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铁道学报投稿小木虫

2023-12-06 07: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铁道学报投稿小木虫

我看过一篇文章,觉得不错,给楼主分享一下。虽然不是机械专业的,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凡是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适用。接下来都是是复制粘贴的内容。

勤奋、自强、求是、创新 ——座右铭
一、做好入学前期准备,多与导师交流沟通,争取选择一个有创新点的研究方向。
有创新点的研究方向是后期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自己的研究方向要与导师进行充分沟通,争取获得导师的全力支持。要敢于向导师表达自己的研究想法,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不过,我们刚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时候,一般对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都很盲目,没有整体认识。因此,在与导师进行沟通前要做精心的准备,最好能够像国外大学那样提交一份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
这时候,我建议大家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快速入门:
① 认真阅读导师或实验室师兄师姐以前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如果能拿到师兄师姐的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进行认真研读,则对自己快速熟悉实验室及导师的研究内容很有帮助。从这些方向入手,提炼出自己的研究想法,很容易获得导师的支持。
② 较为深入地阅读本科学的学术文献。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深入阅读比较困难,不过贵在坚持。我个人觉得阅读的时候不要贪多,每天能够认真阅读1~2篇就足够了,关键是要勤于思考,找出该文献的核心思路以及能够进一步深入提高的可能点。这样有助于自己对本学科目前的研究热点及遇到的困难形成一个初步概念。这样与导师商量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胸中有数,较容易得到导师的认可和支持。
二、积极参与导师相关课题,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自己处理复杂技术和事务的综合能力。
建议积极参与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可能部分学科导师所承担的课题较少,则可以自己申请学校的创新选题和创新计划资助。个人觉得完整地参与一项课题对培养锻炼自己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许多技术和事务上的问题。通过不断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对促进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素质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参与课题的时候,要学会团结课题组成员,当遇到意外的矛盾和冲突时,也要尽量克服自己,要有全局观念。此外,导师所交办的任务,不管是技术或是事务上 的,建议都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导师考察你综合素质的绝好机会。
三、多思考,多动手,争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要顺利答辩毕业,学校都要求其发表一定水平和数量的学术论文。经过自己的总结和向其他前辈请教,我觉得在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可以注意下面几点:
① 刊物级别:如果你即将投稿论文的思路与近三年前相关文献相似,那么除非你的结果规律优于那篇文献,或是你研究完成的较为全面到位,否则通常只能发表在低一个级别的刊物上。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从事优化算法研究的,你的文章是单种算法建模仿真,那么除非该单种算法以前没有在该领域运用过,或是运用的功能不够全面,而你的研究结果非常好,否则你很难投中相当级别的刊物。而如果你的模型是几种算法混合集成建立的,同时具备几种算法的优点(如计算复杂程度、模型精度等),那么你的文章只要撰写得当,肯定能发表在高于相对级别的刊物上。
② 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可以大胆将其他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是方法引入到你所研究的领域,同时将自己本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尝试解决其相关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
③ 引用高级别论文的重要研究结果:多到国外知名数据库上面去下载文献。从国外研究学者的文献中寻求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往能够获得一些不错的研究结果。不过,要注意不能直接抄袭人家的成果,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如果你觉得人家的方法有用,那么可在参考文献中加以引用,在引言中加以说明。
④ 多听导师的意见:发表论文的时候,多与自己的导师交流。你的导师毕竟在这个学科从事研究的时间和深入程度远优于你,他的专业建议对你的文章非常有用。不过,由于导师时间较忙,建议将较为成熟的稿子给他看,不要浪费导师的宝贵时间。
四、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
如果精力允许,建议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活动。我觉得不管该竞赛是哪个级别的,是否能够获奖都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认真准备一次竞赛活动,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次很好的疏理。
此外,可以有选择性性地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虽然部分会议纯粹是为了挣钱,不过仍然有许多会议还是起到很好的学术交流。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每年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所举办的一些会议水平还是很高的。不仅有大量的学科重量级专家出席做主题报告,同时有许多跟你研究相似的杰出学者出席,给你提高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最后以我自己为例,具体说明上述几条心得的感受。我自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我就与导师多次商讨,并从导师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载运工具智能测控研究方向入手,结合大量阅读学术文章的收获,提出选择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沿线风速智能预测优化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
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该方向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在《中国铁道科学》、《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上系统发表了国内首次提出的基于列车运行安全的大风预测优化模型,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将该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引入到我国风电场规划领域,对风电场风速评估和规划也起到了作用,成果发表在我国电力电子学科的权威刊物《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得到了编委会的大力肯定,并受邀成为该编辑部另一个刊物《电网技术》的审稿人。
此外,我积极地参与了导师的相关课题,非常感谢自己的博士导师所提供的宝贵机会。2006年,我随导师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项目,承担了课题中预测模型研究、系统软件编制、无线通讯系统设计等工作,至今为止已经十多次到达条件异常恶劣的世界海拔最高点(唐古拉山无人车站)从事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支持下,多次参与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并参与了几次相关技术的评审会,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学术眼界。
以上就是我近年来来的一些心得,请广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指正。成绩属于过去,我一定会抓紧年轻人学习工作的黄金时期,脚踏实地,刻苦努力,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非常规的科研工作,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直比较关注小木虫“科研经验”板块,今天也分享一下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
以前的课题是和计算相关,整天呆在计算前,时间不知不觉中从网络中溜走,尽管本人从不打游戏,但是每天网上无目的的浏览确实耗费了不少时间。
回想一下自己大致的时间安排:
1. 早上7:45起床,洗漱收拾,8:00就赶往学校,路上买点早点,8:15左右就到了实验室,算是早的,然后就开始边吃早餐,边上网,有时候一不留神就到了10点多,万一再有电别的事情,打个电话,或者找个人,就到了11:30吃饭的时间,午饭后,就是午睡。下午2:00到实验室,午睡刚过,还昏昏沉沉,效率不高。晚上尽管每天也要呆到10点多,但是好象收获不大。
时间一天一天就这样度过,最后勉强毕业了事。
前年开始,换了科研环境,也换了课题,改成实验为主,给自己指定了一个计划,现在看来真的很有用。两年来已经发了N篇paper,还有N篇整理中。目前我的非常规方式:
1. 非常规工作 我不会遵守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根据实验情况,有时候我可能会在实验室呆20多个小时,有时候也可能不去。所以有时候10点,有时候12点才到学校。当然回的也晚。我一般会睡到自然醒,这样也就省去了午休的时间。一开始,导师并不赞同我的做法,但是最近一年他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毕竟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很好的结果。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不好,也不能成为以后科研的方式,但是对于硕士、博士来说确实一种比较有效的科研方式。
2.  充分利用周末 以前周末很少工作,在实验室也是干些与科研无关的事。现在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因为周末的时候大多数公用的设备都闲着,你可以放心的利用,有时候一个周末出的数据可以抵上一周的结果。所以周一的时候我一般比较轻松的整理结果,周二就要想办法找导师讨论。
3. 最大限度的离开电脑 每天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不是开电脑,而是开实验设备(因为实验仪器大多要预热1个小时),在这期间,可以上网收收信件,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由于已经开了仪器,就会迫使你离开电脑。所以基本上只要去实验室就要有数据。
4. 计划好每一天 每天离开实验室的时候会给自己留一个小条,提醒自己第二天一天的任务是什么,免得到实验室再想,有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想想,思路会更清晰。每天晚上回去之前最好把实验数据处理好再走,这样也好调整第二天的实验。
5. 经常和导师讨论 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随时把结果和问题整理好,只要碰到导师来实验室视察或者貌似有空的时候一定想办法讨论。一年来都形成了习惯,只要导师来实验转悠,我一定在5分钟内就可以把结果和问题以图标的清晰方式呈现给导师,效果颇佳。和导师讨论问题千万不能只说,其实一个结果或者问题解释半天,还不如用个图和数据效果好。以前总是怕见导师,怕和导师讨论,现在总是盼导师,呵呵已经变被动为主动。
6. 抓紧写文章 感觉数据积攒了一定程度,赶紧准备文章,我个人的经验是等把文章写了一个初稿后,再找导师说写文章的事,讨论之后的几天内,自己修改后的文章估计就可以呈现给导师了(效率多高,呵呵)。把文章给导师后,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有反馈意见,在这期间,一定要制定下一篇文章的计划,我一般是在上一篇文章来回修改投出去之前,第二篇文章已经成型了,这样导师基本上也把第一篇文章放行了,否则还要拖很久。
7. 多开会,多交流 想办法去开会,其实只要你的成果好,人也好,实验室条件不是特别差的话,导师都会考虑的。当然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你没有成果,估计导师也不会让你去。所以没事时我总会寻找一些会议的信息,然后自己估计一下费用,能剩的费用尽量剩,住的差点,交通工具慢点没关系,把费用将到最低,然后去说服导师,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的。通过几次的会议,收获颇多,既锻炼自己,又学到知识。记得有两次会议后,根据会议报告别人的提问,回来后对实验进行新的评价或者补充就又发了文章。
链接:

土木工程读研期间发论文和考证哪个好

1 引言1引言本人小硕毕业于一个很小的学校,专业性很强,学术性不好;所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陈旧的老学科(一位老教授的话,我觉得有道理),实践性很强、创新性很弱,发论文主要以中文为主,硕士毕业能发一篇中文核心就算不错了,能发一篇EI就算比较牛气的了。本人读研期间,大多时间是在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并没有花太多时间用于科研和论文,但后来自己觉得还是很喜欢搞科研,所以就认真回味了自己这几年的学习过程,将其写下来传给刚读研的师弟们,希望他们不要走我的弯路。期间恰好看到“古可ぷ”版主发起了这次征文活动,就适当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此贴。当然,本人的知识和阅历还是非常的有限,在知识的海洋中显得微不足道,在众多业内人士面前必定是班门弄斧,但还是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2 抗震入门书籍介绍2.1 力学基础所谓的力学基础主要是指结构动力学,但以前学的静力学也是必须的,这里只说动力学。研究生第二学期应该有这门课,是XX老师主讲的,个人认为讲的很不错,王老师虽然不怎么搞学术,但还是很有学问的;用的教材是克拉夫的《结构动力学》,这本书动力学中名望最高一本,算得上经典。但从地震工程的角度说,另有一本则更为经典,那就是乔普拉(chopra)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这本书写的非常详细,假如能把其吃一边,必定受益匪浅。国内的动力学教材大都不伦不类,我比较推荐刘晶波、杜修力主编的那本,那本书基本是目前国内动力界最牛的人合编的,写很好,容易理解且深度适宜,当然前面两章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有些难理解,这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来看,比如王光远院士的早期作品,好像叫结构动力学基础。抗震基础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地震,讲地震最好的书我还没有发现,我自己搞的也是稀里糊涂,最近这方面正在充电。不得不提的两本书是: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内容总体比较全,但不详细,初学者不见得能理解),周锡元等--《抗震工程学》(比较容易理解,建议看)。另外一本很经典的书是Wilson--《Three-Dimen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Structures》(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强调地震工程学的物理),这本书是SAP2000的创始人写的,非常经典,但我还掌握其精髓。关于这本书,大家可以看看我转的这个帖子,里面写的很好,。2.2 桥梁抗震基础(1)入门:假如你没有一点抗震基础,入门书我还是比较推荐叶爱君老师的《桥梁抗震》,假如你本科阶段学过抗震可以直接看范立础--《桥梁抗震》。另外,谢旭老师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是本很好的书,谢老师是留日学者,非常严谨,这本书写的也是非常完善,全书基本能搞定的话,就可以进入抗震课题了。(2)深入:从扩招知识面的角度可以看一下几本书。范立础--《桥梁抗震理论与应用丛书》(每一本都很不错,目前基本已经绝版,我把电子版放到公共邮箱了);普瑞斯特里--《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国外最经典的桥梁抗震教材,原版忒贵,可下电子版,中文有袁万城老师翻译本,翻译的还是很不错的);王克海--《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老师也很严谨,这本书写的很全面,可以作为抗震科普性的书籍);柳春光--《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性能分析》(对抗震性能评估的内容居多,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但还没顾上看,就暂不做评价)。3 进一步学习资料3.1 强地震动作用了解地震动的基本特性是抗震的基础,这方面的书籍我暂时没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好的,胡聿贤的《地震工程学》还可以,但写的很泛。假如要研究近断层地震的话,建议直接看外文文献,somerville、abrahamson等人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才是最经典的,当然刚开始看可能因为不熟悉地震知识而有点费劲,国内刘启方、王海云、谢礼立等人翻译过相关的文章。3.2 延性延性方面的资料不少,国内最经典的肯定是范立础、卓卫东--《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另外还可以看谢旭--《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和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国外的话,鲍雷等写的《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and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s》非常经典,有中文版,但翻译的极其次,还可以参考孙克俭的《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的延性及延性设计》。3.3 减隔震减隔震技术无非是通过采用一些减隔震装置来实现的,比如减隔震支座、阻尼器等,所以要想做好减隔震首先得了解减隔震装置的性能,然后才是设计方法、试验等。国内桥梁减隔震设计还远远不完善,08细则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城市桥梁抗震规范稍微完善了一点,比较完善了单阵型的分析方法。对于减隔震的学习,我觉得这么比较容易融会贯通。(1)减隔震装置的性能:推荐的书范立础、王志强--《桥梁减隔震设计》:这本书还算很不错,基本把当时国外的减隔震技术总结出来了,通过该书了解整个基本思路;不得不说的是,由于这本书已经出了10年了,里面的部分设计方法、国外规范的介绍等已经严重out了,所以必须得与时俱进。谢礼立翻译的《工程隔震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Seismic Isolation),周福霖的《工程结构减震控制》,这两位院士的书也很不错。日本建筑学会--《隔震结构设计》:相对不错的一本书,认真读了也许能收到启发,就是贵了点,不过咱们也有电子版。阻尼器方面,有一本刚出的新书,是陈永祁老先生写的《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陈老师在阻尼器方面的造诣绝对是国内顶级,曾师从大师宋祖德,也得到过著名的减隔震大手Michael C. Constantinou(康斯坦丁诺)教授的指导;陈老师也很严谨,在钢结构论坛、科学网等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陈老师的这本书也比较贵,我暂时还没买到,回头去拜访他的时候顺便要一本,哈哈。。。(2)规范了解了隔震装置之后,就该掌握设计方法,我建议直接参考国外的规范,首先推荐的是AASHTO的《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其次是日本的《Manual for Menshin Design of Highway Bridges》与《道桥示方书-耐震篇》中的隔震部分,再次是欧洲设计规范:Eurocode 8 -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Part 2: Bridges。(3)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就得看国外研究机构的报告和文献,比如Michael C. Constantinou他们就出了很多权威的报告,主要的基本我都有,大家若需要可以找我要。3.4 基于性能:最经典的可以参照ATC40和FEMA等报告,到处都能找到电子版。《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是奠基之作,你可以只看其中的桥梁部分。假如需要研究隔震桥梁的基于性能设计的话,有一本书是绝对的佳作,就是Calvi教授(国际抗震大牛)等人写的《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isolated bridges》,这本书国内不好买,我便抱着侥幸行李联系calvi教授,没想到他非常友好地把该书从意大利寄给我了,这种学术精神真的让人特别感动,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找我复印。国内的书中,谢礼立--《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与设计地震动》,以及有一本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可以参考。3.5 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美国的联邦公路委员会(FHWA)总结出版了“公路结构物抗震加同改造手册”比较权威,国内学者王克海老师都翻译成中文了--《公路结构物抗震加同改造手册 上 第1部分 桥梁》,英文原版的电子书也可以找到。3.6 抗震试验关于抗震试验的书不太多,个人感觉邱法维的《结构抗震实验方法》和周锡元等--《抗震工程学》不错。另外,国内学者肖岩在伯克利时完成过一个研究报告,可以在PEER官网下载。4 抗震软件4.1 抗震软件综述做桥梁抗震比较好的软件很多,但各个方面兼顾的软件不算多,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做一简单介绍,按推荐顺序排列,不见得说的在理。OpenSees:最大的好处是开源、单元和材料库很全,难得的好软件,在国内非常风靡。SAP2000:杆系单元分析很好,其中的link单元是其最强大的地方,在国内应用一般(与其广告效果有关),但做美国应该很广泛。国内同济的桥梁抗震组好多人都用。ABAQUS:我没用过,但看到好多人在用,做FRP加固等,听说该软件的非线性功能非常强大。UC-win FRAME(3D):这个软件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它是日本学者根据日本的抗震规范编制的,大家都知道日本在抗震方面很先进,所以这个软件也是非常好;由于初入中国市场,所以国内人用的很少,目前在北京也有办事处,用兴趣的同学可以申请试用版的,他们服务很热情,我就要了一份。ANSYS:是个功能很强大的通用软件,但非线性分析并不好,国外很少用该软件做抗震(从文献的角度)。地震动处理软件:SeismoSignal(免费的,可以用非商业邮箱申请序列号);地震波下载:(1) (新版: )(2) 。4.2 如何掌握土木的问题归根揭底都是力学问题,所以我一直认为软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只是力学和专业知识不足才是最根本的。第一,软件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擅长于某个方面和不擅长于某个方面之分;假如你觉得ANSYS比MIDAS高级的人,那我让你用ANSYS模拟个考虑徐变的施工阶段分析,你能算对吗?第二,学软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练习,遇到问题看帮助文件,实在解决不了问人、上论坛。第三,将你所研究的对象转化为合理的力学模型,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以前用SAP2000比较多,对其了解的比较多一点,故这里简单推荐几本相关的书:李森#--《Sap2000入门与工程上之应用》(台湾书籍,很不错,老师那里有复印本);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彭俊生--《结构动力学,抗震计算与sap2000应用》、《结构概念分析与SAP2000应用》。SAP2000使用过程中,我总结的一些东西,对你们可能有用:Sap2000中地震波输入总结: ;sap2000中的单位: ;Sap2000 V14非线性时程功能考证: (每个软件在使用时都要验证其可靠性)。推荐OpenSees的学习交流论坛:(1)官方论坛:http://opensees.berkeley.edu/community/index.php(2)厦门大学古泉老师的主页:http://archt.xmu.edu.cn/opensees/opensees.html(3)陈学伟博士的主页: 群:61667191、96728987、167918254、108677474、1892760295 如何发小论文5.1 如何掌握国内外动态(1)看文献:从其他老师和我自己体会感觉国外做的东西要比国内超前10年,所以跟进国际脚步才就意味着不被OUT;一篇好的学位论文应该从其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就能看出来(瞎胡乱抄的除外),举两个例子,一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孙治国,二是重庆交大的李贵乾,你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读了多少文献。(2)看团队和研究机构:看那些国内外的专业团队,国内的研究都不怎么开放,国外相对要好一些,你可以查看一些研究机构的动态。国内:同济桥梁抗震组、公路院王克海、北交杨庆山(以前朱晞)、天大李忠献、广州大学结构抗震中心、北工大杜修力、台湾科技大学营建工程系等;国外:PEER、MCEER、EERI、EERC。5.2 好期刊介绍土木的SCI期刊不多,而且IF都低的要命,这就是土木行业为啥发SCI少的原因,不过现在国内越来越注重发SCI,所以做科研的还是不得不了解。个人统计的土木SCI期刊见: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比较顶级的:Earthquake Spectra:这是EERI的期刊,有一年IF都达到3.7了,可以说是抗震类最牛的期刊,国内最近这几年没有人在这说明发过文章,以前工力所的人好像有发过。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EESD):抗震类的另一牛刊,国内每年都有那么几篇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日本的期刊,也是非常不错。ASCE: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刊物都算是不错,国内这几年发的很多。国内期刊:一级学报:土木工程学报、铁道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其他EI:中国铁道科学、振动与冲击;因为国内期刊大多要版面费,所以对学生自己发表文章时,钱是一种考验,这里转了关于版面费和审稿费的一个帖子,大家可以参考:。5.3 如何查找文献与文献管理现在王老师都会给大家一些文献,但在我那个年代,老师主要忙着做横向,开题前从来没有给过我文章,后来在写作过程中好像给了几篇;因此,查找文献的任务全由我自己完成,这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现在和这边的博士比,这方面的能力我还是不差的。(1)先参考中文、以综述入门:我们的基础相对都有限,所以刚开始就看英文可能太吃力,假如国内有这方面的研究,那就先把国内的搞懂。(2)外文文献用google学术搜索最全:,其中很多文献直接可以在线下载。(3)下载不了的文献怎么办:可以找同学师兄弟在其他学校帮忙下载,但求人不如求自己,我最讨厌在小事上求人了;那又什么办法了?去相关的学术论坛求助!有哪些论坛可以求?我老早就把帖子放到共享资料了,下面的版块会介绍到;至于怎么求,你去了就知道。(4)文献管理;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我硕士期间听说了但一直没用起来,才是今年基本用了起来,推荐两个软件:Noteexpress和Endnote,到处都可以下载到破解版的,找不到可以向我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种管理软件可以为你省很大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当然,假如你只看几篇文献的话,那就没必要了。5.4 交流万一你需要的资料找不到,也求助不到,怎么办了,向作者发邮件要呗,大不了他不理你,你又不会损失啥。以我的经历,大多数国外学者,尤其是那些素质比较高的大牛们,对学术的态度特别端正而认真,所以只要你张口合理,人家一般都会理你的。以我的具体经历为例: 。5.5 发小论文的必要性以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发小论文才能毕业,但现在要求的越来越少了,这也导致很多硕士毕业的时候连一篇文章都没写过,我总觉得这种连一篇小论文都没发过就毕业的硕士是不完整的,就像一个女人一辈子没生过孩子一样(这个比喻可能欠妥)。至于发论文对你有没有好处,我想只要文章不是你剽窃来的,肯定对你没坏处。每个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总是困难的,也是颇有新鲜感的,写文章亦如此;你不真正自己动手去写文章你永远不会有那方面的进步,哪怕是你看了多少别人的文章(天赋极佳者除外)。有一次和一位老师聊天,他说第一次写论文获得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说到他第一次写的那篇论文,当时他还是找了一个著名的大教授修改,那位教授对其赞赏有佳、给予他很大信心,虽然在现在看来很不好甚至都有一些错误,他现在已经有好多篇EI和SCI了。当然,咱们老师的学生写的论文要想在老师面前获得赞扬的可能性是几乎没有(还是天赋极佳者除外),因为老师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的人(让他老人家看见,还不把我杀了,要不就克扣我版面费,嘿嘿嘿),我也是同样被老师批评过来的人。所以,在老师面前主要是保持凤姐般的自信,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或者你甚至可以找其他修改,得点信心。另外,老师现在根本看不上那种低档次的文章,但我觉得第一篇论文不一定都能达到很高水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是用你自己的idea、自己的method、自己的analysis得出了自己的result,那就足够了,得到的进步同一片EI是同等的。6 专业论坛(1)学术交流类:中华钢结构论坛:学术性最强的论坛,以前特别火,不过现在有点没落,但还是留下宝贵的讨论资料;里面有很多土木界各类高手,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陈永祁老师(老先生)、王新敏老师(三月雨)等,非常推荐;仿真论坛:仿真类不错的论坛,不过现在也有点冷落,而且土木这块并非其热门;傲雪论坛:不错的工科论坛,好不容易注册了一个,由于其注册机制等原因,现在非常的冷;岩土论坛:岩土专业很好的论坛,土币也好挣;小木虫:国内科研界最火、最强大的网站,里面主要以生物、化学、医学等这种科研性比较强的学科为主,高手非常多(有拿过好几次国家自然基金的、有申请杰青的,土博士阳博士一大堆),假如你要学习发表SCI相关的事情,去这里是最佳选择。在论坛和QQ群里交流时应注意:一是不要没礼貌,大家彼此都是素不相识,不喜欢没礼貌的人;二是表达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得到的帮助,曾看到很多连问题说不明白的人,这也是一种训练。(2)文献及资料求助类:博研联盟:“文献求助”、“书籍求助”版块的应助很积极,有什么找不到的资料建议去那里求助;零点花园:也是个比较的求助资料的论坛。小木虫:里面也有求助版块。求助书籍和文献建议去博研联盟,像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JSCE、ACI Structural Journal、Earthquake Spectra、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权威期刊的文献学校没有买,本人在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过程中,为了得到需要的文献求了不少人帮忙下载,很麻烦,自从上了“博研论坛”,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求助自己想要的文献,只需花几个虚拟的盟币即可。在比如王克海《桥梁抗震研究》、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等一些不大好找的书,我在该论坛皆已求助到。(3)资料下载类:东南西北人:土木工程最佳共享平台,好资料很多,尤其是很多外文的;桥头堡:桥梁资料挺多的,尤其是图纸资料非常多,包括一些标准图;网易土木:资料不少,但比较乱;天工网:资料很多,大学时候就开始玩了,尤其毕业设计的东西比较多;天圆地方建筑论坛:还不错吧也是大学时候去过的论坛;下载资料还有个不错的地方:新浪爱问--资料,不过现在好像隔一段时间会清除以前的资料;我之所以熟悉这么多论坛,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想在小事情上求人,需要的东西都是自己找。最初可能有点困难,后来就如鱼得水了。下一些资料什么的建议中文先百度、英文先google。像仿真、傲雪、岩土、天圆地方等论坛注册时都需要注册码,好几个我都是费了老大劲才注册到的,大家在注册中有困难可找我。9 态度与习惯一个人能否做好事情,无非两个方面:态度和能力,体现在学位论文上前两章是态度,后两章是能力;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前两章往往是综述性的东西,需要你认认真真看文献、做总结,后两章则是自己做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你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假如你的论文担心反抄袭过不了,那我就说你的这人做事的态度铁定不好,如果你是认真看了文献、做了总结,就根本不会担心自己抄东西;假如你的论文涉嫌抄袭,那我认为你的态度太不好了,而且对自己都不负责。关于学习态度,我还是贴出上次帖子里内容,仅供参考:第一,要有自信,别人做出来的东西,要相信自己也能做出来;你做不出来的东西,也不要随便就说:这东西不可能做出来,以免误导别人。第二,研究生最基本的能力是找文献,老师现在都给你们文章,但老师从来没有给过我文章,我手上的十几G的资料都是我亲手找的。学校里面找不到的文章,怎么搜索怎么求助,我想我以前已经说过了。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列了50篇外文文献,看过的大概是列出的3倍以上,其中大部分都是学校不能下载,那我是怎么得到的了?能靠老师找文献吗?记住永远要靠自己。第三,同门问题。同门最好的是上一届能带下一届,这样一届届的传承问题,会使新手少走很多弯路。但老师现在觉得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恶行循环,上一届不但没有教给下一届什么,反而在一些思想上起到消极的作用,我觉得老师的担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第四,别人靠不住,关键看自己。假如你觉得OS太难学了,根本不可能做出成果,那你去知网上看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硕士都做出了成果。假如你觉得老师不会OS不了什么,我还是那句老话,所有的问题都是力学问题,在这方面老师指导还是没有问题的。第五,把基础搞扎实是必须的。我谈不上懂桥梁抗震,但起码了解各个方面,入门看什么书,进一步提升看什么书,我都写成帖子了,就怕你没看。假如你看了一年的桥梁抗震,还不知道什么是振型、什么是自振频率、什么是反应谱、什么是时程分析,那就检讨自己了。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买的书一定不要怕浪费钱,因为根本花不了太多钱。第六,勤与老师交流。可能你怕老师批评,因此而不去找老师,那样的话你永远不可能做好,除非你是传说中的强人。老师的学生当中,可能就属我和老师联系最多,读研期间的那么多横向不是一起外出就是一起看模型改报告,尤其是在做论文期间,我经常主动找老师讨论,当然也不乏对我批评,但还是不假思索的去找了,因为每次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七,老师只是把关,具体的事情都得自己做。假如你最后发现所做的东西错了,假如不是导师误导你的话,就不要抱怨导师;至于导师有没有提醒你,或者他有没有指点到那些细节,那都不是导师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承担这种错误的勇气才对。第八,关于是否该做科研,或者说做科研有没有用。也许你说做科研求用都没,都是自欺欺人,何况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起不到用,所以做科研没有丝毫意义。那我问你,你不做科研,你能做出什么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憋在被窝里睡觉?瞅着电脑Dota?还是和女人花前月下?假如说你真能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那也无可厚非,每个人的路都不同。从读研的角度看,之所以称之为研究生,研究是必然的,也就是我们的本质,做不好本质工作的人,我想不会是一个什么优秀的人。奉劝两句话:睡货迟早会沦为水货,混日子的人迟早会被日子所混。第九,与其埋怨,不如实干。假如因为导师说了你几句,你就耿耿于怀;假如因为导师让你做了横向项目,你就觉得花了你的时间,你论文做不好是应该的。10 工作与深造考博就得早做准备,要选好学校,更要选好导师(人品+学问):第一、出身不好、基础不好。需要过考试关,故需要复习考试科目;出身不好,过去无法改变,必须得通过现在的努力强大自己。第二、在中国出身永远被看得很重,学到了本事但出身不好,往往也是四处碰壁,没有优势;我自认为凭自己做过的项目、完成的成果,不必那些名校名导的学生差,但我在找工作中照样处处碰壁。

铁道学报怎么投稿的,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能发表?

铁道学报很好的啊,之前投稿到录用用了4个月。不过之前因为文章质量不好,被退了,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修改的,第二次顺利就录了

我是王野学的是土木工程今年的新生不知道如何打钱

1 引言1引言本人小硕毕业于一个很小的学校,专业性很强,学术性不好;所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陈旧的老学科(一位老教授的话,我觉得有道理),实践性很强、创新性很弱,发论文主要以中文为主,硕士毕业能发一篇中文核心就算不错了,能发一篇EI就算比较牛气的了。本人读研期间,大多时间是在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并没有花太多时间用于科研和论文,但后来自己觉得还是很喜欢搞科研,所以就认真回味了自己这几年的学习过程,将其写下来传给刚读研的师弟们,希望他们不要走我的弯路。期间恰好看到“古可ぷ”版主发起了这次征文活动,就适当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此贴。当然,本人的知识和阅历还是非常的有限,在知识的海洋中显得微不足道,在众多业内人士面前必定是班门弄斧,但还是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2 抗震入门书籍介绍2.1 力学基础所谓的力学基础主要是指结构动力学,但以前学的静力学也是必须的,这里只说动力学。研究生第二学期应该有这门课,是XX老师主讲的,个人认为讲的很不错,王老师虽然不怎么搞学术,但还是很有学问的;用的教材是克拉夫的《结构动力学》,这本书动力学中名望最高一本,算得上经典。但从地震工程的角度说,另有一本则更为经典,那就是乔普拉(chopra)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这本书写的非常详细,假如能把其吃一边,必定受益匪浅。国内的动力学教材大都不伦不类,我比较推荐刘晶波、杜修力主编的那本,那本书基本是目前国内动力界最牛的人合编的,写很好,容易理解且深度适宜,当然前面两章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有些难理解,这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来看,比如王光远院士的早期作品,好像叫结构动力学基础。抗震基础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地震,讲地震最好的书我还没有发现,我自己搞的也是稀里糊涂,最近这方面正在充电。不得不提的两本书是: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内容总体比较全,但不详细,初学者不见得能理解),周锡元等--《抗震工程学》(比较容易理解,建议看)。另外一本很经典的书是Wilson--《Three-Dimen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Structures》(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强调地震工程学的物理),这本书是SAP2000的创始人写的,非常经典,但我还掌握其精髓。关于这本书,大家可以看看我转的这个帖子,里面写的很好,。2.2 桥梁抗震基础(1)入门:假如你没有一点抗震基础,入门书我还是比较推荐叶爱君老师的《桥梁抗震》,假如你本科阶段学过抗震可以直接看范立础--《桥梁抗震》。另外,谢旭老师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是本很好的书,谢老师是留日学者,非常严谨,这本书写的也是非常完善,全书基本能搞定的话,就可以进入抗震课题了。(2)深入:从扩招知识面的角度可以看一下几本书。范立础--《桥梁抗震理论与应用丛书》(每一本都很不错,目前基本已经绝版,我把电子版放到公共邮箱了);普瑞斯特里--《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国外最经典的桥梁抗震教材,原版忒贵,可下电子版,中文有袁万城老师翻译本,翻译的还是很不错的);王克海--《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老师也很严谨,这本书写的很全面,可以作为抗震科普性的书籍);柳春光--《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性能分析》(对抗震性能评估的内容居多,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但还没顾上看,就暂不做评价)。3 进一步学习资料3.1 强地震动作用了解地震动的基本特性是抗震的基础,这方面的书籍我暂时没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好的,胡聿贤的《地震工程学》还可以,但写的很泛。假如要研究近断层地震的话,建议直接看外文文献,somerville、abrahamson等人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才是最经典的,当然刚开始看可能因为不熟悉地震知识而有点费劲,国内刘启方、王海云、谢礼立等人翻译过相关的文章。3.2 延性延性方面的资料不少,国内最经典的肯定是范立础、卓卫东--《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另外还可以看谢旭--《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和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国外的话,鲍雷等写的《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and precast concrete buildings》非常经典,有中文版,但翻译的极其次,还可以参考孙克俭的《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的延性及延性设计》。3.3 减隔震减隔震技术无非是通过采用一些减隔震装置来实现的,比如减隔震支座、阻尼器等,所以要想做好减隔震首先得了解减隔震装置的性能,然后才是设计方法、试验等。国内桥梁减隔震设计还远远不完善,08细则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城市桥梁抗震规范稍微完善了一点,比较完善了单阵型的分析方法。对于减隔震的学习,我觉得这么比较容易融会贯通。(1)减隔震装置的性能:推荐的书范立础、王志强--《桥梁减隔震设计》:这本书还算很不错,基本把当时国外的减隔震技术总结出来了,通过该书了解整个基本思路;不得不说的是,由于这本书已经出了10年了,里面的部分设计方法、国外规范的介绍等已经严重out了,所以必须得与时俱进。谢礼立翻译的《工程隔震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Seismic Isolation),周福霖的《工程结构减震控制》,这两位院士的书也很不错。日本建筑学会--《隔震结构设计》:相对不错的一本书,认真读了也许能收到启发,就是贵了点,不过咱们也有电子版。阻尼器方面,有一本刚出的新书,是陈永祁老先生写的《桥梁工程液体黏滞阻尼器设计与施工》,陈老师在阻尼器方面的造诣绝对是国内顶级,曾师从大师宋祖德,也得到过著名的减隔震大手Michael C. Constantinou(康斯坦丁诺)教授的指导;陈老师也很严谨,在钢结构论坛、科学网等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陈老师的这本书也比较贵,我暂时还没买到,回头去拜访他的时候顺便要一本,哈哈。。。(2)规范了解了隔震装置之后,就该掌握设计方法,我建议直接参考国外的规范,首先推荐的是AASHTO的《Guide Specifications for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其次是日本的《Manual for Menshin Design of Highway Bridges》与《道桥示方书-耐震篇》中的隔震部分,再次是欧洲设计规范:Eurocode 8 -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Part 2: Bridges。(3)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就得看国外研究机构的报告和文献,比如Michael C. Constantinou他们就出了很多权威的报告,主要的基本我都有,大家若需要可以找我要。3.4 基于性能:最经典的可以参照ATC40和FEMA等报告,到处都能找到电子版。《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是奠基之作,你可以只看其中的桥梁部分。假如需要研究隔震桥梁的基于性能设计的话,有一本书是绝对的佳作,就是Calvi教授(国际抗震大牛)等人写的《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isolated bridges》,这本书国内不好买,我便抱着侥幸行李联系calvi教授,没想到他非常友好地把该书从意大利寄给我了,这种学术精神真的让人特别感动,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找我复印。国内的书中,谢礼立--《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与设计地震动》,以及有一本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可以参考。3.5 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美国的联邦公路委员会(FHWA)总结出版了“公路结构物抗震加同改造手册”比较权威,国内学者王克海老师都翻译成中文了--《公路结构物抗震加同改造手册 上 第1部分 桥梁》,英文原版的电子书也可以找到。3.6 抗震试验关于抗震试验的书不太多,个人感觉邱法维的《结构抗震实验方法》和周锡元等--《抗震工程学》不错。另外,国内学者肖岩在伯克利时完成过一个研究报告,可以在PEER官网下载。4 抗震软件4.1 抗震软件综述做桥梁抗震比较好的软件很多,但各个方面兼顾的软件不算多,我根据个人的理解做一简单介绍,按推荐顺序排列,不见得说的在理。OpenSees:最大的好处是开源、单元和材料库很全,难得的好软件,在国内非常风靡。SAP2000:杆系单元分析很好,其中的link单元是其最强大的地方,在国内应用一般(与其广告效果有关),但做美国应该很广泛。国内同济的桥梁抗震组好多人都用。ABAQUS:我没用过,但看到好多人在用,做FRP加固等,听说该软件的非线性功能非常强大。UC-win FRAME(3D):这个软件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它是日本学者根据日本的抗震规范编制的,大家都知道日本在抗震方面很先进,所以这个软件也是非常好;由于初入中国市场,所以国内人用的很少,目前在北京也有办事处,用兴趣的同学可以申请试用版的,他们服务很热情,我就要了一份。ANSYS:是个功能很强大的通用软件,但非线性分析并不好,国外很少用该软件做抗震(从文献的角度)。地震动处理软件:SeismoSignal(免费的,可以用非商业邮箱申请序列号);地震波下载:(1) (新版: )(2) 。4.2 如何掌握土木的问题归根揭底都是力学问题,所以我一直认为软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只是力学和专业知识不足才是最根本的。第一,软件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擅长于某个方面和不擅长于某个方面之分;假如你觉得ANSYS比MIDAS高级的人,那我让你用ANSYS模拟个考虑徐变的施工阶段分析,你能算对吗?第二,学软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练习,遇到问题看帮助文件,实在解决不了问人、上论坛。第三,将你所研究的对象转化为合理的力学模型,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以前用SAP2000比较多,对其了解的比较多一点,故这里简单推荐几本相关的书:李森#--《Sap2000入门与工程上之应用》(台湾书籍,很不错,老师那里有复印本);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彭俊生--《结构动力学,抗震计算与sap2000应用》、《结构概念分析与SAP2000应用》。SAP2000使用过程中,我总结的一些东西,对你们可能有用:Sap2000中地震波输入总结: ;sap2000中的单位: ;Sap2000 V14非线性时程功能考证: (每个软件在使用时都要验证其可靠性)。推荐OpenSees的学习交流论坛:(1)官方论坛:http://opensees.berkeley.edu/community/index.php(2)厦门大学古泉老师的主页:http://archt.xmu.edu.cn/opensees/opensees.html(3)陈学伟博士的主页: 群:61667191、96728987、167918254、108677474、1892760295 如何发小论文5.1 如何掌握国内外动态(1)看文献:从其他老师和我自己体会感觉国外做的东西要比国内超前10年,所以跟进国际脚步才就意味着不被OUT;一篇好的学位论文应该从其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就能看出来(瞎胡乱抄的除外),举两个例子,一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孙治国,二是重庆交大的李贵乾,你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读了多少文献。(2)看团队和研究机构:看那些国内外的专业团队,国内的研究都不怎么开放,国外相对要好一些,你可以查看一些研究机构的动态。国内:同济桥梁抗震组、公路院王克海、北交杨庆山(以前朱晞)、天大李忠献、广州大学结构抗震中心、北工大杜修力、台湾科技大学营建工程系等;国外:PEER、MCEER、EERI、EERC。5.2 好期刊介绍土木的SCI期刊不多,而且IF都低的要命,这就是土木行业为啥发SCI少的原因,不过现在国内越来越注重发SCI,所以做科研的还是不得不了解。个人统计的土木SCI期刊见: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比较顶级的:Earthquake Spectra:这是EERI的期刊,有一年IF都达到3.7了,可以说是抗震类最牛的期刊,国内最近这几年没有人在这说明发过文章,以前工力所的人好像有发过。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EESD):抗震类的另一牛刊,国内每年都有那么几篇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日本的期刊,也是非常不错。ASCE: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刊物都算是不错,国内这几年发的很多。国内期刊:一级学报:土木工程学报、铁道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其他EI:中国铁道科学、振动与冲击;因为国内期刊大多要版面费,所以对学生自己发表文章时,钱是一种考验,这里转了关于版面费和审稿费的一个帖子,大家可以参考:。5.3 如何查找文献与文献管理现在王老师都会给大家一些文献,但在我那个年代,老师主要忙着做横向,开题前从来没有给过我文章,后来在写作过程中好像给了几篇;因此,查找文献的任务全由我自己完成,这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现在和这边的博士比,这方面的能力我还是不差的。(1)先参考中文、以综述入门:我们的基础相对都有限,所以刚开始就看英文可能太吃力,假如国内有这方面的研究,那就先把国内的搞懂。(2)外文文献用google学术搜索最全:,其中很多文献直接可以在线下载。(3)下载不了的文献怎么办:可以找同学师兄弟在其他学校帮忙下载,但求人不如求自己,我最讨厌在小事上求人了;那又什么办法了?去相关的学术论坛求助!有哪些论坛可以求?我老早就把帖子放到共享资料了,下面的版块会介绍到;至于怎么求,你去了就知道。(4)文献管理;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我硕士期间听说了但一直没用起来,才是今年基本用了起来,推荐两个软件:Noteexpress和Endnote,到处都可以下载到破解版的,找不到可以向我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种管理软件可以为你省很大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当然,假如你只看几篇文献的话,那就没必要了。5.4 交流万一你需要的资料找不到,也求助不到,怎么办了,向作者发邮件要呗,大不了他不理你,你又不会损失啥。以我的经历,大多数国外学者,尤其是那些素质比较高的大牛们,对学术的态度特别端正而认真,所以只要你张口合理,人家一般都会理你的。以我的具体经历为例: 。5.5 发小论文的必要性以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发小论文才能毕业,但现在要求的越来越少了,这也导致很多硕士毕业的时候连一篇文章都没写过,我总觉得这种连一篇小论文都没发过就毕业的硕士是不完整的,就像一个女人一辈子没生过孩子一样(这个比喻可能欠妥)。至于发论文对你有没有好处,我想只要文章不是你剽窃来的,肯定对你没坏处。每个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总是困难的,也是颇有新鲜感的,写文章亦如此;你不真正自己动手去写文章你永远不会有那方面的进步,哪怕是你看了多少别人的文章(天赋极佳者除外)。有一次和一位老师聊天,他说第一次写论文获得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说到他第一次写的那篇论文,当时他还是找了一个著名的大教授修改,那位教授对其赞赏有佳、给予他很大信心,虽然在现在看来很不好甚至都有一些错误,他现在已经有好多篇EI和SCI了。当然,咱们老师的学生写的论文要想在老师面前获得赞扬的可能性是几乎没有(还是天赋极佳者除外),因为老师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的人(让他老人家看见,还不把我杀了,要不就克扣我版面费,嘿嘿嘿),我也是同样被老师批评过来的人。所以,在老师面前主要是保持凤姐般的自信,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或者你甚至可以找其他修改,得点信心。另外,老师现在根本看不上那种低档次的文章,但我觉得第一篇论文不一定都能达到很高水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是用你自己的idea、自己的method、自己的analysis得出了自己的result,那就足够了,得到的进步同一片EI是同等的。6 专业论坛(1)学术交流类:中华钢结构论坛:学术性最强的论坛,以前特别火,不过现在有点没落,但还是留下宝贵的讨论资料;里面有很多土木界各类高手,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陈永祁老师(老先生)、王新敏老师(三月雨)等,非常推荐;仿真论坛:仿真类不错的论坛,不过现在也有点冷落,而且土木这块并非其热门;傲雪论坛:不错的工科论坛,好不容易注册了一个,由于其注册机制等原因,现在非常的冷;岩土论坛:岩土专业很好的论坛,土币也好挣;小木虫:国内科研界最火、最强大的网站,里面主要以生物、化学、医学等这种科研性比较强的学科为主,高手非常多(有拿过好几次国家自然基金的、有申请杰青的,土博士阳博士一大堆),假如你要学习发表SCI相关的事情,去这里是最佳选择。在论坛和QQ群里交流时应注意:一是不要没礼貌,大家彼此都是素不相识,不喜欢没礼貌的人;二是表达清楚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得到的帮助,曾看到很多连问题说不明白的人,这也是一种训练。(2)文献及资料求助类:博研联盟:“文献求助”、“书籍求助”版块的应助很积极,有什么找不到的资料建议去那里求助;零点花园:也是个比较的求助资料的论坛。小木虫:里面也有求助版块。求助书籍和文献建议去博研联盟,像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JSCE、ACI Structural Journal、Earthquake Spectra、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权威期刊的文献学校没有买,本人在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过程中,为了得到需要的文献求了不少人帮忙下载,很麻烦,自从上了“博研论坛”,我可以随心所欲的求助自己想要的文献,只需花几个虚拟的盟币即可。在比如王克海《桥梁抗震研究》、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等一些不大好找的书,我在该论坛皆已求助到。(3)资料下载类:东南西北人:土木工程最佳共享平台,好资料很多,尤其是很多外文的;桥头堡:桥梁资料挺多的,尤其是图纸资料非常多,包括一些标准图;网易土木:资料不少,但比较乱;天工网:资料很多,大学时候就开始玩了,尤其毕业设计的东西比较多;天圆地方建筑论坛:还不错吧也是大学时候去过的论坛;下载资料还有个不错的地方:新浪爱问--资料,不过现在好像隔一段时间会清除以前的资料;我之所以熟悉这么多论坛,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想在小事情上求人,需要的东西都是自己找。最初可能有点困难,后来就如鱼得水了。下一些资料什么的建议中文先百度、英文先google。像仿真、傲雪、岩土、天圆地方等论坛注册时都需要注册码,好几个我都是费了老大劲才注册到的,大家在注册中有困难可找我。9 态度与习惯一个人能否做好事情,无非两个方面:态度和能力,体现在学位论文上前两章是态度,后两章是能力;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前两章往往是综述性的东西,需要你认认真真看文献、做总结,后两章则是自己做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你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假如你的论文担心反抄袭过不了,那我就说你的这人做事的态度铁定不好,如果你是认真看了文献、做了总结,就根本不会担心自己抄东西;假如你的论文涉嫌抄袭,那我认为你的态度太不好了,而且对自己都不负责。关于学习态度,我还是贴出上次帖子里内容,仅供参考:第一,要有自信,别人做出来的东西,要相信自己也能做出来;你做不出来的东西,也不要随便就说:这东西不可能做出来,以免误导别人。第二,研究生最基本的能力是找文献,老师现在都给你们文章,但老师从来没有给过我文章,我手上的十几G的资料都是我亲手找的。学校里面找不到的文章,怎么搜索怎么求助,我想我以前已经说过了。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列了50篇外文文献,看过的大概是列出的3倍以上,其中大部分都是学校不能下载,那我是怎么得到的了?能靠老师找文献吗?记住永远要靠自己。第三,同门问题。同门最好的是上一届能带下一届,这样一届届的传承问题,会使新手少走很多弯路。但老师现在觉得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恶行循环,上一届不但没有教给下一届什么,反而在一些思想上起到消极的作用,我觉得老师的担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第四,别人靠不住,关键看自己。假如你觉得OS太难学了,根本不可能做出成果,那你去知网上看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硕士都做出了成果。假如你觉得老师不会OS不了什么,我还是那句老话,所有的问题都是力学问题,在这方面老师指导还是没有问题的。第五,把基础搞扎实是必须的。我谈不上懂桥梁抗震,但起码了解各个方面,入门看什么书,进一步提升看什么书,我都写成帖子了,就怕你没看。假如你看了一年的桥梁抗震,还不知道什么是振型、什么是自振频率、什么是反应谱、什么是时程分析,那就检讨自己了。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买的书一定不要怕浪费钱,因为根本花不了太多钱。第六,勤与老师交流。可能你怕老师批评,因此而不去找老师,那样的话你永远不可能做好,除非你是传说中的强人。老师的学生当中,可能就属我和老师联系最多,读研期间的那么多横向不是一起外出就是一起看模型改报告,尤其是在做论文期间,我经常主动找老师讨论,当然也不乏对我批评,但还是不假思索的去找了,因为每次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七,老师只是把关,具体的事情都得自己做。假如你最后发现所做的东西错了,假如不是导师误导你的话,就不要抱怨导师;至于导师有没有提醒你,或者他有没有指点到那些细节,那都不是导师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承担这种错误的勇气才对。第八,关于是否该做科研,或者说做科研有没有用。也许你说做科研求用都没,都是自欺欺人,何况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起不到用,所以做科研没有丝毫意义。那我问你,你不做科研,你能做出什么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憋在被窝里睡觉?瞅着电脑Dota?还是和女人花前月下?假如说你真能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那也无可厚非,每个人的路都不同。从读研的角度看,之所以称之为研究生,研究是必然的,也就是我们的本质,做不好本质工作的人,我想不会是一个什么优秀的人。奉劝两句话:睡货迟早会沦为水货,混日子的人迟早会被日子所混。第九,与其埋怨,不如实干。假如因为导师说了你几句,你就耿耿于怀;假如因为导师让你做了横向项目,你就觉得花了你的时间,你论文做不好是应该的。10 工作与深造考博就得早做准备,要选好学校,更要选好导师(人品+学问):第一、出身不好、基础不好。需要过考试关,故需要复习考试科目;出身不好,过去无法改变,必须得通过现在的努力强大自己。第二、在中国出身永远被看得很重,学到了本事但出身不好,往往也是四处碰壁,没有优势;我自认为凭自己做过的项目、完成的成果,不必那些名校名导的学生差,但我在找工作中照样处处碰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