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期128页全彩印刷,每月1日、15日出版,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南风窗杂志介绍 (1年共24期)
《南风窗》是由中共广州市委领导亲自批准创办的时事政治类综合月刊。自1985年4月创刊以来,依托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通过架设理论与实践、政治和经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几代人之间的桥梁,宣传新观念、揭示新趋势、扶持新事物、促进新潮流,成为广东期刊界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刊林奇葩”。
中国新闻周刊(1年共48期)
《中国新闻周刊》是一本富有深度、涉及广泛,重点挖掘新闻北京和内涵。作为当下有影响里的时政杂志,既有新闻权威性,又富有知识和趣味性,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时尚、娱乐等领域,强调独立调查的原则,贡献有影响的原创报道,被公认为中国新锐权威的时政周刊。
半月谈杂志介绍 (1年24期)
《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自1985年起,半月谈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雄踞全国时政报刊之首,被誉为"中华第一刊"。 ??? 《半月谈》始终坚持高格调的大众化,高品位的通俗化,坚持以时事政策为主、以基层读者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办刊方针,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了主旋律,又体现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在读者中产生良好反响,成为我国期刊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名牌",成为党在宣传思想战线一块颇有影响的舆论阵地。《半月谈》曾获得第一
新世纪周刊杂志介绍 (1年48期)
《新世纪》周刊 | 综合财经新闻周刊 舒立团队重装上阵
财新传媒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出品。
全新的综合类财经新闻周刊。以自由思想、批判精神和专业素养,向中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精英传递市场经济理念与财经新闻资讯。
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
新周刊杂志介绍(1年24期)
1996年8月18日在广州问世,是中国第一本真正具有国际水准、涵盖时事生活综合内容的双周刊。1998年5月,正式提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这句口号,一年多来已为读者所认可。其风格是“敏锐、新颖、图文并重和第一手资讯”。自1997年起,《新周刊》每年年终推出的当年“大盘点”,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选题多次引发社会热烈讨论。6年来,《新周刊》每每出击,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专题或特刊,造就杂志市场上多个“叫好叫座”兼具收藏价值的经典个案。
淘宝上有一家订阅杂志的店,可以去看看能否订上您想要的书
旺旺是(卖杂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1988年10月1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为时事、政治综合性新闻周刊,经原海南省新闻出版局正式登记,国内外公开发行。 《新世纪》创刊之初为双周刊,发行量一度突破20万,并延续数年之久。它第一个报道了诸如“中国国内首例艾滋病”等新闻事件,由于《新世纪》特点鲜明,创刊16年来,受到国内外媒介的关注,许多文章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转载率高达30%。
爱是——刘瑜
真的,有“合理”的爱吗?
1959年,15岁的少年迈克,站在一个乡村教堂的门口,注视着36岁的女人汉娜,她独自坐在听众席上,听着儿童唱诗班的歌声,为歌声的美妙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他觉得她太美了,那些儿童的歌声太美了,那天下午的阳光太美了,那一刻他如此迷恋她,他此后的一生都成了那个片刻的囚徒。
这是电影《朗读者》里的一个镜头,也是该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多年以后,成为法律系大学生的迈克,在旁听一场纳粹审判时与这个女人重逢,得知这个为儿童歌声而热泪盈眶的女人,曾经是一个纳粹,她曾经组织奥森维斯里的囚犯来给她朗读小说,然后再无动于衷地将他们送往毒气室。
坐在法庭里,迈克泪流满面,他无法将“那个女人”和“这个纳粹”拼贴到一起,“那个女人”在艺术面前如此敏感,而“这个纳粹”则视生命为粪土。当他的同学指出冷静思考纳粹罪行之不可能时,迈克大喊一声:“让我们试着理解!”
他试图理解。他试图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善感的女人可以如此残酷,一个对杀人没有羞愧感的女人却以不识字为耻。只要一个人还有羞耻心,他想,她就还有救。于是他开始了对她的救赎。他朗读文学作品,录音下来,然后寄给狱中的她。她根据这些磁带,对照图书,最终学会了阅读。影片结束处,汉娜自杀了,并要求迈克将自己全部积蓄交给一个纳粹幸存者。如果必须总结这个电影的中心思想,它就是:在对一个纳粹文盲的救赎过程中,新一代的德国青年洗刷了自己的罪恶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又或者,真的存在所谓救赎吗?
在这个电影中,比“为什么一个如此善感的女人可以如此残酷”更难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无辜少年会这样热爱一个残酷的女人。抛开她的纳粹史不说,她对他也只有粗暴可言:她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辱骂他,扇他耳光,理所当然地使用他的身体,最后她一言不发地抛弃他,留下这个心碎的少年穷其一生也没有恢复爱的能力。
比为什么纳粹也会爱更难理解的,是为什么纳粹也会被爱。比一个纳粹的爱更难理解的,是爱的纳粹性。
在所有对“爱”的定义中,有一个曾最深地打动我:“Tru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我想它的意思是,只有真正爱人类的人才可能爱上一个具体的人。就说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这份爱是在表达这个人靠近真善美的决心,就是说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遭遇,就是说真正的两性之爱是对正义之爱的一个分支。
但,如果“真爱是对人道精神的爱”,又如何理解一个人对一个纳粹无怨无悔的爱呢?如果迈克不能宽容汉娜残酷地对待犹太人,他又怎么能宽容她那样残酷地对待自己?更可怕的是,如果他不仅仅是在“宽容”她,而是,他对她的爱就建立在这份残酷之上呢?
也许爱与人道不但没什么关系,它甚至是它的反面。爱的非理性、破坏力、以及它将人向毁灭、疯狂、痛苦诱惑的引力,都与人道精神背道而驰。正如政治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爱情世界也是。正如政治不可能合理,爱也不可能。所谓爱,就是人被高高抛起然后又被重重砸下的那种暴力,就是被征服者,在自我的废墟上,协助那个征服者残杀自己。
又或者,汉娜并不反人道,她只是以纳粹的方式重新定义人道秩序。在那个秩序中,美,文字的音乐的美,至高无上,而生命,那些密密麻麻的肉体,却可有可无。对她来说,坐在教堂里被歌声感动和把儿童送往地狱并不矛盾。别忘了,希特勒也曾一边坐在瓦格纳的歌剧中热泪盈眶一边把600万犹太人送往集中营。从这一点来说,汉娜是整个纳粹美学的化身。在这个美学中,生命并没有什么内在价值,它只是权力意志的容器。
影片最后,中年迈克问老年汉娜是否会想起那些犹太人,汉娜冷冷地答:“我怎么想无关紧要,反正死的人都死了。”“我以为你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我学到了,我学会了阅读。”汉娜学会了阅读,也仅仅是阅读而已。
自我观点:
艺术和品行从来无关,如秦桧和瓦格纳。自然,才智和品行也无关联。但艺术、才智却会产生吸引力,因为那是人的感官和生存所决定的。
一个有卓越才能、更深洞察、更强审美能力的人,会否会对弱智和智障者、无知和懒惰者、没有趣味的人产生一种歧视,或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要摘清和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想要认为后者的地位是咎由自取,甚或极端地觉得那些垃圾和贱民简直不配生存呢?或许不可避免,即便家长或许也会对子女产生同情帮助、失望沮丧、愤懑打击、操纵利用的过程呢?何况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