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土资源遥感论文模板

2023-12-11 1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土资源遥感论文模板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由于地块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经营特点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化管理,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6.1.1 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历史沿革

国外土地分类至今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就出现了各种土地分类系统。国外土地分类多数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的依据,具体到各国又有差异。如,美国主要以土地功能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和德国以土地覆盖(是否开发用于建设用地)作为分类依据;俄罗斯、乌克兰和日本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印度则以土地覆盖情况(自然属性)作为划分地类的依据。

国内的土地分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土地分类依据与国外基本相同,也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采用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为分类依据,城镇地籍调查采用以土地用途为分类依据等。

为了满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国土资源部先后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1989),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2001)。《全国土地分类》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国家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国家标准等,为全国土地分类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6.1.2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原则

面向国土资源行业遥感数据的规模化、高效率应用,达到快速规模化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实现高精度、高效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迅速建立满足国家和省级土地资源业务管理需要的国家级、省级土地利用现势信息源需求,在研究分析前期实行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在项目区予以应用并得到预期良好效果。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是依据遥感影像的色彩、纹理等影像光谱特征、分布特征和地物光谱的可分性,结合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以及土地用途等因素,从满足基于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需要进行分类。

分类原则:

(1)具有可操作性。要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要简便易用、层次分明,要具有适宜遥感影像特点,通过遥感影像所反映色彩、纹理等影像光谱特征以及分布特征,在遥感影像上能够明显区分不同地类类型,适用于人机交互并基本满足计算机自动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2)具有统一性。要与国家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框架保持一致。

(3)具有兼容性。既能向上归并到国家土地分类标准体系中的某一类型,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 , 可实现不同分类标准之间的相同地类进行地类代码转换,与以往的以及现在适用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

(4)具有通用性。即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通用性,不同的作业者用不同季节的影像应该能达到精度范围内的同样效果。

为了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采用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快速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根据我省土地利用管理业务实际需要,建立更适合土地利用精确调查和我省遥感监测业务调整与扩展的基于遥感信息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1.3 严格管理土地需要快速、规模化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遥感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大,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如何监督新增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情况和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检查土地严格管理和土地调控措施的落实与效果,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规模化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成为当今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近几年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每年都要对耕地和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利用前、后时相遥感影像(DOM)进行比对,或利用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后时相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发现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通过外业核查、后处理和数据汇总,快速获取和宏观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6.1.4 原有土地利用分类不适宜快速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1984~2007 年间,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标准、《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标准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标准,采用以上分类标准对于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和动态遥感监测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分类过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分为 8 个一级地类,46 个二级地类,河南省根据地方实际在全国土地分类基础上又续分了 12 个三级地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分为 3 个一级地类,15 个二级地类,71 个三级地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分为 3 个一级地类,10 个二级地类、52 个三级地类。以上分类标准都具有类别繁多、过于细化的特点,无法满足国家和省快速提取和掌握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需求。

其次,部分地类在遥感影像上无法区分,如:耕地中水浇地与旱地,园地与林地,独立工矿与特殊用地等,影像纹理、色彩特征极为相近,难以区分。

再次,部分地类与遥感影像无法衔接,如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等信息,从遥感影像上无法直接获取。

6.1.5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特殊性

黄河滩地,是指在黄河大堤之间河床滚动所淤积而成的滩地。横穿河南省中北部的黄河属河南省的特有特征,即地上悬河、河床宽度大、非洪水期过水面积小、大堤内近 90% 的滩涂分别由黄河两岸农民在耕作。但是由于黄河河床经常变动等原因,黄河滩地的面积和方位不断发生变化,可种植面积也不稳定。许多滩地至今仍权属不明,经常引发滩地耕种纠纷。另外在黄河滩地种植农作物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种植的作物一旦遇到河水上涨被水淹没会造成收成大减甚至颗粒无收。

公路林带,在河南省辖区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铁路等主要交通用地两侧均栽种了宽度 30~50 m 不等的速生树种,在地类统计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按耕地计算,而林业部门则按照林地计算,为准确获取林带数据有必要单独统计,以解决在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的问题。

6.1.6 遥感影像上光谱信息,纹理、色彩等特征相近的土地类型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光谱信息丰富、色彩鲜艳,接近于自然地物的真实色彩。通过遥感影像所反映的纹理、颜色等影像特征和分布特征,大部分土地利用类型在影像上能够明显区分。但是按照全国土地分类,有些地类在影像上呈现相近或相同特征,对于室内判读难以分辨。

(1)水浇地与旱地(图 6-1、图 6-2)。

图 6-1 水浇地(113)

图 6-2 旱地(114)

(2)园地与林地(图 6-3、图 6-4)。

图 6-3 果园(121)

图 6-4 有林地(131)

(3)独立工矿与特殊用地(图 6-5、图 6-6)。

图 6-5 独立工矿(204)

图 6-6 特殊用地(206)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还要充分考虑未来遥感技术发展,适用于遥感自动化提取信息的需要,影像特征相近的土地利用类型无法利用自动分类技术进行区分。

求一篇历史楼兰论文

一篇利用空间遥感技术破解楼兰古城消亡之谜的论文最近在学术界引起关注。该论文认为两次地质滑坡堵住了古孔雀河,切断了供水源,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并最终消亡。 有关楼兰古城消失之谜的探索,最近因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何宇华、孙永军两位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作者在这篇发表于第二季度《国土资源遥感》杂志上的论文中称,他们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判读解译,找到了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中国论文联盟 楼兰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西北形胜之地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对此史书中没有留下只言片语。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并且宣称是“沙漠中庞贝城的再现”,世界为之震动。随之而来的是100多年关于楼兰消亡原因的论争,至今没有定论。 在今年6月15日出版的《国土资源遥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应用卫星遥感探索楼兰古城消亡之谜》的文章,该文作者何宇华、孙永军确信他们找到了古城消亡的答案。他们应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判读解译,发现楼兰古城上游存在堰塞湖和两处地质滑坡。又从环境地质学上研究与分析楼兰地区的供水源和古河道分布情况。基于这一发现他们认为,新疆楼兰古城最终消亡的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发生过两处滑坡崩塌(分别位于古城上游8.5公里和20公里处,前者规模较小,后者规模较大),堵住河水后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楼兰古城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长林说,该文通过遥感图像对区域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古滑坡是导致该地区古堰塞湖出现的主要原因。用遥感图像,特别是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分析,是考古包括古地理环境研究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该文的观点值得重视。该文提出了对楼兰古城消亡原因的新认识,说明遥感在考古研究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可是对此见解持有异议的专家也不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守春研究员认为,滑坡的观点不能成立,那里根本不会存在滑坡。 他们通过对卫星图象的解译得出结论,可能对实地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楼兰以北雅丹地形相对高差最多才20米;楼兰以西的雅丹地貌相对高差也就几米,20公里处的地形相对高差也不是很大。在这样的地方不可能产生滑坡。 塔里木河下游是平原地区,河流改道是很平常的;而且塔里木河每年都有洪水,就和黄河下游一样,洪水一来大平原上河流改道是很容易的,不一定因为滑坡才改道。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凡人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不能断定堰塞湖形成的时代。如果楼兰城是因为堰塞湖而废弃,那么必须和它的废弃时代相对应。不能确定时代就不能说明楼兰城是因为这个堰塞湖而废弃的。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李廷祺先生针对这一质疑,举出北魏法显《佛国记》中的一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李先生认为这段描写说明当时的罗布泊已经干涸,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其上游发生滑坡。 孟凡人则认为,北魏法显的《佛国记》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从楼兰经过的,这段描写适用于这条线路的任何地方,而且当时他是不是一定从罗布泊经过,现在有很多种意见。他根本没有点出罗布泊,也没有写到湖泊。出玉门关以后走罗布泊这条路线,代代几乎都有这种情况;而且后人好多都不从罗布泊走,出玉门关以后往西南就斜插下去了。 王长林也提出了建议。他说,文中只提出从图象中能看到滑坡,而没对产生滑坡的来源进行分析,且给出该滑坡是否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因此需对该滑坡做深入分析研究。如果滑坡真的存在,则该文确实对楼兰古城的消失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值得对此关注。 (科学时报) 中国论文联盟

利用SPOT-5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的探讨——以黑龙江省望奎县为例

王志 魏丽君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哈尔滨,150056)

摘要: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建设项目用地管理等提供准确、翔实、现势性的基础数据。本文具体结合黑龙江省望奎县数据库更新的实际情况,着重对利用SPOT-5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所采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加以阐述,对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更新;数字正射影像图;“3S”;望奎县;黑龙江省

遥感技术应用始于20 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50 多年的发展。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进步,遥感影像分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以速度快、时间短、成本低等许多优势,在国土资源调查方面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利用遥感技术快速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县级土地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的基础,由于近年来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在更新上落后于土地利用状况变化,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大大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应用遥感技术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已迫在眉睫,使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结合 GPS 和 GIS 技术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从而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现势性强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为此,本文以黑龙江省望奎县为例,采用 SPOT-5 2.5 m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将制作好的1∶1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与土地详查矢量数据叠加,通过矢量、栅格结合的方法,辅以专家知识、人机交互提取变化信息,将外业调查后的变化信息属性赋予矢量数据,然后重新建立拓扑关系,生成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1 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望奎县是黑龙江省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26°10′23″~126°59′00″,北纬46°32′07″~47°08′24″。东南以克音河、诺敏河、呼兰河三条界河与绥化市、兰西县相邻,西以通肯河为界,与青冈县相望,北与海伦市接壤。全县幅员面积2320km2,南北长约62km,东西宽约60km。

望奎县形状近似平行四边形,由于受小兴安岭余脉的影响,地势东高西低,东西坡降约在千分之一,南北坡降三千分之一左右。最高海拔250.9m,最低点海拔127.8m,绝对高差123.1m,平均海拔167m。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三个单元,东部和南部丘陵起伏漫川漫岗,中部过渡地带微有起伏,西部低洼平坦。

2 总体技术路线

利用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及时、真实、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因此,利用 SPOT-5 2.5 m 遥感影像来更新望奎县土地利用数据库,与日常采用的变更方法相比,在总体技术路线上,会有一些新的特点。

2.1 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的建立

总体上来说,项目区域特点不同,比如山区、丘陵、平原、沙漠等,在遥感影像上反映出的地类表征不同。而且,选择分辨率的高低与影像的时相等各方面,也会影响着遥感影像反映出的地类表征。因此,建立起一个适合本项目区域的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对于内业解译、提取变化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土地分类采样表也就是影像的解译标志,它是在影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它是识别地物属性的主要依据,包括形状、大小、图案、色调、纹理、阴影、位置、布局、分辨率等。在望奎县数据库更新项目选取法国 SOPT-5遥感影像,通过野外调查确定和地物间的对应关系,借助有关辅助信息(规划图、地形图等有关资料等),对各类型在影像图上反映的特征做出描述,建立起一套有代表性的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大大方便了内业解译与变化信息提取工作。图1为采样表的一部分。

图1 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

2.2 “3S” 集成技术在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综合应用

“3 S”集成技术是指 RS (Remote Sensing)、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在平行发展的进程中,逐渐综合应用的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技术系统,是一个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的空间技术应用体系,并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

一方面,GPS 测量在 SOPT -5 遥感影像制作(几何校正配准)中的应用,在SOPT-5 遥感影像上选取明显地物点,通过外业 GPS 高精度测量来进行影像图的几何纠正,制作 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另一方面在 GIS 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更新,包括数据矢量化编辑、叠加、拓扑关系的建立。在望奎县土地利用更新过程中,使用的是国产 GIS 软件,即武汉中地公司开发的 MAPGIS6.5 软件来进行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工作。

2.3 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相结合,多种信息提取方法并用

矢量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栅格数据主要包括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扫描纠正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对比分析,进行矢量化更新,提取变化信息。信息提取方法包括人工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提取、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本次更新中主要采用的是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

2.4 遥感数据与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相结合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行政勘界、建设用地批次用地成果、土地整理、复垦成果以及日常变更数据辅助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与变化情况,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缩短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时间。而且,保证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准确性。

2.5 内业判读,外业核查的路线

遥感对地观测仅仅反映了地物的光谱特性,即土地覆盖的表征,而土地利用图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的状况,土地覆盖的变化并非完全代表土地利用的变化。此外,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提取出来的变化属性信息需要外业调查,如零星地物、线状地物的宽度以及权属等。因此,需要内、外业相结合确定土地利用类型,这样可以保证本次更新的彻底性,做到不重不漏,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全面更新。

3 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①SPOT-5 2.5 m遥感影像处理过程,包括制作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②内业处理过程,包括变化信息提取、外业前图件制作;③外业调查过程,包括核实变化信息、调查零星地物及线状地物宽度、权属界线等;④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入库过程。工作流程图见图2。

3.1 制作 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Remote Sensing Digital Orthophoto Map,简称RSDOM),是利用卫星遥感获取的具有一定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及多光谱影像,经几何纠正及相应的图像处理后生成的影像数据集,它同时具有地图的几何特性和影像特征。本次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的是法国 SPOT-5 2.5 m 全色影像与10 m 多光谱数据卫星数据,其数据分辨率完全满足数据库更新的要求。景宽为60km2×60km2,含云量为零,以整景为单元,利用卫星影像处理软件 ERDAS,将2.5m 全色影像与10m 多光谱数据融合。由于望奎县地势较为平坦,故采用加权乘法的融合方法,其优点是能较好地保留高分辨率图像的纹理信息及多光谱图像的彩色信息,制作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再利用图像处理软件 photomapper制作1∶1 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处理技术流程见图3。

3.2 内业处理

利用国产 GIS 软件 MAPGIS6.5,建立工程数据,通过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对比,人机交互式进行数据库更新。在内业中无法判定的信息,特殊标记出来,在制作外业图件时同时打印出来,以便通过外业调查来核实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图2 数据库更新工作流程图

矢量化更新采集包括:①图形数据的更新采集,采用分层方式进行,分层按《建库标准》要求,主要包括等高线、水系、道路、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其他带有宽度的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文字注记等,同时根据建库软件的需要,对各主要层次进行细分,以达到不同图形要素可以明显区分,在建库时分别采用;②属性数据的更新采集,严格以外业提供的表格地类属性为准,大部分属性通过分类编码、图层、实体定义加以区分和自动转换,再通过几何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其权属;③图幅数据的接边工作,接边按照规范所规定的原则将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形对象不同部分拼接成完整对象,接边处理包括图形接边和属性接边,属性接边就是确保相邻图幅接边要素其属性的一致性。

3.3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是获取土地现状信息的关键和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细致的外业调查工作,即使是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也无法准确地判读。另外,项目涉及的合乡合村权属界线的调查工作,也必须实地调查。外业调查包括行政界线调查、权属界线调查、零星地物调查、线状地物宽度调查、地类调查、调查居民点、用地单位和河流等名称调查等。依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及相关技术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三级分类标准,将所有外业调查信息记录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上。

图3 影像处理技术流程图

3.4 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

本次更新所采用的数据库软件是爱地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因此,首先修改数据字典,然后修改分幅索引图数据和行政区索引图数据,最后将准确的入库所需要的文件包括零星地物点文件、线状地物线文件、地类图斑面文件以及图廓整饰注记点文件进行入库,然后进行全县面积的统计汇总、标准格式的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输出以及各种土地汇总表格的打印。

4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项目采用 SPOT-5 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发挥了遥感影像获取数据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的特点,既缩短调查时间,又保证调查精度、节省调查费用。但在本次更新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4.1 影像处理与精度评定

在 SPOT-5 遥感影像处理方面,影像质量应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本次项目在影像处理方面虽然满足了工作要求,但在影像质量上还要有所提高,从长远来看,如果选用数据源为美国的快鸟,那么它的分辨率为0.61m,与 SPOT-5 2.5m相比分辨率高出了4 倍多,这对影像处理质量方面要求更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变化信息的提取,而且还影响着目视解译的准确性。所以应该积累经验,加强在影像处理质量上的提高。

精度评定是对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质量的一个评定标准。精度评定采用外业特征控制点实测坐标与其影像同名点图像坐标的较差作为评定参考,可以借助 GPS 在影像上同名地物点上实地测量坐标,与图像坐标进行较差分析,这是利用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符合国家标准,才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进行更新工作。

4.2 矢量化线状地物的偏移处理与屏幕矢量采集处理问题

通过矢量、栅格数据结合的方法,将土地利用数据库与1∶1 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套合更新,出现矢量线状地物与同名影像上线状地物偏移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更新技术方案要求,在数据库文件与影像套合时,当矢量线条与影像上的同名线状地物偏差大于图上1 mm (相当于 SPOT-5 2.5 m 影像的4个像素)时视为偏移,对偏移的线状地物应进行纠正,如果偏移的线状地物不发生宽度、地类码的变更,可采用线工具中平移、复制等进行纠正处理;如果属性改变,将通过外业调查核实变化信息。

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像进行屏幕矢量线状地物偏移处理。与此同时,又涉及到一个屏幕放大倍数的问题,如果在屏幕采集时放大倍数过大,将会出现影像的失真,看不清线状地物的边缘轮廓,影响线状地物的偏移处理位置;但屏幕采集时放大倍数过小,又会出现线状地物偏移处理不完全,过于粗糙,套合不准确。在项目进行时经过多次实验,一致认为参照遥感影像矢量化放大倍数标准为 0.9 倍为宜。这样,既保证了影像的边缘清晰、不失真效果,又保证了线状地物偏移处理的完全性。

4.3 数据库更新的工作量较大

与传统更新方法相比,利用 SPOT-5 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优势非常的明显。但是由于涉及前期的准备和外业调查工作量依然很大,在前期提取变化信息时,主要还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而且,土地利用数据库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详查成果,所以提取变化信息数量较大。本次更新项目提取的变化地块近两万块,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外业将提取的变化信息一一核实,并且每一个变化信息都要记录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上。这个工作量也较大,而且有不可避免的人为误差存在。所以,在利用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同时,应该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减少外业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4 完善数据质量检查机制,数据库更新进一步规范

数据质量检查贯穿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项目的始终,是数据库建设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量占整个建库工作的60%以上,数据质量检查是保障数据库质量的重要工具。质量检查包括计算机逻辑检查和人工检查,主要是针对数据结构和精度进行检查。本次项目中成立三级质量检查机制,有小组自检、一级检查和二级检查,为项目的质量保驾护航。

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完全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以及省级出台的有关规范。但是,在项目进行当中,有些比较细致的工作仍无章可循。所以,在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标准和要求,以便达到数据的共享。

4.5 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更新调查队伍

在项目进行的前期,需要对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队伍进行强化培训。因为,更新调查质量好坏决定着更新项目的成败;而且,土地更新调查涉及到土地管理、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调查人员必须具备上述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才能保证土地更新调查的质量。

采用 SOPT-5 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与传统方法相比,省时快速、减少人力、节约资金、数据准确,保证了更新调查成果质量,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建设用地审批等提供了准确、翔实的数据。而且,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会推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自动化和土地资源信息化,大大提高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更新问题。

参考文献

陈建平.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浙江省第二测绘院,2005

周飞.广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作业流程及存在问题初探.广西测绘,2005 (2)

刘凤仙,张玮,陈应辉.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的方法探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任凌.应用“3S”集成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河南省安阳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2005

土地利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学习资料.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2005 (9)

王力,尹君等.基于 RS 和 GIS 的土地利用变更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 (2)

赵爱华,杨凤海等.“3S”技术在土地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4 (3)

刘顺喜.土地资源调查.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