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天涯社区论坛网评文章

2023-12-07 11: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天涯社区论坛网评文章

3月1日,天涯社区正式成立。从最初的天涯杂谈,电脑技术、情感天地、艺文漫笔(后改名为舞文弄墨)、新闻众评(后改名天涯时空)、体育聚焦、股市论坛、书虫茶社(后改名为闲闲书话)、旅游休闲、海南发展、天涯互助等十余个栏目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数十个主版,数百个副版、城市版,600万注册用户的中文网络最大的综合性社区,并培育出天涯杂谈、关天茶舍、舞文弄墨、闲闲书话、金石书画、情感天地、莲蓬鬼话、煮酒论史等一系列在海内外影响力巨大的品牌栏目。毋庸置疑,这一切,都缘自一代代天涯人不懈的努力和奉献,是600万网友塑造起了“天涯”这个响亮的品牌。
天涯社区大事记
1999年
3月,天涯虚拟社区诞生。开办了股票论坛、天涯杂谈,电脑技术、情感天地、艺文漫笔(后改名为舞文弄墨)、新闻众评、体育聚焦、书虫茶社(后改名为闲闲书话)、旅游休闲、海南发展、天涯互助等栏目。
天涯最早注册的十个ID:卓锐、心韵、雪千寻、凤舞九天、九月鹰飞、hotdog、cocoboy、可爱、黑水、阿竹。
天涯社区的第一任站长cocoboy。
天涯杂谈第一任斑竹是islandman和纳兰容若。
3月30日,各栏目都增加一个留言版,灌水、旅游、3D加图片上载功能。
5月9日,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天涯网友反应激烈。
8月23日,天涯社区首次模拟举办99’天涯网友辩论赛。
10月5日 22时16分18秒 天涯虚拟社区飞华统计专家访问统计总数达到100000。
11月10日,网友宁财神在天涯杂谈发表《天涯这个烂地方》,正话反说,寄寓了对天涯的一往深情。
11月27日,关天茶舍正式开张。首任斑竹为北大学人老冷,关天茶舍的名字出自陈寅恪的七律《挽王静安先生》“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关天茶舍首批活动的十个ID:墨非、水之湄、老冷、纳兰容若、islandman、夏萱、种桃道人、翼之美、小静、画眉鸟。
11月29日,灌水专区开版,首任斑竹开踢。
年底,被电脑报评为中国“最有人情味社区”。

2000年
1月,宜家家居在关天茶舍发表《本世纪最后的论战:中国自由左派对自由右派》与《世纪末思想论战:新左派和自由主义在争什么?》光盘贩子发表《“网络文学”:歇了吧您的!》引起讨论。
3月中旬,暖暖在社区斑竹选举中被网友推荐为关天茶舍的版主。
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天涯杂谈,关天茶社,新闻众评纷纷讨论。
4月4日,天涯在对帖子进行隐藏、转移、显示操作时,系统自动以消息的形式通知作者。
4月17日,2000年,翼之美,红潮,岛人公布灌水专区宗旨:多彩的形式描绘出斑斓的心境,传递着对生活不变的热情——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这里是朋友们共同携手营造的梦里水乡;这里是我们排遣心情、激昂情绪、展现创意而共同演绎的舞台。欢迎前来灌水,版主希望你的灌水有助于保持这种氛围。保持这种氛围是版主对所有信任他的朋友们做出的承诺。为保持这种氛围而做出相应工作是版主义不容辞的责任。
4月28日,舞文弄墨斑竹云裳儿发起《四十年后在天涯》的征文活动。
4月29日,小李飞刀之师爷出任影视评论斑竹。
5月5日,旅游休闲首席斑竹棋子公布旅游休闲管理准则。
6月6日,天涯社区签名管理版块开通,当时在天涯的签名需要申请通过才能使用。当时斑竹是红潮、LASS、小扣子。一年后的9月,签名不再经过审批,版块由此取消。
6月26日天涯社区推出ID注册管理规则。
8月,天涯社区开始正式与国内著名人文思想类杂志《天涯》进行品牌合作。以《天涯》杂志相关资源整合的人文思想类论坛“天涯纵横”正式出现在天涯社区,其斑竹为著名学者李陀。这次合作,使天涯社区迅速奠定了自己在人文思想领域的品牌地位,成为这一领域的标志性网站。
8月24日,老冷辞去关天斑竹。
11月,学者程晓农在关天茶舍发表《知识分子与“积极分子”》,引发网友争议。
11月28日,西门大官人在舞文弄墨以长篇连载《你说你哪儿都敏感》成为天涯新星。
12月,天涯与球迷一家、网易体育等8家网站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足球网络辩论赛”。

2001年
1月1日,天涯改动,有个人中心,聊天室,功能菜单。
1月10日,天涯首次出现重大网络故障,两块服务器硬盘同时报废,丢失5天数据。时任天涯社区项目负责人的小黑引咎“自杀”,将自己注销以向社区网友谢罪。
1—3月,王怡、朴素先后出任关天斑竹。
4月,王怡在关天茶舍发表大作《二十世纪之乱臣贼子(一)》,引起众多网友的跟帖,影响极大。这段时间,由于王怡、朴素的努力,关天茶舍人气大盛,童天一、雷立刚、求稗书斋(本名刘大生)、李宪源(网名新呐喊)、摩罗(网名3699)、叶曙明(网名一听)、易大旗(孔捷生)、王晓华、古清生等成为关天的活跃网友。中国互联网络年鉴(2002)上对关天茶舍有如此描述:“关天茶舍的文章以思想性和学术性见长,由于人气旺,讨论的氛围也不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这里的网友不乏国内著名的作家、学者,他们有些匿名参与讨论,有些就直接真名现身,这无形之中增强了论坛的影响力。”
4月,天涯社区推出别院、城市等板块,孕育出莲蓬鬼话、开心乐园等一大批优秀板块。
4月21日,老蛋出任天涯杂谈特邀,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斑竹之路。
4月21日,小李飞刀之师爷和紫藤花两位杂谈斑竹双双请辞。
5月5日,闲闲书话斑竹西西弗、懒猫眯携手出走,辞去斑竹职务。
5月,原“天涯纵横”文青兼愤青雷立刚担任“舞文弄墨”客座版主。发表《小倩 》、《爱情和一些妖精》、《秦盈》等小说。
9月,天涯社区与《天涯》杂志合作的“天涯纵横”栏目,以合作期满为由,予以关闭。
9月11日,“9·11”事件引发关天茶舍大论战,使关天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并得到法新社等国外媒体的关注。

2002年
1月,关天茶舍斑竹王怡、朴素先后辞职。
4月,网友慕容雪村在天涯连载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阅读量迅速超过20万次,创造了网络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7月24日,天涯社区别院取消斑竹添加板斧权限。

2003年
6月12日,文化广场开版,首任斑竹:OK先生、慧远、孤云。后来更名为“传媒江湖”。
7月4日,《天涯社区基本法》即日生效。
11月,天涯社区在线会员超过1万。
12月22日,仗剑天涯开版,首个贴子是天涯浪客发的《天涯浪客,仗剑天涯》。首任斑竹庄子剑。上任不到24小时即转为特邀。23日上午10时5分,第二任首席斑竹鼠七里正式上任。
年底,推出天涯博客试行版,成为国内第一个将BBS公共社区与个人博客相结合的网站。

2004年
1月,厦门女教师“竹影青瞳”在天涯社区个人博客里的贴裸照事件“弄瘫了天涯社区”,单日访问量达到150万人次。
1月,网友十年砍柴在关天茶舍发表《闲看水浒》系列,后出书,成为当年的热门图书。
2月13日职场天地在海南e家开版,2004年3月21日升为主版,并迅速成为社区排名前15名的版块,首任斑竹为华子GG、空谷、画语叹等。
3月,qianglan,一个与天涯杂谈紧密相联的名字,一个与“中产阶级”“自娱自乐”“炒做者”“砸谈”“打烊”“意淫”紧紧相连的名字。《在重庆的一个中产阶级的一天》(简称《一天》)的贴出,促使众多网友对中产阶级的广泛讨论和砸兰运动的开始;5月25日的兰友会的成立,酿成了自99年天涯社区成立以来内部最大的造星运动。
3月,互联网实验室发布研究报告,全球网站500强中有60家中国大陆网站,天涯社区是唯一上榜的综合社区类网站。
4月30日,天涯社区推出“个人门户”定制功能。
6月1日,天涯首位女性社区站务总管若诗上任。
6月,联合中国移动举办的首届短信文学大赛 “开辟了短信文学新时代”(主流媒体评论)。
6月9日,法律论坛开版,首任斑竹weit。
6月11日,球迷一家开版,首任斑竹Marsen。
10月5日,还是胡扯担任关天茶舍斑竹,引发一大批老网友出走。社区了望台成为另一关天网友阵地。
12月,在世界IT实验室组织的评比中获评为“中国BBS社区100强” 综合排名第一位、“中国10大最具投资价值BBS社区”第一位。
12月,天涯杂谈斑竹一马青尘被评为BBS十大斑竹之首。
12月,CCTV“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天涯社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主人公徐本禹脱颖而出,“从感动天涯到感动中国”,成为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5年

2月15日,天涯社区城市文化精品月刊编辑部成立,主要成员有朴素、白描、lee苏、群声、走过的风、骆驼方、粉色羽绒服、那五、杨文宇。
3月4日,天涯社区站务管理委员会成立。
4月,网友自导自演的图片电影《12楼》在天涯首映,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引发了全国性的图片电影时尚潮流。
5月、6月,作为政府部门邀请的主流网络媒体中唯一的“社区+博客”型网站,参加上海、深圳、“网上看河南”、“魅力重庆网上行”等系列采风活动,标志着天涯成为国内主流网络媒体
5月起,天涯社区先后涌现流氓燕、芙蓉姐姐等网络人物,被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8月,天涯社区“贵族”一帖,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大戏,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牛帖”。关于此贴的激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群体互动,至今余波不息。
9月1日,网友无眉接受凤凰卫视专访,畅谈网络文学。
9月,重庆女大学生 “卖身救母”事件,再次引来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11月8日,天涯社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全球华人网上家园”战略定位,并启动用全新域名tianya.cn。
12月,天涯写手宁财神作品《武林外传》在央视热播。
12月,知名法学家贺卫方在关天茶舍发文揭露周叶中抄袭事件。

2006年
1月6日,莲蓬鬼话斑竹平生不识帝释天(步非烟)接受凤凰卫视专访,畅谈武侠与人生。
1月,闲闲书话网友联系出版的《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精选》(全三册)由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由天涯社区选编的《2005中国年度网络文学》一书由漓江出版社推出。
1月6日,天涯杂谈关注“天妒红颜——关注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引起网友、媒体的重视。
2月,关天茶舍举行公推公选斑竹活动。

天涯论坛里怎样发表评论

先注册,有效以后登录,就可以发表评论了

如何评价天涯社区"无名寒士"解读的红楼梦

讲《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我觉得首先应搞清楚一个,就是什么叫主题思想。那么探讨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觉得大概是有这么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呢,就是说这部作品这部小说,它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个层次,就是说作家写这部书的时候,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书?那么第三个层次,后来的人对这部书是怎么样看的,大概比较麻烦的就是最后一步。因为鲁迅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可能大家知道,就是讲到《红楼梦》的时候,他就说,说《红楼梦》的名义就是很多,因为读者的眼光不一样,所以就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呢,也有冲突。比如说“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实际上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由于读者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立场角度不一样,那么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觉得看《红楼梦》也是这样,首先我们就说还是应该肯定《红楼梦》是有主体思想的。大概最早的没有《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当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认为《红楼梦》它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是谁呢?就是脂砚斋,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脂砚斋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法不一样。 那么当时脂砚斋他讲到说《红楼梦》描写的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红楼梦》的第一回脂砚斋有个批,这个批语是写在第一回,写了一个 “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的故事。那么写了以后,脂砚斋这儿有个批,他就说作者是要借这个故事来写他心里面的积郁,积郁就是悲愁和苦闷。那么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要把他自己心里边的悲痛的一些事情讲出来。这是比较早的,那么下来就是评点派,评点派代表人物是两个,一个大家也看到的就是所谓的护花主人,就是王希廉。那么王希廉他在评批里边有这么一句话,意思是说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就是感叹家世的盛衰。这是评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一个叫做张新之,就是太平闲人,那么他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家庭教育的失败。那么后来就是索隐派,索隐派它重要的兴趣是考察《红楼梦》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大家也知道,最流行的一个就是认为《红楼梦》里边写的是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就是贾宝玉,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写他们两个的故事。这是说他写这样一个故事,索隐派里头其实最有代表性的呢,那么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那么就说里头写的女子就是汉人,男子就是满人。所以他认为《红楼梦》主要是要批判满清王朝的,那么下来就是考证派,考证派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写他自己的家世的,当然解放以后,那么又有一些新的一些意见。 《红楼梦》大家是非常喜欢的,很有兴趣了,其实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刚才张先生所叙述的那个情况,这之间这几种流派,事实上是一直贯穿下来的。但是有一些是并行的,但是有一些呢,它是有所侧重的,比如说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以后,那么好像考证派比较的占上风,为主体,为主线。但是其实这个时候的小说的评点派和索隐派都还存在的,所以它这几种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而这里面每一派的里面其实情况也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讲,比如考证派吧,往往说是胡适先生是开山者,而且往往也把俞平伯先生提到这里面来,但是事实上呢,现在有人就指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余平伯的《〈红楼梦〉考证》是不一样的,胡适先生对于《红楼梦》的考证,他更着重于史学的,就是说把《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版本,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面去考证,通过历史,通过史料来对它进行考证,当然这方面胡先生取得很大的成就了,而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辩》或者《〈红楼梦〉研究》这个著作为代表的。他的考证呢,更着重于对于《红楼梦》作品本身,所以有人称做这是文学的考证,那么文学的考证呢,事实上跟后来兴起的小说批评,其实它这里边有很多是相融的,文学的考证和小说的批评它是相融的,所以这里边的关系很有意思的,仔细来分辨的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红楼梦》之所以形成为一门学问、专学,并不仅仅它有谜,首先是《红楼梦》本身所具备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了大家,大家关心《红楼梦》了,才去关心它的谜。像我无名无姓,大家不知道,我失踪了、死了、活了,大家不会关心。因为《红楼梦》有这个魅力吸引着大家,所以说大家才要去关心《红楼梦》,也关心《红楼梦》的谜。那么考证越多,发现的史料越多,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越多,出现许许多多的矛盾的地方。曹雪芹活了四十岁也罢,活了五十岁也罢,咱们知道他的都只是些零零星星、点点滴滴的东西。所以好多是解不开的谜,《红楼梦》又是一部未完的作品,它也有许多解不开的谜,正因为它有魅力,大家要去解这个谜,越解谜越多,越有吸引力。第二个就是说许许多多的大学者,都加入红学研究队伍中来,不是说能搞《红楼梦》就能成为大学者,而是他本身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文学修养,他才有《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上熟悉的人物像蔡元培先生,胡适之先生、俞平伯先生,到后来的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李希凡先生等等,甚至于说咱们政治领袖的参与,更把这个红学热潮给掀起来,这个形成一个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一个群众基础,就是说有许许多多《红楼梦》爱好者在,爱好《红楼梦》不是别人能煽呼起来的,我在这儿推销一个产品,我做什么广告,而是《红楼梦》本身具备这样的魅力,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同,所喜好,所以说红学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 那么索隐派它作为另一个历史流派,怎么说呢,概念是怎么说的,索隐就是因为第一,《红楼梦》有许多谜,曹雪芹有许多谜,《红楼梦》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那么有许多人,就是说作者在前面有一个误导就是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这种情况下,有好多人,就要去索隐《红楼梦》背后隐去的真事到底是什么,然后就出现了种种说法。 最早可能是乾隆54年出现了“张侯家世说”,就是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里边提出来的,张侯大家比较熟悉,就是看过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边的有一个张勇,历史上实有其人,当时在平“三藩”之乱的时候,他立过战功。那么往后,实际上最早前面还有一个是纳兰明珠家世说,纳兰明珠大家看二月河的小说也都知道,就写了他的家史,有的时候是明珠,有的时候是他的儿子纳兰性德。那么还有一说,前一段《宰相刘罗锅》放得很火,说是和珅家世说,等等,实际上说它隐去的真事,也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 所以说,它索解背后隐去的真事,恰恰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上文史不分的概念所造成的,就是说小说起源于什么,起源于什么时代,现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像张老师、段老师他们专门搞小说史,都知道这个,有的说起源于史,有的说起源于神话等等,有说是起源于先秦散文。但是呢,看看那个都是翔实的,它真正成熟是从唐传奇开始,小说开始成熟起来的。但是呢,中国古代也就是说把小说叫做野史,就是说它是补正史之不足,所以文史不分家的观念,造成了中国人一种观念,就是说小说是来源于历史,它是写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文人在那儿编造的故事,当然编造故事有的是虚空架构,有的是按照生活的真实,来艺术地升华,来写成的小说,那么就形成了这一流派。 还有一个咱们传统的汉人解经,就是分为古今两大学派,就是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古文学家是依据版本,依据事实来考证这个书的真伪,这一段文字的是非真假,那么今文学家的,当时新文学家都是一帮“中央委员”一级的政治家,他要求的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他所以解诗经的时候,就枉加阐释,那么这种传统继承下来到宋代这个时候,王安石他们搞变革的时候呢,解经的时候,都是随意而为。我怎么阐释这个,甚至我可以说,一直发展到咱们建国以后,1949年以后,对《红楼梦》的阐释都有他们共同的性质,就是说我随意而解《红楼梦》。文学艺术研究创作,要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有这样的要求,那么阐释必然是歪的。那么实际上说到考证派,考证派推翻了索隐派的妄言,他注重事实,他从古文学家那儿流变来的,可是当胡适这一派,就是新红学派,把曹家和《红楼梦》里面的甄贾两府等同起来的时候,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不过是说蔡元培他们这一派,索隐的是明珠家世,什么康熙朝的政治小说等等,他索隐的是曹雪芹的家世,根本的区别在于混同了文学与生活的界限,混同了文学与历史的界限,《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 关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我研究的不太多,他写过一篇就叫做《〈红楼梦〉评论》。那么这一篇文章呢,在当时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他是不同于评点派、索隐派的观点的。我接着刚才孙玉明先生说的,索隐派里边有一种意见,就是认为《红楼梦》里边写的就是明珠家世说。写的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在清朝是个有名的词人,那个词写得相当好,那么王国维先生我觉得他的这个观念很重要。他就说《红楼梦》里面写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一些诗词的一些思想色彩,那么和纳兰性德。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妻子就去世了,去世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词,来悼念他的妻子,有名的像《金缕曲》。那么王国维先生他就认为,《红楼梦》里边的一些感情色彩和纳兰性德的词是一样的,就是相通的。但是他认为《红楼梦》里面所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绝对不是纳兰性德和他妻子的那种感情。所以他认为《红楼梦》是中国的一大悲剧,是悲剧里边的悲剧。我觉得《红楼梦》我写的是什么?《红楼梦》写的人生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大概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今天我们有这样一种意见,这个观点大概最早的可能来自于王国维先生的那个意见,因为王国维先生他是一个文字学家,他是一个古典文献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文艺批评家,所以,他的眼光我觉得比索隐派的那些蔡元培先生,沈瓶庵这些,比他们要高得多。 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这部书很薄,它这书最早写成的时候,1904年,因为他这个书的问世的时间,那比索隐派的那两部代表作品,就是蔡元培和王梦阮比他们那个要早十几年。所以中国的《红楼梦》研究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像王国维这样有理论的有系统的这种评论,应该说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很有价值的这种评论,给冲淡了。大家所喜欢的、大家所关心的就是贾宝玉到底是谁,贾宝玉是不是顺治皇帝,林黛玉是不是就是董鄂妃。 大概像蔡元培先生他那个《石头记索隐》大概是1917年的时候,其实他比王国维那个已经晚了很多了。但是他这个一出来以后,就把王国维先生非常重要的这部著作就给冲淡了。那么你谈到王国维的这部著作我觉得在中国,它不光是红学史上的一部有标志性的一部理论著作,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是站得住脚的,也是很了不起的。那么就研究《红楼梦》而言呢,他是第一个是有系统地来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的。整个《红楼梦》已成为一个学问,它的理论价值得到阐释,这个王国维是功不可没的。另外他也是第一个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的,他引用的是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他们的这种哲学观点用来研究中国的《红楼梦》,宿命的、悲观的。这是很了不起吧,我们现在要引进西方的理论技术,那王国维那个时候就已经引进得非常成功了,已经拿来了。 所以这个著作在《红楼梦》研究当中是功不可没的,那么它里面所讲的问题我的看法它是一个美学角度的评论文章,它虽然讲人生,说《红楼梦》写的就是人生的这种,人生有欲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永远是痛苦的,这是他的观点。人就像钟摆,钟的摆是一样的,摆过来摆过去的话,都是在痛苦欲望之间,不会超出这个。所以他认为他用这个观点解释《红楼梦》,就比如像贾宝玉看到他的未来就是贾雨村贾政第二,他不愿意再走这样同样的路。 贾宝玉越是有欲望,他希望过那样的生活,他希望得到像林黛玉那样的爱情,那么这些又是不能够实现的,所以他就永远在痛苦当中,所以他最后讲到了,贾宝玉最后怎么办呢?出家是一种解脱,人生是永远不能摆脱痛苦的,因为你人生老是有欲望,欲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所以就是永远是痛苦的。那么怎么才能够解脱呢?就像贾宝玉那样,这是他特定的想法。但是我觉得《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不在于这儿,在于《红楼梦》的美学的批评,美学的鉴赏。他提出来就是中国两部悲剧作品之,一个是《桃花扇》,孔尚任的长篇传奇;另一个就是《红楼梦》,而且他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样引进悲剧的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王国维是首功,地位是很高的。 对于王国维先生这边,首创之功不可没,我承认。但是我觉得现在红学界对这篇文章评价非常高,他当时之所以没有引起反响,后继无人的原因:第一是当时咱们的留学生太少,了解欧美的人还太少,那么它引不起反响;第二是他这个文章现在仔细读一读,给我们现在研究界基于用欧美的方法,弗洛伊德、尼采的理论来肢解文学作品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王国维先生是一个大学者,他驾驭起来游刃有余。就说让你读着非常什么,他纯粹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解释人生可以,来解释《红楼梦》不可以,《红楼梦》虽然写的是一部人生的悲剧,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那种思想和叔本华是不一样的,叔本华所谓是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来自于欲望。这样解释人生,我觉得有时候行得通,可是《红楼梦》表现的不是这样,《红楼梦》表现的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是美中不足的。人生许许多多的美的东西被毁灭,它又无可奈何,无法挽回这样的一首悲歌。我是这样想的,所谓的是人间倒有许多乐事,只不过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是当时那个石头动了凡心要下凡的时候说的那一番话,在曲子里面也唱到了“叹人生美中不足今方信”,有的版本是“叹人间”,实际上还是一个道理。 通过《红楼梦》的描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痛苦烦恼,有许多欢乐欢笑和幸福,大观园里面的描写,许多情节的描写,令人羡慕、令人向往,令人忘忧,忘却痛苦的,可是这些东西恰恰被毁灭了。这由此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由此观照到整个自然宇宙。为什么花开了它要凋谢,为什么人年轻的时候那么漂亮她要老,为什么人有生还有死,为什么还有四季的变化,等等东西。他在探索自然,所以它通过黛玉之口对天发出问苍天这样的话。他是一种无可奈何,所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人死去,人老去,无可奈何世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毁灭了。真善美,是他所赞美的,假丑恶是他所谴责的,他在挽留世界的一切,他在哀叹世界的一切。包括贾宝玉的心劳力竭、无可挽回,无可奈何。当然最后论主题思想,从《红楼梦》产生以来,甚至每一部小说,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流传到今天我们在座的甚至我跟我两位老师,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刚才张老师已经谈到了说《红楼梦》是一部人生的悲剧,我也承认,但是我们关于人生的涵盖的那个内涵又不一样,那么我只是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来。 张俊:我觉得是这样的,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观点来看,可能有它的缺陷。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肯定它首创之功。因为他是研究《红楼梦》里边,段启明先生讲的那个,是第一个把西方的美学观点,引用来评价《红楼梦》的,这一点是应该对它肯定的。至于说它这个里边有些观点,那么今天我们可能不认同,到了今天可能有一些并不见得同意,这是很自然的,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咱们改革开放以后,那么引进一些西方的一些观念,我们研究《红楼梦》。实际就是说在当时的时候,西方有一些文章写得还是很好的,我们看不着。在1975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一个汉学家,《红楼梦》研究家余英时先生,他写了一篇论文,就是《〈红楼梦〉里面的两个世界》,这一篇论文在当时反响很大。他讲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是什么,一个是大观园里面,一个是大观园外。大观园里就是“情”的世界,就是感情的世界,大观园外就是“礼”的世界,礼教统治的世界。 段启明:这“两个世界”我有点想法,我觉得,我等着孙玉明来批评我呢。我觉得这个大观园是不是能够跟外边的社会分开,它是另一个世界,这个值得研究。余英时先生这个讲法是影响非常之大的,在海内外影响都很大的。因为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受之者,独宝玉而已”。那么它所说的这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个“华林”是包括了大观园的,而且从贾宝玉的生活来看,贾宝玉主要生活的是大观园嘛,不是说他跑外面去了,受了种种的挫折或者怎么样,那么他对于人生的感触,他对于人生痛苦的深切的体验,就是在大观园生活所获得的。所以大观园并不是什么理想的地方,更不是说超脱了现实的一个什么理想的地方,它跟《牡丹亭》里边那个梦里面的那个东西,它不是一回事,它是实实在在地写了这么一个生活的环境。而贾宝玉所蒙受的种种人生的这种苦难,对于人生的这种感触,就是在大观园当中生活所得到的,所以它跟外面呢,是有一个围墙,但是就是说这“两个世界”是从什么意义上来讲这两个世界,如果说是把外面的大观园外面的当作是一个现实的充满矛盾、充满痛苦的社会,而大观园里面是一种理想的、是一种欢乐的,那我觉得不太符合这个事实。大观园里面的血泪,它真正感染了贾宝玉,所以贾宝玉对于人生最后采取那么决绝的态度,就按现在的120回本子来看吧,它也是毫无反顾地走了,更不用说,到底是曹雪芹的原著最后是“悬崖撒手”,只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他对于这个生活简直是彻底地否定了。所以大观园没有使他得到什么,大观园墙里像墙外一样使他失意。 余英时把《红楼梦》硬性地划为两个世界,恰恰是没有考察一下中国小说或者戏剧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恋情要有一个特定的场所,有的是作家的虚构,有的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几个地方,梦里边,代表作《牡丹亭》;妓院里边,从《霍小玉传》、《李娃传》一直到后来的《杜十娘》的故事。再一个在后花园,才子佳人后花园,还有一个,一层关系就是表兄妹,在那个时代,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像贾宝玉那样,在内闱厮混,作者要回避年龄,让这些人做许多大事,说出许多大人才能说得出来的人生哲理的话。甚至可以推荐王熙凤这样的一个人去协理宁国府,那么贾宝玉的年龄会太小吗,这时候就淡化它,写成了大人,但要让他在内闱厮混,有跟一帮女孩子在一块儿的条件的时候,就要把他的年龄给缩小。那么大观园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在《红楼梦》以前的后花园、寺庙、妓院或者梦里边,它给《红楼梦》里边的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场所。青石板上长不出树苗来,它先给你提供一片沃土,然后再培植这一棵爱情的苗子。那么大观园呢,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而前面我也谈到了,《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生的悲剧,是人生、人世间、自然界中一切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悲剧,它通过薛蟠打死人,让宝钗进了北京,通过林黛玉丧母,也把她弄到京,全集中到贾府这个大舞台以后呢,男女主人公所谓的这一干风流冤家就能聚到一块儿来,才演出这一台戏,最后通过元妃省亲搭了一个更大的非常漂亮的一个大舞台,让这些男男女女、少男少女们在这儿来演出这一出人生悲剧。那么大观园很美好,里边的生活非常美的,充满了欢声笑语,但里边也不是没有矛盾的,里边的矛盾很多,到抄检大观园,可以说是一个信号,是第一缕秋风吹来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百花凋谢,万木凋零。那么它前边竭力渲染大观园的美好,渲染人生的美好,恰恰是美好事物渲染到极点的时候,被毁灭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让人叹息,比如你走到路上看到一棵野草的时候,你踩它一脚就不会介意,当你看到一朵漂亮的小花的时候,你可能会珍惜它、爱惜它。当你养一盆非常名贵的鲜花的时候,你也会爱惜它,当它一旦没养好,它死去的时候,你这种悲痛才是由衷的。所以说我觉得呢,余英时先生划分这两个世界,是无道理的,他恰恰是搭起一个美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男女主人公被毁灭,青春的包括爱情的,人生的一切东西被毁灭,大观园里边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两个世界的划分,我觉得是太绝对的。 段启明:我肯定一点就是说,把中西文学进行比较这种研究道路是绝对可走的,绝不荒唐,绝不是荒唐的。因为运用西方的理论,甚至和西方的文学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本来是从王国维以后就有这样一个传统的,我们只是在60年代前后,那个时候不开放,那种情况下,固步自封,那个时候出现了,那是一个逆流。所以说吸收西方的观点,跟西方的文学进行比较,这个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研究方面。我刚才说,王国维1904年写《〈红楼梦〉评论》,到1920年,我记得有两篇文章,其中特别是有吴宓先生,学衡派的吴宓先生,吴宓先生写过一篇《〈红楼梦〉新读》。这篇文章是1920年写的,那完全是一个跟西方文学的一个比较的研究,这个时候已经是很正常了,而且我们看那一代的学者,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子的,外语也不行,说到西方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王国维、陈寅恪这一代学者你去数吧,都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等等,至少会一门外语,这才是真正的学者,而且是留过洋的,但我们这一代客观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没有留洋,我们到农村劳动了,只能是用“土八路”的方法,所以也不怪我们,所以这也是我们学术传统上的一个断裂,我还没说完呢,你让我再说两句,你老是脸背过去,我也没法跟你交流。 学习西方的东西的话,跟西方的作品进行比较,是绝对应该进行的,可能有些有的时候它做的不太符合规范,就是说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的文学,也不是文学的比较,那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比较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些东西,就是现在我们要力求做得规范,它是有一个方法在里面,不是拿过来什么就可以的。 孙玉明:谈到比较文学这一块儿,我还是有一种感觉,我们收到大量的来稿当中,根本没有理解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它应该如何运作,就是非常机械化地比较。比如说比较贾宝玉《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那么贾宝玉有几个女孩,光源氏有几个女孩,贾宝玉如何疼爱女孩,光源氏如何疼爱女孩,不是这样比较法。如果说能深入到两国文化的同异中去,比如说《源氏物语》产生的那个特定的时代,日本那边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什么状况,那么《红楼梦》产生的这个时代,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再比较点其他东西,谈点文化的流变,或者是两国文化上的差异,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

天涯社区怎么样?大家给点意见啊?

呵呵,天涯,还好吧,我混了五年,目前还在混。总的来说,天涯的文章比较有深度,聚集了一大批各专业的人才,属于比较成熟的社区,基本上能够满足多数人的网上交流需求;而猫扑则比较适合于年轻人,属于纯娱乐的论坛。

这是我的天涯资料:

拉卓神父 个人信息
性 别: 男 上站次数: 2798
注册日期: 2001-6-29 12:42:00 姓 名: 神爹
最新上站: 2006-6-17 13:47:00 省份(市): 天津
回复次数: 2665 最高学历:
发表论题: 191 婚姻状况: 已婚
出生日期: 1971-11-14 从事职业:
用户状态: 个人得分: 2227
电子信箱: 邮件联系 所在城市: 天津
网络寻呼: 个人主页:
本人爱好: 阅读、收藏、天主教
座 右 铭: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
个人描述: 简单人,平常心。
社区职务: 天涯婚礼堂首席版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