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主编

2023-12-09 14: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主编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政法学院主办的法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原名《政法学刊》,1994年改为现名,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原为季刊,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

陈虎的发表论文

1、《论判决的修辞》,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万字;2、《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核心)2003年第1期,1.6万字;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4、《刑事诉讼配偶作证资格与作证义务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美国辩诉交易的结构性缺陷及其法律规制》,载《检察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6、《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载《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7、《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诚信原则》,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四川大学出版社;8、《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视》,载《青年法学》2003年春季号;9、《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审查》,载《人民检察》(核心)2006年第21期,0.5万字;全文1万字收录于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10、《证人拒证行为不应犯罪化》,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0.8万字;11、《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本土化为背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2期,2万字;12、《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译文,波斯纳授权翻译),载《诉讼法学研究》(核心)第1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万字;13、《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1万字;14、《论司法鉴定制度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载《湖北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约0.4万字;15、《侦查程序比例原则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3万字;16、《被害人权利宪法化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3期;17、《宪法与刑事诉讼书评》(译文),载《公法研究》2007年卷,1万字;18、《律师工作成果豁免原则研究》,载《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万字;以上仅为已发表的文章,目前还有若干篇文章拟由核心期刊发表。

冯玉军的代表性成果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4部,普法类专著2部,主编教材、杂志和论文集6部;主持2008年度司法部法治理论重点项目1项(《宗教活动法律化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以实证分析与成本效益评估为中心》),主持完成国际横向交流课题2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民法律意识调查》和《邯郸市电子政务和信息法制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法治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委托科研课题1项(《东亚法学研究和法治问题初探》)、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青年科研课题1项(《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青年课题1项(《法经济学课题体系与案例教学》),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5项;在《新华文摘》、《中国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和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和入选论文集10余部。 《法经济学范式》(个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个人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个人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个人专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朝阳法律评论》第一期(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4月版。《法经济学应用研究》论文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版。《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范例》论文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其中收录本人文章《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笔谈》。《美国法学经典论文选:以最高引证率为依据)》(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美国法律思想经典》(编选),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公平与福利》,【美】路易斯·卡普洛 斯蒂文·沙维尔/著 冯玉军、涂永前/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美】安·塞德曼 罗伯特·塞德曼/著 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银行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证券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保险法律基础知识》(主编),金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体系、结构》论文集,副主编,60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沿研究》论文集(副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8月版。《正说明清九大奇案》(个人专著),黄山书社2009年1月版。《衙门里这些事儿——法律大讲堂》(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单双号限行与公民社会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2.“中国都市住宅立退问题に関する法律的経済的分析”(日文),载日本国《山梨大学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008年7月出刊),西村幸次郎、格日乐合译。3.“法律全球化的可能之道与东亚法治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学术》(2007),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4.“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5.“在改革发展中体现中国特色——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述要”,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6月30日07版。6.“西法东渐与学术自觉:中国移植外国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9期。7.“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载《青年记者》2008年3月。8. “论东亚共通法的建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10.“让人说话,天不会塌——解析‘表达权’”,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1月30日。11.“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与物权法的完善”,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12.“公平还是福利?这是一个问题”,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13.“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10月5日)。14.“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3万字,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15.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法制日报》2007-10-21。16.“借鉴国际法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九版“法治”,15000字。17.“如何走出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载《光明日报》2007年5月26日。18.“当代美国法律思想的研究谱系”,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19. “历史”的幻象与超越——“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亚洲的启示”,载《中美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20.“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几大盲区”,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6月4日,B4版,2000字。21.“奥林匹克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4期。22.“法律发展理论的论证及其应用”,载《中国法学文档》第二辑(2006年)。23.“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华侨大学法学论丛》2006年第1卷。24.“略论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载《法学家》2005年第2期(总第89期)。25.“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6.“论体育法与人权保护”,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7.“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5.11。28.“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5日。29.“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成人高教学刊》2005年第1期。30.“权利、权利与利益的博弈——《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法经济学分析”,载《洪范法律评论》2005年(总第3期)。3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法学理论2005”,编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精品与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法经济学范式研究与理论阐释”,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33.“法律与全球化的实现途径刍议”,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34.“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弗莱德.H.凯特/著 冯玉军/译 周静/校,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35.“‘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收录《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版。36.“略论法学研究范式的历史类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37.“法律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回顾”,载吕景胜等主编《法学理论前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38.“‘法治’的历史阐释及其对现实的启示”,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39.“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及其超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季刊)2003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7。40.“世界法的研究进路及其历史检讨”,载《金陵法学评论》2003年春季卷(总第5期)。41.“法理情深 终生求索”,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4期(总第79期)。42.《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载《法学家》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3.4。43.“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2002年第4期。44.“法律市场论略”,载《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45. “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46.“世界法的学说史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47.“爱国与守法”,载2001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48. “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49.“合同法的交易成本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50.“后现代法学理论述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51.“西部大开发的法制研究视野”,载《发展》2001年第12期。52.“法制改革及法治化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原载《天府新论》2000年第2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思路》2001年第3期。53.“论法律均衡”,《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4。54. “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载《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3期。55. “合同法的经济学透视”,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56.“论西部经济发展的法制促进”,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57.“物权法的经济学透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58.“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经济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59.“法律经济学论略”,原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兴学科》1999年第4期。60.“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导论”,载《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61.“论西部法律文化与区域法制创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62. “西部法律文化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载《天水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63.“论经济法律效益的实现”,原载《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8年第4期。64.“论经济法律成本函数及其降低方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65.“中国西部社会法律意识变迁及其特征”,原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收录于《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66.“西部法律文化的地缘特征”,载《发展》1998年第11期。67. “‘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8期。68.“中央法与地方法的经济分析”,载《发展》1998年第7期。69.“‘严打’的经济学分析”,载《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70.“融资租赁的经济法律分析”,载《发展》1997年第7期。71.“试论经济立法与节约交易成本的关系”,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72. “论经济立法中的交易费用规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73.“经济法律的效益功能分析”,载《兰州学刊》,1997年第6期。74. “当前的受贿和挪用公款犯罪初探”,载《发展》1997年第3期。75.“中国亟需建立特色法律援助制度”,载《发展》1997年第9期。76. “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与效益法律观的确立”,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77.“典当业的法律思考”, 《发展》1996年第7期,收录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6.7。78.“法律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载《兰州学刊》1996年第3期。79. “经济立法的效益浅论”,载《法律与社会》1995年第6期。8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1.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编马长山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章。参编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两章。参编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源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章参编徐孟洲主编:《实用法律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三章,并担任电视播讲。参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法律基础》(专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三章。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测试题解”,载曾宪义总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自测试题题解》,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编写“法律硕士考试法理学串讲讲义”,载曾宪义主编《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串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参编石天杰主编大学用马列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译稿),载入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论文“现代法治的价值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孙国华 冯玉军),载入曹建明主编《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论文“西部法律文化的培植”,载王文学等编《中国西部开发与法律制度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论文“论西部发展的法律促进”,载《宏观经济法制文集》(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编),2001年1月。论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日三国关系评析”,载《奇观、壮举、伟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论文“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分析”,载《挑战、机遇、改革》,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拥军的主要著作

1、王肃元、刘光华主编:《经济法案例教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姚建宗主编:《法理学》(新世纪法学创新教材),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邹晓红主编:《外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5、姚建宗等:《新兴权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试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刘艺工合著),载《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3期。2、《关于人民陪审制度难以执行根源的探讨》(与刘艺工合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卷1998年第6期转载。3、《从辛普森案透析美国的诉讼机制》,(与刘艺工合著),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4、《试论英国商法的演变、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5、《试论现代欧美商法的发展趋势》(与刘艺工合著),载《经济与法》1999年第2期6、《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7、《从美国的陪审制度看司法公正》,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载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9、《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收录于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10、《阴阳与因果:从民族思维模式对中西法律文化的一种解析》,载《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12号(总第1卷、总第1期)11、《法学家之死与法律信仰》,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9月30日法治时代版;《清风苑》2004年第6期转载。12、《建构良法要尊重人性的逻辑》,载《检察日报》2003年7月30日法辩版。13、《“春秋决狱”的现代司法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9月22日法治时代版。14、《由武松杀嫂而引发的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1日法治时代版。15、《鸣权利民,言法兴邦——记吉林大学法学院张文显教授》,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7日法治时代版。16、《司法仪式的文化意蕴》,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3月31日法治时代版。17、《口号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6日法律服务版。18、《定分止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3月26日法律服务版。19、《磨坊主告倒国王》,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日。20、《国富民强的法宝》,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6日。21、《愚公新说》,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13日。22、《形式正义》,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4月21日。23、《重刑未必灵验》,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4日。24、《法律主体的变迁》,载《深圳法制报》2004年5月17日。25、《社会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的第一属性》(与叶美红合写),载《经济视角》2004年第2期。26、《民情:美国民主与法制的土壤——《论美国的民主》读后》,载《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与侯学宾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CSSCI)28、《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民事主体制度与理念的历史变迁——对法律“人”的一种解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05年第7期“热点推荐”栏目全文转载;29、《论市民社会的权利——对个人、社会、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2005年第4期。30、《论权利的生成》,载《学术研究》(CSSCI)2005年第8期。31、《权利研究与中国劳动法观念的更新》,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32、《论人类的权利》,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与侯学宾合写)33、《中国古代自然法中的人权思想》,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2月12日法治时代B2版34、《银行的VIP是对谁的VIP》,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9月28日理论与实践版35、《西方性犯罪的立法的特点》,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21日海外法域B4版36、《抓好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流研究基地》,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7月21 日高校观察版(与黄文艺教授合写)37、《包公误判》,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17日法治时代B2版。38、《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的特点与趋势——关于完善我国当前性犯罪立法的特点与趋势》,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7期(CSSCI);收录于何勤华主编:《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版。39、《判例法在中国的实行与缓行》,载《政治与法律》(CSSCI)2006年第6期。40、《宽容与不容:现代社会法对性调整的特点与趋势——以性权利为视角的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2006年第6期。41、《平凡中的伟大》,载《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5日“绿海周刊”版。42、《掀开男权主义的面纱——对中国当代性犯罪立法文化的解读与批判》,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收录于何勤华主编《混合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43、《从意识到话语:性权利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与周绍强合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CSSCI)。44、《性权利存在的人性基础》,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摘要。45、《从斗争到合作:权利实现的理念更新与方式转换》(与郑智航合写),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46、《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理学:1978—2008》,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与刘雪斌、封霏合写,第二署名)(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47、《我国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CSSCI)。48、《我国法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49、《从传统到现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CSSCI)。50、《权利与权力的分野与暗合——对个人与国家权利关系的一种解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CSSCI)。51、《中国环境法治的理念更新与实践转向——以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转型为视角》(与郑智航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52、《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警示》,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6期全摘要。53、《婚姻的起源与婚姻形态的演变——一个突破功能主义的理论解释》(与桑本谦合著),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卷》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54、《当代中国法律中的“政治人”影像》,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法理·法史学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55、《民情:美国陪审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土壤——对提高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运行效果的一个有益的启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秋季卷。(CSSCI)56、《当代中国工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载《行政与法》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工会工作卷》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与陈雷合著)57、《性的自治与规制——在法律规则的视野下对性权利的一种解读》(与付中强合著)(CSSCI),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期。58、《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基于陪审复兴背后的思考》,载《法学》2012年第4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全文转摘。59、《自私的基因与两性的博弈:人类婚姻制度生存机理的生物学解释》,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CSSCI)60、《主体性重建与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向》(与郑智航合写),载《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CSSCI);《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收录。61、《“政治之重”与“司法之轻”:我国当下人民陪审的制度价值和社会基础》,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5期。(CSSCI)62、《转型社会中的性权利》,载《人权研究》2012年总第11卷。(CSSCI)63、《亲属相奸何以为罪——乱伦罪回归中国刑法的深层思考》,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CSSCI)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机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CSSCI)65、《“孝”的法治难题及其理论破解》,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0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1期摘要。66、《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讲“孝”》,载《大众日报》 2014年01月26日67、《“规训”的司法与“被缚”的法官:对法官绩效考核制度困境与误区的深层解读》(与傅爱竹合写),载《法律科学》2014年第6期。(CSSCI)68、《“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CSSCI)。

冯辉的主要论文

1、史际春、冯辉:《论错法如何纠正》,《新视野》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论点摘编。2、史际春、冯辉:《“问责制”研究——兼论问责制在中国经济法中的地位》,《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3、冯辉:《“经济安全问题”的语境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4、冯辉:《政府强制拆迁应遵循公权与私权的对立统一》,《北京房地产》2009年第2期。5、史际春、冯辉:《改革开放30年:应运而生的中国经济法》,《朝阳法律评论》第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6、冯辉:《制度、制度竞争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纪念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7、冯辉:《中国经济行政法的语境透视与变异解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8、史际春、肖竹、冯辉:《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冯辉:《论经济法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中的功能》,《理论界》2008年第11期。10、冯辉:《论企业的公平借贷权》,《月旦财经法杂志》2008年第13期。11、冯辉:《“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物品难题的法经济学与法社会学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12、冯辉:《论民族性格对法律移植的影响——理论与模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3、史际春、冯辉:《论物权关系的法律调整——以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功能协调为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14、史际春、冯辉:《经济法与经济法治》,《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15、史际春、张扬、冯辉:《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地方经济法治》,《法学家》2007年第5期。16、周万春、冯辉:《论信贷公平的实现障碍及其法律对策》,《云梦学刊》2007年第5期。17、刘士平、冯辉:《试论当前行政法制度的变迁——从两起个案谈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8、刘定华、冯辉:《论信贷公平》,高晋康、谈李荣主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冯辉、赵迅:《试论当前国内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策略?缺陷、成因与弥补》,《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20、骆悟捷、冯辉:《论烟草专卖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21、蒋悟真、冯辉:《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论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22、刘士平、冯辉:《农业产业化中的纠纷及其法律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23、冯辉:《论国际法的理念》,《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4、刘士平、冯辉:《关于“教委指定行为”的法律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