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稿内容应依次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 2、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 3、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宜署作者真名;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多位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及相应的工作单位前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例:曹辛华1,李世红2,刘励1(1、郑州大学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52;2、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2) 4、作者简介:文章的主要作者在中文关键词下面位置标注作者简介,内容依次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例: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5、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内容应为文章观点的高度浓缩,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用类似“本文论述了……”等报道语式,不用序号,不分段。 6、关键词:选取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7、正文:篇幅以8000字以内为宜,用word格式排版,A4纸打印。文中层次符号用一、(一)、1、(1),引用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一条文献多次引用时均用一个序号表示。解释或补充性的注释用圆括号放在文中,并在当页下方列出注释内容。 8、凡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首页地脚注明基金项目的正式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例: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 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依次包括: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文献起止页码,文献标准编号。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其他未说明的文献[Z]。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例: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321―322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3]辛希俊、信息技术的应用展望 [A]、赵玮、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68―470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4]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5]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法正词法基本规则[S]
1.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评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研究. 1994(1).2. 论《荒原》的美学思想. 外国文学研究. 1996(2).3. 社会存在与心理动机——论《土生子》别格的人格裂变. 外国文学研究. 1997(4).4. 汉英定语对比及其翻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4).5. 创作谈·我拍海迪.大众摄影.1993(10).6. 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 2003(5).7. 人的本质与其所处的社会—欧.亨利与莫泊桑的两篇短篇小说对比评析. 学术交流. 2004(2).8. 是虚无,还是硬汉?——再论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 山东大学学报. 2004(1).9. 论美国现代社会悲剧的特质. 戏剧文学. 2004(9).10.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背景评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2).11. 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5).12. 对全球化的悖论及中国发展的再思考. 东岳论丛. 2004(6).13. 论阿瑟.密勒的悲剧观. 学术研究. 2004(12).14.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德莱塞《嘉莉妹妹》与左拉《娜娜》的人物比较. 名作欣赏. 2005(1).15. 论文学发展与全球化因素的互动关系—中美文学发展史中全球化因素的对比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5 (2).16. 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1).17. 美国革命时期政治哲学背景论略. 北方论丛. 2005(1).18. 论美国印第安文学演变历程中的内外因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2).19. 生命文学的美学价值观——郁达夫和劳伦斯生命文艺美学比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12).20. 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的人格对比评析. 学术论坛. 2005(11).21. 美国戏剧的欧洲传统与本土化因素. 戏剧文学. 2006(1).22. 人的自我探索与和谐境界的追求——评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 宁夏社会科学. 2006(1).23. 英语学位建设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英语学位建设的意义及吉林省英语学位建设现状调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1).24. 新形势下吉林省英语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建设现状评估及其发展可行性分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25. 结构与解构:基于文本的悖论与统一. 东北师大学报. 2006(6).26. 多元民族的整合及其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27.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2).28. 欠发达地区英语高层次教育改革探索——吉林省英语高层次教育评析及其对西北开发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7(2).29. 论文学话语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转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 (5).30.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江海学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