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学杂志是谁创办的

2023-12-07 13: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学杂志是谁创办的

1928年的时候,鲁迅曾经创作了一个文学刊物叫奔流,后来有一种种原因停刊,后来又有一段时间,这一个刊物在河南省有,有恢复了发行,当地的很多文人志士还曾经为此刊物恢复发行,举行了一次复形仪式
我在2013年八月份的时候,有那么一大群人,他们又准备了一年,然后这个奔流这一刊物又见天日,我要看现在的副主编,他说这一本刊物承载着,几代作家的期待与情感叔,在这个刊物的副主编看来《奔流》的复刊也是鲁迅文学精神的延续。她介绍,复刊后的《奔流》仍为月刊,但更具综合性。开设有“小说坊”、“散文界”、“诗阵地”、“报告文学”、“文坛新论”等栏目。未来还将开设“奔流作家班”、设置文学奖。

浮萍文学杂志是谁创办?

名誉社长:田红春、黄莽
  特邀顾问:柳歌、雪马、彻文君、刘艳云
  社 长:城子
  常务社长:赵玉
  副 社长:寇宏广、绿木、岳树青、陈顺钊
  主 编:城子
  责任主编:赵玉
  编 辑:甄龙飞、马彪、王子枫
  文稿校对:赵玉
  排版设计:赵玉
  杂志制作:岳树青
  市场推广:程胜明、周年青
浮萍,是知名青年诗人城子先生创办的一份纯文学杂志,该杂志2013年1月1日在锦绣太原城创刊。于众多报刊中,它讲述的是最底层弱势群体的故事,它倾诉的是劳苦大众的心声,它折射的是社会人情的冷暖。

朱光潜的编辑生涯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报刊没有任何关系的,大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是编者,就是作者。很多作家都当过报刊编辑,正是经过他们之手,一部部重要作品,从报刊走入读者。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1897~1986)先后主编过多种报刊,尤其是他在抗战前后两度主编的《文学杂志》,是当时最畅销的文艺刊物,每期行销都在两万份以上,读者印象极为深刻。朱光潜是一个成功的报刊编辑家,1948年有人颂扬说:“二十年来以最庄重、最热诚的态度支持引导中国文艺界的几乎只有朱(光潜)先生一个人。”这话固然说得有点过头,但就其主编刊物的态度而言,朱光潜则无愧于“最庄重、最热诚”的称谓。综观朱光潜《文学杂志》的编辑实践,体现出如下特色。1.追求刊物个性。个性特色是报刊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没有个性的刊物,即使短暂生存,也难以发展。报刊的个性归根结底是编辑者性格情趣的体现。朱光潜在报刊编辑实践中,追求报刊个性风格的编辑思想一直贯穿其工作始终。1935年年底,《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出至第42期停刊。该刊编辑徐讦于1936年春又创办了《天地人》半月刊。创刊前夕,徐讦两次写信请朱光潜为《天地人》写点儿稿子。朱光潜写了《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告诫他,不要把《天地人》办成和《人间世》、《宇宙风》相类似的小品文刊物。“《人间世》和《宇宙风》里面有许多我爱读的文章,但是我觉得它们已算是尽了它们的使命了,如果再添上一个和它们同性质的刊物,恐怕成功也只是锦上添花,坏就不免画蛇添足了。”这里就体现出了强烈追求新创刊物个性的设计思想。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在创刊词《我对本刊的希望》里,明确宣称要创办出一种新刊物:“一种宽大自由而严肃的文艺刊物。”他赋予刊物独特的使命是:它应该尽一部分纠正和向导的义务;它应该集合全国作家做分途探险的工作,使人人在自由发展个性之中,仍意识到彼此都望着开发新文艺一个共同目标;它应该时常回顾到已占有的领域,给以冷静严正的估价,看成功何在,失败何在,作前进努力的借鉴;同时,它应该是新风气的传播者,在读者群众中养成爱好纯正文艺的趣味与热诚。应该在陈腐枯燥的经院习气与油滑肤浅的新闻习气之中,辟一清新而严肃的境界。编辑者的创造意识是锻造报刊个性的前提。朱光潜说编辑报刊与艺术创作具有同样的道理,“我始终相信在艺术方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独到,如果自己没有独到,专去模仿别人的一种独到的风格,这在学童时代做练习,固无不可,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正经事业来做,则似乎大可不必。”任何一种好的东西,模仿的人多了,其结局必然是归于俗滥。刊物设计是一门艺术。创办报刊尤其是文学、文化报刊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社会文化状况予以深刻细致的分析、研究,预测社会文化对拟办报刊接纳与拒绝的可能性,即如朱光潜所说,“它应该认清时代的弊病和需要”。在现有媒介之间发现空白和薄弱之处,从而打破现有报刊市场的平衡、静止状态,对期刊文化结构作出重新调整,对读者布局予以重新分配。报刊担负着引领时代风气的重任,它是否具有创造的精神,对社会将会有直接的影响。报刊编辑通过对作品的选择,必然会给作者以一种暗示、一种引导。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报刊,是无法引导作者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的,也无法向人们奉献出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2.兼容并包,驳杂中见出统一。朱光潜对于文化思想运动的基本态度是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受其文化思想的浸染,在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主张编辑不能把报刊办成个人拉帮结伙、党同伐异的工具。报刊编辑可以有自己的文艺思想,但他的文艺思想只应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而不能把自己所主张的文艺思想作为刊物稿件取舍的标准。朱光潜坚决反对报刊编辑“把个人的特殊趣味加以鼓吹宣传,使它成为弥漫一世的风气”。他认为文艺上的伟大收获都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做根源,编辑要真地希望能为文学、文化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那就不妨让许多不同的学派思想同时在酝酿、骚动甚至冲突斗争。冲突斗争是思想生发所必需的刺激剂。“别人的趣味和风格尽管和我们的背道而驰,只要他们的态度诚恳严肃,我们仍应表示相当的敬意。”他主编《文学杂志》的理想就是把它办成一个全国性的刊物。“凡是爱护本刊而肯以好作品见投的我们都一律欢迎。”实际情况也确是这样。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的,除了京派文人以外,还有很多左翼作家。萧军是著名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就受到了朱光潜的青睐。朱光潜在《文学杂志》第1卷第2期的《编辑后记》中向读者热情推荐:“萧军的《第三代》是近来小说界的可宝贵的收获,值得特别注意。”胡适热心创办《文学杂志》,也许有振兴京派的想法,但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并不是京派专有的田园。如朱自清和冯至并不隶属于京派,而他们却是《文学杂志》的核心成员。朱光潜曾剖析“文以载道”说的浅陋和“为文艺而文艺”说的不健全,反对空谈什么联合战线,主张通过多多的尝试,让不同的趣味和风格互相交流,从而造成新鲜自由的思想潮流,以洗清我们的成见和积习,推动新文艺的繁荣和发展。3.理论与创作并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一般的文艺刊物往往只重创作,人为地割裂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关系,特别是表现出一种藐视文学理论批评的倾向。朱光潜非常清醒地看到了文艺报刊编辑界存在的这种不足之处。他认为文学批评虽然来自于文学创作实践,但又对文学创作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文学发展趋向的有力因素。他在英国留学期间,留心过欧洲几种著名的文艺刊物的编排方法。因此他主编《文学杂志》时,就借鉴了欧洲文艺刊物理论与创作并重的编排方法。《文学杂志》在篇幅的分配上,创作约占五分之三,论文和书评约占五分之二,“比一般流行的文艺刊物,本刊似较着重论文和书评,但是这并不就是看轻创作。论文不仅限于文学,有时也涉及文化思想问题。这种分配将来也许成为本刊的一个特色”。刻意地加大理论的力度,意图让读者得到刊物以后,“不仅要读,还要谈,要想”。可见,理论与创作并重,这是他主编《文学杂志》时有意追求的一个编辑特色,王了一的《语言的化装》、郭绍虞的《宋代残佚的诗话》、陆志韦的《论节奏》、知堂的《再谈俳文》、钱钟书的《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朱东润的《说“衙内”》、迥之的《再谈差不多》等,共十一篇。这些论文或隐或显地凸现了京派的文艺观和文学史观。朱光潜认为编辑的作用犹如一座桥梁,“一个编辑者的地位是很卑微的,他只是作者与读者中间的一个媒介人”。不能因为自己手中有发稿权,就以为能够对作者颐指气使,对读者居高临下。当然,朱光潜同时指出,编辑固然要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和为作者服务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作为传播中的一个主体,他又有必要也有可能对传播施加相应的影响。读者需要是复杂的,有的科学健康,有的消极低级,正确的做法是:编辑“不能轻视读者,他不必逢迎读者,他却不妨由迁就读者而逐渐提高读者”。朱光潜不以编辑家名世,但他主编的《文学杂志》不仅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他的编辑思想是其报刊编辑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很多观点和做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至今仍闪耀着理性和科学的光芒,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很大的教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