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经济问题探索发表记

2023-12-06 17: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问题探索发表记

经济问题探索是c刊。

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

c刊有:理论学刊被踢出成了扩展,统计与决策、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中国出版、学习与实践。

简介

《经济问题探索》自创刊以来,积极刊发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各界人士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经济问题探索》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

《经济问题探索》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经济学的新发展、介绍国内外经济学思潮、流派,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我刊立足中国,面向国际,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经济问题探索的刊物定位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较注重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关注当今国内外经济热点,立足我国现实,致力于发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文章。融现代感、前瞻性、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于一体。采用大十六开国际流行版。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视觉敏锐,时代信息强,知识面广,可读性强。共设有10多个栏目,并根据国内外关注的教育热点、发展的焦点问题,灵活安排栏目容量。 关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推动中国区域教育和谐发展,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以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提供高品质教育资讯,构建充满活力的权威媒体平台。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力求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四大特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交流有关科技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实践经验,探讨各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推进国内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陈文科的人物经历

陈文科研究员从1980年第6期《经济问题探索》发表《人民公社必须实行政社分开》一文算起迄今,他对农业、农村问题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1985年,重点是研究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特别是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问题。其代表作有:《试论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的多样性》(《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第1期),《论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特点》(《学术论坛》1984年第3期),《完善农业联产承包制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论丛》1985年第6期),《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引进家庭经营的实质及意义》(《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等。第二个阶段是1986─1991年,重点研究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特别是县经济体制改革,其代表作有:《中国县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中国县经济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江汉论坛》1986年第4期),《农村商品经济体制与第二步改革》(《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7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双重任务与阻滞改革的宏观因素分析》(《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县改市变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7期)。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至今,则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改革深化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代表作有:《中国现阶段农业家庭经营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年),《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2000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和《中国农民问题》(200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老商品粮基地县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10期),《粮食与90年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形式》(《河北学刊》1995年第1期),《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6期),《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七点建议》(《农民日报》1995年7月26日),《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经济研究》1996年第7期)等。陈文科研究员长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以张老为榜样,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注重中国一类大国发展的全方位研究,其代表作《发展经济学的突破与大国发展的困惑》以及由他主编的《大国发展问题丛书》十本专著,正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在西方经济学中,发展经济学长期处于非主流的从属地位,它主要是新古典学派将马歇尔系统应用于经济增长和不发达经济分析的“副产品”。在后一个分析上,西方发展经济学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它假定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连续与和谐的过程,而忽视了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迈向市场经济的制度障碍;二是它的结构主义分析只涉及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的二元矛盾,而对其他矛盾作了挂一漏万的处理。这样,发展经济学单纯注重资本注入和资本形成率这个“救世良方”,便很难在实践中产生效应。陈文科研究员是首次对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矛盾作全面、科学论断的学者之一。《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按内在逻辑揭示了大国发展的十大矛盾,它们是:人口困惑、结构困惑、生态困惑、灾害困惑、短缺困惑、债务困惑、市场困惑、体制困惑、农民问题困惑以及传统文化的困惑。作者认为:这十大困惑。“至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基本上属于经济因素,第二类,兼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第三类,属于综合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因素。”这样,作者便总结出了他分析大国发展问题的特殊视角,即:分析经济因素应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因素相结合,注重历史因素的分析;分析大国发展的共性因素与分析各国的特殊因素相结合,注重对不同大国的比较分析;分析静态因素与动态因素结合,注意对大国自然地理和资源因素的静、动态分析。作者这样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和多面性,并依此构筑起属于他所有的特殊的改革理论和发展思想。诸如:《论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论中国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的结合》、《论治理改革中的畸变现象》、《经济文化道德化与文化经济规范化》等,都是这种分析方法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陈文科研究员关于大国发展矛盾的剖析及其分析方法,已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更切合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实际。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多元结构在空间上并存的社会,其现代化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从经济学上来看,其传统与法制的、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矛盾,某种意义上也是它的“原罪”。作为一个逐渐改造和剥离的过程,中国的发展将伴随着持续很长时间的改革与社会重新整合,而决不止是一个资本的注入或资本的形成率问题。中国是这样,印度、巴西等发展大国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文化、制度条件各有差异罢了。这种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尽管有别于正统经济学,但它能准确地解析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经济学开始被“本土化”了,以此为基础,真正科学的发展经济学也开始摆脱经济学的从属地位,在中国的土壤上以主流学派的面貌破土而出。这是继张培刚先生以来,陈文科这辈经济学家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曹曼的发表的论著

1、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收录的论文:(1)《光催化氧化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焦化废水》(2)《铁屑固定床治理染料及印刷废水的新方法》(3)《光催化氧化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焦化废水的机理初探》(4)《环境工程及化学工程国际会议的程序》。2、其它论文:(1)《解读中国城市的瑜亮情结》发表于2006年1月的《科技与企业》(2)《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论纲》发表于2006年4月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论环境产业》发表于2006年4月的《经济学动态》(4)《科学发展观与青岛发展》发表于2004年10月的《经济问题探索》(5)《产业体系划分的理论探讨》发表于2004年6月的《经济学动态》(6)《经理人语》发表于2002年第35期《青岛日报》(7)《思考经营青岛》发表于2002年第35期的《招商周刊》(8)《我国环保产业的变迁、发展障碍与走向》发表于2004年4月的《中国环保产业》(9)《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发表于2003年S2期的《上海环境科学》(10)《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思考》发表于2003年3月的《科技管理研究》(11)《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内在机制分析》发表于2002年11月的《中国环保产业》(12)《室内环境学》发表于2001年3月《山东环境》(13)《关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改革的思考》发表于2001增刊的《山东环境》(14)《建设青岛生态城的思考》发表于《2002年环境保护科技论文专辑》(15)《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模式的比较和启示》发表于《2002年环境保护科技论文专辑》(16)《生态哲学与生态产业的衍变》发表于2000年4月的《山东环境》(17)《浅论生态安全》发表于2002年6月的《山东环境》(18)《发展青岛环保产业的思考》发表于2000年第71期的《青岛日报》(19)《虚拟技术刍议》发表于2001年第16期的《青岛大学学报》(20)《催化氧化处理有毒有机物质的研究》发表于1989年11月的第二届全国化学类研究生学术报告会议上;(21)《发展青岛环保产业之我见》发表于2000年11月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文集》(22)《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发表于1997年5月的《工业水处理》(23)《自调压纤维过滤器》发表于1996年6月的《中日水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4)《水中活性艳红K-2BP光催化分解初探》发表于1992年3月的《纺织基础科学学报》(25)《铁屑固定床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发表于1992年10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实践》(26)《废铁屑固定床对燃料废水作用机理初探》发表于1991年11月《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7)《植酸及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发表于1991年3月的《山东医药工业》(28)《分光光度法测定植酸的研究》发表于1991年4月的《青岛医学院学报》(29)《焦化废水中PAH的污染现状与处理方法的探讨》发表于1990年4月的《化工环保》(30)《悬浊液中多环芳烃的状态分析》发表于1990年10月《山东省第三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二册)》(31)《絮凝床》发表于1990年《中国化学会“90”水处理化学讨论会论文集》(32)《简单快速分光光度法测定植酸》发表于青岛市光谱学会1990年年会与分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33)《铁屑过滤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发表于1991年1月《纺织学报》(34)《快速测定植酸盐》发表于1991年2月《粮油食品科技》(35)《sirofloc水处理工序》发表于1991年4月的《环境工程》(36)《一种新的水净化方法——吸附光催化氧化》发表于1991年3月《西南给排水》(37)《废铁屑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发表于1991年1月的《化工时刊》(38)《植酸及其在食品工业和医学中的应用》发表于1989年4月《江城化工》(39)《三十烷醇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发表于1990年2月《化工时刊》(40)《UV+Fe2++H2O2处理焦化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毒物的研究》发表于1990年1月的《环境科学研究》(41)《从粮食浸提液中提取菲酊》发表于1990年2月《粮食与油脂》(42)《用无花果曲霉酸酯水解大豆和棉籽粉中的植酸》发表于1990年3月的《食品与发酵工业》(43)《苏联从棉籽饼中提取植酸的研究》发表于1990年7月《化工时刊》(44)《光催化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毒物》发表于1990年4月的《吉林化工学院学报》(45)《乳化甲醇汽油》发表于1989年5月的《石油商技》(46)《我国中高档抗磨液压油的生产现状》发表于1989年11月的《化工时刊》(47)《氯化亚铜生产的废水与焦化废水互凝处理的研究》发表于1990年3月的《工业水处理》(48)《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迁移及转化》发表于1991年3月的《四川环境》(49)《乳化柴油的研究》发表于1989年2月的《黎明化工》曹曼,女,教授,文学硕士。1979年10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7年6月-1988年8月赴美国留学。现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助理。湖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英语口语等级考试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30年,主讲“高级英语”、“美国文学”、“语言与文化”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的负责人,和省级英语教学团队负责人。 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本套。

郭新华的公开发表论文

1、郭新华,2012,消费者商场“手机钱包”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长株潭试点区域,《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19卷2期.2、郭新华, 2011, 西方家庭债务变动的地区差异与敛散性分析:1995-2009,《经济问题探索》第12期.3、郭新华, 2011, 美国家庭债务变动及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长沙大学学报》第5期.4、郭新华, 2011, 中国家庭债务与劳动参与率变动的非一致性关系----以1997-2009年数据为依据,《现代经济探讨》第3期.5、郭新华, 2011, 中国家庭债务、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的动态相关性分析,《经济经纬》第1期.6、郭新华, 2011, 我国教育对贫困变动的效应分析:1995-2007,《统计与决策》第1期.7、郭新华, 2010, 中国家庭债务、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22期.8、郭新华, 2010, 货币政策与家庭金融资产异动的关联:1997-2009,《改革》第10期.9、郭新华, 2010,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85-2007,《科学.经济.社会》第3期.10、郭新华, 2010,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房价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1997-2009,《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1、郭新华, 20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差距,《经济问题探索》第6期.12、郭新华, 2010, 中国家庭债务和资产积累关系的实证分析:1997-2008,《经济经纬》第2期.13、郭新华, 2010,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等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5期.14、郭新华, 2010, 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第2期.15、郭新华, 2010, 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分析,《统计与决策》第2期.16、郭新华, 2010, 情绪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研究述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7、郭新华, 2010, 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分析,《长沙大学学报》第1期.18、郭新华, 2009,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行为变动:1995-2007,《消费经济》第4期.19、郭新华, 2009, 国外关于教育与贫困变动理论研究新进展,《教育与经济》第1期.20、郭新华, 2009, 西方消费者信心理论研究新进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21、郭新华, 2008, 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分析-以甘肃省为例,《科学.经济.社会》第3期.22、郭新华, 2007, 美国家庭债务变动——一些发现及其解释,《科学.经济.社会》第25期.23、郭新华, 2006,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 《统计与决策》第4期.24、郭新华, 2005, 储蓄决定因素的理论解释与经验研究综述,《商业研究》第2005,23期.25、郭新华, 2005, 现代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生产力研究》第12期.26、郭新华, 2005,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村贫困的减少,《中国软科学》第10期.27、郭新华, 2005, 防治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对策建议,《管理现代化》第3期.28、郭新华, 2005, 中国外汇大幅增长的因素、利弊及管理策略,《投资研究》第2期.29、郭新华, 2005, 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经济与管理》第19,1期.30、郭新华, 2005,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第4,1期.31、郭新华, 2003,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N17》第期.32、郭新华, 1999, 关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期.33、郭新华, 1999,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债管理的启示,《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