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山东林业科技编辑部

2023-12-07 0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山东林业科技编辑部

下设遗传育种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所、森林保护研究所、经济林研究所、园林绿化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社会林业研究所、植物新品种权事务所、林业科技信息中心、山东林业科技编辑部、山东绿化编辑部、山东林学会、科研开发部、人力资源部等科研和管理机构,具有盐碱地造林试验站、试验林场和苗圃、组织培养中心等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林木果树肥料中试基地和农药试验基地。

请问有的期刊杂志投论文的要求没有精确到字体字号行间距,是不用管这些吗?

韩一凡简介

韩一凡百科名片
韩一凡,林木育种学家,杨树育种专家。在国内首先通过杨树杂交育种手段,获得抗天牛的南抗杨系列品种,该品种已在中国江淮天牛泛滥地区大面积推广;在林木利用基因工程防治病虫害的研究与应用上,首次获得欧洲黑杨转抗虫基因的基因工程植株,大田试验也明显表现出对食叶害虫的抗性;之后又成功地获得欧美杨、美洲黑杨抗食叶和蛀干害虫的基因工程植株,并由杨树种类扩大到针叶树、花卉和果树。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韩一凡,山东省济南市人,1935年12月25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在上海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她自幼跟随作小学教师的母亲生活。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母亲的勇于斗争、乐于助人的品质,对她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她从小勤奋好学,不服输,上中学时酷爱物理课,曾梦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然而,1954年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选拔到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读书,专业是林学。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生活,伟大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渐渐成了她最为崇拜的偶像。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60年韩一凡毕业回国,被分配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木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正当她满腔热忱地协助林木育种专家徐纬英从事油橄榄引种研究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被迫离开实验室,先后下放到广西邕宁县“五七”干校和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怀安县林业站劳动。几经辗转,1971年,韩一凡来到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树木遗传育种教研室任教。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磨灭她献身于林业科研事业的信念,她大量收集和阅读有关树木遗传育种的资料。在争取到了杨树和榆树杂交育种研究课题后,韩一凡不顾生活的艰辛和巨大的政治压力,忘我地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培育出了白杨派杂交种741,这个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恢复,韩一凡回到了北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树木染色体核型研究,首次在树木中发现了B-染色体,并在《林业科学》上发表了《杉木染色体核型研究》的论文。
80年代以来韩一凡参加和负责国家林业科技攻关“六五”、“七五”和“八五”专题,致力于抗虫、抗旱、抗碱等抗性育种。
1990年,韩一凡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工程开放实验室的专家合作,开始了树木生物工程的研究。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了对杨尺蠖和舞毒蛾害虫杀伤力高的欧洲黑杨转基因植株。
1994年起韩一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林木的病虫害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全国当时约600万公顷杨树人工林,虫害的面积竟有40%。在宁夏,因天牛成灾,不得不把所有的杨树人工林砍掉,造成损失高达2.1亿元。作为杨树育种专家的韩一凡,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如何解决杨树虫害问题。不论走到哪,甚至坐在车上,她都在观察路边的杨树,树干是否通直、有无结疤、病虫害的为害如何、应该怎样解决问题……林木的育种抗虫不仅是她的职业,也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80年代韩一凡在从事国家抗性育种攻关专题时,每年都要到下面去搞调查。从干旱地区到半干旱地区,从秦岭到大兴安岭,甚至在海拔4600米的四川甘孜地区也留有她的足迹。在调查中,她发现天然杨树林有虫无灾,而人工林的树叶却被吃光,树干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天然林和人工林在对待虫害上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她曾经请教一位国外著名的杨树育种权威:“杨树通过人工杂交能不能选育出抗虫的新品种?”回答很肯定:“不可能!”但倔强的韩一凡没有就此罢手。她说:“创新比跟着别人走难得多,但搞科研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要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敢于承担风险。”
有的天然杨树林虫害不严重,虽然许多人已熟视无睹,但在韩一凡脑子里却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从生物相生相克的自然选择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出发,寻找具有抗虫特性的天然杨树作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一个新的杨树品种诞生了。
一般3年生前的杨树最容易遭虫害,1989年,她用人工杂交培育的抗虫杨树林长到了第四年,不仅没有虫孔,而且长得枝叶茂盛,与周围被虫子吃得不像样子的杨树形成强烈的反差,韩一凡在疲劳之余感到了欣慰。
她与合作者在8年间通过人工杂交共培育出23个杨树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能在中国不同生态地区生长,能抗寒,能抵御蛀干害虫如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等为害。目前,在陕西、湖南、江西、江苏等天牛为害严重的地方,正在大面积推广这些抗虫新品种——南抗杨系列。
这项研究成果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韩一凡在取得成就后没有止步,又开始了双亲本抗虫杂交试验。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始了抗虫基因定位、抗虫化学物质定位、抗虫蛋白的分离,并探索出早期人工接虫可靠的方法。
[编辑本段]个人简历
1935年12月25日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55-1960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0-1968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
1969年 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怀安县林业站劳动。
1971-1977年 在河北省林业专科学校树木遗传育种教研室任教。
1978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分子遗传研究室工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