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近代化探索小论文

2023-12-10 14: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近代化探索小论文

1.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
  2.维新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不仅提出了维新变法和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而且还大胆、勇敢地提出了深层思维方式变革或“精神革命”的课题。他们借用西方的思想武器,介绍进化论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新运动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然而,对君主与清政府的看法脱离实际。维新派企图采用保留皇帝宝座来推行自上而下的体制内变革,实现君主立宪政体,走英国和日本模式的近代化道路。可是,他们过于天真,他们不了解中国的皇帝毕竟与英、日的国王不同,中国的民众也与英、日有别。因此,维新派要维新,但不明确如何维新,更不明白维新不行该如何变革中国。正如孙中山所指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是不可能的,“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治理众人之事的总统”,而不需要把国家变为个人私产的封建皇帝。
  3.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制度的,学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政体是关键,政体不改变,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然要有一个负责任的、代表民意的民主政府。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是中国改朝换代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尽管他未能扫除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大近代化的障碍,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实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他的近代化主张无疑是他那个时代中各种方案中最优秀的构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加快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引进,促进了国民参与政治运动的热情,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工业近代化创造了一个大环境,而且也加速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国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价值观的形成。但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正是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因而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希望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就其直接原因,则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于是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但是,它并未使中国走上民主与科学的道路。

《近代话探索》的100字历史小作文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1)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文化领域现代化:①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②文学:文学革命等;③史学:史学革命。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概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2、阶段特征: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1)走苏联的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3)经验教训:

①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②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④要勇于创新。

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中国近代民族道路的探索论文200字左右?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
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
(1) 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 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2、演变过程:
(1) 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求一篇中国近代史论文800~1000字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有关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的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主观原因:其一,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二,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军纪;其三,坚强的领导核心、灵活主动的战略战术。

  客观原因:清军腐败,不堪一击。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口号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提出“求强”口号,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制造船炮,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

  后期:19世纪70-90年代, 在继续“求强”口号下,提出“求富”口号,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3.建立新式海陆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培养了新式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