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考古学报期刊论文格式

2023-12-08 17: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考古学报期刊论文格式

考古小论文的格式:
论文名称:论文名称亦即研究课题名称。它必须能反映你的研究的主要情况,切忌名不符实或戴“大帽子”。在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表现出较好的文学性,简短明确而有吸引力。

摘要:论文必须要写摘要。摘要的作用是让阅读者先简要了解一下研究的主要情况,看看有无必要看全文。所以摘要写得不好,别人就不会看全文。好的摘要能简明清楚地表述你的研究的创新点和成果,一般字数在300字左右,它是整个研究的高度浓缩,需要有相当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能反映研究主要信息归类的几个词语,主要为文献分类编排提供信息。 课题由来:简要表述研究课题最初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是如何引发的,反映这一课题确立的一些背景情况。这一要素能自然地引出了你的后续部分,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创新研究的真实性。

正文部分:
一、 研究目的:写明开展这一研究的具体目的意义。目的必须相当明确具体,二、三行字的表达就够了。有较多的小论文把研究目的写得很空、很模糊、很长,这是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这部分要讲清研究用的是什么科学方法?用到了哪些器材,一些特殊的器材还要说明来处。研究过程的表述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要详细而有条理地进行阐述,要具体到别人照阐述重复做一遍也能得到研究结果。这一要素有很多小论文写得很短,甚至空缺,这样的小论文就不可能有说服力,连真实性都成问题。
三、 研究结果:这部分表述的是研究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的整理情况,应该用图表结合文字说明来表达。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是对原始数据的整理结果,而不是原始数据的简单罗列。文字说明是对图表中数据进行简要而有重点的阐述或概括。
四、 结论和分析: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研究成果即结论,二是对这个结论的简要推论。有较多的论文用研究结果代替结论和分析,这样的论文是不完整的,缺失了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五、 收获与体会:这是青少年科学小论文参加创新成果竞赛特有的一个要素,同样不可或缺。这里主要表达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在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和其它方面所取得的提高和感想,在这一部分,还不要忘了对完成这一课题研究及其论文撰写指导帮助的老师或其它人员的感谢。
六、 参考文献:罗列所参考的书籍、杂志等文献的名称、出版年份、作者姓名以及重点参阅过网站的名称、网址等主要信息。一则表达对作者的尊重,二也反映了你的研究的起点。
以上十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

科学类论文用词造句要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尽量要用科学俗语,并且客观地表达,切忌感情化、情绪化用语。文章总的篇幅,一般控制在2千到3千字左右为合适。另外,多看看一些优秀的青少年科学小论文对提高撰写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考古学报的投稿须知

1.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1.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1.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1.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1.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1.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mla格式是什么

朋友写英文论文时,需要用MLA格式写作。MLA格式有什么要求?特地找到关于MLA格式的规定,希望对朋友有帮助。

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在一般书写英语论文时应当使用MLA格式来保证学术著作的完整。

一、MLA简明论文格式(以下word格式可参用附加档已设定完成,套用即可)

1. 内容分封面、正文、注释。

2. 规格:A4纸,计算机打字,横打,上下左右空4.5cm,标题与内文字距离0.5cm;字大小:照相打字15- 16级(Windows 文书软件10- 11pt),内文字请用细明或新细明体,标准行距(Windows 文书软件0.6- 0.7cm),25pp以内。

3. 横式(由左至右)写作。

4. 关键詷4-6个。

5. 提要300-500字。

6. 请用新式标点符号。「」用于平常引号,《 》用于书名,〈 〉用于论文及篇名。古籍之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可省略篇名符号,如《史记‧刺客列传》。

7. 中文正文用细明体,注脚用楷书。

8. 英文正文用Times New Roman; 章节用Arial。

9. 英文书名用Italic; 论文名用“ ”。

10. 独立引文每行低三格(楷书)。

11. 注释号码请用阿拉伯字数码之上标字(右上方),如9、25。

12. 标题编码层次:一、 (一) 1. (1)

13. 征引书目编写方式:

(1)中日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笔划排列

A.专书

B.期刊论文

C.博、硕士论文

(2)西文部分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A.专书

B.期刊论文

C.博、硕士论文

14. 不可使用“同上”、“同前引书”、“同前书”、“同前揭书”、“同注几引书”等。

15. 引用专书或论文,请依序注明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项。

A.中日文专书:作者—书名—出版地点—出版公司—出版年分。

注文: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38-45。

再引: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38-45。

书目: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B.中日文论文:作者—篇名—期刊卷期—出版项—年月—页码。

注文:

彭明辉,〈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新史学》,6. 4(台北,1995. 12): 45-87。

再引:

彭明辉,〈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新史学》,6. 4: 45-53。

书目:

彭明辉,〈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新史学》,6. 4 (台北,1995. 12): 45-87。

C.西文专书:作者—书名—出版地点—出版公司—出版年分。例:

注文: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102-103.

再引: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102-103.

书目: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D.西文论文:作者—篇名—期刊卷期—出版项—年月—页码。例:

注文:

Hoyt Tillman,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New York, July, 1992): 455-474.

再引:

Hoyt Tillman,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455- 474.

书目:

Tillman, Hoyt.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New York, July, 1992): 455-474.

附注及引用文献 第一类型 历史

引用一本书

一位作者/两位作者/三位作者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香港:南国出版社,1954),11。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香港:南国出版社,1954。

4.戴国辉、叶芸芸,《爱憎228—神话与史实》(台北:远流出版社,1992),11-20。

戴国辉、叶芸芸,《爱憎228—神话与史实》,台北:远流出版社,1992。

5.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6. David Lowenthal,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3-25.

Lowenthal, David.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James Fentress & Chris Wickham, Social Mem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24-26.

Fentress, James & Chris Wickham. Social Mem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多于三位作者/编者

8.周大城等,《台湾自然地理》(台北:立人出版社,1994),21-40。

周大城等,《台湾自然地理》,台北:立人出版社,1994。

9. Elizabeth Tonkin et al, History and Ethnicity (London: Routledge, 1989), 30-40.

Tonkin, Elizabeth et al. History and Ethnicity. London: Routledge, 1989.

作者为一机构/多机构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二二八事件专号》,3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11-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二二八事件专号》,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2.吉林省文物工作队、榆树县博物馆,《吉林榆树县老河深鲜卑墓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1-20。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榆树县博物馆,《吉林榆树县老河深鲜卑墓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作者为编者

3.赵松侨编,《中国自然地理》(台北:地图出版社,1984),21-30。

赵松侨编,《中国自然地理》,台北:地图出版社,1984。

4. 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1-15.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被翻译著作

5.韦伯(Max Weber),《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131-32。

韦伯(Max Weber),《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

6.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01-22.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多作者丛书中的一本

3.黄清连,《黑金与黄金:基隆河上游地区矿业的发展与聚落的变迁》,「北县乡土与社会大系」之一(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21-25。

黄清连,《黑金与黄金:基隆河上游地区矿业的发展与聚落的变迁》,「北县乡土与社会大系」之一,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

单一作者丛书中的一本

4.王国维,《观堂别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第九册(无出版处,1927),23-25。

王国维,《观堂别集》,《海宁王忠悫公遗书》,第九册,无出版处,1927。

不同的版本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重印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23-25。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重印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

7.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v. edition (London: Verso Press, 1991), 121-25.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v. edition. London: Verso Press, 1991.

老书重印

5.刘师培,《中国民族志》(台北:中国民族学会,1962),25-28。

刘师培,《中国民族志》,台北:中国民族学会,1962(1934)。

6.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40; rep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9.

Lattimore, Owen.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40. Rep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转引自其它的书

5.拉克伯里,《支那太古文明公元论》(Western Origin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1894)。转引自蒋智由,《中国人种考》(上海:华通书局,1929),26-33。

拉克伯里,《支那太古文明公元论》(Western Origin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1894)。转引自蒋智由,《中国人种考》,上海:华通书局,1929。

6. Thomas Torrance, China’s First Missionaires (London, 1937), 21; queted in David Crockett Graham, The Customs and Religion of the Ch’iang, 96-101 (City of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e, 1958), 25-27.

Torrance, Thomas. China’s First Missionaires. London, 1937. Queted in David Crockett Graham. The Customs and Religion of the Ch’iang, 96-101. City of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e, 1958.

论文与文章

期刊中论文

1 张永年,〈关于湖熟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 1 (1962):3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49-53。

3 曾昭谲、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 4 (1959):47-50。

4 镇江市博物馆、丹徒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阳出土的西周青铜 器〉,《文物》 8(1980):3-6。

已出版会议论文

王明珂,〈汉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意象与民族政策〉,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蒙藏委员会编,《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5),23-25。

未出版会议论文

多作者论文集中论文

3. David Middleton and Derek Edwards, “Introduction,” in Collective Remembering, ed. by David Middleton and Derek Edwards (Londe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1-22.

Middleton, David and Derek Edwards. Introduction. In Collective Remembering, ed. by David Middleton and Derek Edwards. Londe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单一作者论文集中论文

多作者论文集中论文

5.许倬云,〈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上古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两周篇之一.史实与演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9-10。

许倬云,〈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上古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两周篇之一.史实与演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期刊中的书评

学位论文

5. Ming-ke Wang,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106.

Wang, Ming-ke.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报纸文章

转引自他处的论文

5.张筱衡,〈散盘考释〉,《人文杂志》2-4(1958);转引自,刘启益,〈西周大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考古与文物》 2 (1982),43-44。

张筱衡,〈散盘考释〉,《人文杂志》2-4(1958);转引自,刘启益,〈西周大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43-44。

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的标准格式模板要包含题目、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或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注释、附录这八个部分的内容。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论文摘要应当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及结论,尽可能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关键词需要反映论文主旨。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和每一部分的标题,要将相应的页码标注清楚。引言或序言应该包括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需要内容详实,论证有据。结论要求明确完整,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注释要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