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混凝土论文1500字

2023-12-07 17: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混凝土论文1500字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原材料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建筑质量的基础因素,其施工的技术也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复杂的工序。本文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原材料中的重要内容,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混凝土使用量大约为10亿立方米。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建筑建成后的使用质量,也正是因为这样,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有足够的、科学的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良好的使用混凝土,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使之服务于人。

1.混凝土的材料要求

1.1材料配合比要求

配合比是混凝土投入使用之前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相关的检测以及精确的实验数据,才能够确定适用于具体建筑工程的配合比,进而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一般情况下,确定了建筑工程的配合比之后,还应该尽可能的选择水泥量少的、水灰比小的混凝土配合比,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水泥水化热的现象。

1.2材料外加剂

混凝土的开裂,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混凝土的开裂会直接的影响到建筑结构的质量,而选择适当的、合理的外加剂,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土的开裂现象,比如说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就可以直接的改善混凝土的干缩性以及脆性,这样不仅仅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还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反映。

1.3材料骨料的配置

骨科指的是混凝土中的石、砂,这也是混凝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总的来说对于骨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仅仅要具有高强度、高质量,更应该是物理化学性能比较稳定的、没有任何有机杂质的。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应该选择自然a连续级配和碎石,而且最大的粒径不能够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l/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距最小净距的3/4。细骨料宜选用中粗砂。

1.4水泥的要求

混凝土会出现裂缝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泥,因为水泥自身的温度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会造成水泥水化热的发生,从而造成裂缝。正是因为这样,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水泥的质量,比如说坚持使用正规厂家所生产的水泥、尽可能的减少水泥的使用量、使用低热水泥等等。不仅如此,水泥在进入到施工现场的时候.还必须配备相关的质量证明,而建筑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该在水泥投入使用之前展开检测工作,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投入使用。

2.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 措施 : 1)进行施工之前,要重视对模板以及支架的检查工作,包括了模板、支架的形状、尺寸以及标高,比如说支架的稳定性是不是良好、模板缝隙与孔洞的封闭情况、预埋件的情况等等,这样才能够确保模板在混凝上浇筑过程中不会产生位移或者是松动的现象; 2)要注意清理模板里面的杂物,木模板应该先浇水做好湿润工作,以预防多吸收水泥浆造成混凝土保护层的琉松现象,不仅如此,木模板在吸水之后会膨胀挤严拼缝,从而有效的避免漏浆现象; 3)应该检查好钢筋的种类、数量、规格、接头位置、搭接长度,除此之外,还必须检查好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以及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以及位置等等,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保证施工的质量; 4)混凝土板必须使用平板振动器来进行振捣,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就应该进行二次振捣以及初次抹压工艺,板混凝土在二次振捣之后应该进行表面性的抹鹾t而在终凝之前应该进行表面二次抹压,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板面的细微龟裂现象。

3.混凝土施工过程管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应该重视对工人技术的交底工作,严格的控制好踩筋现象,而钢筋工则应该及时的整改板筋位移、松绑、踩筋以及保护层。于此同时,还要强化钢筋工程的验收,保证混凝土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以及上下层钢筋之间的有效高度、钢筋的锚固长度、下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除此之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少留施工缝,而楼板找平层厚度也应该符合设计的要求,不宜过厚,混凝土在进行浇注之后,要一次性压平磨光。

4.混凝土的养护要求

混凝土现浇板在进行浇筑完成之后的12h之内都应该做好相关的覆盖养护工作,比如说可以采用麻袋进行覆盖,并且淋水以保证湿度,而对于普通的混凝土在浇筑完之后应该不少于7d的保养,对添加缓凝剂的混凝土或者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能够少于14d的保养;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的72h之内,不能够进行踩踏、支模以及加荷;在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的时侯,不能够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堆放重物的时侯应该减轻对现浇混凝土板冲击影响。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控制好施工推载,施工的时侯临时荷载不能够超过设计文件规定的荷载限值内。

5.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都带动了建筑业的成长,而混凝土又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质量是不是合格、达标,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成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掌握,并且不断的 总结 、分析,以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佑光. 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及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2] 刘世强. 建筑工程混疆土施工技术的论述[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7).

[3] 叶湛泺. 浅析建筑工程中混爰土的施工技术[J]. 技术与市场,2011(3).

[4] 冯学书. 刍议清水混爰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经营蕾理者,2011(5).

[5] __伟. 茂论高屡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

[6] 王石,陈丽艳. 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 中田住宅设施,2010(12).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富锦市仿古建筑公司黑龙江富锦1561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论文

混凝土养护技术论文(2)

  混凝土养护技术论文篇二
  对混凝土养护技术的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而混凝土作为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不过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在进行工程施工时,都会对混凝土进行一定的养护工作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文章 通过对混凝土的养护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 总结 了当前混凝土养护的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养护;介质温度;介质湿度;延续时间

  中图分类号:TU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71-01

  目前,由于混凝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工艺技术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施工工艺和养护技术还需要不断创新,尤其是混凝土的养护技术,作为工程施工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它的创新直接影响着整个混凝土工艺技术。

  一、混凝土养护原理

  在混泥土的施工工艺中,当混凝土浇筑完后,还存在一个相当久的缓冲时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持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这样才能很好的保障混凝土的强度与其质量的好坏,而我们就把保持混凝土中的温度与湿度的技术方法叫做混凝土的养护技术。由此可见,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必须要保证温度、湿度和养护时间这三大要素。

  我们在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时,想要混凝土的硬度和强度得到增长,我们就必须要把握好混凝土内部的适当的温度和足够的湿度,这主要是和混凝土中重要组成的材料水泥有关,因为水泥是一种具有较强水硬性的材料,在与水反应的时候,会产生凝胶状的水化物,当这种水化物凝固后硬度和强度都会变得很大,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能满足,还直接影响混凝土,使其出现裂痕。因此,我们在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时一定要注意混凝土中的温度和湿度,这样才能很好的保障混凝土的质量,才能用于工程施工。

  二、养护方法

  养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然养护、标准养护、蓄热法养护等等,这些都可以对混凝土起到一个很好的养护作用,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养护方法进一一的介绍。

  1自然养护

  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是施工工程中常见的养护方法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养护方法简便快捷,而且需要的成本很低,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广泛的用于中、小型施工工程。这种方法应用的原理是,当在气温不低于5度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采用浇水保湿,用其他的设施进行防风防干来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以保证其质量。人们在进行养护的时候,都会采用像湿麻袋、锯末、湿砂等覆盖在混凝土的表面,然后在进行定期的洒水、浇水,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而且在洒水时,一定要洒均匀,不然就很难保证混凝土中的湿度,而且在不同的季节,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春季, 雨水 比较充足,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防潮措施,以免因混凝土中的水分过多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在夏季的时候,我们为了防止其表面的温度过高,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隔热措施,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且不同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也存在着不同。因此,我们在采用自然养护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控制。

  2、标准养护

  就是按规范要求,在温度20±3℃、相对湿度在90 %以上的条件下进行养护 ,即为标准养护。尤其是对混凝土试件进行标准养护,是测定混凝土强度的关键。

  3、蓄热法养护

  混凝土在养护期间采用保温材料加以覆盖 ,使混凝土始终保持一定温度。这种方法在平均气温不低于-10℃、混凝土表面率(表面积与体积比)小于5时较为适宜。多在住宅冬季施工中应用 ,若配合热水养生效果更佳。

  4、热养护

  热养护是利用外界热源加热混凝土而加速水泥水化反应的方法 ,也称加速硬化养护法。此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4、1加热养护。此法往往在蓄热法养护达不到目的时采用。可分为暖棚法、 蒸汽加热法、 干 ― 湿法、 加压蒸汽法等。

  (1)暖棚法。利用保温材料搭成暖棚 ,把整个构件或结构围起来 ,保证棚内有较高温度 ,棚内加热可采用装设蒸汽管 ,也可直接生火炉提高棚内温度。

  (2)蒸汽加热法,也叫湿热法。利用蒸气加热,使混凝土得到较高温度和湿度,在湿热环境中加速水泥水化来达到加速硬化的目的。蒸汽养护分4个阶段进行,即预养期(静停期)、升温期、恒温期与降温期。为了防止和抑制结构破坏,在开始升温之前,要设置预养期,使混凝土在常温潮湿环境中静停(静置)一定时间,产生一定的早期强度。预养期以2~4h为宜。混凝土的结构破坏主要发生在升温期。同时,升温期也是混凝土结构的定型阶段,在热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升温期必须控制升温速度,使因温度引起的不均匀膨胀破坏力不超过已产生的结构强度。对于中等强度的混凝土,升温速度不宜超过20~25℃/h。当升温达到最高限时,保持一段时间称为恒温期。恒温期是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增长期,故为混凝土结构的巩固期。恒温期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取决于水泥品种、水灰比和恒温温度。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恒温温度不宜超过60~70℃,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则不宜超过90~95℃,温度过高不利于水化作用,强度将会降低。目前,多采用恒温时间为3~5h。降温阶段因混凝土已具有较高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为了避免表面开裂,一般脱模时气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相差不得超过40℃,混凝土降温速度不宜超过35℃/h,过速降温不仅强度损失,而且失水过多将影响后期水化。对于尺寸大,外形复杂的构件,升降温速度应酌量减小。[1]

  (3)干湿热养护法与其他的养护方法不同,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不需要延长养护期,直接利用其内部结构的饱和蒸汽养护产生的应力,就可以上混凝土中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一个合理的环境,而且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它主要的施工原理是,在混凝土成型后的一段时间中,进行干燥,然后在进行高温养护。这样主要是因为,在进行高温养护的时候,内部的水分会因为高温的影响向外迁移,而内部就会因为脱水而进行收缩,从而使得混凝土内部更加紧密,而且有效的控制温度,也有效的控制了混凝土因高温而被破坏的现象。

  4、2 辐射热养护法。

  此法分为以下两种。

  (1)太阳能热养护法。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吸热物体 ,搭设通光集热保温罩进行的混凝土养护。此法与自然养护比较 ,可缩短养护周期1/2左右,晴天集热罩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015~110倍。此法有直接覆盖、 太阳能养护罩 ,塑料簿膜简易暖棚等多种方式。[2]

  (2)红外线养护法。红外线加热养护就是利用发热体改变表面状态提高辐射强度,使被加热制品吸收辐射热提高内部温度。另外模板和介质也吸收热量,最终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再次传递给制品一部分,使制品内部温度进一步提高,加速水泥水化,促进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形成。此法是在发热体(散热器)表面涂刷远红外辐射材料,当发热体使涂料分子受热后便激发而向四周发射电磁波,该波被物体吸收,成为分子运动动能,使被加热物体的温度上

  升。红外线加热以电、煤气或蒸气为热源。由于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内部有游离水存在,而对红外线又有较宽广的吸收带,混凝土在60~100℃时对红外线的吸收率为90%左右。因此用远红外线加热养护混凝土制品可以取得混凝土内部温度高、养护时间短、抗压强度高,节约能源等效果。

  结束语

  由此可见,混凝土的养护技术在生活多种多样,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技术方案,这也有效的保障了混凝土的质量,同时也为我国的工程质量提供了一份保障。不过,由于我国在混凝土的养护技术方面起步比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因此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多多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找到更加合理的施工技术,从而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云海.水泥混凝土强度应注意的几个影响因素[J].大众科技. 2004(10).

  [2] 彭仕国,尹友良,焦云州.混凝土养护工艺应用[J].铁道工程学报. 2001(02).

  
看了“混凝土养护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公路养护技术论文

2. 公路养护技术论文(2)

3. 建筑节能新技术论文

4.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的形式及裂缝养护

5. 浅谈工程技术建设论文

求一份5000字的混凝土毕业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未来发展3000字论文

摘要:简要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混凝土的年用量约为24

—30亿立方米,用于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的水利、交通、市政等所有行业,从结构材料类型方面来讲,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约占全部工程结构的90%以上,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将是现阶段乃至未来二十年内我国主导的工程结构材料。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预应力混凝土定义

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过早出现,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可以设法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受荷载作用前,预先对受拉区混凝土施加压力后的混凝土就是预应力混凝土。预压应力用来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应力,从而将结构构件的拉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甚至处于受压状态,以推迟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开展,从而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

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近年来,在巨大工程建设任务,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型工程的带动下,我国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混凝土的年用量约为24—30亿立方米,用于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的水利、交通、市政等所有行业,从结构材料类型方面来讲,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约占全部工程结构的90%以上。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将是现阶段乃至未来二十年内我国主导的工程结构材料。

3.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简述

(1)先张预应力技术

目前我国先张预制预应力构件用量逐年减少,先张预应力施工工艺落后,预应力空心板仍使用中低强度预应力筋,没有形成利用高强材料的先张成套技术。但在山东等地预制预应力技术正在复苏,新技术、新工艺正在开发应用。

(2)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目前我国已开发并应用了成套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相关标准也已进行了更新,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等标准。在工程应用中也取得不少成就,如解决超长结构设计、楼板减轻重量、实现双向大柱网等,目前使用该技术的工程已达数千万平方米。特别是近几年对无粘结筋防腐和耐久性的研究和改进,使该技术可用于二、三类工作环境。我国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技术目前在我国建筑、桥梁、特种结构等工程中广泛应用。使用该技术的建筑最大柱网达到42m*34m,最大单体建筑面积达65万㎡,最高的塔式结构达450m。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开发并应用了多种相关技术,如成孔技术、高强材料生产技术、高强材料张拉锚固技术及相关设备、产品等。我国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技术的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然在施工设备配套系列及施工工艺工法细化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4.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新材料技术开发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材料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革命的先驱。预应力混凝土钢

浅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

2

筋除了目前使用的高强度钢材外,未来新型预应力混凝土钢筋都是强度高、自重轻、弹性模量大的聚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聚醋纤维类非金属预应力混凝土钢筋。

(2)多层大跨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方向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旺盛的建筑需求,日新月异的生产工艺变革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迅速提高,使建筑结构正面临新的挑战。近推荐建筑结构正在向大柱网、大开间、大跨度、多功能方向发展。人们总是想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和空间内获得最好的使用功能和最佳的投资回报。预应力混凝土正以其跨度大、自重轻、节约材料、节省层高、改善功能等突出优点。迎合了近代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向。

(3)高层建筑结构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方向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预应力混凝土扁梁用于高层建筑的楼闰,具有降低层高,简化模板,加快施工等明显效果。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普遍欢迎。预应力混凝土除用于楼盖外,有时还用来解决大跨度,大空间部位柱网转换时的转换梁,转换桁架,以及复杂柱网情况下的转换板。此外8-18m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外墙用的装饰保温复合预应力混凝土墙板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很广阔。

(4)预制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将加速发展

随着大柱网、大开间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长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T形板、大型预应力混凝土墙板等必将逐步兴起,预制梁板现浇柱,或预制梁、板、柱现浇节点相结合的各种装配整体式建筑结构体系预期会迅速发展,这种结构体系可以把预制与现浇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纯装配式建筑对产品尺寸的高精度要求,结构整体性差和节点耗钢量大等缺点,叉避免了现浇结构现场湿作业工程量大,受制于现场施工及气候条件,耗用大量模板、支撑等缺点。

(5)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结构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桥梁结构领域中,预应力技术既是一种结构手段,又是与施工方法结合形成一整套以节段式施工为主体的预应力施工方法或专利,主要有预应力悬臂分段施工技术,分段顶推施工技术,移动模架逐孔施工技术,块体节段拼装技术,大节段预制吊装技术等。这些施工技术与预应力技术是紧密相关的,现有桥梁的改造、加固技术亦是研究开发方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