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上海城市规划期刊点评

2023-12-09 04: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上海城市规划期刊点评

城市规划 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学会组织,每年的规划届的年会也是这个学会组织的,在北京,在我自己看来比较紧跟国家形式和政策,当然学术水平很好,选取的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工科背景和地理学科背景的城市规划研究人,算是行业动态的领军吧。
城市规划学刊,是同济大学办的刊物,相比较会偏学术些,同济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国际城市规划,比较偏介绍国外城市规划情况的,也挺不错,也会有一些文章介绍国内的情况。
规划师,是被广西华蓝设计集团公司收购,是中文核心期刊,依托华蓝的设计平台,这些年发展势头挺好,只是影响力比前三者要差一些。

上海市城市规划

法律分析: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区域,16个城市副中心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核心镇中心;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法律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第5条 总体思路

注重创新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创新转型新路。

注重协调发展:突出优化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升城市发展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聚焦解决超大城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

注重绿色发展:突出底线约束、低碳韧性的路径模式,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城市安全放在优先位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上海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开放发展:突出上海面向国际、服务全国、引领长三角的门户枢纽地位,注重落实国家战略和发挥上海的开放优势,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和上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注重共享发展:突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实施机制,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强化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将国家战略、市民期待与上海实际相结合,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亮点解读

上海城市2040年总体规划亮点解读

据上海政府网22日消息,“开门做规划”,在全过程公众参与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于8月22日面世。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上海城市2040年总体规划亮点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昨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介绍了“上海2040”草案主要内容。其中提出上海将在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并对人口、建设用地等指标进行进一步约束。规划提出,坚守土地、人口、环境和安全四大底线。此前上海提出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此次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40年,也要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另外,上海的发展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1、到204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

“上海2040”提到,上海将以成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转型路径。探索超大城市“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创新发展模式。

规划将严格落实中央严控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至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至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

2、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内

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一是优化用地结构,确保生态用地(含绿化广场用地)占市域陆域面积比例在60%以上,增加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比例,坚持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与拆并并重,积极推进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和低效工业用地减量。

二是实现广域空间统筹,注重陆海统筹开发,积极开发低空空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构建陆海空开放型国土开发格局。

三是促进空间复合利用,探索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的复合开发,推进轨道交通场站的综合开发利用。

3、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交线路直接服务

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强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规划还提到,至2040年,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加密中心城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形成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服务功能,确保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至204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全出行方式比重的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到85%,轨道交通站点600米面积覆盖率达到60%以上。

4、与江浙打造90分钟都市圈

来上海将构建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飞机场和火车站基础上,上海还将再新建一座机场和一个火车站。建成后,新建的上海东站将和已有的上海浦东机场一起成为继虹桥枢纽外上海的的第二个交通枢纽。

通过15分钟步行解决市民基本生活

“上海2040”指出,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5分钟步行可达率90%;包括社区公园、小广场、街角绿地等,实现人均4平方米的规划目标; 生活性平均出行距离控制在2.5公里以内;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100%。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是通过15分钟的步行距离,就能够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二是传统社区以生活为主,面向未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在里面,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式也要相应的转变,是一个复合社区。三是未来这座城市人口结构或者说城市功能会发生改变,这个社区也是一个不断成长或者说有机更新的社区。四是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社区,不是封闭的`,空间是按照上海已有的优势,构建一个小的公共空间,不仅服务社区居民也对市民开放,这样使社区成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这个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载体。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指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这次规划的亮点,社区是城市基本单元,可以说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乃至于城市发展方式的改变,都可以从这里开始。在互联网背景下,社区作用不光是生活场景,也可以作为工作场所,这次规划当中从改变社区开始对外来城市持续发展产生新的动力。”

5、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在“上海2040”中,提出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左右。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系连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涝能力; 增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极端气候影响。

按照“上海2040”的规划,未来上海将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高度聚焦水环境改善,2030年前实现水功能区全面达标。

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在生态空间格局上,郊区以10片生态保育区和9条生态廊道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推进生态林屏障建设,保护滨江沿海生态岸线和滩涂,推进国家公园以及郊野公园建设;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外环绿带、近郊绿环和16条生态间隔带为锚固,防止主城区进一步蔓延; 中心城内加快实施10片楔形绿地,结合重要转型地区新增若干100公顷以上大型公园,加强13条滨河绿带建设。

据悉,本次规划将形成“1+3+1”的规划成果,其中“1”是城市总体规划报告,“3”是报告附件,包括专项规划大纲、分区规划指引和行动规划大纲;同时,在“1+3”的基础上精简提炼形成了1份规划文本图集。按照《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要求,此次公示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报告和规划文本图集全文,公示时间为一个月,从8月22日到9月21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