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创刊号是杂志的出生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而受到了广大藏书者的青睐,但是,创刊号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识别它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行。下面我们针对不同形式的创刊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封面印有“创刊号”、“诞生号”、“首发卷”等字样的杂志。这种创刊号是最便于识别的一种。但也有一些杂志将改刊号当作创刊号的。如《围棋》杂志更名为《新民围棋》的1994年7月号,封面印着“创刊号”,实际上是总第273期,应为改刊号。它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刊号,仍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封面、版权页或目录页印有“总第1期”字样的。也有一些创刊号是总第2或3、4、5等,这主要与该刊创刊前有几期试刊号有关。3.、封面、版权页或目录页印有“第一卷第一期”或“第一卷第一辑(集)”字样的。这是解放前的老期刊中比较常见的样式。4、增刊第一期(集或辑)。如新体育杂志社1981年出版的增刊《武术健身》5、丛刊第一期(集或辑)。如《电影戏剧》6、有“发刊词”和“代发刊词”等字样的杂志。7、在“编者的话”和“约稿”等文字中说明是创刊号的杂志。8、有些期刊既无总期数又无“创刊号”和“发刊词”等明显的标识,则必须查找工具书或根据后面的期号往前推算。如《书法》和《祝您健康》等等。
创刊号是刊物的总第一期,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她因初次和读者见面,往往要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如办刊的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组成、来稿要求等等,是每一个刊物的出生证明,因此,杂志的创刊号就极具收藏价值。
2000年2月15日《上海译报》曾经报道,日本《东京大学报》曾以100万日圆(约合8.5万美圆)的奖金,征集80年前该报的创刊号 。该报创刊于1920年12月25日,当时的印量达10万,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地震和二次大战致使创刊号至今仍无法找到。
创刊:1988年7月1日
媒体类别:全国性周报,每周3刊(逢周一、三、五出版)。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出日报(如奥运会、世界杯等)
发行数据:平均每期160万份,每周近500万份实销量。
零售价格:人民币2元。
版面:32版(24个黑白版,8个彩色版)
印刷点:全国各省市34个分印点同期印刷、发行、零售。
中国期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中国体育类报刊中影响力、公信力最强的媒体。
体坛周报是中国目前期发量全国最大的综合类体育报,总部在湖南长沙。目前旗下还有《足球周刊》和《全体育》杂志。设有长沙和北京两个编辑部,在世界各个体育强国都有常驻记者,并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报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历史:
1988年7月1日,体坛周报创刊于长沙。当时周发行量仅5000份
1993年成为独立经济实体,当时期发量为30万份。
1997年底,期发量为120万份,即成为当时期发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
2001年创下了平均期发量160万份,最高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
2002年,改版为每周三刊。
创刊号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她因初次和读者见面,往往要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如办刊的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组成、来稿要求等等,是每一个刊物的出生证明,因此,杂志的创刊号就极具收藏价值。
辞海》对于报纸号外的解释是:“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后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报社)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的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名。”
报纸号外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内容必须是重要新闻和特殊事件;二是时间应在两期之间临时出版;三是无编号。(有无期号不重要。)
报纸号外有2大特性:
1)号外大都免费赠送;
2)有的以“重大消息”、“喜讯”、“特大新闻”、“特别报道”、““特刊”等字样,虽未标明“号外”2字,都应视为“号外”报。
报纸的号外,在新闻学中有着严格的定义和范畴:“报社因需要及时报道某项重要消息而临时增出的小张报纸,因在定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故名。”
在电视没有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还没有出现之前,《号外》就承担着最快速度报道新闻的作用。《号外》的版面一般与原有报纸的版面大小相同,有的时候只是原来报纸版面的一半。过去,《号外》都是套红印刷,现在一般都采用彩色印刷,为了引人注目,“号外”二字要比原报头的字体大,标题和图片的处理也要具有视觉冲击力;文字的使用不仅要简洁明快,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震撼力和鼓舞性。
所谓“停刊号”即指报刊停办的最后一期,亦叫“终刊号”。一般报刊停刊后几近消失,永不再生;但也有的停止一般时间后又“复刊”的,如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后很多报刊被近停刊,国家级报刊只留下诸如“红”极一时“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与《红旗》杂志),其他报刊到70年代后期或80年代初时,才纷纷复刊复出。还有的刊物停刊同时又“改刊”的,如《红旗》杂志在上世纪90年代改为《求是》杂志,并在主办机关、编辑体例和文章内容上有些微妙变化。
徐一冰的青年时代,正值外侵辱国,他以“东亚病夫”为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进大森体操学校,立志体育救国。三十三年(1907)回国,主张“强国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人种不强国家安赖”,积极提倡体育教育。1908年2月28日,与徐傅霖、王季鲁等在上海老西门林荫路首创中国体操学校任校长,是年秋又在西门外白云观南增设女子部。前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校长、女子体育教育家陆礼华即为徐一冰的学生。南浔浔溪女校的体育活动,在先烈秋瑾的倡导,徐一冰的指导下,得到发展。为宣传和发扬近代体育,1914年3月徐一冰与王文濡任主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刊物一《体育杂志》及我国第一张体育专业报纸一《体育界》。在《体育杂志》创刊号发表了中国体操学校二期生程鸣声撰的《中国体操学校夜行军记》,介绍了当时的军事体育训练。由徐一冰携领一期生,徐傅霖统领第二期生,举行夜行军的演习情况。在出版广告中有徐一冰编写的多种体育教材,如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体育教程》、《课堂运动法》、《学校游戏法》、《小学游戏法》;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小学体操范本》、《女子小学体操范本》、《瑞典式疗病体操》、《兵式教练》、《普通体操》、《舞蹈全豹》等。此外为推广白话文,还与王文濡、沈伯经合编《南浔白话报》。他撰写的《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及《体育与武力辨》,其论点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由于徐一冰办学有方,成绩卓越,民国3年(1914)大总统黎元洪颁给了《教思无穷》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颁给他一等文虎章和七等嘉禾章。中国体操学校在上海因受校舍及场地的限制,难以发展,况徐傅霖及王季鲁已相继离校,由徐一冰独自支持,遂决定迁校到南浔。他承担了筹资,建新校舍及迁校的全部工作。选新校地址于南浔西庄村,占地50亩,新校舍与场地建设于民国9年(1920)春全部完成,迁校顺利,秋季如期开学。教育部亦批准立案,名中国体操专门学校,为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大专学校。由徐一冰担任校长。所聘教师全是名流,学校声誉甚好,四方报名入学的十分踊跃。 徐一冰不仅是体育教育家,也是儿童职业教育家。他从日本回国之初,为家乡贫寒子弟改造旧学,在百间楼河乐长板桥堍办了一所养蒙学社,后因与学制不符而停办。同时感觉到贫寒学生不仅需要教学,还须要解决就业问题,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民国3年(1914),他拍卖家产,促使地方士绅拨助经费,在洗粉兜慈荫庵创办了南浔贫儿教养院,简称贫儿院,自任校长,夫人陶莲雅担任管理员。贫儿院分高初级两班,高级班学龄自12-15岁,初级班自6-11岁,纯供贫寒孤苦无依的少年儿童入学,供膳宿,上午课堂知识课,下午工场买习,半工半读。分藤工、竹木工、纺织印染工(以织毛巾为主),尚有音乐科,教铜管乐器,成立西乐队,为婚丧喜事人家有偿服务,开南浔文明之风。此外,徐一冰还担任南浔高等小学校长,他身兼三职,工作繁重,致积劳成疾,于民国11年(1922)11月在南浔病逝,终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