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论文

2023-12-12 09: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论文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骗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朵朵小浪花,一点不起眼;生命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是无价之宝。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有些人好好珍惜了生命,让生命活出了精彩,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居然就轻易地 欢迎来到中国儿童教育网,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朵朵小浪花,一点不起眼;生命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是无价之宝。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有些人好好珍惜了生命,让生命活出了精彩,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居然就轻易地舍弃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而时间又是什么呢?时间像一张弓箭,正所谓拉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是要得到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和秒秒来刻苦学习。此时,我想到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这儿有个故事,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举一张钞票迈着大步走上讲台,他对会议室里的人问:“这有20美金,有人要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说完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这张钞票?”他说完后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看了这个故事,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无论演说家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因为脏、皱而失去价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失败或挫折击倒,正如钞票被揉和碾一样。但是应该相信,我们的生命和这20美元一样,永远不会丧失价值,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爱惜它,无论你是显贵或是平民。 下面是另一个故事。 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达成它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沉重,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如何狭小,它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下长,它的芽往地面挺立,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之力,阻止它的石块被掀翻了。一棵小草的生命力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敌。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会显现,上面的石块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不达目的不停止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力。 生命就要像小草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奋发向上永不低头,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最精彩、最有意义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力。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果你热爱生命,就请珍惜时间吧!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如何看待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我赞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第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完全按照预先计划进行,而应该考虑学情。

师生关系和谐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踊跃回答

第四,学生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想法,老师询问了每个学生的意见后听取了学生的建议。

我的学生观2000字的议论文

  九七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二三点钟,哈尔滨至上海的一趟火车进站。一个其貌不
  扬的年轻人被人流裹着,步子虚浮地出了上海站。

  上海很热,三十四五度左右。这年轻人穿件卡叽布的、旧的、在洗染店染过的、黑色而
  又变灰了的学生制服。一条崭新的、裤线笔直的“的卡”裤子,蓝色的,太长,折起一寸有
  余。一双半新的网球鞋。头戴一顶崭新单帽。

  他左手拎皮革旅行包,右手拎网兜,里面兜着一个新脸盆、牙具什么的。

  他避开人流,有些发懵,不知该往哪去。

  他像东北农村某人民公社的小文书一类。更具体说,像《艳阳天》中的“马立本”。连
  “马立本”那点土潇洒也没有,模样迟钝。

  虽然“文革”时期,讲究穿着的上海人还是比全国其他大城市的人们明显地穿得雅致。

  他很有些自惭其美“土”。

  他从来也没有见过满大街的女人尽数裸胳膊裸腿的情形。他感到有些害羞,竟不知目光
  应朝什么地方看才算个正经的年轻人。

  从他眼面前走过的女人们,却并不注意他。偶有一两个女人看他一眼,完全是觉得他有
  些“憨大”。

  他便更自惭,更害羞。

  没有一个男人像他似的头上戴着顶崭新的单帽。撑帽纸板还保留在帽子里,未丢掉是为
  了帽脸儿显得更陡,给自己增添点精神。

  他不由得将帽子摘了下来,塞进手提兜里。可是想到自己一个多月前剃秃头,头发生出
  还不足半寸,一定更傻里傻气,又取出帽子重新戴上。撑帽纸板折坏了,只好扔了。单帽失
  去了它,不如原先那么像样。有几分沮丧。他是我。

  如果上海的年轻人们知道我随身带着一份复旦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入学通知书,他们
  肯定会非常羡慕甚至可能嫉妒我这个“东北土老帽”的。那年头“工农兵学员”正吃香,复
  旦又是国内名牌大学。我家祖坟大冒红烟紫气!我向一个清扫工问去复旦怎样乘车。

  他上下打量我一阵,反问:“新入学的工农兵学员?”我不无自豪地点头。

  又问:“从哪儿来?”

  我回答:“北大荒。”

  再问:“北大荒当地人?”

  答:“哈尔滨知青。”

  他说:“我女儿也在北大荒,一师三团。”

  我说:“我在二团。”

  他询问兵团知青的近况。我很乐意地回答了他提出的种种问题。我的上海知青朋友很
  多,上海话早已听惯。他对我颇产生了一点好感,末了说:“复旦大学的接站车停在离这儿
  不远的地方,我带你去。”……我能进入复旦,自己完全没想到。

  一九七三年初,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总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市回到我们一师二团。
  我是到兵团总部去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的。我是团宣传股报道员,兵团业余文学创作员。

  回到团部刚几天,政治部主任带我到木材加工厂“蹲点”,总结“政治思想工作”经
  验。木材加工厂是团后勤处直属连队,在团部附近,离团机关区只五六分钟的路。木材加工
  厂有一个鹤岗知识青年,抬大木时摔断了腿,被送到师部医院住院。腿好后,他从医院给连
  队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回鹤岗市探一次家。连队领导没批准。他私自回到了鹤岗。他的母
  亲给连队领导写了一封信,其中有句质问的话:“我的儿子千里迢迢去到边疆,在劳动中摔
  断了腿,我自己也在生病,难道你们当连队领导的,竟没有批准我儿子探一次家的善心
  吗?”可想而知,这封信使连队领导恼怒到什么程度。他一个星期后回到连队的当天,团支
  部召开会议,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讨论对他的处分。“讨论”不过是一种形式,处分已在
  他回到连队之前就确定了——开除团籍。

  我以团政治部工作组成员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基层连队的团组织特殊会议。会前我
  了解到,连队领导已找过一些团员骨干个别谈话,“指示”他们在讨论处分时起到“应起的
  作用”。团支部书记、一位哈尔滨姑娘,对连长和指导员的“指示”当然心领神会,毫无疑
  义,“坚决照办”的了。这种做法,本应被列为破坏团组织原则的做法。甚至可以说是“小
  动作”,是不光明正大的。也是对每个团员意志施加的压力。更不利于一个基层连队的政治
  思想工作。

  在那个鹤岗知青痛哭流涕地反复承认错误,作了检讨之后,在经过一阵沉默之后,在由
  团支部书记宣布给予他开除团籍的组织处分之后,在那几个连长、指导员找他们个别谈过话
  的团员骨干同时举起手之后,在其他团员们十分犹豫的时候,我忍耐不住了,开口发言了。
  我的性格不允许我在那一时刻保持沉默。而当我对什么事情不赞同的时候,我的言词往往是
  尖酸刻薄的。我当时说了些什么,无须赘述。总之,团支部书记兼副指导员显得非常尴尬和
  难堪,几乎是愤愤然地吩咐一个团员:“去把连长和指导员找来!”

  连长来了。指导员也来了。两位连队领导的“坐阵”局面,使气氛格外严峻。这种严峻
  的气氛,将我推到了被迫“迎战”的地位。而人一旦被推到这种地位,哪怕是一个沉着练达
  的人,有时也会变得一反常态,激昂慷慨起来的。我天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沉着练达的
  人。我的气质中有种易于冲动、易于激昂慷慨的不良基因。而我一旦冲动起来,岂止“激昂
  慷慨”而已,简直可以说“目中无人”,“气冲霄汉”!尤其当我深信正义是在我一方时,
  我是颇有点不怕天不怕地的。

  我当时又说了些什么,连我自己如今也记不清了。有一点却记得很清楚,连长没坐多一
  会儿,就一言未发,面色青白地怫然而去。指导员比连长涵养好,默默地吸了两支烟,也站
  起身走了。他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离开前狠狠踩灭烟蒂的动作,也够令人“触目惊心”
  的。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工作组成员的身份,他当时绝不会表现得那么有涵养。团支部书记也
  要起身走,我把她叫住了,对她说:“团组织会还没开完呢,你不能走!”她只好留下,眼
  泪汪汪的,几乎快哭了。

  多数团员知青,对于出现了这样一种他们万万料想不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既感
  到震惊,也暗暗感到钦佩。我无形中成了代表他们被压制的意见的人。他们主张继续表决。
  表决的结果——给那个鹤岗知青警告处分。这等于对木材加工厂连长和指导员威信的一次严
  重打击。

  剖析起来,我的“仗义执言”,倒并非主要是受所谓“正义感”的驱使。还有更为主要
  的,当时连我自己也根本不可能意识到的心理因素起强烈作用。这种心理,就是身为一个知
  识青年,经常受到种种抑制性的不正当的“管束”,人格被“领导意志”随心所欲地扭曲,
  情绪被外界力量无端地粗暴地施加骚扰,寻找机会想得以发泄,表示反抗的心理。不过在什
  么机会下,以什么事件为导火索,以什么方式发泄和反抗,因人而异罢了。这件事,我在我
  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作为“情节”移植到女主人公李晓燕身上了。

  我以我认为恰当的方式发泄了。我的心理感到了一种发泄后的满足,感到了一种类乎
  “大获全胜”的痛快。一种从未有过的痛快。

  然而,“大获全胜”的不是我,也不可能是我。我不过扮演了一次“唐·吉诃德”式的
  惨败者的角色而已。

  我已说过,从木材加工厂到团部只需五六分钟。刚表决完,还没散会,我就被叫去接电
  话。政治部主任从团部打来的。

  “放下电话,立刻跑步到我的办公室!”政治部主任在电话中用异常严厉的语调命令。

  我没跑步,但走得很快。走进政治部主任办公室,木材加工厂连长和指导员坐在办公室
  里,都幸灾乐祸地瞧着我,都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神气。

  “从今天起,不,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工作组成员了!你必须在木材加工厂团支部会议
  上做深刻检查!”主任对我拍桌子瞪眼睛。

  “没什么可检查的!”我恼火透了。

  “你太放肆了!”主任气得脸色紫红。

  我顶撞道:“作为一个人,我有权放肆一次!”主任腮帮子抽搐,说不出话。

  “小梁,你何必发这么大火呢!有话好好讲嘛!”木材加工厂连长和指导员虚伪地劝说
  我。

  我狠狠瞪了他们一眼,走出了主任办公室。

  政治部主任对我没有半点好印象。他给我的印象更不怎么样。我从连队调到宣传股两个
  多月后,我们连的文书,一位小巧玲珑的“安琪儿”般的牡丹江姑娘,也调到了团部组织
  股。她报到的当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和她肩并肩向机关食堂走。政治部主任吃罢了晚饭,
  迎着我们俩往回走。相距三十步远,我就发现他的五官往一块儿挤,在脸上挤出了一堆笑。
  尽管我不爱看他那种笑,但却认为他是在对我笑。自从我调到宣传股后,他只对我简短地说
  过几句例行公事的话,还从没对我笑过。

  主任对我笑,而且是第一次,仅仅出于礼貌,我想我也应对主任笑。

  我心里那么想,表情上也就相应地作出了一种笑模笑样。笑得不怎么自然,也不怎么由
  衷。

  相距二十步远,主任脸上那堆笑更加可掬了。

  相距十步远,我才看出,主任脸上那堆笑,并非为我,而是呈献给我身旁那位“安琪
  儿”般的她的。目光,是聚焦的。整整齐齐的两束,投射向一个焦点——她的脸。连点儿余
  光,也没赏赐给我。我那笑模笑样,算是白作出了。像一个蹩脚的“二传手”,移传不到
  位。

  我撇下她,识趣地独自走了。从那一天起,我就认定政治部主任不是*龊枚�鳌:*
  来事实证明,我对人的看法还有准头。他终于因为道德败坏,被开除了军籍、党籍,撤消了
  一切干部职务,“发配”到我的老连队,成了名符其实的“二劳改”。

  这个“不是好东西”的人,在当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被公认为“坏东西”,因此也就
  还完全操纵着我这个小小报道员的命运。

  不久,团机关开始“精简机构”。政治部所属干部、组织、宣传三个股要精简掉二十二
  分之一。我是一。

  宣传股长觉得有些对不住我,安慰我:“你到机械连吧,能学点技术。以后,找个机
  会,我再把你抽上来。”我没到机械连去。

  我那时年少气盛。一种对政治部主任,对木材加工厂连长和指导员的挑战情绪,促使我
  要求到木材加工厂去。这样的要求当然不会遭到拒绝。

  在木材加工厂的连部里,连长坐在椅子上,撩起眼皮看了我一眼,慢条斯理地说:“你
  自愿来到木材加工厂,我当然很欢迎。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嘛!可我们这儿没轻活
  啊!”

  他分明对我落到这种地步很高兴。

  我问:“什么活最累?”

  他说:“抬大木。”

  我说:“我抬大木。”

  他说:“好啊!”

  他站起来,从办公柜里取出一双帆布手套、一副垫肩,放在桌子上,悠悠然走出去
  了……我永远感激当年木材加工厂抬木班的知青伙伴们,他们对我的爱护之情,胜似兄弟。
  他们认为我是被“贬”到木材加工厂的。他们觉得有义务爱护我。最初三个月内,我的肩膀
  几乎没挨过“蘑菇头”——抬大木的杠棒。只是用卡钩搬搬木头。三个月后,在我的要求
  下,他们才开始轮流与我搭对抬木头。我的脚步起初总是踏不上号子,大原木前扭后晃,左
  右摇摆,“耍龙”不止。好几个人由于和我搭对子扭伤了腰,却没有一个人对我说过一句抱
  怨的话。

  我永远感激他们。

  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姓名和绰号。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常常浮现眼前。在北京的几
  个,虽然都已成了家,各自被家庭和工作所累,来往不多了。但每到春节,总是要互相看望
  看望的。

  他们性格各异,都很豪爽,很正直。也许这一点与特殊的体力劳动分不开。八个人,哼
  起号子,抬千斤重木,是不可能不齐心的。一声“弟兄们,起呀……”将人和人拉近了。四
  个月后,招生名额下到连里了。

  我成为三名被推荐者之一,名列第二。

  但那一年出了个张铁生,我没走成。

  政治部主任也不甘心让我去上大学。他亲自将我的名字划掉了。

  第二年,木材加工厂只分到两个名额:一个大学名额,一个中专名额。大学名额是哈尔
  滨师范学院。中专名额是鹤岗市邮电学校。

  那时我已借调到黑龙江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为期一年。对上大学不感什么兴趣了。唯希
  望一年后兴许会被留在出版社,作一名编辑。因为他们对我好,有这个意思。

  但连队的知青伙伴们替我报了名。推荐的结果,我名列第三。伙伴们还颇为我遗憾。我
  从哈尔滨回木材加工厂“探家”,推荐工作刚刚结束。

  被推荐到鹤岗市邮电学校的,是一名鹤岗知青,木材加工厂的卫生员。他处了个女朋
  友,是我们哈尔滨姑娘,菜班班长。

  推荐结束的当天晚上,菜班班长约卫生员“会晤”。她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去上什么
  邮电学校吧!鹤岗不过是个小小煤城,回去当邮递员图的什么呢?卫生员在我们这里很吃
  香,人人求得着,难道你舍得丢掉听诊器吗?”卫生员犹豫起来。

  菜班班长进而含情脉脉地说:“反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让你走的!你一走,我们的爱情
  就完结了!我怕你回到鹤岗,会爱上别的姑娘!”

  卫生员信誓旦旦,言道人虽离开,心是永远不变的。菜班班长哭了,又说:“就算你不
  会变心,将来两地生活,多么不幸福啊!”

  卫生员终于被说服,为了爱情,作出“牺牲”,放弃名额。

  菜班班长却瞒着卫生员,去找后勤处长,说她的男朋友希望能由她顶替这个名额,恳求
  后勤处长成全他们的愿望。

  木材加工厂归后勤处领导。后勤处长经常到木材加工厂走走,对菜班班长这个哈尔滨姑
  娘印象不错,爽快答应。

  一个鹤岗市邮电学校的名额,谁顶替谁都不至于引起什么风波。何况又是女朋友顶替男
  朋友。更何况后勤处长亲自出面说情。招生办认为反正不算原则问题,同意了。这岂能瞒得
  过卫生员?

  卫生员知道后,未免生气,质问女朋友,怎么可以“偷梁换柱”呢?

  菜班班长说:“我是太想上学,太想离开兵团了。只要能离开兵团,到任何一个小城市
  去都行!为了我们的爱情,你就彻底作出牺牲吧!我绝不会对你变心的!其实呢,两地生
  活,也有两地生活的好处。不经常在一起,思念会加深爱情的……”云云。

  卫生员对这样的话颇不受用。他真爱她。上了一次当,就不怎么肯轻信她。于是找到招
  生办吵闹。

  招生办觉得他们无事生非,很恼火,对他们说:“拉倒吧!你们都扎根边疆吧!”

  结果,他们两个上鹤岗市邮电学校的资格都被取消。感情却未破裂,似乎断了想法反而
  更相爱了。

  连里呢,认为别白瞎一个名额啊!指导员就去招生办交涉,又将这个名额要回来了。要
  回来,是为了让另一个女知青走。指导员和那个女知青的关系有点非正常。

  连里的知青们不同意,说应该让我走。因为我是经过推荐的。而且名列第三。名列第二
  的没资格了,当然该名列第三的走。

  我呢,其实又不想去上什么邮电学校。分配去向是预先明告的——鹤岗市邮电部门。我
  一想到以后将穿着一身绿衣服,在小小的煤城鹤岗的某一邮电所里整天拿着一颗邮章不停地
  盖东盖西,或者骑辆自行车叮铃铃地驶街穿巷,觉得并不美好。

  伙伴们说服我。他们讲人挪活树挪死。他们讲你想留在黑龙江出版社没那么容易。从兵
  团调走一个知青关卡多着呢!你身体这么不好,再回到木材加工厂抬大木,非把你累垮了不
  可!他们讲团里的干部们不喜欢你,连里的干部们也不待见你,不走留恋的又是什么呢?

  那个当初因为我替他说了一句公道话才保留了团籍的鹤岗知青对我说:“我爸爸是《鹤
  岗日报》的副主编,你千万别错过这机会!将来我让我爸爸想办法将你调到《鹤岗日报》当
  记者!”

  我不忍辜负他们的好心。而且对能否留在黑龙江出版社当一名编辑,毫无把握,就作出
  了我一生中很重大的一次决定——去当一名鹤岗市公民。

  我对抬大木这重体力活也确实有些怵了。那一时期我吃不下饭,浑身无力,走路双腿发
  软,不要说抬大木上高跳板了。有一次险些在三节跳板上被压趴下。果真如此,我的小命也
  早就报销在大木之下了。我自己不知道,那时我已患了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肝功能损伤严
  重。

  我的名字报到团招生办的第二天。我正硬撑着和伙伴们抬大木,连长走来了,对我说复
  旦的一名老师要见见我,叫我立刻到招待所去。

  “负担?什么负担?”我有些疑惑。惭愧得很,直到那一天,我还不知道中国有所著名
  的大学是复旦大学。只知道清华、北大、哈工大、哈军工。如果我“大串联”时到过上海,
  肯定会知道的。但我没到过。平素也未从上海知青口中听过“复旦”二字。一个初中毕业
  生,又怎么会知道全国的每一所名牌大学呢?

  连长显然也糊里糊涂,说:“你去了就知道了。”

  我就去到了招待所,见到的是复旦的一位四十余岁的男老师。如果我没记错,他姓陈。
  政治经济系的。

  他对我很热情,问我都读过哪些文学书籍,我就回答他读过了什么什么。

  又问我最喜欢哪些著作。

  我说:“《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红字》……”

  “在这几本书中,最感动你的是哪本书?”

  我想了想,说:“《红与黑》。”

  “为什么?”

  我语塞了。我看《红与黑》,是在初中一年级。记得读完这本书,我痛哭了一场。我最
  同情的倒不是于连,而是德·瑞那夫人。她对于连的爱,在我看来太令人伤心太不幸了。我
  想我要是于连,可能会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一枪,绝不忍去伤害那么样热烈那么样痴情地爱过
  自己的女人。而且看过《红与黑》后,我常常设想另一种结局——于连越狱逃走,带着
  德·瑞那夫人双双逃到一个孤岛或大森林里去,有情人终成眷属,生下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白头到老……我就把这些想法讲了。

  他很认真地听。

  最后我说:“第一次被深深地感动和第一次恋爱一样,是难忘的。”

  他看我一眼,忽然想到了什么,问:“你有女朋友?”我摇头说:“没有。”

  他还问:“真的?”

  我说:“为什么要骗你呢?”

  他说:“好,很好。”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为什么认为我没有女朋友“好”,而且“很好”。

  但能有这么一位大学老师很认真地听一个知青谈文学,我觉得格外高兴,不再感到拘
  束,又谈起了别的作品。记得我还谈到了《纳赛·吉约》。这是一个短篇,小学五年级看
  的。篇名中肯定有两个字我记错了或颠倒了。而且是不是梅里美的作品,也搞不太清楚了。
  内容是:一个富家子弟与一个孤儿院长大的美丽女工相爱,但又没有娶她为妻的意思。她无
  法摆脱对他的爱情,跳楼自杀,未死,摔断了一条腿。被一个专作慈善事情的年轻的伯爵夫
  人所怜悯,送到医院里,天天给她读圣经,教导她为自己“罪恶”的爱情忏悔。富家子弟深
  感内疚,决心娶女工为妻。但他的监护人,也是他的小姨反对这种爱情。认为一个富家子弟
  爱一个女工是有失贵族体面的爱情。那小姨就是那伯爵夫人,她亦爱上了自己的侄子。结局
  是:那女工凄凉地死在医院里,伯爵夫人阻挡了她的情人与她的每一次见面。伯爵夫人要女
  工临死前向上帝忏悔。

  她说:“我爱过。”

  她说:“是我,我爱过。”

  她就死了。

  一年后,年轻的寡居的伯爵夫人与自己的侄子结成夫妻。小说的名字我虽然记错了,但
  是那女工临死前说的话,铭刻在我记忆中。

  我还记得对这篇小说的介绍中这样写道:“作品一发表,贵族阶层大哗,对作家进行愤
  怒的围剿。贵妇淑女们,谩骂作家是一只可憎的忘恩负义的猴子,‘一旦攀上高枝,便向人
  间作态’……”

  陈老师自始至终听得很认真。

  他又问我看过哪些中国文学作品。

  我老老实实地回答我都看过了什么什么。

  他沉思了一会儿,忽然问:“看过《牛田洋》么?”

  我说:“看过。语录引用得太多,不是小说。”他不再问什么。

  我便告辞了。

  抬大木的伙伴们围住我,问我复旦的老师找我什么事儿,问了些什么,我怎样回答的。

  我复述了一遍,他们就一个个直拍大腿,说我是个大傻蛋,不该对复旦的老师卖弄,大
  谈什么西方文学。尤其不该贬低《牛田洋》,那是“革命样板文学”。他们认为我如果回答
  得高明,兴许能入复旦。

  我想哪有这等好事落在我头上?我上鹤岗市邮电学校,已是板上钉钉了。报以一笑而
  已。

  第二天,那复旦的老师到师里去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