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心梗

2023-12-11 23: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心梗

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篇,IM收录30多篇。主要如下:1、 Meixiang Xiang, Jian-an Wang, Emel Kaplan, et al. Anti-apoptotic role from implanted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aging ra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Geratology,2006 ( In press)2、Validation of the use of foreign gas rebreathing method for 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cardiac output in heart disease patients. Zhejiang Univ SCIENCE 2005 6(12):1157-11623、Segment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ostia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guidance. J Zhejiang Univ SCIENCE B 2005 6(12):1153-11564、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ptim al m 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Zhejiang UnivSCI 2005 6B(9)877-8845、The effects of sotalol on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during exercise. Zhejiang Univ SCI 2005 6B(4):249-2536、Human bone marrow-derie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ed into the damaged heart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Zhejiang Univ SCI 2005 6B(4) 242—2487、Us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evaluation of earl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117(8) :1130-11348、Allograft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heart infarcted model of rabbit to renovate infarcted heart.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10):1279-12859、AntiCoaguIation therapy in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ISation:Does IABP really need anti—coagulation? Zhejiang Univ SCI 2003 4(5)607—61110、Hypercoagulability existing in the local left atrium of patient with mitral stenosis Chin Med J (Engl) 2003Aug; 116(8) :1198-20211、Utrasound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for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3; 4(5):745-74812、Application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antagonist(Integrilin)in peri-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atheter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in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2. 3(3):371-37313、The effect of transient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mitral valve 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Clin Cardiol. 2000 Jul;23(7):501-614、The effect of transient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mitral valve 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a comparison in sinus rhythm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0;113(5) :412-41715、Effects of flecainide on exercise hemodynamics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lin Cardiol. 1995 Mar;18(3):140-4.16、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receptor 1 depletion on hindlimb ischemia.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5(3):197-202. 1.王建安.积极预防,合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再可怕[J].健康人生,2008(5):6-7.2.高峰(摘译) 王建安(校).冠脉搭桥与药物支架术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比较[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9):690-690.3.高峰(摘译) 王建安(校).Intermountain心脏注册研究:外科血运重建和经皮支架术对多支血管病变长期愈后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8):622-622.4.王建安(摘译).噻吩吡啶类相关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两种机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8):588-588.5.陈涵(摘译) 王建安(校).决奈达龙在房颤/房扑中维持窦律的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6(7):541-541.6.王建安.心房颤动治疗:心率和心律控制[J].心电学杂志,2008,27(1):3-4.7.王建安.国产伊布利特将影响我国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现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1):3-4.8.刘新文 王建安.轻度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1):35-36.9.王建安 李佳慧.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国内应用状况与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1(3):7-8.10.朱莹 项美香 马骥 王建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255-1259.11.王建安.2007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热点解读[J].心电学杂志,2007,26(4):195-196.12.周京红 王韶屏 王建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3):360-363,374.13.李剑 王建安.索他洛尔对运动时QTc和JTc间期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5):419-421.14.王建安.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重视肥厚型心肌病的多重心电图表现[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4):241-242.15.蒋峻 魏玲 王建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后促红细胞生成素信号通路的改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7):677-682.16.陈洁 王建安 胡新央 骆荣华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7):1267-1271.17.王建安.起搏器诊断功能在心力衰竭综合管理中的运用[J].心电学杂志,2007,26(1):11-13.18.王建安 蒋峻.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否安全有效: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继续前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6):469-471.19.魏玲(综述) 王建安(审校).骨髓基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34(1):21-24.20.蒋云(综述) 王建安(审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新观点及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1):7-11.21.石恒(综述) 王建安(审校).ED和CAD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1):17-21.22.朱莹 蒋珍妮 王建安 T.Kurz.应用荧光高效液相法检测心肌磷脂酶D的活性[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1):201-202,205.23.项美香 王建安 Min JY.循环胚胎干细胞定位于损伤心肌及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1079-1084.24.杨倩 赵博文 王建安 唐海林 徐海珊 寿金朵 吕江红.系列Tei指数综合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Amplatzer伞片封堵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8):631-633.25.孙勇 盛夏 王建安.冠状静脉系统三维螺旋CT成像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8):721-723.26.刘志国 唐礼江 薛迎生 陈晓锋 王建安 刘先宝.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a)测定的临床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4):285-286.27.刘新文 王建安.早期肾功能不全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3):254-256.28.王建安.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优化的对策[J].心电学杂志,2006,25(2):67-68.29.杨倩 王建安 董梁 周斌全 盛夏 孙勇 蒋晨阳.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优化起搏与同步起搏即刻室壁运动不同步性[J].心电学杂志,2006,25(2):69-73.30.王方正 张澍 黄德嘉 华伟 孙宝贵 沈法荣 吴书林 王建安 方全 吴立群 王景峰 王冬梅 郭涛 陈新.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2):90-102.31.朱莹 傅国胜 王建安 G.Richardt.利用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5):1033-1035.32.王建安 谢小洁.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00-201.33.王建安.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前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04-305.34.陈洁 王建安 骆荣华 胡新央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10-314.35.蒋晨阳 王建安 何红 孙勇 周斌全.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1):53-54.36.费晓红 王建安.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J].科技通报,2006,22(2):191-195,199.37.蒋峻 李长岭 魏玲 王建安.TNFα 1型受体敲除对小鼠急性后肢缺血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197-202.38.王建安 谢小洁 何红 孙勇 蒋峻 骆荣华 樊友启 董梁.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07-110.39.杜来景 王建安 樊友启.血浆脑钠肽前体N端片段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通报,2006,22(1):61-64.40.王建安 谢小洁 孙勇 何红 蒋晨阳 周斌全 骆荣华 董梁.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近期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996-999.

杨跃进的杨跃进

【教学职称】教授【行政职务】主任【毕业院校】医科院协和医科大学【擅长疾病】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和心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病急症的救治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心力衰竭的 救治;以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技术【论文发表】已在国家级和国际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和老年病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青年奖的评审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医刊》、《中华老年心脏血管病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疑难病杂志》的编委、副总编;以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的审稿人。【荣誉成就】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多项;医疗成就奖和全国优秀论文奖8项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中国医学杨跃进论文发表已在国家级和国际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杨跃进学术专著杨跃进科研成果杨跃进教授已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医疗成就奖和全国优秀论文奖8项。杨跃进荣誉成就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的美国赛克勒基金青年医师年度奖。杨跃进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李耀的人物生平

1993.07~1995.10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1995.10~2000.10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主治医师;2000.01~2000.08年 意大利米兰圣多纳托心脏中心 访问学者;2002.3~~~~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行政副主任;2003.03~2006.03年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第六医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03~~~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研处 处长;2005.10~~~ 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教授 主任医师;2006.3~~~~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第六医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青年学组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审稿人;《心肺血管病杂志》 审稿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编委;《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编委;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 秘书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主席团成员;第13届、第14届、第15届、第1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 主席团成员;韩国Angioplasty Summit 2005/2006, TCT Asia Pacific 国际主席团成员;法国PCR(the Paris Course on Revascularization,PCR)2006 国际主席团成员;TCT(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 TCT)2006 国际主席团成员。近年主要致力于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支架再狭窄等研究,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型术技术,〈44例切割球囊成形术临床评价〉一文获第四届全国心脏介入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开展经上肢行冠脉介入手术。2001年总结了国内最大样本的关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选择性支架术临床疗效,其《无保护左主干选择性支架术》一文刊登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成果叁等奖。2002年国内率先发表地塞米松涂层支架治疗冠脉小血管病临床研究。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001-2004年入选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工程,2002-2004年中国冠心病健康教育工程讲师团高级讲师,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自1997年以来多次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健康快车》节目、北京广播电台《健康教育台》主讲《冠心病的预防》等讲座。2001年11月、2003年2月受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邀请做节目嘉宾讲解“无痛性心肌缺血”、“冠心病病人的健康生活”。2002年6月在天津电视台生活频道“生命与健康—名医堂”节目做节目嘉宾。2002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名医谈”栏目主讲“冠心病”。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秘书长,美国TCT、欧洲PCR、ESC等国际会议的主席团成员,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全国介入论坛、CIT等全国性大会的主席团成员。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冠脉内切割球囊成型术技术,2001年总结了国内最大样本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选择性支架术的临床资料,2002年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地塞米松涂层支架治疗冠脉小血管病临床研究。2003-2008年进行了国内首个、最大样本量、长达7年临床随访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研究,获得了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的资料。对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进行了系列性研究,并对无复流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已发表论文13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38篇,SCI收录9篇),总影响因子15分以上。主编著作5部(排名第一3部,排名第二2部),参编著作8部,其中200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冠脉介入诊疗技巧及器械选择》第二版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教材。获科技进步奖5项,包括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及国际大型科研课题(GRACE),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多项合作研究课题。近年来致力于冠心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开展了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及冠脉CT等影像学新技术指导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致力于新器械的研发和临床评价研究,其中新型内皮祖细胞捕获药物洗脱复合支架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支持。自2003年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2名。已从安贞医院调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盘点心梗发病前三大征兆

全球每1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是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中数据表明,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杨跃进,教授,1958年3月出生,毕业于医科院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

心脏是一个血泵,像抽水机一样日夜工作,心脏上的冠状动脉相当于抽水机的供电线,是给这个泵供血的。冠状动脉闭塞就像血泵断电,不工作了,就是心梗。

心脏停止工作后,血液不流动,不能给机体带来新鲜氧气,身体的细胞就死了。心梗发生后,未及时就医的患者死亡率99%,而及时就医的死亡率只有1%。所以对于心梗的救治,可真称得上“时间就是生命”。

近年来,心梗在中青年群体中发病率不断攀升,且日趋年轻化。心脏病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不幸走入了心脏病的队伍。很多中青年由于对于心梗的早期症状认识不足导致耽误抢救,从而危及生命。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率在三成以上。而不断年轻化的心梗也为大家敲响了警钟:中青年也要重视身体情况,别硬扛扛出心梗。

实际上许多年轻人心梗的症状并不明显,并且极容易被忽视,但日常生活中的有些“微”信号其实是可以看出端倪。

心脏病突发的先兆往往轻微,易被忽略或遗漏,应当提高识别警惕性!其实很多地方的疼痛或者异常表现都可能提示着我们有冠心病。最常见的就是胸前区和心前区。

此外还有胃部的疼痛,运动诱发的疼痛,下颌、左肩和后背疼,甚至左大腿疼。这些疼痛往往是疼一下,休息一下又不疼了,特别容易被忽略。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在24小时内会突发心梗,这些症状,只要第一次发生就易发生心梗,应当警惕,及时去医院查治,以防意外发生。

当你半夜突然胸闷,喘不上来气,这可能就是心梗发出的危险信号。心梗发生前,心肌供血严重不足,这时候心肌也就没有力量向身体供血,这样就影响了氧气的运送,夜间本身又是低供血时间,所以导致身体严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害生命!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在12小时内会突发心梗。

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就开始汗流浃背,而且这种出汗不是局部性的,是全身。全身突然开始猛烈出汗是一种常见的心梗症状,在血管堵的一刹那一身大汗,人一下子就会倒下去。遇到这种情况,表明患者心梗即将,或者已经发作,应当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肺活量、激活神经细胞的代谢,进而强壮我们的身体。长期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脂肪、降低血脂浓度,并且还能增加胰岛素敏感度,提倡适量运动,利于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心肺功能

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需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运动,过大的运动强度也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脏病发作。

冠心病早防早治体现在冠心病的各个阶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医学上称为“一级预防”;已得冠心病的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这是“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对许多中老年隐性冠心病患者更为重要。

人体细胞中含有一种物质抗氧化,能帮我们有效预防心脏病——辅酶Q10。心脏需大量辅酶Q10来维持每天千百次的跳动。而随着年长而减少,在人的器官中辅酶Q10的含量在20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迅速减少。当辅酶 Q10含量低于25%,心脏很有可能停止跳动。

辅酶Q10对心脏的好处

图:辅酶Q10对心脏的好处

辅酶Q10为心肌提供强大的能量动力,保证扩张与收缩强劲有力,改善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症状,更能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减缓心肌细胞老化,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活力。因此医学上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脏是人体需求能量最大的,对生命意义非凡。一旦心脏缺少辅酶Q10,就会引发心衰等严重疾病。通过辅酶Q10对线粒体的作用,可以使心脏细胞释放能量得到增强,保证扩张与收缩强劲有力,让心脏系统充满能量,心脏功能更为强健,并支持肌肉组织制造能量。

辅酶Q10是对心脏病针对性最强的抗氧化物,是作用于心肌的能量动力,能加速心脏血液循环,预防突发性心脏病,有效治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房颤、早搏等心脏疾病,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且能将心力衰竭的存活力提高到300%,杜绝猝死的发生。

辅酶Q10能有效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心肌所需的血液供应量,降低冠状动脉狭窄及梗塞的发生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辅酶Q10作为强抗氧化剂,不仅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还能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营养和能量,提高心、脑、肺等组织的活性,增强抵抗流感等疾病的能力,也能降低他汀等常见药物的副作用。

血管作为人体的营养输送管道,其健康问题不容小觑。为保证身体及心脏健康,美国心脏病医师协会建议:人体每天都要补充充足的辅酶Q10,尤其是40岁以上成年人及心脏疾病患者。

国际医学界形成如下共识:中老年人的保健剂量以每天30-60毫克为宜,心脏病患者以每天60-150毫克为宜。食物中的辅酶Q10含量都极其有限。

以一个70岁的健康男性来说,即使完全吸收,也要每天吃12个猪肝,24个鸡蛋。因此,只有外源性的补充辅酶Q10才能满足人体所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