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邢台日报总编辑是谁

2023-12-11 12: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邢台日报总编辑是谁

2006年迎来了《邢台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牛城晚报》创刊十二周年。这两份报纸如今已经融入了邢台百姓的日常生活。1993年邢台地市合并之前,《邢台日报》是地委机关报,《邢台晨报》(前期称《邢台市新闻》)为市委机关报;地市合并后《邢台日报》作为新的邢台市委机关报,两报社合并,并于1994年1月1日创刊了《牛城晚报》。《邢台日报》的前身是《先进报》创刊于1956年7月1日,1958年撤销邢台专区和邢台市,《先进报》与邯郸专区《农民报》合并,更名为《滏阳日报》。1961年恢复邢台专区,4月底周恩来总理为即将成立的邢台地委机关报题写报名《邢台日报》,这个报头一直沿用至今,1993年成为邢台市委机关报。2005年《邢台日报》社结束了多年分散办公的局面,统一迁至新址办公,实现了采、编、印、发的一体化、网络化。

王少君的介绍

王少君,中国河北省书法家,男,河北邢台人。现任《邢台日报》美术编辑。

红都南宫——《滏阳报》与南宫

张范津

《滏阳报》是抗战时期冀南区二地委的机关报,也是冀南区党委机关报《冀南日报》1942年4月被迫停刊后,在二分区的替代报。

研究冀南革命斗争和冀南抗战史,没有人能绕开《滏阳报》,而研究《滏阳报》却又无法绕开南宫。因为该报自1942年4月初在新河县台家庄创刊,至1945年8月下旬在南宫小石柏村终刊,共经历了3年零5个月。期间,曾转战于新河、冀县、南宫、巨鹿、隆平、宁南6个县,29个村。其中在南宫驻扎两年整,时间最长,转战13个村庄,驻村最多。

1941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最猖狂的时期,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此时,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德国对苏宣战,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为把中国变成其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更加紧了侵略步伐。作为华北敌后重要抗日堡垒区的冀南抗日根据地,自然被列入作战重点。为摧毁这块根据地,从1941年起,他们除频繁扫荡,大量构建碉堡据点,开修道路,挖筑沟墙,对根据地实行分割“蚕食”的“囚笼”政策外,还极力强化伪军伪组织,并通过发放“良民证”、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坐探密探、“三光”政策等手段,对抗日群众进行严密控制,对基层抗日政权进行严酷打击,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破坏,致使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敌占区和游击区。

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出版发行《冀南日报》已没可能,但严酷的斗争又需要报纸这种舆论宣传工具的配合,为此,冀南区党委决定《冀南日报》暂时停刊,改由各地委分别办报,就地发行。于是《滏阳报》便在1942年4月《冀南日报》停刊的当月创刊发行了。报纸发行范围覆盖二分区的南和、任县、隆平、尧山、柏乡、平乡、宁南、巨鹿、南宫、新河及内东区。所以取此报名,是因为滏阳河流经二分区境内,不但能反映地区特点,还意在激发人们爱护家乡、保卫家乡的内在情感。

创刊后的《滏阳报》油印八开两版,一般每期刻印一张蜡纸,三天出刊一期,印四五百份,内容主要是讲解抗战政策、分析抗战形势、宣传抗战事迹、揭露日伪军罪行,发行对象为分区领导机关及各县武工队。

“四·二九”铁壁合围后,斗争形势更加严酷,报社常驻一村专心办报已不可能,在日伪军经常捂村的现实威胁下,不得不经常进行转移,7月中旬进驻新河、冀县、南宫三县交界地董家庄。9月中旬再次转移到冀特区的松篱庄、王村、淄村。由于环境和稿源的限制,《滏阳报》三天一期的状况难以为继,只好改版为三十二开本《滏阳旬刊》。

冀特区处于二分区的东部边陲,报社长期偏居此隅,既不利于指导各县对敌斗争,也不利于报纸发行。1942年初冬按照区党委指示,报社向二分区腹地滏西转移。但行至半路得知,滏西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决定留驻南宫,首站是城西丰杨庄。之后又转移到德演宫、大家村和苏村。这年他们在花盆村和李村度过了1943年的春节,三四月间再度移至德演宫村。

德演宫是南宫西部的一个大村,该村有我党指派的“两面”村长,同时,南宫敌工站也在附近设了点,可以随时通报敌人活动情况。所以尽管村南是公路,西南角有炮楼,可谓敌人心目中的“王道乐土”,但我党却利用“灯下黑”,把这里建成了抗日“据点”。直到7月末一个不测事件的发生,报社才不得不再度转移。这天,社长于文去地委汇报工作途中被南便据点的敌人逮捕,得到消息后报社连夜转移到了公路南侧的冯家庄。

1943年秋,地委决定恢复出版《滏阳报》,为此除增加了报社工作人员外,还为他们配备了一部电台,以便接收新闻稿。在史家庄、云家庄短暂驻留后,再次启动了拟议多时的西进计划。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了明显好转,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战略反攻的新阶段,到这年夏季,冀南腹地的岗楼、据点,陆续被我拔掉。随着形势的变化,《滏阳报》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又展开了由滏西向冀南中心区南宫的转移。在辗转宁南县郭家台、赵家台、于家台、老王庄、隆平的王家场村后,于1944年9月到达南宫城西北孟村。

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北孟村也近乎解放区。报社进村时,群众正在筹资唱戏,他们请来秧歌戏班,点上两盏大油灯,一连唱了二十多个晚上,这在以前日寇占领时期,是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滏阳报》的工作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首先,工作形式有了大的变化,由分散多村工作、多村住宿,改为同住一村,集中办公,方便了工作联系。其次,作息时间有了大的调整,改变了黑白颠倒的作息方式,实现了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正常作息。第三,工作人员队伍有了大的发展,从1944年初到1945年春,调入了大批工作人员,电台、编辑、印刷、发行、行政都专设了人员,且分工明细。第四,印刷设备有了大的改进,由油印改为石印,不但提高了印刷质量,还增加了印刷数量。第五,办报质量有了大的提高,一方面,扩大了报道面,二分区各地的情况都有了普遍的征集和报道。另一方面,加强了时事宣传,使人们了解了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鼓舞了士气。

1945年3月,《滏阳报》全体人员怀着迎接抗战胜利的心情,移师距县城不足10华里的菅家陈村。此时,鼓舞人心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胜利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胜利消息接踵而至,二分区的形势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报社所在的南宫这年春天,攻克了苏村据点,拔掉了德演宫炮楼,清除了大召的哨所,剿灭了高村的顽寇,在一次次奇袭行动的震慑下,其它据点之敌纷纷逃进了县城,5月2日南宫县城解放。此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已指日可待。

正当报社工作人员满怀信心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时候,冀南区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委自办报纸做好停刊合并、恢复出版《冀南日报》的前期准备。据此,地委指示,报社移至南宫城南小石柏村待命。

7月底,到达小石柏村。随后电波传来了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历史灾难终于结束了。为了让民众尽快知道这一喜讯,《滏阳报》立即出版了几千份号外,广泛散发。随后又抄收编发了朱德总司令为日寇投降发布的一系列命令,揭露蒋介石与日伪合流阴谋,以及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抗战胜利的消息,从而胜利完成了最后阶段的宣传任务。至此,《滏阳报》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式宣布停刊。

8月下旬,《滏阳报》全体工作人员由南宫小石柏村出发,到临清胡庄和兄弟报社会合。

9月11日《冀南日报》复刊后的第一期报纸正式发行。

                    (《邢台日报》2008年9月16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