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研究 双月刊
世界钢铁 双月刊
《中国钢铁业》杂志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全国钢铁行业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国际刊号:ISSN1672-5115 国内刊号:CN11-5016/TF。本刊将坚持为企业服务、为钢铁产品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其工作导向性、政策导向性、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作用。努力成为在反映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2020年中后期开始肆虐的新冠疫情可是把超级大国美国给搞惨了,死亡人数超过了50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多达万亿计,直到现在美国的疫情才稍微有所好转,美国的钢铁企业慢慢的转入正轨,开始投产,其产能恢复到原先的75%,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去年疫情爆发之前的82%。钢铁库存也下降了近三年以内的最低值。美国钢铁企业的出货量低的可怕,原先的库存早已耗光。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下游钢铁配件厂商的生产。美国有3万多家靠钢铁配件生存的企业,他们原先拿到钢铁只需要8周时间,现在供货至少延长至12周以后,甚至更长。
物以稀为贵,美国本土钢铁出货量更不上市场需求,价格自然迅速飙升,到目前为止,已经上涨了165%,高于国际钢铁市场价格的68%,将近七成。热轧钢每吨的价格已经突破了1260美元,这是13年以来的最高点。总体来看,由于美国钢铁企业复苏的速度有快有慢,钢铁的产能严重不足,导致美国钢材的价格一时半会降不下来,还有可能继续大涨。外国的钢铁进入美国市场,即便再加上25%的进口税,价格也远远低于美国本土所生产钢材的价格。
美国钢铁企业下游的钢材零部件企业由于长期拿不到钢材,即便他们有很多的订单,仍然没法生产。这是最让钢铁零部件生产企业头疼的事情。位于中游的钢铁零部件企业不得不加价来购买更多的原材料钢材,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自然要进一步提高钢铁零部件的产品价格。水涨船高,钢铁零部件应用到高铁、飞机、汽车、电子产品上之后,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会飞速上涨,最终消化掉这一部分上涨的价格。最终为钢铁价格上扬买单的仍然是普通老百姓。
美国钢铁价格不断上涨就意味着原先在世界钢铁市场非常强劲、有竞争力的美国钢铁将会遭到重创。因为其价格迟迟降不下来,原先的市场必然被他国的钢铁企业所占领。美国钢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还可能进一步上涨,很可能引起美国的大通胀,美国人民更将进一步陷入深层次的经济危机当中,真是水深火热啊。美国大衰退的势头挡不住啊!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代。已经成为大企业的欧美报业也跨入了兼并、集中的垄断阶级。在美国,E.W.斯克里普斯于1889年组成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团。1914年,R.霍华德取代M.A.麦克雷,组成斯克里普斯 -霍华德报团,拥有23家报纸,W.R.赫斯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已拥有31家报纸, 6 家杂志,2 家通讯社。在此时期创刊的重要报纸有 《华尔街日报》(1889)、《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08)。在英国,1884年,苏格兰裔美国钢铁巨头A.卡内基的一个辛迪加已拥有 8家日报和10家周报。受封为诺思克利夫勋爵的A.哈姆斯沃思于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它以解释简明为方针,面向中下层社会,自称“忙人日报”,售价每份半便士。继起的廉价报纸有《每日快报》(1900)、《每日镜报》(1903)、《每日先驱报》(1912)等。哈姆斯沃思后来收买了多家报纸,包括伦敦的《泰晤士报》。1890 ~1920年,报团加速形成。到 1921年,哈姆斯沃思家族3兄弟(诺思克利夫勋爵、罗瑟梅尔勋爵和L.哈姆斯沃思)所拥有的报纸,发行量在600万份以上。德国在1871年以后逐渐形成三大报团,即犹太人L.乌尔施泰因的报团,拥有《柏林晨邮报》等 5 家日报、10家月刊、10家周刊。犹太人R.摩塞的报团,拥有《柏林日报》等 4家日报和几家期刊。德国人A.谢尔的报团,拥有《柏林地方通讯报》等 3家日报、一些地方报纸和9 家周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经济困难,被莱茵矿冶大王胡根堡康采恩收买,成为胡根堡报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电的广泛应用使印刷技术、印刷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改进。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兴起给报业带来了竞争者。电动排字机、彩印机、凹版印刷机、自动浇铸机先后问世。竞争使报纸为迎合读者增加各种知识性、趣味性、文艺性专栏或专页,政治色彩日益淡薄。竞争和办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以及1929~193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速了报纸的集中过程。美国的报业从20世纪初起发展极为迅速。报纸的总发行量从1910年的2420万份增加到 1920年的 2780万份,1930年的3950万份,1940年有4110万份。与此同时,报团的数目从1910年控制 62家日报的 13个报团,增加到1930年的控制331家日报的55个报团,1940年的控制319家日报的60个报团。到1930年,报团报纸的发行量已占全国报纸发行总量的43%。1919年,新型廉价小型报纽约《每日新闻》创刊。它着重报道社会新闻,便于携带阅读,发行量急剧上升,1925年突破 100万份。接着小型报纷纷出现,并展开激烈竞争。著名的有1924年创刊的《每日镜报》、《写真晚报》。小型日报在1930年有12家,1940年增加到50家。与此同时,高质量的报纸如《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发行量也继续增长。英国伦敦报纸的总发行量由1920年的 540万份增长到1930年的 850万份和1939年的1150万份。外省报纸的发行量也有很大增长。各报团的力量也更为雄厚。这一时期的报团有罗瑟梅尔报团,它在1927年拥有《每日邮报》等 3家报纸,1928年组成北岩报业公司,向地方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1个城市中拥有13家报纸。凯姆斯利报业公司,或称同盟报业公司,由兼并罗瑟梅尔报团的部分报纸后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23家报纸。还有拥有《每日快报》的比弗布鲁克报团和由《威斯敏斯特公报》等几家报纸合并而成的威斯敏斯特报团。法国从 1871年到 1914年报纸数量激增。多数报纸对政治事件进行激烈论战。这一时期创刊的重要报纸有《晨报》(1883)、《新闻报》(1892)、《人道报》(1904)、《不妥协者报》(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经济困难,货币贬值,报纸发行量增长很慢。1920~1939年,日报总发行量仅由1000万份增长到1200万份。同期巴黎日报由40家减少到32家,外省报由 220家减少到 175家。报团开始形成,但规模不大,且大都操纵在工业巨头之手。德国的1919年魏玛宪法保障人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报业随之迅速发展。1932年,德国有日报4703家,总发行量2500万份。1933年 A.希特勒上台。“国会纵火案”后,纳粹逮捕共产党员,50多家共产党报纸被迫停刊,130 多家社会民主党报纸被封。不久P.von 兴登堡下令终止魏玛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障。乌尔施泰因报团和摩塞报团被政府强行收购。胡根堡报团继续存在,完全听命于纳粹。到1933年 7月,德国的政治性报刊从希特勒上台前的2700种减少到1200种。意大利在1870年实现统一。由于经济不发达,文盲众多,报业也较落后,报纸主要集中于罗马、米兰、都灵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报纸约60%均受政府或政党、银行支持。1914年, B.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办《意大利人民报》,宣传国家主义,1919年组成法西斯党后在热那亚创办《法西斯劳工报》, 鼓吹法西斯主义。1922年墨索里尼取得政权后,为限制反对派,命令合并报纸,加强控制记者,实行报业的法西斯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报业繁荣,主要报纸实现了企业化,篇幅增加到20多页,发行量有的超过 100万份。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报业开始受军方控制。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各新闻机构派出3000多名记者进行报道,其中 1/3为同盟通讯社记者。政府命令各新闻机构在中国和东南亚日军占领区设立分社,发行报纸,为侵略战争效劳。1937年起,政府逐步合并报纸。1942年 2月,政府强迫全国报纸合并。除东京、大阪可有四五家报纸外,各县只许有一家报纸。报纸篇幅也由每期10多页减少到只有 2页。
1、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产生的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2、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分为几类:(1)、粉尘类(如煤烟、沙尘等);(2)、金属类(如铁、铝等);(3)、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4)、有害气体类(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从污染发展的历史看,可分为二氧化碳、烟尘污染;二氧化硫、金属污染和光化学污染三个时期。
粉尘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其中直径0。5——5微米之间的飘尘对人的危害最大,它可以直接到达肺细胞组织而沉积,并进入血液送往全身,粉尘粒子表面有各种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呼吸道、心肺等方面的疾病。 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往往与水气结合变成硫酸烟雾,有很强的腐蚀性。例少量二氧化硫气体能影响植物的生活机能,水稻扬花时受到一次熏气,产量就下降85。9%。工业和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是远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可在大气中保持两三年,是一种数量大、累积性强的毒气。汽车排放的废气,70%左右是一氧化碳,此外还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铅及多种致癌、致畸物质。汽车和工厂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能生成一种有毒的光化学烟雾,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和鼻喉。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刺激性的浅蓝色的混合型烟雾,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臭氧、此外还有氮的氧化物和过氧酰基硝酸酯、某些醛类和酮类等。主要是不合理的燃烧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引起的。
3、我国空气污染的现状:(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4、据全国88个城市统汁,(1)1995年有80%以上的城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北方城市超标率高于南方城市,达到95%。(2)二氧化硫超标城市占统计城市的58%。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城市一是以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二是以煤炭消耗量大的山东、山西、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尤以冬季采暖季节最为突出。来自城市居民炉灶和商业饮食业燃煤大灶的二氧化硫低空源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类源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更明显。据重庆市研究表明,民用燃煤污染对城市近地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的贡献率为80%左右。(3) “八五”期间城市氮氧化物污染呈上升趋势,各主要大城市表现相对突出,超标率为37%,其中以广州和北京为主,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城市。(4)近年来许多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超标严重,如北京市三环路内30条街道路中心和人行道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均100%超标,上海市15个交通路口一氧化碳浓度比对照点高6倍,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天津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一氧化碳超标几倍至十几倍;长沙市干道中心点一氧化碳超标4倍,年超标率为40%。 1998 年北京市机动车拥有量达到 132 万辆,空气中 80% 的 CO 来自机动车排放。1999 年北京市采取限令机动车达标排放的行动,目前北京的大气环境已经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5、沙尘污染:《气候与环境研究》近期刊出对中国北方 15 个大城市监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大型城市(北京除外)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100% 之间。主要来自尘暴和本地粉尘污染,本地尘即施工扬尘占 30% 以上,主要来自拆迁工地、建筑工地和市政管线工地。近几年来,我国沙尘暴呈现增加之势。2000 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 10 余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给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6、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少量二氧化碳对人和动植物没有大的危害,大量时也会产生危害,同时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所谓温室效应,就是指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除二氧化碳外,对产生温室效应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7、酸雨与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是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酸雨是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又一个元凶,它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等,经过“云内形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它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酸雨。酸雨酸度过高,PH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直接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还可危及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