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天文学报告1500

2023-12-11 20: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天文学报告1500

一、天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在探索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促进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日地空间环境和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级学科,天文学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观测这种"被动"的方法测量天体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  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产生了重大影响。16、17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人类认识宇宙出现了第一次飞跃。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空前地活跃起来,在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二次飞跃中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和带头学科。  天文学家把宇宙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可实现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实验条件,可在其中检验已知的物理规律并寻找新物理。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互相促进和渗透,开创了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空间天气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天文学研究对技术的需求,如对遥远、暗弱天体的精确位置、亮度、精细结构的测量,对时间的高精度测量,对各种物理、化学和演化过程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和大规模数值计算等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天文学在科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天文学研究的问题中包含了一些人类需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如宇宙是何时起源的?它是如何演化的?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宇宙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从不可见的基本粒子到空间与时间的本质,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说明自然现象的统一性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综合来看,这些性质使得天文学成了一个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过程的最好的工具。  当代天文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观测手段的迅速提高和全波段研究的开拓。近十多年来国际上相继投入使用一系列大型的先进设备,使天文观测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0~100倍,探测暗弱天体的能力提高了近百倍,并开创了全波段研究的崭新纪元。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开放数据库、功能强大的高速计算机的应用和大批高效天文软件的研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全球天文资料共享以及天文资料处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程。天文学研究日益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大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科学热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世纪之交,各发达国家一方面根据本国的优势确立天文学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天文学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在天文观测和研究中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但在近代陷于停滞,落后于西方。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两所大学培养天文人才。1917年在山东济南成立齐鲁大学,建立天文算学系。1926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山大学天文台。1947年中山大学天文系从数学天文系中分离出来。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集中了原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的师资成立南京大学天文系,同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新中国天文教育的摇篮。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先后成立。它们和南京大学天文系一道,承担了向急需壮大的天文队伍输送新生力量的任务。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天体物理中心,以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1998年和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和北京大学天文系分别成立。她们与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一道成为培养中国天文专业人才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约有15所高校成立了天文教学或研究机构。  1966年以前的天文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面受苏联的影响很大,专业划分很细,重视基础课学习。以南京大学天文系为例,1954年建立天体物理、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三个专业方向,1958年起又增加射电天文专业方向。修读不同方向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天文教育单位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天文教育改革,在本科教学中按天文学一级学科设置课程,拓宽和加强基础,同时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  目前,全国天文学专业每年的招生和毕业人数在60~80人左右。毕业生除部分(约30%~40%)继续攻读本专业研究生学位外,还就业于国防、教育、科研、科普、计算机等其他单位和企业。高校天文学科承担着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天文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天文学的研究队伍和观测设备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的天文台。在高校中的研究队伍规模较小,高级研究人员占全国研究队伍的20%左右。我国高校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的另外一个主要不足是缺乏实验、观测和大规模计算的设备。相比而言,国际上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天文学科,一流大学的天文学科往往也是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研和教育机构,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外高校建立了天文系或开展天文学研究和教育计划(如在美国有10%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学习了天文课)。我国高校天文学科的队伍规模和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科学发展的态势,必须进行战略部署,迎头赶上。  除专业教育外,高校天文学还承担着为全体大学生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约50所高校开设天文公选课,每年接受天文教育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左右,个别中学也开设了天文选修课。但在部分学校由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天文教育趋于萎缩。与国外大学普遍开设天文课相比,我国的高校天文普及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亟待提高。  二、国家和社会对天文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  新中国成立50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天文学和相关学科人才,不少人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今后几年,随着国家对天文研究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大、中型天文设备的投入使用和航天、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素质天文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明显上升。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大趋势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动手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实践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天文教育开始高速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但由于受到学科规模的限制,天文学科本科毕业生除了从事天文和相关专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其他领域就业。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要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天文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天文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天文学科专业办学改革目标与措施   我国高校天文学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形成和我国地位相符合的在国际前沿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队伍,同时建设若干供高校天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性能实验、观测和计算设施。高校天文学科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天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涉及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良好科研、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几个问题。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开展的各种项目中,应强调高校间的联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并和科学院天文单位密切合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在各高校,尤其是没有天文系的高校中长期支持天文学科的发展,在有条件的高校中逐步成立物理与天文系、数学与天文系、天文研究中心等,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环境。重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帮助普通高校发展天文学科,扩大天文学的教学和科研规模,增强整体实力。加强和支持在更多的高校开设各种类型的天文选修课和科普讲座。  (2)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质量的天文教育必须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完成天文教育队伍的新老交替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除了在工作经验和态度方面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尚有差距外,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容过于乐观。他们中有许多人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在职培养和提高,难以有精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高校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应当有计划地派出到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进修和合作研究,并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安心教学。设有天文系和教育系的大学可以建立伙伴关系,以便科学家、教育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能够一起成功地为未来从事天文教育的教师设计基于天文学的科学课程。  (3)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天文学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过渡。较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工作的有利因素,因此天文学科教育应当以大理科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同时又不能失去本专业的特色,知识面的拓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专业基础作为代价。高校天文教育要协调拓宽口径和强化基础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 整合全国天文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互惠共享。由于天文研究队伍总体规模偏小,我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系统的分立使得天文学教育在人才和设备上存在浪费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北京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与南京大学等组建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等,发挥各自在研究力量、人才培养、观测仪器及实验设备上的特色和优势,探索重点高校与科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天文研究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互合作和交叉的层次还不够深入。高校天文系和科学院天文台合作办学和科研应该成为今后天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高校内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统一协调天文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如建立高校天文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库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5) 加强天文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主要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和探索的能力需要通过早期科研训练获得。天文实习是天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生的理论基础不够,较难进入教师的理论研究课题,然而本科生从天文观测和资料处理进入科学研究比较容易。各高校天文教学单位应当建设好天文观测基地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室,保证必需的天文实习内容和学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锻炼学生自主观测研究的能力。  (6) 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天文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学实践与教材内容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天文教学普遍缺乏优秀教材。近年来通过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天文教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天文学科总体规模偏小,教师人数少且科研任务重,教材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今后可以适当考虑直接采用国外优秀教材进行教学,更多地出版多媒体教材、推广网络教学,鼓励教师编写和修订精品教材等手段提高教材和教学质量。

在宇宙中最大的恒星叫什么恒星?

现在的天文学只探索到了宇宙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未知。但有一类恒星是最大的。那是红巨星。这是恒星晚年期的一种形态。红巨星的密度很低,体积极大,温度较低。太阳的晚年也会变为红巨星。将膨胀到火星轨道附近。

如果是已经探索的最大的,你看新闻:

美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最大恒星 周长是太阳的1500倍
据外电报道,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发现的三颗红色且明亮的恒星,目前已经被确认为迄今为止所观测到的最大恒星。 天文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被发现的这三颗恒星的直径超过10亿公里,周长为太阳的1500倍。如果这三颗恒星取替太阳的位置的话,那么它们的热量足以“吞没”地球;它们的外层空间甚至可延伸到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之间。与这三颗大型恒星相比,广为人知的超大恒星、猎户星云最大的恒星参宿四都相形见绌。 它们同样比以前所知道的最大恒星赫歇耳星云的石榴星还要稍大一些。
天文学家利用电脑模型,发现这三颗红色巨星的温度约在华氏5600度左右(摄氏3100度),而目前所知最热的星体太阳,其温度超过华氏9万度(摄氏5万度)。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正着手计算这三颗恒星的体积。天文学家马西透露,这三颗红巨星均已濒临生命周期末期,星体温度降至极低、光度极为明亮,星体体积也相当庞大。另外,科学家目前已得知这三颗红巨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也得知星体的亮度

宇宙中最小的恒星叫什么名字

这颗恒星被命名为OGLE-TR-122b.。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到目前为止的所知道的最小的恒星,仅仅比木星大16%,但是比已知的其他星系的行星要小。这颗恒星处于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中心之间,与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相伴。从地球上观测,当它在那颗比它大的恒星前面经过时,天文学家发现了这颗袖珍的恒星,并根据从它所在的系统当中输出的光线对其进行了测量。
这颗恒星被命名为OGLE-TR-122b.。每7.3天围绕那颗比它要大的恒星环绕一周。因
为它的质量相对较小,这颗最小的恒星与太阳这样的恒星相比,核能的产量相对较低。

天文学家报告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一组神秘快速射电暴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 一个巨大的新数据集可能很快有助于揭开快速射电暴(FRB)的宇宙之谜。 在几周的时间里,天文学家从一个研究最充分的FRB来源中检测到了1600多个新信号,基本上排除了关于其起源的一个主要假设。

这些信号是毫秒级的无线电波爆发,每一个信号携带的能量都比太阳一年发射的能量多。其中一些是一击即中的奇迹,而另一些则是随机或按可预测的时间表重复。但究竟是什么创造了它们,仍然是个谜。研究人员提出了黑洞、超新星、中子星、外来粒子,甚至外星人等作为解释,但最主要的候选者是磁星,即具有难以置信的强大磁场的紧凑型恒星。最近研究人员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个磁星,它发出了可疑的类似于FRB的信号。

然而,一项新研究使情况变得复杂。天文学家使用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来仔细检查最著名的FRB源之一。FRB 121102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重复信号,所以多年来它一直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信号之一。但是这些新的观测结果显示,它比以前认为的要活跃得多。

该团队在47天内对该信号源进行了近60个小时的观察,探测到了惊人的1652个脉冲。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此前,自2012年发现该源以来,总共只记录了347次爆发。如此急剧地扩大数据集可能有助于揭开FRB的神秘面纱。

“这是第一次对一个FRB源进行如此详细的研究,”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张兵说。“大型爆发集帮助我们的团队前所未有地锁定了FRB的特征能量和能量分布,这为驱动这些神秘现象的引擎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其最活跃的时候,FRB 121102被探测到在一小时内产生了122次爆发--这是所有FRB源中最高的重复率。研究小组说,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帮助决定磁星如何产生重复的FRB的两个主要模型。第一种假设是信号来自于恒星的磁场内部,而第二种说它们是由恒星周围物质的反复"震荡"产生的。

张兵说:“这些结果对后者的模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爆发太频繁了,而且--考虑到仅这一事件就相当于磁星可用能量的3.8%--它增加了太多的能量,第二个模型无法工作。”

有了这么多的数据点在手,研究小组还检查了在1毫秒和1000秒之间的范围内,是否有任何类型的重复爆发模式。没有发现,这似乎表明,没有一个单一的紧凑天体,如磁星,是负责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加深了这个谜团。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排除磁星作为FRB源的可能性--可能有两个磁星在非常紧密的轨道上运行,信号来自它们的相互作用。即使FRB 121102不是磁星,这也不意味着这些天体不在其他FRB的背后--毕竟,不同的信号有如此广泛的特征,多种解释可能在发挥作用。

这项新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天文学家报告了我们银河系中第一个游荡的黑洞

就像一件古老的羊毛衫,银河系绝对应该布满黑洞。

根据我们的最佳估计,应该有多达1000 万到 10 亿个恒星质量的黑洞,在银河系中平静而安静地漂流。计算它们时只有一个问题:除非它们设法在引力场中捕获一些经过的物质,否则它们基本上是不可见的。

然而,隐形并不意味着不可检测。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第一次成功地探测到了距离我们不到 5,200 光年的一个孤独、静止的黑洞。他们的发现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已上传到预印本服务器arXiv。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好吧,由于我们目前(并且可能永远不会)拥有直接探测黑洞的工具,我们必须观察它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对于静止的黑洞,这种效应是引力。而且由于黑洞的引力场是如此极端,它会扭曲和扭曲任何可能穿过它的光。

因此,当某种看不见的东西放大了一颗遥远恒星的光,使它变得异常明亮时,天文学家就知道它可能通过了一个引力场。

这种现象被称为引力微透镜,我们已经用它来识别小而暗的物体,否则这些物体可能很难让我们的望远镜发现。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孤立的黑洞。

“我们报告了对孤立的恒星质量黑洞的首次明确探测和质量测量,”由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 Kailash Sahu 领导的一组天文学家写道。

“我们表明,该透镜不会发出可检测到的光,而且其质量高于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质量,这证实了它的黑洞性质。”

当一个具有引力场的物体几乎正好在一颗遥远恒星的前面经过时,就会发生引力微透镜。

该引力场导致时空弯曲;当光穿过引力场时,它会遵循该曲率,导致其路径有效地“弯曲”。这放大了光线,也非常轻微地改变了遥远恒星的明显位置。

以前的微透镜事件导致检测到太暗而无法看到的系外行星 和恒星。为监测天空而设立的实验每年检测到数千个微透镜事件;其中大多数是在其他恒星前面移动的恒星,考虑到外面有多少恒星,这并不奇怪。

2011 年 6 月 2 日,两项独立的微透镜调查——光学引力透镜实验 (OGLE) 和天体物理学中的微透镜观测 (MOA)——独立记录了一个事件,该事件最终在 7 月 20 日达到顶峰。

这个事件被命名为 MOA-2011-BLG-191/OGLE-2011-BLG-0462(缩写为 MOA-11-191/OGLE-11-0462,因为它是满嘴的),非常了不起。它不仅异常长,大约 270 天,而且还显示出异常高的放大倍率。由于高放大倍率事件对扰动很敏感,例如可能从围绕透镜物体运行的行星上看到,因此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后续观察并进行分析。

直到 2017 年,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该地区进行了八次不同的观测。有了这些数据,萨胡和他的团队开始处理数字,他们发现最适合数据的是黑洞,而不是黑洞。星星。

事实上,他们甚至能够测量黑洞。在遥远恒星的光线下观察到的变化使团队能够计算出它的质量和运动。他们发现,这个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 7.1 倍。这将使其事件视界只有42 公里(26 英里)宽。

花点时间惊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更遥远恒星的光线变化,能够在 5000 多光年外探测到一个不到大峡谷长度十分之一的不可见物体。这真是太棒了。

这就是它变得更酷的地方。该团队计算了该物体在银河系中移动的速度:每秒 45 公里(28 英里)。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个旧黑洞,而是一个失控的黑洞。

当它的前身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时,它可能被喷射到太空中。如果这样的超新星爆炸是不平衡的,那么不均匀的力量可以将恒星坍缩的核心弹到太空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出生踢”。我们以前见过这些恒星:白矮星LP 40-365和脉冲星 PSR J0002+6216就是两个例子。

2019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可能有数百万个原生黑洞在银河系周围高速旋转。如果 MOA-11-191/OGLE-11-0462 是其中之一,那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酷。

该物体可能正在穿越高密度空间区域。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工作可能涉及使用敏感的 X 射线望远镜来确定假定的黑洞是否正在从其周围的星际介质中吸积任何物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