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闻评论获奖作品文章

2023-12-07 17: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评论获奖作品文章

新闻评论
 评“日记记录性幻想被母亲偷看,中学女生欲割腕自杀”  
  庆同小学  
  606  
  姚诗雨  
  今天,我在网上浏览新闻时,无意中看到“日记记录性幻想被母亲偷看,中学女生欲割腕自杀”这条新闻,深有感触。  
  事情是这样的:在济南一所中学的一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性幻想。被母亲发现后,这位母亲不仅不认为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批评自己的女儿,还威胁说要把日记交给老师。这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便试图割腕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看完内容后,我非常气愤。我认为,这位母亲至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她侵犯了女儿的隐私权,未经女儿允许就偷看她的日记。其实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就根本不用用偷看孩子日记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孩子学习的心理压力本来就大,这样只能使孩子和家长之间越来越没话说,沟通得越来越少。;第二,她非法向外人披露了女儿的隐私; 现在,有许多的家长都采用偷看孩子日记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作为家长,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应该和他好好谈,而不是趁孩子不在时偷窥他(她)的日记,如果家长不小心偷看了孩子的日记,那么,家长必须做到: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即便看到了最意想不到的事情,仍能控制情绪,冷静面对,而不是冲动地质问、责怪,甚至打骂;第三,她对女儿的行为妄下结论。其实,性幻想是人类最常见的性现象。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性幻想。只不过在出现频率、长短、内容、性质以及对待它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已。性幻想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研究表明,性幻想的翔实生动程度与以往性经历、想象力和所接受的媒体信息量成正比关系。而这位母亲却认为她的女儿思想不正常,说她下流。导致严重伤害了她的女儿,要不是及时发现,这个花儿一样的生命便结束了。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不要把孩子扼杀在自己的手中!

求推荐新闻评论写得好的记者名字或者文章

评论家雷达:作品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就没有位置
“过去不是没谈过文艺‘为人民服务’,但是在今天的语境下,这样集中地、强烈地提出来,同时把它作为整个文学创作的灵魂性的内容,非常重要。”

  记者:第九次文代会和第八次作代会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请结合最近五年中国作家的创作情况谈谈“火炬的作用”。

  雷达:总书记的讲话一开始就充分肯定了“文艺队伍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期,对文艺、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更重要的是,讲话中提到“作家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为人民书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服务作为基点和归属,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并提出“一切优秀的文化创作,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要奋力开拓文化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这里,文学的人民性、现实性、艺术性得到特别强调,同时体现出对艺术规律的充分尊重。必须看到,整个报告里灵魂的东西就是: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过去不是没谈过“为人民服务”,但是这样集中地、强烈地提出来,同时把它作为整个文学创作的灵魂性的内容,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今价值观、审美观比较多元甚至不无混乱的时代,这一提法更值得深思。

  记者: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观察家和评论者,能否对5年来数得上的当代文学力作给读者大致做一个列举。

  雷达:名单很难罗列,难免挂一漏万。这里我只凭印象——上一届文代会迄今已经过去5年,成果不可小视。就长篇小说而言,5年来产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如不久前评出的茅盾文学奖5部作品——《你在高原》、《推拿》、《一句顶一万句》、《天行者》、《蛙》。再如《农民帝国》、《天香》、《古炉》、《武昌城》、《遍地月光》、《麦河》、《天藏》等,也多有好评。此外,中短篇小说的艺术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它的优势,恰恰与它不直接与市场对接有关。我以为中短篇小说这5年出了不少成果。如《最慢的是活着》、《喊山》、《世界上所有夜晚》、《国家订单》、《心爱的树》等。5年来,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也有一些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像《震中在人心》、《生命第一》、《感天动地》、《木棉花开》、《长征》、《寻找巴金的黛莉》等。散文、诗歌就不列篇目了,凡此种种,异彩纷呈。

  总之,这5年,中国文学的生态与格局,创作的规模与成果,品类和流派,作家队伍的成长与分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就中国文学的生产和消费而言,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中相当一批作品受到公众的喜爱,尤其是一批富有潜质的文学新人也在茁壮成长。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非职业作家”,也大有人在。

创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市场要求多和快,创作要求精和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

  记者: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但是,文学如何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活跃的一分子,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当下创作本身的问题在哪里?

  雷达:当今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多元文化和多媒体手段,使得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今天的文学怎么存活下去,怎么得到读者的欢迎,怎样有大的发展,怎样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成为活跃的分子,确实值得思考。但有一点,文学人学,是灵魂内部的工作。文学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尤其在社会转型、风云际会、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它更要担任重要的角色。

  它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有原创力的作品和现实题材作品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在某些领域里,我们的创作可说是落后于生活的,显现出一种思想上的贫瘠、精神资源上的贫乏,以及自我重复、互相重复,缺乏原创力的现象。原创力只能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去汲取,创新性只能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来实现。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现在市场要求的多和快,与创作要求的精和慢,确实存在着几乎无法解决的冲突。我们产品很多,但是数量和质量还很不平衡。文学要在这个时代无可替代地存在下去,展现它的精神魅力,似乎不应取决于片面地追求更大的发行量,主要还应以它的精神品质、精神标高,来征服人心、启迪读者。

  记者:你的文艺理论中曾提到,我们曾经历了“只讲阶级性不讲人性,只讲单一性不讲复杂性,只讲理性不讲非理性,只讲显意识不讲潜意识的阶段”。现在文学回归原位了吗?

  雷达:如果总结我们的经验、反思我们的历程,我想讲一点:文学的繁荣发展有所进益,最基本的一点是——对人的认识,对人性的挖掘,对民族精神之表现力的丰富和升华。过去的文学自有它的成就,但是对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不够。今天的作家进行了多方探索,很多领域打开了,丰富了,深化了。特别是今天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年代,日常化的和平建设时期,日常化的生活与日常化的人怎么写,给文学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大众记得住的力作为何不多

  “对时代有深刻的认识,对生活有厚实的积累,对人性有深刻的体验,对经验有独特的处理,对汉语言有艺术化的表达——精品的产生需要条件。天天放烟花爆竹就是文学的时代吗?”

  记者:有人说,讴歌我国文学创作成就时常常说“长篇小说年产量几千部”;而列举我国文学出版精品不够、冗肿繁杂时,也会列举“年产量几千部”作为负面明证——当代文学创作数量虽多,但为什么经典不多,大众叫得出口的作品不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多?症结何在?

  雷达: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甚至伟大的作品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首先作家要对时代有深刻的认识,有非常厚实的积累,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有非常独特的思想含量,有非常艺术化的表达——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是深厚的,对人性的洞察是深刻的,同时有很强的创新性。这才是一个优秀的文本产生的必要条件。另外,精品的产生一定要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一切伟大的作品、杰出的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时代。而且它一定是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结合。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精品力作确实不能算多,甚至很少。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的条件,作家需要长期的磨炼、艺术技巧的修养,特别是中国的汉语言文化、汉语言的叙述能力。作者要沉得下心,静得下来,孕育生产这样的作品。它是种种原因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此言也许有理,但不是只要有了数量就自然而然地蹦出杰作,若是同义反复,一万部也未必出几部巨著。文学不是按照百分比的比例出现的,也不是“大跃进”式地搞创作突击似的东西。起码有几个内容是避不开的:作家和时代的关系,作家和生活的关系,作家和思想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创新的关系。这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杰出作品。当一个作家生怕被这个时代遗忘,当一个作家为了自己不消失,拼命地、大量地写作的时候,刚才讲的“三个无愧于”的作品恐怕是很难产生的。我们心目中真正让大家都服气的,全世界都服气的作品还没有,虽然我们呼吁了多少年“无愧于”。

  记者:有人说,社会生活提供给作家的,只是被催情的草莓、机器养出来的冷冻鸡、注水的西瓜,还有那些裁剪得体的“空心人”。就是说,外界对作家干扰太多,诱惑太大。但也要看写作者本身是否有定力排解干扰,滤清心灵。

  雷达:作家们现在确实很难沉下心来,因为有市场环境、大众趣味,对创作的要求和传统意义上对文学的理解都不太一样了。如,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类型化写作。不能说类型化写作不好,它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大众文化的浪潮、网络文学的高涨所导致,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利于文学精品的产生。特别是市场导向。极端地说,作家退出市场,有可能就会多出精品。但是让作家退出市场也无法存活。这就是“纠结”。

  我以为,网络文学、青春文学都非常好,都需要发展,当然更需要发展的主要还是传统文学、常规的文学和书写方式。我觉得最根本的部分是——赢得人心。还是要靠思想艺术质量,靠文学品质本身,靠作品的精神高度,靠它征服人心的力量。现在有一种说法,文学边缘化了,或者说现在不是文学的时代。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天天放烟花爆竹就是文学的时代了吗?最重要的是,一些文学作品大家看了以后觉得确实不是一般的东西可以替代的。这样的作品多起来以后,就不会说文学边缘不边缘的话了。或者它本身就是沉静的,谁也改变不了它。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作品,说文学多重要,那是自己说的。谁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就没有谁的位置,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网络对文学“助益了生长”

还是“异化了品性”

  “过去说‘文学是精神的锻造’,现在从‘精神的锻造’到‘精神的抚摸’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记者:对当下网络文学的状况持怎样的态度?

  雷达:我谈文学问题,主要还是谈传统文学这一领域。其实我们现在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不能只看到传统文学而忽视网络文学。当前社会,文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后,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我们进入了一个泛写作时代。什么叫泛写作时代呢?就是所有的人都是作者,所有的人都是读者,就是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媒体,包括手机、微博、博客、QQ、电子邮箱等等——我们忽然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所以这个写作场域里有很多问题。一是整个写作里出现了“去精英化”的创作特点。如果说过去的文学提倡“精神的盛宴”,现在就更多是“精神的快餐”。过去是“精神的锻造”,现在更多是“精神的抚摸”。二是写作队伍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过去传统的作家往往担任文化使者的角色:我是代言人,我是启蒙别人的。现在就不完全是这样。很多网络作家,很多80后、90后新作家,还有非职业作家,写作方式、表达方式、角色意识,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文学的发展在数字化和图像化时代确实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文学面临的困境是全面的,这是可想而知的。

  记者:网络似成为文学“去精英化”的新场域。

  雷达:有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作者的作品,多写成长经验,显示出非常突出的才情。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作家,其中大部分是非职业作家。他们的作品有常规写作里看不到的新鲜的生命力,这些作品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所以,文学作品现在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

新闻评论教程的目录

上编 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新闻评论学的界说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第三节 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定义第二节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第三节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一节 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第二节 代表编辑部意见的主要评论形式第三节 几种由作者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形式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价值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第一节 论点第二节 论据第三节 论证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嬗变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缘起第二节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报刊言论第三节 欧美等国报刊新闻评论述略第七章 无产阶级报刊新闻评论的传统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十分重视报纸言论第二节 党报评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三节 毛泽东对党报评论工作的贡献第四节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评论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第一节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二节 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节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第九章 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一节 “目光四射,触觉锐敏”——政治家的眼光第二节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理论家的头脑第三节 “上‘天’有路,入‘地’有门”——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第四节 “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杂家的智能第五节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作家的技巧中编 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第十章 选题第一节 到哪里去选题第二节 学会从现实生活中选题第三节 好的论题应具备的条件第十一章 立意第一节 立意的主攻目标第二节 立意的思维方法第十二章 论证第一节 论证的含义与作用第二节 立论和驳论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推理形式第十三章 谋篇第一节 “题好一半文”——精心制作标题第二节 “万事开头难”——悉心写好引论第三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苦心经营正论第四节 “不要蛇尾要豹尾”——用心撰写结论第十四章 文采第一节 叙议结合 议论风生第二节 通情达理 情理交融第三节 起承转合 变化有致第四节 言之有文 辞达理举第十五章 大忌第一节 忌空泛第二节 忌俗套第三节 忌跑题第四节 忌冗长第十六章 修改第一节 动笔前后的两种修改第二节 新闻评论修改的几个环节下编 常见评论的常用技法第十七章 社论与编辑部文章第一节 社论的性质与功能第二节 社论写作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努力撰写短而精的社论第十八章 “评论”、本报评论员与特约评论员文章第一节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特点及其应用第二节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特性第十九章 短评、编者按与“配”评论第一节 短评第二节 编者按第三节 “配”评论的好处与要领第四节 走“进”新闻写评论第二十章 新闻述评第一节 新闻述评的特点与长处第二节 新闻述评的渊源与类型第三节 新闻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第四节 经济评论与其他评论第二十一章 专栏评论第一节 专栏评论的兴起及其特点第二节 新闻时评第三节 思想评论第四节 微型评论第二十二章 广播新闻评论第一节 广播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第二节 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第三节 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第二十三章 电视新闻评论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新生与特点第二节 制作电视新闻评论的要领第三节 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喜与忧第二十四章 网络新闻评论第一节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评论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崛起第三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优势第四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拓展第五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新课题第二十五章 文艺性政论——杂文第一节 杂文与评论第二节 杂文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附录历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名录后 记

《研究生蔡成龙回乡当农民》的新闻评论

  当我们研读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参评及获奖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闻消息写作本身的魅力,扑面而来的首先是由这些消息所勾勒出的中国印象。参评和获奖的消息作品,充分反映了去年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

  对重大事件、重大变化的生动记录和描述,构成了本次中国新闻奖消息类参评及获奖作品的一个基本特点。

  重大事件是消息写作中颇具挑战性的一项。既因其题材重大而容易广受关注,又因其题材重大而难以独家垄断消息源。本次参评和获奖作品中,仅反映青藏铁路通车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就有多篇,其中获奖的就有两篇,包括获得一等奖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获得三等奖的《在开创测绘领域个第一》;另有反映解放军裁员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我军如期完成裁减员额万任务》获得二等奖;以及记录三峡大坝如期竣工的参评作品《巍巍三峡大坝矗立中华》等。获奖作品对上述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显示了消息作者在同题作文、同场竞技的情况下,准确把握重大事件的基本特征,以高屋建瓴的立意、独特的视角、新颖细腻的新闻笔法而最终胜出。

  变化是新闻的灵魂。在本次参评和获奖作品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了众多新闻工作者对反映新闻本源价值和传递国家、政府主流声音这两大要求有机统一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突出表现在:一批来源于生活基层的鲜活稿件,以变化这一新闻的灵魂巧妙入手,以小见大,生动反映了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譬如,一等奖获奖作品《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二等奖获奖作品《九寨沟抑制无限扩张》、《一座城市向一位普通市民告别》,三等奖获奖作品《造纸黑液实现"零排放"》、《大连工业投资立项需过 "能评"关》、《脚下的土壤能供暖》、《 "遗祸"项目一个都不能上》、《在苏民工领到了失业金》等等,以小见大,细节丰富,生动反映并阐释了 "和谐社会"和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

  同样,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宏观背景的稿件在本次消息类作品中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而最终获奖的作品也全部来自于基层农村,比如二等奖获奖作品《荔浦万农民坐在家里 "变"工人》、《研究生蔡成龙回乡当农民》、《浙江93名农民政府 "埋单"上大学》以及三等奖获奖作品《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石家庄农民铸 "告别田赋"鼎》等等,以具体的、细节的变化入手,从不同的侧面,生动描绘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气象。

  除了对重大事件、重大变化的记录和描述,作为新闻媒体所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舆论监督,在本次消息类参评及获奖作品中,也有不少精品。譬如,二等奖获奖作品《汉川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篇幅短小精悍,文笔朴实简练,揭示的却是行政摊派的重大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前一些媒体动辄以长篇大论的所谓 "调查性报道"来刻意抻长舆论监督类报道篇幅时,这条消息虽然短小简练,但引述材料扎实、证据链完整、揭示问题深刻,值得广大同行学习和借鉴。舆论监督并不都与长篇大论画等号,消息类的舆论监督作品有着其短、平、快的独特优势。二等奖获奖作品《2200万元罚单开出9个月一文未到》同样也是一篇佳作,在矿难等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安全事故类的相关报道也层出不穷,但这篇获奖消息角度独特,以扎实的调查数据和案例,对政府 "重罚保平安"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具有相当的深度,对政策的修订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中国新闻奖,作为一个中国年度最高奖项的评选,理应成为主流舆论和新闻技巧辩证统一的代表作品。消息,作为最传统、最流行、最基础的新闻样式,理应涌现出更多、更好地将主流舆论和新闻技巧高水准统一协调的作品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