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美国

2023-12-06 1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美国

美国《时代》周刊最新一期封面采用黑底,封面上部和中部,包括Logo“TIME”的四个字母被血红色的新冠病毒图片所覆盖。封面下方则是美国白宫,白宫顶部则是烟囱在释放新冠病毒。《时代》周刊公开这期封面时将之命名为“零号病人和白宫新冠病毒暴发”。这是《时代》周刊在封面刊图讽刺白宫抗疫不力,随着美国的疫情越来越难以得到控制,包括《纽约时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多家美国媒体都对美国应对疫情以及在全球抗疫中的表现表示了质疑和担忧,《时代》周刊已经多次发布文章和图片来表达对政府应对能力的不满。

《时代周刊》(Time)又称《时代》,创刊于1923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先出现的新闻周刊之一,特为新的日益增长的国际读者群开设一个了解全球新闻的窗口。《时代》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有美国主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欧洲版(Time Europe,旧称Time Atlantic)出版于伦敦,亦涵盖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件,亚洲版(Time Asia)出版于香港,南太平洋版出版于悉尼,涵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群岛。《时代》立足美国、关注全球,它对新闻的关注极其敏锐,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代》作为一家主流新闻周刊以无可争议的新闻业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物,它具有别人不容易模仿、代替、超越的优势能力,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信息的权威性。

《时代》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背后究竟有何含义?

近期美国时代周刊的新一期封面可以说是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如此简洁的封面之下,隐喻着美国政客对新冠病毒的不作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此次图片当中的几个主要要素,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莫过于新冠病毒的卡通图片,这样的图片布满了整个封面的大半个份额,可以说是占占据了时代周刊封面的2/3的地区。而除了这样的触目惊心病毒图片之外,站下剩下1/3的就是白宫的图样。

这样的布局手法可以说是将美国近期新冠病毒的严峻程度做了很大的隐喻,而且在此次海报当中的封面,在病毒之下的白宫依然显得那么人声鼎沸,政客们一就是谈笑欢颜。将病毒政治化也成为了时代周刊此次封面的又一次抨击要素。

此外我们再看一下此次时代周刊封面的颜色汇集,主要篇幅采用了红色和白色以及黑色的颜色来强调形式的紧迫,红色的新冠病毒图样可以说是给人带来了一种视觉冲击,可以说新冠病毒的图样下,一个个都是美国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痛苦呻吟。而洁白无瑕的白宫图像可以说是对此次封面最强烈的对比和抨击。除此之外,以黑色的点缀在病毒之间和白宫的阴影处,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眼前的白不是白,你说的黑是什么黑。

时代周刊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而此次周刊的封面可以说是让我们众多不了解美国实情的人,更多的了解到美国疫情的严峻,而在一片祥和的白宫外表之下,众多红色染着黑色的病毒图片在白宫上空盘旋。如此的设计也看得出此次时代周刊封面设计者的别有用心和对政治家的控诉和无奈,让此次封面成为大众焦点的同时,也为人们看清现实而感到无奈。

1993美国人物杂志封面人物怎么了

1.《时代》杂志 批评人士认为,《时代》的这张封面不需要这么肉欲。有人则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杂志封面却成功引发人们的热议。

2.《滚石》杂志 封面右侧为约翰·列侬,左侧为他的妻子小野洋子。而在照片拍摄后几个小时,他就永远离开了人世。

3.《时代》杂志 辛普森杀妻案的男主角辛普森。这则出版于1994年的杂志封面当时招致不少批评,因为杂志是在辛普森受审时出版的,且封面使用了阴暗基调。有批评人士指出,照片被人利用,使辛普森看起来更具威胁。《时代》杂志最终为此事出面道歉。

4.《纽约客》杂志这则2008年的封面本来打算用于嘲笑那些围绕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不实传闻,但谁知引发来自奥巴马及麦凯恩支持者们的猛烈抨击。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纽约客》卡通画家巴里·布里特在漫画中,将奥巴马夫妇画成了恐怖分子。漫画中,奥巴马身着伊斯兰传统服装,米歇尔肩背AK47步枪,胸前斜挎一条子弹带,脚蹬战靴。两人站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各伸出一只手握成拳,相击致意。奥巴马身旁的壁炉中是正在燃烧的美国国旗,而壁炉上方悬挂着“基地”组织头目拉丹的画像。

5.《时代》杂志 杂志封面人物为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她因当时承认是同性恋,而导致自己的节目被不少电视台停播。她生于1958年,是美国著名脱口秀喜剧演员、电视节目主持和演员。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主持过奥斯卡、格莱美奖和艾美奖的主持人。

6.《生活》杂志 该杂志将一名被捕的越南士兵的照片用作封面,以此唤醒美国公众对越战的关注。

7.《时代》杂志 该杂志在1966年4月8日出版的杂志封面写着“上帝死了吗”。这期封面一直被称为最具争议的封面之一,文章内容涉及“上帝死去运动”,遭到读者强烈批评。

8.《连线》杂志 这期杂志是在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于1997年重新加入该公司后发布的。

9.《名利场》杂志黛米·摩尔是首个全裸同时怀孕登上杂志封面的明星。1991年,黛米怀孕九个月的裸照登上了《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杂志创下1913年创刊以来的历史最高销量。

10.《滚石》杂志 1993年9月16日出版的杂志封面人物为珍妮·杰克逊。本报综合

《时代》周刊的封面火了,对此你怎么看?

就意料之中叭,毕竟现在这个事情真的很火的,热度很大,是就是很引人关注了。

这个封面到底是什么呢?主要是新冠病毒淹没了白宫以及,总统特朗普,虽然这件事会显得有些滑稽,但是现在看来,真的是很紧迫。

首先来说,为什么这个周刊这次的封面会火,主要我是觉得,他们真的很敢,敢直接这样内涵总统和政府,真的是勇气十足啊。而且,《时代》周刊,真的是不愧于它的名字了,走在时代的最前端,敢把一切值得报道的东西都报道出来,所以,这种精神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当然,报道出这种事情,也基本上代表了整个《时代》周刊以及大部分群众对现在美国国情的看法,在现实的打击下,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到底特朗普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也直接反映了,现在美国国内对特朗普本人行径的反对、反感,而且这个封面可能也是在提醒美国民众现在疫情真的很紧迫,而且在现在选举总统的紧迫时机下,到底应该怎样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到底如何做,才能真正使美国顺利地渡过这次危机,这应该是值得每一个美国人,和全世界都应该面临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杂志,这幅封面对整个世界都是有警示作用的。这个封面也在提醒我们,虽然中国的防控疫情现在已经稳定下来了,但是整个世界的疫情还在继续,甚至有的国家在持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放松警惕,都应该保持警戒,做好预防防控,为自己的国家,为整个世界负责。

最后,还是想呼吁大家,在这种敏感时期,我们尽量一切服从安排,不给国家添麻烦!

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介绍

  布劳恩向美军第44师投降

  V-2火箭没能挽救纳粹德国的命运,1945年1月,布劳恩和僚属们开始考虑德国战败后该怎么办。他召开了一次只有高级人员参加的绝密会议,大家的决定十分一致——向美国投降。5月初,布劳恩的火箭班子主动向美军第44师投降,他们还巧妙地保存了大量有关导弹计划的秘密文件。美国人如获至宝,9月将他们秘密送到美国,为美国的火箭研制提供全面协助。

  到美国后,布劳恩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1947年,他迎娶了自己漂亮的姨表妹玛丽亚,并定居在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3个孩子接连降生,家中其乐融融。他还保持着自己早年的生活习惯,喜欢在午夜捕捉工作灵感,喜欢吃中国菜,闲暇时为家人演奏自己擅长的大提琴和钢琴。

  1955年,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宣誓入了美国国籍,次年开始担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先后完成了“红石”和“丘比特”等火箭的研发任务。

  1957年10月,苏联抢在美国前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失望、沮丧和愤怒情绪笼罩着整个美国。美国高层启动“先锋号”计划,决定用“真正的美国人”来发射第一颗卫星,把“二等公民”布劳恩晾在了一边。但偏偏“先锋号”的团队不争气,发射接连失败。胸有成竹的布劳恩此时挺身而出,向国防部承诺在90天内将一颗美国卫星送入太空。

  1958年1月,布劳恩的混合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点火起飞。卫星发射成功了!布劳恩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也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

  肯尼迪在1961年上台后,进一步加大了美国的空间研究投入,布劳恩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土星火箭计划,争取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1969年7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阿波罗11号”,将阿姆斯特朗等3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带他们平安返回。布劳恩的个人荣誉这时也达到了顶点。

  身后争议不断

  1975年夏天,布劳恩和妻子在加拿大度假时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他被确诊为肠癌,但最好的医生也回天乏术。1977年6月,他在弗吉尼亚去世。

  布劳恩曾参与一场世界大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围绕他的争议在美国一直存在。在美国民间,他受到民众的追捧,但为纳粹效命的经历也使他深受困扰。

  通过布劳恩传奇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身上体现了现代科学家的困境:重大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是受政治家控制,而不是科学家自己来支配的。只要这种困境存在,对布劳恩这种全力为政府效命的科学家,就难以盖棺论定。

  2007年12月4日,英国宝龙拍卖行如期举行了336件展品的拍卖会。随着拍卖师手起槌落,冯·布劳恩的手稿以3.3万美元的价格被一位不知名的收藏者买走。有关这份手稿的故事显然不会就此终结,毕竟,它不仅见证了一名火箭天才的成长和成功,也见证了20世纪科学家的理想与困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