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精神”是历代浙大人的精神灵魂和思想瑰宝。几经嬗传,变动的是时代,恒久的是浙江大学一以贯之的“求是精神”。爱国奉献、勤奋务实、追求真理是历代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的写照。爱国奉献。1897年,求是书院的创办就融入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种子,“求是”乃求民族大“是”。“五四”运动期间,浙江工、农两校成立“学生联合会”,组织“五四”运动集会,举行救国大会,参加新民主革命运动。随后相继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请愿,“一二·九”运动示威游行以及“驱郭斗争”都表现出“求是”学子的爱国热情。成立“拓荒社”,恢复“黑白文艺社”,学习宣传进步思想,推动学生爱国运动。组织“一二·一惨案”反内战抗暴运动、“五·二O惨案”请愿运动等。特别是在“于子三”运动中,浙江大学以及师生们成为反内战民主运动的“民主中坚”、“民主堡垒”。历史铭记着一代代求是学子的爱国奉献、为民族而奋斗的历程。勤奋务实。竺可桢曾将浙江大学自求是书院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学风概括为“勤”“诚”两字。“勤”乃“求是”之径,“诚”乃“求是”之舟。如竺可桢82岁时始完成的代表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是根据他几十年的大量野外考古、实地勘探所得资料,几十年研究积累并数易其稿而成。遗传学家谈家桢对瓢虫色斑遗传的研究始于1937年,一直坚持七年始在湄潭研究发现了异色瓢虫色斑遗传的嵌镶显性现象,终至1946年进行理论概括并正式发表。在浙大西迁至广西宜山时,学校的“教室”只是在草棚里挂上块黑板,同学们都是站着听课,肩膀上用鸡肠带斜挂上一块木版记笔记。学生寝室也是大草棚,夜间自修没有课桌,常常站在板凳上,在双层床的上层床板上,就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做习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求是”学子们以苦为乐,勤奋学习,奋发进取。回眸今天的求是园里、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竺可桢像前、费巩亭下……我们依旧看见同样的勤奋身影,高扬伟岸的“求是精神”始终指引和激励着浙大人永无终极、脚踏实地地渴求知识。追求真理。此乃“求是”之本。竺可桢曾在《科学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对“求是精神”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竺先生还在《壮哉求是精神》的讲话中勉励“求是”学子要勇于实践“求是精神”,他说:“近世科学始祖首推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布鲁诺三氏,除前一人著书外,后二人一秉求是精神,历险如夷,视死如归,以身殉科学:。……壮哉求是精神,固非有血气毅力大勇者不足与言。深冀诸位效之。”翻开浙大百年史册,印记着代代求是学者、求是学子以激情追求科学真理,用人生谱写“求是精神”的灿烂篇章。
(1)①要有只争朝夕的激情和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是指要做好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才能在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战胜困难,夺取胜利。③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只争朝夕的激情和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也可)
(2)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②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③我们只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科学实施,稳步前进,办事情就能成功。
解答第(1)问,要对问题进行提炼,明确考查的内容。从问题中可以看出,“只争朝夕的激情和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一问主要是回答人们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2)问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问的主要是人们为什么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也就是怎样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爱国奉献、勤奋务实、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