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论文

2023-12-12 08: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论文

一、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文理学院简介
西安文理学院位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学校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先后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学校秉承关中书院“躬行实践、经世致用、敦本尚实、笃行践履”的内涵,结合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凝练形成“重德、笃学、躬行、崇高”的校训。学校确立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师范做优、文史做强、工管做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为西安城市建设与发展服务、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成为陕西省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14年成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站单位,2016年成为西安市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2017年七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2018年获批为“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741亩,有高新、太白和书院三个校区,建筑面积45.5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55万册,资产总值13.8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0.7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5亿元。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92名,专任教师740人,其中教授107名,博士173名,硕士及以上学位557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9人。聘请学科首席专家12人,外聘两院院士3人;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专家19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师德标兵、先进个人3人。

学校设有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4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2028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关中书院。目前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6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市级重点扶持学科,9个市级重点扶持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还有17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和4门省级教师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招生位次大幅度提高,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十三五期间,截止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计校级立项487项,省级立项194项,国家级立项86项,立项数稳中有增;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300余项,其中201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陕西赛区一等奖5项,陕西赛区二等奖9项;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金奖1项,省级铜奖3项的好成绩。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清华大学教授魏杰、 北京大学 教授窦尔翔、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康震、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全国模范教师高雅锦等。

学校与省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合作,成立了长安历史文化、区域教育发展、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西安统筹城乡发展、西安秦岭环境保护、西安廉政研究、西安旅游发展、中国书画艺术、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文化、阿里大数据学院、西安教师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陕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研究中心等30多个研究机构,教师近三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18篇,出版专著、教102部,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72项,获批国家专利172项,获省市科研奖励41项。

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英国、比利时、克罗地亚、瑞士、新西兰、匈牙利、意大利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互派学生交流实习、开展学历教育、互派留学生等;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大学外出访学、开展合作研究及教师培养。先后选派近600名学生赴美国、日本、匈牙利、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交流实习,接收来自韩国、泰国、中亚地区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先后荣获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省级精神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省级卫生示范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市级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等40余项荣誉称号。

百年传承,薪火相继。7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为学校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学校将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成为西安人才培养基地、特色研究中心、决策咨询智库、文化创意高地,彰显综合服务功能,成为西安的城市品牌、闪亮名片”为奋斗目标,扎根西安沃土,勇于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发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高质量,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新征程。

西安文理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西安文理学院高新校区在哪

西安文理学院在哪里

西安文理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电话

西安文理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西安文理学院有几个校区

西安文理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西安文理学院招生办电话 ;

徐滨士的人物成就

徐滨士是中国军装备维修专家,中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主要科技成就有:(1)系统的开发了电刷镀设备、镀液和工艺。解决了诸如万吨巨轮、坦克等重大型机械不需解体就能现场局部维修的国家重点工程的多项急需关键技术,突破了现场修复大型设备的重大工程技术难关。电刷镀技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项目。近年来他又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的纳米复合涂层可显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温磨损及抗接触疲劳性能,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在全军16家装备维修重点部队推广应用,解决了重载车辆、舰船、飞机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零件的再制造技术难题。(2)在国内首次用等离子喷涂技术解决了坦克等重载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不能修复的重大难题。研制出了适合坦克零件修复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并优化出五种工况零件修复工艺规范,解决了坦克52项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难题。1981年开始在全军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达366万元。90年代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3)发明了新型坦克履带板材料ZGMn8CrMo。他在发明自强化双相抗接触疲劳耐磨修复合金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成功开发出新型坦克履带板材料ZGMn8CrMo,使国产坦克所用材料寿命由原来的3725公里一跃超过10000公里,比原来的Mn13材料寿命延长3倍以上。(4)首次在国内将电弧喷涂技术用于大型舰船钢结构的表面防腐研究。研制出新型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并开发了适用于舰船、电站等多种防腐、耐磨电弧喷涂合金及粉芯丝材。有效提高了舰体、水陆坦克等主战装备的使用寿命。(5)率先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建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新学科。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表面工程学科,组织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军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又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概念,对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社会和国防系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年10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授予他最高学术成就奖,以表彰他为表面工程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加强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他在国内又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再制造工程学科,建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再制造工程已经受到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21、22文件均将再制造技术列为关键技术之一,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将“共性关键制造技术与再制造技术”作为制造科技发展的24项优先主题之一,这为再制造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决策性论据。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6年至2005年期间,徐滨士培养的硕士、博士共9名,情况如下: 论文题名 作者 指导老师 学位 高速电弧喷涂Fe-Al/Cr<,3>C<,2>复合涂层高温性能研究及应用 徐维普 徐滨士 博士 含磨粒油润滑条件下镀(涂)层摩擦学性能及其机理 杜令忠 徐滨士 博士 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镍基镀层的强化机理及其性能研究 蒋斌 徐滨士 博士 基于原位合成方法的超分散稳定纳米组元的制备及其摩擦学特性 欧忠文 徐滨士 博士 高速电弧喷涂Fe<,3>Al/WC复合涂层高温冲蚀行为研究 田保红 徐滨士 博士 表面修饰的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以及协同作用机理 乔玉林 薛群基,徐滨士 博士 电弧喷涂新型复合涂层治理锅炉管道热腐蚀的研究 李小刚 师昌绪,徐滨士 博士 电弧喷涂技术治理电站锅炉水冷壁管道热腐蚀的试验研究 李长青 徐滨士 硕士 电弧喷涂制模技术和涂层性能研究 刘宪军 徐滨士 硕士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的学报简介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是以反映装甲兵装备工程技术、军事理论等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装甲车辆工程、兵器系统及运用工程、装备表面工程与材料、车辆电子控制工程、信息工程、坦克武器工程、指挥自动化工程、军事指挥与战场勤务、装备综合保障、车辆仿真工程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基础研究、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开设的栏目有:装备保障与管理、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电子工程与火力控制工程、装备再制造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等栏目。 期刊按国际标准编排,并印有英文版权页、目次和摘要等。 《学报》曾先后获得总参第一届优秀期刊奖、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三等奖、北京市高校系统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 1998年学报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到各军兵种,从院校到科研院所以及全国各大图书馆都有订阅或赠阅。几年间,先后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等国内外知名期刊源与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逐年有所提高。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主编为徐滨士教授。徐滨士教授现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同时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徐教授长期从事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1996年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2004年6月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04年10月在第十四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大会上获得了“最高学术成就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