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有:
1、《收获》:
《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18年3月,获“2017年百强社科期刊”荣誉。
2、《雨花》: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月刊,创刊于1957年。《雨花》的宗旨是:“写实传统,现代精神,文学文化,人本人文。”《雨花》的口号是:“短些短些再短些。”散文、随笔、杂文以丰富、活泼、率真、犀利为特色。鼓吹社会良知,反映人民心声。
其他班刊名字如下:
1、青春的梦想。
2、最好的我们。
3、雨后的彩虹。
4、温暖的阳光。
5、花落知多少。
6、花开的声音。
7、天使的翅膀。
南风,读者,萌芽《读者》——最精致的小资男人。
《读者》的品位决定了读者的销量,这本创刊于八十年代,植根于内陆的文摘杂志在近十年的时间,一直盘踞在中国杂志业的颠峰。有人说三代创造一个贵族,但是《读者》却用十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杂志的一个贵族并且是唯一贵族,读者的选材区别于国内大多文摘类杂志,在整个刊物中尽情流露着思想的细腻和深度,人文的博大和文化的精致,这是影响着中国数千万小知识分子的一个纸杂志,其中大量出现着国外精品启迪散文和台湾林清玄的佛性散文以及刘墉的哲理化短文,当然也收罗有大量反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的理性评论文章,不张扬的,透着内蕴和时代精髓的《读者》,吸取了甘肃的黄沙苍凉的艺术品位和兰州的内敛风格,在不经意之间,自然的成长为中国杂志的贵族,他的未来,我们仍可热情期待……
《知音》——最恶俗的伪真诚。
《知音》走的是煽情路线,并且走得相当成功,巨大的销量只是证明这种成功的一个方面,知音以所谓的纯情故事取胜,在整个刊物中大量的充斥了凡人的所谓不平凡的感情和爱情故事,相濡以沫,白头偕老,风雨人生,以痛苦见证坚贞,以坚贞见证伟大,以伟大见证幸福,矫情的故事一次一次上演,在大量的故事被粗糙的复制以后,所谓的职业写手成为一个边缘而新兴的职业,他们大量的复制着感动和幸福,而知音的责任就是不厌其烦的传播和鼓吹这种感动和幸福,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煽情方式和相同的矫情,让我们轻信了这个世界无言的美丽和无所不在的真诚,而据可靠的内幕消息,写手们所创造的感天动地的人间眷属,多是浮夸和任意杜撰之后形成了海市蜃楼,这是中国当代做虚伪和最矫情的一本杂志,盘踞于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对象当中,而带给社会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更多无辜女性更加轻信爱情的力量,并且沉迷于这种力量当中不可自拔,所以,知音让我们读到喜剧的同时,却即将去导演并且正在导演着更多的人间悲剧,这就是虚伪矫情带给读者和社会的代价……
《青年文摘》——最文学的青年梦。
文学青年一般最先接触的杂志多是《青年文摘》,这是一本倾向于青春路线的文摘杂志,如果说《读者》是实力派歌手,那么《青年文摘》就一定是一个偶像派明星,这样的价值取向使青年文摘在风格上形成了与《读者》不同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显然的,在一个流行深度和内蕴的时代,青年文摘就象浮在水面的芦苇,美丽的开,美丽的谢,但是却没有厚实的思想土壤。从文学青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在文字上对文学爱好者具有启蒙价值的通俗语言老师,其间的文字多半亲切纯情而又富有感染力,是模仿和吸取营养的好地方,只是真正的文学青年不应该拘泥于此,以为等待他们的应该有更美丽的梦……
《家庭》——最粗俗的菜市场。
《家庭》和《知音》一样,是一本标榜情感和幸福的杂志。不同之处在于《知音》善于营造美丽的彩虹,并且为了这彩虹的存在无所不用其极。而家庭的故事则显得粗放而带有真实的意味,家庭一般选取的是知名人物作为平凡大众的爱情偶像和家庭关系指南,比如著名作家艺术家政客等,另外家庭还有一个主打节目就是性知识普及教育,题目涉及中国人曾经避讳现在仍然禁忌的性领域,包括做爱,避孕,生育,色情,自慰等任何性话题,是中国几代人的性教育启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家庭就象一个粗俗的菜市场,传播着大众口味,粗俗但是实用,矫情但是有真情。流连于此,没有小资情怀,但是却可以买一篮子好菜回去招待丈夫和孩子……
《三联生活周刊》——最花哨的新新人类。
《三联》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周刊,也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周刊,就好象当今流行于世的新经济。三联的排版可能是中国杂志目前最花哨的,同样三联的选题也可能是最前卫的,他依附于时事,明星,新科技和新话题,一切前卫的词汇汇聚于此,象海上渐进的西风,吹拂着中国报刊杂志业,三联不仅花哨而且小资,其读者定位就是今天中国所谓的新白领和新新人类,是处于消费和文化的前卫边缘,《三联〉存在的意义,象征多于实际,由于价值和舆论取向,三联注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杂志的精髓和价值核心,流行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都无法构建三联的王者风范,从这个层面来讲,实现三联做中国第一周刊,做中国的时代周刊的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报〉——最浪漫的小资女人。
女报更多的时候,让人看不明白,她似乎传承着太多的内容,她好象集中了时装,影视,文化,当然好有美容和美食,总之女人迷信的东西,在〈女报〉上都可以找到,其中渲染的是无限的女性情怀,小资情愫和浪漫空间,她制造着女人的美丽神话,当然也为大多数化妆品和时装厂家所重视。〈女报〉的内容涉猎范围之广,页码之多都是中国杂志比较罕见的,而零售价格也一度高高在上,但是在零售报刊厅里,这无疑是一本抢手的杂志,印刷精美的封面,醒目的标题当然还有让男人侧目的美女图,这是男人和女人逛公园以及结婚旅行度假都很不可少的一本杂志,对于女人来说,〈女报〉意味着时尚和潮流,而对于男人来说,与女人一起看〈女报〉不失为趁机握着她白皙小手或者拥住她瘦小肩头的一个绝佳机会……
〈演讲与口才〉——学术界最大的骗子。
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一本学术刊物,或者至少应该在演讲这一准学术领域应该有所建树,但是这样一本杂志,在其虚幻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无力甚至虚弱的内容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演讲与口才〉不如叫贫嘴实验更确切,在这本刊物上,我们除了看到那些老掉牙的案例以及案例分析之外,充斥于其中的便是某些所谓的演讲大家的理论文章。我曾经硬了头皮使劲看了几期,但是苍白的内容和堆砌的辞藻以及充数的篇幅让我大失所望,这本刊物是目前中国最空壳主义的一本刊物,我相信现今之国人,通过看〈演讲与口才〉提高口才水平的,应该是绝无仅有,奇怪的是这样一本虚弱缺血的刊物仍在畅销,这是因为国情所限,中国人的性格里沉默和木纳的成分太多了,并且将自己人生的失败完全归于这种沉默和木纳的人也太多了,因此,一本刊物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日常性格,只是无论我们看多少次〈演讲与口才〉,口若悬河对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少年文艺》创刊于1953年,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第一刊。第一时间刊发一线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最新作品。小说、童话、美文、诗歌、报告文学,不同的体裁带你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纯净的品质给你阅读的纯粹和美好。是少年时代最佳的成长伴侣、心灵鸡汤。 《少年读者文摘》(《少年文艺》下)精选国内外书籍报刊上适合孩子阅读的短篇佳作,以及儿童文学经典名篇,契合友情、感恩、责任、勇气等学生作文中的常见主题,短小精悍,睿智隽永,可快速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孩子写作必备的优质素材库。 《少年文艺》1953年创刊于上海,编辑部位于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少年文艺》创刊后,受到诸多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艺术家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1960年第6期《少年文艺》的封面是名少先队员站立于高山顶上,左手擎日,右手托月,周围是喷发的火箭和旋转的卫星。意寓立雄心大志,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这也是当时少先队和少年儿童的口号之一,表现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年儿童的社会背景和精神风貌。“文革”期间,《少年文艺》被迫停刊。1973年易名《上海少年》重新出版,1977年7月仍复刊为《少年文艺》。1998年《少年文艺》被中国新闻出版署确定为1998~1999年度“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之一。2002年增办了下半月刊《阅读前线》,2013年更名为《少年读者文摘》,为文摘版,是孩子写作必备的优质素材库。《少年文艺》已伴随中国的少年儿童度过了60余年,曾刊发过《小电话员》(李楚成,1953)、《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1956)、《歪冠子的小母鸡》(葛翠琳,1957)、《小茶碗怎样变成大脸盆》(任大霖,1959)、《猪八戒回家》(包蕾,1961)、《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王安忆)、《今夜月儿明》(丁阿虎)、《小百合》(玉清)、《啊,少男少女 》(张成新)、《独船》(常新港)、《赤色小子》(张品成)等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许多连环画名家如董天野、华三川、韩兴、韩伍、毛用坤、乐小英曾为刊物配插图画,使得杂志图文并茂,情趣盎然,为广大少年读者朋友所喜爱。《少年文艺》这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杂志,先后获得国家期刊题名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等奖项。它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儿童文学刊物之一,用纯净的文字记录了新中国儿童文学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面貌。这里,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地。 这里,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们的最初出发地和最重要的舞台。 这里,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阅读圣地和最美丽的青春记忆。 这里,奉献给你的,永远是值得阅读的阅读,值得记忆的记忆,值得珍藏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