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关教育科研的论文

2023-12-06 12: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有关教育科研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 必要性 误区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2)

《浅析阻碍当前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摘 要】云南省因为地域因素、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职业教育存在很多缺陷,导致专业设置与学生就读就业产生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对云南省的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云南省经济结构、社会因素、学校基本情况、家庭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方面,分析当前云南职业教育的问题所在,希望能对云南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结构 专业设置 学生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6-02

据资料记载,我国的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最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来说,还有许多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本文谈谈笔者对阻碍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 经济结构因素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紧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又反过来有力地推动本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尤其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更加活跃,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杠杆。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个神奇而美丽、让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但因为地理位置和其他诸多因素,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这几年虽然大批的新型轻工业不断崛起,但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中,真正靠农业为主的国家并不多,更何况我国“人口多”的实际国情。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又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中考或高考落榜后,不愿意在家“务农”,都去发达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打工。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进入职业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生源。现在边疆农村常有句话:“现在年轻人想找个对象,都要到大城市去找啰!寨子里连个‘做种’的年轻男女都找不着了。”虽然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这在边远山区确实是个事实。为什么好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乡呢?笔者经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云南省大部分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区,父母世代以农业为生。这些年轻人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通过书本或网络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不愿意继续操持父母的“事业”,都想到外面发达地方闯一闯,感受新鲜事物。

第二,虽然这几年云南的工业化在逐渐发展,但总体还是以农业为主。企业、工厂等提供不了太多的就职岗位,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而沿海发达城市的许多工厂和企业通过改革开放政策,这些年以惊人的速度在蓬勃发展,特别是许多私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所谓“只要有手有脚、智力正常”不管学历和文凭都可以上岗的岗位,所以大批毕业的学生,甚至文凭都没有的年轻人都涌入大城市“淘金”,这也相应地减少了职业学校的生源。

二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只要他们群体中有人不读书,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也会一窝蜂地跟着辍学,这也流失了一部分学生。现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即使全家人用血汗钱供养出一个大学生,但毕业后他们连工作都找不到的现象,更何况是普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因此,社会上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何必紧巴巴辛辛苦苦去读书,还不如回家种地卖红薯。”

三 学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软硬件条件因素

纵观我国整个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目前,无论是从构建系统、内容完整的职业教育学,还是从职业教育的体系改革和开发模式选择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我国对职业教育进行较大规模的调研并不多,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缺乏及时全面的把握。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业政策,才能步入“快车道”。

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无疑是职业教育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省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设置专业以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工、广播、汽车修理等为主,忽视了设置适合农民子弟的专业。而要学这些必须要到特别的农业学校去就读,这类学校到目前为止又限定了毕业分数,而且就业分工也不尽如人意。笔者对云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如下看法:

第一,应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应农村经济主体产业发展的专业,加上常规的几项专业,这样对有部分不想就业或没有岗位的学生,回到家乡也能有所作为。

第二,云南省各县市到目前为止都有中等职业学校,这本是件好事,但现在许多学校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要么学生很少,教师清闲;要么部分专业红火部分专业无人问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各县市的职业学校不要总是以老大自居,“两耳不闻窗外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强做大其中较强的某个专业,对有些还不成熟或学生相对较少的专业,再与其他市县联合办学,采取在本校读一年的基础课,第二年把这部分学生送到与其联办的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学习。这样既不浪费资源,也可留住学生,减少教育经费投入并达到资源共享。

第三,缺少相关的硬件设备。个别职业学校为了学校的命运和生源,到处做假广告,只要学生想读的专业学校几乎都有。但把学生招进来后,根本无法上课,连最起码的硬件设施、实践操作也没有,让学生失去兴趣,只好退学。这种做法不仅害了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声誉和威望,对于个别职业学校的此种行为,国家应该坚决杜绝并给予严厉的打击。

第四,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目标不明确。有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放弃或松懈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虽然学生在技能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因品行问题,用人单位不得不将其解聘;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德育素质,没有把技能抓上去,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其岗位而被用人单位解聘。因此,要做到德才兼备、标本兼顾,学校需下苦工夫。

四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农民终于尝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他们的甜头。边疆许多地方出现了有些家长为了供养子女和老人,双双到开放城市打工、挣钱,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少年”现象。而留下的这部分少年儿童,在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和必要的亲情管教下,逐渐变成“问题少年”。有些家长虽然在身边,但因为忙于挣钱,也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再加上社会的各种不良风气等,当学生出现违纪或出现厌学状态时,有些家长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安慰和教育子女,相反用“不想读就别读,不听话就别读”等消极方法对待,也给职业学校带来了一定困难。

五 学生自身因素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等。又因为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因此,有些学生即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在理想、行为、纪律、自律、品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校学习也不用功,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的恶习也影响了一部分其他学生。同时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 结束语

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和工资效应。但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云南省属于边疆省,经济、科技相对落后,职业教育的起步比其他发达省份晚。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下,切实有效地研究、制订出适合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案(如所办专业与农村、农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等),使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既能学有岗位、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也能提高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促进云南省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教育科研论文有哪些题目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 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 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历史教育科研论文?

为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多样化功能,认真落实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关键词】历史课堂;德育教育;体会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按照道德规范的社会关系,道德情感有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 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影,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弭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 *** 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 *** 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 *** 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 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