

了解版画创作艺术的内涵、特点,感受版画艺术作品的特色。如:构图新颖化、机理多样化、色彩厚重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以欣赏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创作方法为主要的课堂任务。

在这个阶段有主要的版画创作作品欣赏教案和课堂教学照片为准。

2、20xx年5月-20xx年10月

研究制版形式的多样表现内容,学习木刻版画、水印版画等。重点是把握版画创作的工艺和形式、效果。

该阶段的以作品展览、教师的上课、学生的作品为主要的依据手段。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版画创作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十、成果预设

1、以一种综合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成著作或论文。

2、相关的展览、作品集。

美术教育版画论文范文

【摘 要】与知识相比,想象力具有独特的特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中,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不断地拓展,其想象力的奇特,构思的大胆,手法的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束缚,让孩子们画出来最动人、最精彩的个性之作。版画有其它美术绘画的共律,也有着艺术的自律,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践中,共律、个律的艺术素质通过不断积累,将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技艺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版画;教育;意义;作用

一、绪论

美术教育在少儿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创新,少儿的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

二、少儿版画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版画制作中的随机应变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少儿在版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且还学习了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如何上好少儿版画课,提高孩子们的版画知识艺术素质

1、动员孩子们主动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

要上好少儿版画课,教师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少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例如:版画活动《北大荒的土地》中,教师引导少儿观看版画《北大荒的土地》,画面非常简单,就是宽阔的农田,让孩子们通过版画连想以往看到的一望无边的农田原野,引导少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版画活动,让少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创造性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土地田野,在贯彻了审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充满了童真。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少儿对版画艺术产生形象思维

教师的讲解演示,是实际示范操作与语言解释相配合,通过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来,使少儿了解与掌握版画的形状、颜色、结构、特征以及绘制步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生动,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演示时要熟练,清楚而恰到好处。同时把技能技巧告诉少儿。

例如结合实物讲解版画《葵花》。老师在讲解版画《葵花》时,重点讲解葵花的形状,葵花的高低、前后、疏密,并运用实物照片演示前后关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挡住的部分怎么画?几句话少儿很快就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重叠,掌握和了解了重叠的构图的表现方法。例如版画《蝴蝶》。通过观看图片,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运用范画向幼儿讲解蝴蝶的对称。再通过教具演示来讲解化解难点。最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具体讲解指导。讲解与演示相配合,讲解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

3、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激发少儿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娱乐或玩的方式进行,使少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的方法。

由于少儿的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完善,要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游戏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情境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运用涂色游戏,由教师画出轮廓,幼儿涂色进行。也可以通过添画游戏,由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由教师设计、创设游戏情节(或情景),让幼儿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掌握绘画方法。

4、加强教学的延续性,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像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承前启后,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板过度,拓印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度,做到循序渐进。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要用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到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简洁、黑白对比强烈、单纯和鲜明等特点,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不同,教学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因人而教,深化教学。

四、结论

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认识和发展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注重我国版画美术教育工作,特别应该注重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因势利导,给予孩子们及时培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寓教于乐,把学习与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努力促进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桦,熊炳燕,扈鸿燕,等.《幼儿园版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R/OL].

[2]张广慧.木版画工作室[M].湖北美术出版杜,1999.

[3]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

[4]隋丞.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国家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6]《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走进贝雕艺术的 调查报告、小论文、学习体会各两份,计划报告、评价表各一份、研究笔记日记各五份

  贝雕 - 海南贝雕工艺早在明代就有了很高水平,并逐渐和古老的椰雕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在,大多精制的海南贝雕,都与椰雕拼合、镶嵌而成,或者用椰雕作座架,明丽的贝雕与古朴的椰雕形成强烈对比。近几年,以椰林风光、天涯海角、火山口、博鳌等海南名胜风景区为题材制成的各种小件贝雕画很受游客欢迎,而我省创作的一些精美贝雕作品也频频在国内获奖。

  贝雕工艺中贝壳的选择 多种多样的贝壳、螺壳,形状奇持,色彩斑斓。其中虎斑贝、白玉贝、夜光贝、五爪螺、猎母螺、珍珠贝、贞洁螺、唐冠螺、七角贝、猎耳壳,以及可作烟灰缸的马蹄螺、渔民作号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爱的天然工艺品,也是贝雕常用的选材,好的贝壳是贝雕工艺的基础,用光滑油亮的海贝壳雕琢、镶嵌制成的各种画屏、器具、摆设等,具有色泽明丽自然,格调名贵雅致的特色。贝雕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贝壳,制成多种多样的实用工艺品,如酒具、摆件、挂件、项链、胸饰等,其精美华责不亚于玉石
  二、活动主题的提出:

  东山岛,这里四面环海,深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深深地陶醉着每个同学,尤其是沙滩上的贝壳更形状各异、五彩斑斓,引人注目,俯首可拾。闲暇之余,同学们常结伴到海边嬉戏,从沙滩上拣回一些自己喜欢的贝壳珍藏起来。心灵手巧的同学常把它们进行一番加工制成美丽的小工艺品摆放在桌上,经过精心制作的贝壳制品确实别具一格,让人爱不释手,连手拙的同学也都心动了,跃跃欲试。虽然同学们对贝壳制作很感兴趣,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工具、及对工艺品知识和贝壳加工的方式方法知之甚少,实际做起来常事倍功半,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就贝雕的制作进行调查。我们本地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各种自然材料的各具特色的美,如海边的随处可见的各种贝类,色彩斑斓,再经过海水的;中刷和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纹理、千姿百态的造型,我们何不加以开发和利用,加工成生活、学习用品或艺术品,来丰富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活动具体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访问、查阅资料等形式,搜集贝壳工艺品,了解贝壳加工的种类及其特征。

  2、搜集各种贝壳,进行贝壳加工创作,主要表现形式有贝雕画、贝塑、贝壳粘贴画、贝壳饰品制作,感受到贝壳利用蕴含的潜藏空间。

  3、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要认真去观察、去发现美,并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四、活动的过程、方式

  1、活动分工负责人 学生按照课题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愿结成小组开展调查。每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本组调查课题的各项组织领导工作,包括调查的区域、人员、时间、内容、总体规划等。小组内可根据情况设立联络员、记录员、采集员,分别负责联络相关部门进行访问、记录调查访问结果,采集贝类标本。

  2、活动步骤:

  阶段时间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7月中旬至8月下旬 查找资料、收集贝壳、实地考查贝壳加工厂、访问技术人员确定本组调查目标、 内容、调查方式及活动任务,制定活动计划

  8月上旬至8月下旬 小组合作完成贝壳作品贝壳作品的制作

  9月上旬 成果汇总贝壳制品展示,论文递交有关部门

  3、活动地点:东山南门海滩、马峦湾及贝壳艺品厂、贝壳馆

  4、具体进程

  (一)确定考察地点及访谈对象

  由全班同学共同商量、讨论决定调查内容、活动任务及方式。

  (二)根据考察地点及访谈对象进行分组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根据兴趣、爱好,采用自愿组合的方法),到贝壳艺品厂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到海边、渔民家中搜集贝壳。

  (三)各小组分别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并整理所得资料,查询相关资料。

  1、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实地考察或访谈了解有关贝壳及贝壳工艺品方面的知识.

  2、各小组找一名同学交流本组考察和访谈的收获.

  3 、展示收集到的贝壳工艺品,并进行品评,了解其制作工艺,所需工具、材料等,分析自行制作的可行性及困难所在,讨论解决方法。

  (四)贝壳作品的制作

  1、根据需要搜集贝壳。

  2、对收集到的贝壳,根据名称、类别、主要用途、贝壳形状、色彩、质地特征等信息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

  3、名称类别贝壳形状贝壳色彩质地特征用途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加工。

  调查了解情况总结:

  到过东山岛的人,都会被那各式各样精美的贝雕工艺品就深深吸引。上世纪60年代,东山岛在福建较早办起了首家贝雕工艺厂。心灵手巧的海岛艺人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和形态等特点因材施艺,经选样、漂洗、抛光、雕镂、剪裁、上釉、嵌装等工艺,巧妙运用拼贴法、浮堆法、坯模法、支撑法、镶嵌法等,制作成盆景、烟缸、笔插、花插、项链、烛台、挂屏、玩具。甚至施以巧妙的技法,把池中的荷花、水中的游鱼、山中的狮子、塘中的鸳鸯以及大自然的风光都生趣盎然地展现出来。

  贝雕就是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或是直接在贝壳上加工形成的工艺品。贝壳恒久不变的色彩不像植物那样会随着生命和周围的变化而变化,它天生丽质,有着与生俱来的魔幻斑斓色彩,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异外貌。在东山岛浩繁的海洋贝壳当中,不但可以觅到远古时候流通的货币,还能欣赏到晶莹剔透的竖琴螺、东方鹑螺,以及罕见的夜光蝾螺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鹦鹉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唐冠螺、虎斑宝贝等等。贝壳分为好几百个品种。有珊瑚、虎斑贝、珍珠贝、鹦鹉螺、皇冠螺等,一个品种还能分出好多种贝雕作品,如珊瑚,珊瑚可以用白珊瑚制作成珊瑚盆景,珊瑚盆景十分美观,远远的看上去就好像几朵白牡丹粘在一起,永不凋谢;还可以用红珊瑚制作戒指、项链等各种首饰品。珍珠,珍珠可以制作成各种首饰;珍珠还可以磨成珍珠粉,珍珠粉是一种名贵中药,可以治疗头晕目眩、惊风、心烦等症状,珍珠粉还可以用来保养皮肤,美容面部;珍珠贝可以用来制作成挂屏等陈设品,还可以制作成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这些只是贝雕的一部分,贝雕还有成千上万种。

  一件好的贝雕作品需要选好的材料,所以选材料也不可马虎。选贝壳如同去市场选鱼,要是选到新鲜的鱼口感会很好,要是选到不新鲜的鱼吃起来口感就会很差,有时还会伤害身体。选贝壳也是如此,贝雕所需要的贝壳要优等的,这样制作出来的贝雕才能达到“美”的效果;要是选到劣等的贝壳,制作出来的贝雕只能达到中等的效果。但是劣等的贝壳也有它的用处,可以把它磨成粉加上石膏进行深加工。

  采购回来的贝壳都要进行清洗,不同的贝壳就要浸泡不同的药水,浸泡的时间也不同,如虎斑贝、鹦鹉螺、皇冠螺等这一类的贝壳要用较强的药水浸泡久一点,因为这些贝壳里含有残留的肉体,这些肉体会腐烂在壳内,加工起来很不方便,而且还会发出阵阵的恶臭,而像珊瑚、珍珠贝这一类的贝壳有的没有肉体,有的肉体会自动脱落,就不用浸泡那么久,药性也不能用太强的。浸泡过的贝壳就会显得特别干净,而且还会显得特别光滑。

  有的贝壳经过清洗后就不用进行细加工了。像皇冠螺、鹦鹉螺这一类的贝壳。因为往往这些贝壳都只作为摆设品罢了。只要用清水洗干净后刨光一下就可以了不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可以直接销售。而像珊瑚、珍珠贝、虎斑贝这一类的贝壳就要进行再次的细加工。白珊瑚再次加工的时候要选一个很像蘑菇的珊瑚作为底,再用石膏加贝壳粉把白珊瑚粘成一盆珊瑚盆景;而在制作珍珠贝的时候就要把珍珠贝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图案,再把它镶进木制品上就可以了;而制作虎斑贝的时候就可以把栩栩如生的图案贴在虎斑贝上,接着进行腐蚀就可以了。我们还要把加工过的贝壳进行再次的清洗,这次的清洗与前次的清洗大有不同,因为这次的清洗只是为了让加工时所形成的脏物清洗掉。只要把贝壳浸泡在药性较弱的药水里两三分钟就可以可。清洗完的贝壳同样要进行刨光,刨光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算完成了。

  贝雕真可堪称一绝,贝雕比仅仅需要一个完美而精致的加工过程,贝雕更需要的是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加工者,一个能把一钱不值的贝壳变成价值连城的贝雕艺术品的加工者。

  5、成果交流

  ①.展示丰富多彩的贝壳标本。

  ② 将制作的多种贝壳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现出来,向同学们介绍作品的构思、特色、制作方法,并邀请同学提出宝贵意见。

  ③ 交流活动心得,共同分享所历、所思、所悟。小组中每位同学口头交流,小组派一位代表全班交流(代表全组心声),每位同学把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写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张贴在教室中)。

  小组内资源共享:

  *软体动物几乎都拥有外壳----贝壳。贝类共分五大纲,即腹足钢、双壳纲、掘足纲、多板纲、头足纲。每一纲再分为若干不同的族群。

  *腹足纲贝壳:大多数腹足类贝壳在壳口后部有小的后水管沟,在壳口前部也有水管沟。螺轴上可能有褶襞,外唇则有凸齿。观察壳口面,外形呈笠形、耳形、陀螺形、螺丝形、梨形、纺锤形、琵琶形和棍棒形。

  *双壳纲贝壳:这类贝壳由左右两壳构成,两壳由一韧带边接起来;两壳合扰时可从壳底看到韧带。外形呈圆盘形、扇形、船、桨形,少数呈心形和不规则形。

  *其它纲贝壳: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贝类不论在种类或形态变化上,远不及腹足纲和双壳纲丰富。掘足类全部呈象牙状,稀有的头足类贝壳形状大小几乎一致,多板类的壳板则有装饰。

  *贝壳栖息地:软体动物已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从海水日夜冲刷的岩石到阴暗的深海底,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潮汐影响生长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布,充足的日照能提供丰富的食物。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热带的。

  *保护栖息地:人类应尽可能不去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几乎每块岩石和珊瑚礁下,都是一个动植物生存的群落,一旦遭到破坏,都为它们带来灭顶之灾。如果某片海滩不断有海贝收藏者去搜寻,那么这块生物自然栖息地做便会逐渐被破坏殆尽,所以请尊重这些毫无防范能力的低等动物的生存空间。

  *贝壳的成份:碳酸钙是构成贝壳的最基本物质,另一种成分是贝壳蛋白质,腹足纲类的口盖里将含有这种蛋白质。这种成分一层叠一层地分泌,使贝壳越来越硬,有的还会产生珍珠的光泽。坚硬的贝壳从外缘处增大,随着生长逐渐增厚。因为生长的周期性和连续性,贝壳展现美丽的彩色花纹。

  * 贝壳的收藏:将贝类的肉、残物和外壳附生物清洗干净,确保贝壳完全干燥,然后将其保存在遮光闭密闭处。最后是巾上标签,分门别类,以利于收藏和检索。

  * ……主要材料:贝类的壳,如:蛤蜊、毛蚶、竹青、扇贝、贻贝、姚江贝、花螺、海蚯蚓、海胆等贝类的壳。

  五、学生的收获

  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会儿,觉得很新鲜,又好玩,可是通过不断地外出参观、访问,才让我们真正明白了社会活动的艰辛和其中包含的道理,不过我们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总觉得有一种自豪感在滋长,因为觉得自己已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了一份更为珍贵的阅历——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学会了彼此关心帮助。在此期间,我们常常是不分彼此地完成并不属于自己负责范围内的任务,有什么点子就马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从不叫苦喊累。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工作效率当然是大大提高了,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拧在一起的一股绳子总是不容易断的。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使我们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譬如工作人员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采访才得以顺利进行,真是感谢他们……

  六、指导教师的认识与体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让教师离开了教室,离开了讲台,离开了本学科,在学生面前常常是那么的力不从心。后生可畏,再不学习真被淘汰了。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让教师尝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的滋味。综合实践活动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近了学生,从而更好地了解了学生,也让学生了解了老师,师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综合实践活动对我最大的触动是,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是我的责任

  另附:采访手记:

  马火财,现在是东山某贝雕厂的负责人。走进马师傅的工作室,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腥味,这是海的气息。他说:“我做贝雕没从师学艺,就是因为酷爱这玩意儿,日子久了自然熟能生巧,想到什么就能用手里的贝壳描绘出来。”制作贝雕需要将大小不一的贝壳打磨成各种形状,然后才能拼装组图。没有打磨的机器,他将家里的缝纫机改装成砂轮机,竟制作出了一些等优秀的作品,令当时贝雕厂里的老师傅刮目相看。这以后,陈春龙制作贝雕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和技艺,那就是用小小的贝壳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虽然没有正式学过绘画,但洞头的锦绣风光早已印入他的脑海,往往只需一两个晚上,他就能勾勒出一幅五六米长的工笔青绿山水画来,作为贝雕制作的总图。“总图画好以后,要再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根据图纸中山川、海岛、花鸟等的形状,将贝壳打磨出相应的形状来。”拼装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喷漆,也就是所谓的着色,一幅作品就这样完成了。说得简单,但这一道道工序真做起来,可是要大花气力的,没个十天半月成不了事。他介绍说,贝雕创作的作品尺寸都不大,但质量非常高,而且创作过程不能完全拘泥于原先设计的图纸,要随时根据需要做变动,技术要求非常高。正因如此,马师傅才感叹:“贝雕是个好东西,但是费时间,产量又不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学了。”这位老艺人,十多年来对海岛的贝雕倾注了太多感情,这门手艺急需有人继承与发扬,采访中他提到了一个心愿:那就是有更多的人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调查日记: 2007年8月15日 晴

  我和同学一起去好多旅游景点游玩,发现每个旅游景点都开着十几家店,每家店里都有卖贝雕,有的还是贝雕专买店。我们本地制作的贝雕品销量很大,达到店中工艺品的80%,可想而知,本地的贝雕工艺品数量不少,销量也不小。本地的贝雕品有的是销售到外地的。销售量达50%。这些贝雕大多数运到厦门、福州。我们还发现每家家具店里面的桌椅等家具有的都镶满了贝壳。据家具店老板讲,贝雕家具很热销,销售量比普通家具大,达到家具销量的70%。这说明了贝雕很受消费者的喜爱。

  早在宋、元前后,中国民间就流行有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色彩富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主要产区有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广西北海、广东陆丰等地。

  贝雕是选用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还是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贝壳的应用,远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商代到秦代,贝类中的一种,长期被当作货币使用。汉代以后,历代艺人利用贝壳的色泽,雕成各种图案,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素称“螺甸”,这种工艺目前不少地区仍有生产。

  贝壳品种多样,大的象簸箕,小的象米粒,形态繁多,色彩各异,一个贝壳还可以磨出多层色彩。所以制作的工艺品,品种多,题材广。品种有烟具,文具、台灯、发卡、瓶插、鱼缸等实用工艺品,以及各种挂屏、屏风、圆雕等艺术欣赏品。色彩都是利用贝壳固有色泽,不事渲染,别有风味。贝壳工艺美术品大多是用胶粘合。经研究改进,现在沸水里煮,不会开胶,在零下四十度低温,不会变形。

  贝雕主要产地有山东的青岛、辽宁的旅大、广西北海、广东陆丰和江苏的连云港等。主要以花鸟、人物、山水、静物等为题材,珠光晶莹,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寓意富贵吉祥。适合大型宾馆、会议厅等楼堂装饰的巨幅壁画、大型座屏,富含艺术魅力,可以突显厅堂雍容华贵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贝雕旅游系列纪念品、首饰、立体摆件、风景画屏等便于携带,或做旅游纪念、或馈赠亲友,深受游客钟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