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杜仲

2023-12-10 05: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杜仲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关于农业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的期刊有哪些

涉及这方面期刊挺多的,你看吧——
《生态学杂志》
《福建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辽宁农业科学》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土壤学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植物生态学报》
《甘肃农业》
《天津农林科技》
《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农业新技术》
《浙江农业学报》
《上海农业学报》
《现代农业科学》
《三明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
《热带农业科学》
《农业科技通讯》

并不是每个期刊上面全是有关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的文章,但是都有涉及。

——【中州期刊联盟】

比较好发农业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1.
中国农业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华北农学报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3.
西南农业学报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
安徽农业科学
18.
上海农业学报
19.
中国农学通报
2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
西北农业学报
2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
江苏农业科学
25.
江苏农业学报
2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广东农业科学
3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湖北农业科学
33.
新疆农业科学
34.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6.
贵州农业科学
37.
河南农业科学
3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
1.
农业工程学报
2.
灌溉排水学报
3.
农业机械学报
4.
节水灌溉
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
农机化研究
8.
中国农机化
S3,5
农学,农作物
1.作物学报
2.中国水稻科学
3.麦类作物学报
4.玉米科学5.杂交水稻
6.棉花学报
7.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8.大豆科学
9.种子10.核农学报
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中国棉花
13.作物杂志
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15.中国烟草科学
来源于:2008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国农业大学的于静娟有哪些论文?

[1]智联腾,赵倩,敖光明,于静娟. 天然彩色棉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LTP3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特异性[J]. 热带生物学报,2011,(2).
[2]裴黎,牛慧媛,涂政,彭建雄,马原,从斌,毛泽善,于静娟. 改良高盐低pH方法提取陈旧大麻DNA初探[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3).
[3]李博,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基因pf40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业科学,2009,(9).
[4]PROMMEE Wittaya,王梅珍,朱登云,赵倩,敖光明,于静娟. 水稻悬浮细胞再生及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影响因素(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11).
[5]梁玉玲,于静娟. 新型白化型除草剂靶标酶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及其耐性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12).
[6]夏玉凤,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融合基因gfp-lacZ在克隆载体pGEM3Z-f(+)中高效表达[J]. 生物技术,2006,(4).
[7]王小娟,王海彬,于静娟,杨俊兴,黄志伟.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体系研究仙灵骨葆对雌激素受体的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06,(23).
[8]杨龙峰,于静娟,陈明勇,敖光明.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初步表达[J]. 动物医学进展,2007,(2).
[9]杨翅春,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玉米花青素调节基因Lc对转基因烟草和矮牵牛花色的影响[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
[10]刘颖慧,于静娟,敖光明,赵倩.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谷子的影响因素(英文)[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7).
[11]李邱华,洪波,仝征,杨英杰,马超,于静娟,高俊平. 新铁炮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Zm401基因的导入[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
[12]黄大军,于静娟,文建成,顾晓明,房毅,李伟华. 滇Ⅰ型不育系繁殖父本花粉密度与母本异交结实的关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13]裴黎,牛慧媛,毛泽善,于静娟,凃政,彭建雄,张颖,张贵芹,郭佳. 云南大麻DNA的提取及检测初步研究[J]. 刑事技术,2008,(5).
[14]夏玉凤,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PF40的亚细胞定位研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11).
[15]冯晓燕,于静娟,赵倩,敖光明. 谷子脂转移蛋白cDNA的克隆及特性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
[16]张文河,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转兔防御素基因(NP-1)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病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4).
[17]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番茄花粉特异表达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tsb)的克隆与特性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2).
[18]赵倩,赖凡,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克隆[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
[19]薛静,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f103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0]王为民,赵倩,于静娟,朱登云. 水稻营养品质的改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5).
[21]王为民,赵倩,朱登云,于静娟,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和bar基因导入水稻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4).
[22]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改变天冬氨酸激酶和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调控活性提高玉米中游离赖氨酸含量[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3).
[23]张革平,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赵倩. 外源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对转基因玉米种子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4,(12).
[24]郎志宏,于静娟,朱登云,赵倩,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对提高玉米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作用[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5).
[25]薛静,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谷子种子特异表达f128基因的克隆及其特性[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5).
[26]刘颖慧,于静娟,赵倩,朱登云,敖光明. 根癌农杆菌介导谷子的遗传转化[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
[27]王为民,赵倩,于静娟,朱登云,敖光明. 水稻转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sb401)植株的获得及种子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J]. 作物学报,2005,(5).
[28]于静娟,国凤利,赵德刚,傅永福,韩玉珍,敖光明,孟繁静. 矮牵牛花同源异型基因fbp2的克隆及其对烟草花形态的影响[J]. 植物学报,1999,(1).
[29]张秀君,刘俊起,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用基因枪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4).
[30]傅永福,赵德刚,韩玉珍,于静娟,孟繁静. 花同源异型基因FBP2调节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的表达[J]. 植物生理学报,2000,(4).
[31]张七仙,刘俊起,李成霞,张秀君,赵倩,于静娟,敖光明. 一种简捷的同时提取植物总DNA和总RNA的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2001,(4).
[32]敖光明,于静娟,赵倩.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进展及其有待解决的问题[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1).
[33]孙学辉,敖光明,于静娟,赵倩. 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2).
[34]李成霞,刘俊起,于静娟,赵倩,敖光明. 玉米花粉特异性基因ZM401 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4).
[35]于静娟,徐南方,孟繁静. 大麻雄蕊特异蛋白质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3).
[36]于静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表达[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4).
[37]于静娟,韩玉珍,赵德刚,傅永福,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与大麻的性别表达[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5).
[38]李秀菊,于静娟,姚槐应,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3).
[39]于静娟,敖光明. 水稻10kd富硫醇溶蛋白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1).
[40]王珲,于静娟,孟繁静. 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内源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对抽穗的影响(简报)[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
[41]郎志宏,于静娟,朱登云,赵倩,敖光明.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gLR的克隆及其对提高玉米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作用[A]. 林栖凤.科学出版社[C].: 科学出版社,2004:.
[42]于静娟,梁翰文,朱登云,薛静,赵倩,敖光明. 一种种子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及其应用[Z]. CN101063139: ,2007.
[43]敖光明,于静娟,赵倩,郎志宏. 高赖氨酸蛋白基因以及提高禾本科作物种子中赖氨酸和蛋白质含量的方法[Z]. CN1317570: ,2001.
[44]敖光明,赵倩,于静娟,朱登云,彭鹏,张秀君,孙学辉. 改良禾本科作物品质的方法[Z]. CN1317572: ,2001.
[45]敖光明,于静娟,赵倩,戴晓燕,,李成霞. 与花粉发育相关的非编码RNA的cDNA以及制备雄性不育植物的方法[Z]. CN1523108: ,2004.
[46]敖光明,赵倩,于静娟,冯晓燕,,刘颖慧. 植物顶端发育相关的cDNA以及减弱植物顶端优势增加分枝数目的新方法[Z]. CN1523109: ,2004.
[47]苏震,徐文英,于静娟,赵琳娜,刘凤霞,周少霞. 一种植物耐低温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289502: ,2008.
[48]苏震,徐文英,于静娟,赵琳娜,刘凤霞,周少霞. 植物耐低温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 CN101289503: ,2008.
[49]于静娟,敖光明,赵倩,刘俊起,李成霞,王冬雪. 一种花药绒毡层和花粉特异性高效启动子及其应用[Z]. CN101532015: ,2009.
[50]于静娟,赵琳娜,赵倩,敖光明. 利用植物铝诱导表达基因增加植物抗铝性的方法[Z]. CN101532029: ,2009.

赵小凡的昆虫学家

赵小凡,女,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昆虫蜕皮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基因重组病毒杀虫剂研究。蛋白酶及抑制因子研究。 18. 赵小凡,昆虫蜕皮的分子机理及应用。昆虫知识,2007,44:323-326。17. 郑薇薇, 张玉宝, 王金星, 赵小凡*,棉铃虫蜕皮时期同工酶表达模式。昆虫学报,2007,50:317-322。16.董杜鹃扈进冬张新昌李子劲王金星赵小凡* 2006, HCB在Pichia中的表达及鉴定, 2006,生物工程杂志,26 : 44~48.15.赵小凡,基因组B时代的昆虫学,2005,3:26-27。14. 张新昌,刘 杨,王金星,赵小凡*, 2005,从大豆中纯化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抑制因子HCB-SoyI,昆虫学报, 48:849-853。13.杨晓梅侯立静董杜鹃王金星赵小凡* 2005, 组织蛋白酶B在棉铃虫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活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0:119-124。12.邵红莲,赵小凡*,董杜鹃,扈进冬,邵丁丁,杨晓梅,王金星,2005,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山大学报, 40:107-111。11、杨晓梅侯立静康翠洁邵红莲张新昌杜欣军王金星赵小凡* , 2004,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山东大学学报 39:116-120。10.安晓萌 杜欣军邵红莲邵丁丁赵小凡* 王金星,2004, 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多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昆虫知识, 41:132-126。9.杜欣军邵丁丁赵小凡* 王金星,2004,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162-166。8.赵小凡* 蒋晓娟杜欣军徐筠娉王金星,2004棉铃虫蜕皮调节转录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及包涵体纯化,昆虫学报, 47:281-286.7. 李照民赵小凡* 王金星李斐雪王家宝王胜利, 2003,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RH-2485对棉铃虫蛋白质组成和表皮结构的影响, 动物学研究,24:140-143。6. 张志宏,赵小凡*,王金星, 2002,棉铃虫卵内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氨基酸序列分析及蛋白酶鉴定昆虫学报,45:840-843。5. 张志宏, 王金星, 赵小凡*, 王来元,2002,棉铃虫雌性成虫脂肪体cDNA文库的构建。山东大学学报, 37(5):449-451。4. 李照民,赵小凡*, 李斐雪,王金星,2002,RH-2485对棉铃虫实验室防治效果实验,植物保护学报, 29(1):78-82。3. 徐夏莲,赵小凡*, 王金星,2001. 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组织分布与合成部位研究。动物学研究,22(3):242-245.2. 李斐雪, 李照民, 张志宏, 徐夏莲, 赵小凡*, 王金星, 2001.棉铃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底物特异性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9(2):152-155。1. 赵小凡, 2001, 昆虫学研究热点述评。《国际学术动态》,2001(1):51-5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