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西南民族大学期刊分类

2023-12-11 11: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西南民族大学期刊分类

是的,人文社科版是 CSSCI核心和北大中文核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4年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吗

经查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不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内

复合影响因子:0.325
综合影响因子:0.204
主办: 西南民族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2843
CN: 51-1672/N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曾用刊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时间:1975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期多长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出版地方:四川

快捷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4-3926

国内刊号:51-1671/C

邮发代号:

创刊时间:1979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A4

审稿时间:1-3个月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的代码是10656。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简称“西南民大”,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高校。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

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

2008年6月,新校区北区行政大楼投入使用,学校主体正式转移到新校区。

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9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总部竣工。

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年10月,学校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同年,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2020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西南民族大学入选。

2021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新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办学条件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下设25个二级学院,88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50余人。有54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8人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或称号,66人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或称号,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3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四川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金融学、法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动物科学。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金融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四川省级实验重点示范中心:生物资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彝语、数学分析、宗教学原理、藏族文学史、藏传因明学、兽医微生物学、民族法学、汉彝翻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个案工作、民俗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动物传染病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当代中国经济、禽病学、藏文文法、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藏文历代名著选、世界文化史、五明概要。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畜牧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民族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生态学、音乐与舞蹈学、建筑学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保险、法律、农业推广、兽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翻译、会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学。

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法学、草学、公共管理、化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

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民族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2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智库、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彝学机构“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培育):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动物科学。

国家民委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新型研究智库:四川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羌彝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抗逆牧草种质创新及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9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中外文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纸质报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40020GB,电子期刊2.6万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含多种文字及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

图书馆设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购置了85个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了13个特色数据库。其中《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期文献保障建设系统(Calis)特色文献资源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

学术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连续多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认定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期刊数据库。文章被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研究中心、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外文摘期刊收录。

《民族学刊》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中国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300余人次留学生。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图案由航空港校区南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造型为弓箭,又是“MD”即“民大”拼音首字母的合成图案。徽志中心的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徽志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生辉的寓意。

西南民族大学校徽图案由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造型为蓄势待发的弓箭,又是“md”两字母的合成图案,即“民大”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图中心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校徽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化成的寓意。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的长方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中央印有学校全名。

精神文化

校训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日。

'中文核心期刊要揽2020版心理学类期刊有多少'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核心期刊表 排序 中文刊名 学科门类: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A/K,Z 1 中国社会科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 学术月刊 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 社会科学 9 南京社会科学 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2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探索与争鸣 16 文史哲 17 天津社会科学 18 社会科学战线 19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1 学海 22 江海学刊 23 社会科学研究 24 浙江社会科学 2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7 学术研究 28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9 人文杂志 30 求是学刊 31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 学习与探索 3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 广东社会科学 36 贵州社会科学 37 中州学刊 38 江苏社会科学 39 江汉论坛 40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41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4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 河北学刊 46 思想战线 47 东岳论丛 4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9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0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1 社会科学辑刊 5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3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