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周,《环球科学》杂志创始人,现任社长兼主编;《电脑报》创始人及前社长;曾任天极网董事长。刘芳,《环球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入选第二届“新锐科学传播人奖”提名名单。 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科学家,历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因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环球科学》刊物特色源自兼顾深度与权威性的《科学美国人》,它的报道大多经过至少半年以上的准备、策划、论证,再邀请科学家、著名专栏作家或资深撰稿人撰写,反复求证;透过不同的角度,对科学话题进行深入挖掘,并在议题中融入社会与人文观点,使每一篇文章经久耐读,历久弥新。与合作伙伴有着共同追求,《环球科学》沿袭了《科学美国人》严谨客观的编辑风格,坚持“科学家+翻译家+记者”的编辑方针,力求呈现《科学美国人》精髓,同时关注国内重大科技动态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努力拓展科学与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 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创刊160多年来,超过10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发表文章,传播科学理念及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科学美国人》也是常被大众媒体、研究机构和政府报告引用的杂志。在欧洲及美国,国家科技顾问、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一直把《科学美国人》作为科学和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科学美国人》的影响遍及全球,在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巴西、比利时等重要国家,多个国际版本同步出版,成为沟通科学与大众的最佳平台之一。 自然 《自然》(Nature)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2010年它的影响因子为36.101。
你可以到当地邮局订阅,杂志邮发代号:80-498 ,月刊,另外,报刊亭应该有零售吧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接见杨振宁博士时,和杨振宁谈到如何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素质问题,杨振宁向周总理大力推荐了《科学美国人》,但囿于时势,一直未果。此后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批示负责科技的方毅同志处理。在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1979年,《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科学》在重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诞生。但《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诞生以来,一直步履维艰,至2001年发行量只有4000余份。2001年七八月份,科技部决定将杂志由重庆迁到北京,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并给中信所几个月的准备时间,2002年1月,《科学》正式在北京出版发行。 据《科学》前主编周国臻介绍,在创刊后3年多的时间里,《科学》编辑部举办过一些活动、并在网站和媒体上做了一些推广宣传工作,曾使刊物发行量一路提升,最多的时候达到1.8万份。这一发行量已与美方协议要求的2004年达到2万份的最低发行量相差不多。但国外很多杂志可以搞很多活动,出书、举办会议等渠道来增加收入,而《科学》却因诸多的限制条件,经营收入只有广告一项,这也与美方要求的营业额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关于《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内容本地化方面,美方也有要求,但《科学》杂志这方面做得不甚理想。 中科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评价说,办好一份科普刊物,一方面杂志要有好的声望,另一方面管理和经营机制也很重要,我国的科普杂志在市场化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还没有完善的发行渠道,没有营销运作观念。另外还要解决语言问题,来吸引读者。值得借鉴的是,《科学美国人》的台湾版《科学人》却比较成功,它于2002年在我国台湾创刊,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量已达4万份,是台湾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普杂志之一,它甚至让一些有影响力的老牌科普杂志在发行量上受到影响。《科学人》编译委员会成员、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类学家王道还先生说,科普刊物不容易经营,中国大陆以幅员、人口的优势,办好《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的机会,比其他地方大。可是国内科学翻译书或学术翻译书的底子太薄,常常错译,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科学美国人》终止了与《科学》的版权合作。在2005年10月5日出版的第10期《科学》扉页上,刊登出一则公告:宣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与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出版公司的版权合同已于2005年8月31日到期,美方提出停止合作,2005年第10期为该刊最后一期。 《科学》停刊后,《环球科学》现任社长陈宗周与《科学美国人》建立了联系,并取得了新的中文版版权,于2006年1月正式创办了《环球科学》。陈宗周对科普有很深的情结,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搞科学普及一定要记住“深入不容易,浅出更难”。陈宗周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在中国应办成中国品牌的高品质科普刊物,应强调其普及性和高品质,不应定位于“高端刊物”。对《环球科学》的前景,他充满信心。陈宗周分析,《科学美国人》进入中国之初,中美科学技术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美国一份面向大众的科普刊物对中国人来说很容易被认为是高端刊物;最初接触《科学美国人》的人,很多是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科技精英,他们往往是在美国读大学时就开始阅读这本科普刊物,由于他们后来大都成为著名学者并继续阅读该刊,因而给人错误印象,仿佛这本刊物只能供专家学者阅读,在中国,它人为地被“高端化”了。但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公众科学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本科普杂志不应该再被认为是阳春白雪似的高端刊物了。毕竟,高品质的科普刊物和高端科普刊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环球科学》2006年1月创刊后,在经营上确实远胜当年的《科学》,发行量节节攀升,2012年每期的发行量在中国科普杂志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从2011年第1期开始,《环球科学》另一个科学期刊巨头《自然》(nature)杂志达成了版权协议,开始翻译出版《自然》杂志中的精彩文章,这是Nature首次与中国内地的期刊进行版权合作。除了《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还拥有《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等一系列子刊,以及80余种对应着某一科技领域的期刊,这些杂志中的任何一本在科学界都是声名显赫,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Nature背后的强大实力,以及这本杂志所代表的丰富科学资源。 据业内人士分析,《环球科学》之所以被《自然》选择作为合作伙伴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读者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关注科学前沿,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就更为明显;二是《环球科学》本身就一直在与《科学美国人》进行版权合作。从2006年1月创刊,在短短4年内,不论是影响力还是发行量,《环球科学》都已成长为科学类杂志中的翘楚,这充分说明了环球科学杂志社在运营上的成功以及版权合作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环球科学青少版万物》期刊
只有《万物》能让我放下iPAD,这句话来自《万物》的小读者。
自2019年创刊,《万物》已为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家庭的孩子开启了科学之旅。仅仅一年,它就席卷中国成为中国少儿科普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完完全全靠的来自《How it works》的实力:声名赫赫的《How it works》拥有174年历史,撰稿人都是各界大能,光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64 位,出版10年就成为全球爆款,在15个国家出版发行,在英国本土每月发行量就有30万份,连爱迪生、比尔·盖茨都是它的粉丝。
对标中小学课程中的理工科目!
杂志几乎可以对标中学课程中的所有理工科目知识点,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往往语言简练、逻辑清晰,三言两语就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跟课堂知识产生联系,孩子很容易听懂,帮助学习。
拓展知识面,一本科普解决孩子所有为什么!
杂志栏目涵盖科学、环境、技术、历史、太空、交通等七大学科,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完整、前沿的科普知识整合为有趣、有逻辑的故事,形成系统的知识图谱,让孩子在阅读中塑造科学全局观。
培养孩子好奇心,一张图能看懂科学!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如果你要掌握一个复杂的概念,那么你要试着把它讲给一个5岁的孩子听。《万物》就把科学拆给孩子们看——图解科学,三维视觉:
杂志有上百幅酷炫的3D解构图,用大开页的三维视觉图把新鲜的科学、复杂晦涩的科学原理“拆”开来看,解构机器人、航空器以及天体的奥秘,透过表象,直击细节,让孩子直观了解科学机理,像解剖师一样,自己去寻找答案。
➢想知道这个世界最鼓舞人心、扣人心弦的壮观场景吗?
➢对科学、环境、技术、历史、太空、交通以及有关人类未来的有着种种疑问?
➢想让孩子接触真正的科学?
《万物》,是最好的选择!
杂志名称:《万物 环球科学青少版》
适读年龄:8-15岁
出版单位:《环球科学》杂志社
纸张/开本:全彩环保印刷 、大16开
期数:每月1期,全年12期
页码:88页
全年订阅价:360
现在订阅,额外加赠《万物有科学》50集音频+《冷知识会到》20集音频!
邮局或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