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1950年创刊,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新体育》题写了刊头。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当年唯一的体育刊物《新体育》杂志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重要思想。这一题词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高宗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
出任国家体委主任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体育工作是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管的。1952年七八月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荣高棠,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芬兰的赫尔辛基,参加了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回来之后,团中央向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呈送了一份报告,建议在政务院下设立一个与各部、委平行的全国体育事务委员会,并提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最好是请贺龙(1896—1969年,湖南桑植人,开国元帅)那样的一位将军来担任”。
当时,贺龙还在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但他一接到国家体委主任的任命,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之中。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贺龙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不久,国务院任命蔡廷锴、蔡树藩、卢汉、黄琪翔、荣高棠为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非垢任国家体委秘书长、黄中为副秘书长。
薛明(贺龙夫人)后来回忆说:“贺龙对国家体委这个班子是满意的,很喜欢。用他的话说: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团结的班子。他们相处很亲切、自然,形成了一个拳头。”
兴建北京体育馆
旧中国留下的体育场馆寥寥无几。在北京,除了1937年始建的先农坛体育场之外,再没有一座体育场馆,甚至连一个带有看台的篮球场都没有。贺龙和国家体委的其他领导同志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北京修建一个设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的体育馆,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
荣高棠和黄中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终于在天坛东侧找到了一块空地。他们向贺龙汇报说:“地皮找到了,但是我们没有施工力量,也不懂建筑。”于是,贺龙想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万里曾经担任过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在重庆组织过城市建设。当时,万里正在外地出差,贺龙立即打电话,请他筹建北京体育馆,万里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就回到北京。不久,贺龙又调来了曾经参与修建重庆人民大会堂的张一粟,协助万里工作。
北京体育馆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由北京市设计院设计,大通公司施工。贺龙只给了他们一年的工期。设计人员加班加点,只用了3个月就绘制出了体育馆的各种图纸。贺龙不仅亲自审查图纸,就连馆用沙发、茶几的样式,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参加施工的几千名职工努力奋战,节假日也不休息。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贺龙经常到工地去看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他们说:“这个工程,是体委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体育馆,一定要建好,按时竣工。中央和北京市许多部门都支持你们,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北京体育馆于1955年4月落成。
创办《体育报》
贺龙在建设体育场馆的同时,还抓了《体育报》的创办。贺龙认为,要广泛吸引体育人才,建立新中国的各级体育机构,重要的问题是要大张旗鼓地向全国人民宣传体育运动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热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号召各界支持体育工作。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战线应该有自己的一张报纸。
1958年初,贺龙专门向周恩来请示了这一问题,周恩来说:“我们国家这么大,是需要有一张体育报。你们向中央写报告嘛!”4月初,国家体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由贺龙面呈周恩来。6月下旬,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创办《体育报》。贺龙请毛泽东为《体育报》题写了报头,请朱德题了词。
1958年9月1日,一张套红的《体育报》创刊号送到贺龙面前,他立即高兴地阅读起来。第二天清晨,贺龙就给报社打去电话表示祝贺。贺龙指出,报纸就是喉舌,要走在前面,鞭策我们的工作,“要大胆地办,把《体育报》办成6亿人民的报纸”。从此,《体育报》就成了贺龙必读的报纸。他一般都在晚上看《体育报》,一旦发现有了进步或者出现了缺点错误,就打电话给报社负责人,及时予以表扬和指导。在贺龙的关心和支持下,还创办了《新体前杂志》和《中国体育》杂志(英文刊物)。
不拘一格揽人才
贺龙认为要创造一流的成绩,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在国家体委初创时期,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几乎每个体育项目都缺少教练员,优秀的运动员更是屈指可数。为此,贺龙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气魄和胆略,力排众议,不拘一格,大胆地选用了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迅速把新中国的体育队伍建立起来。
贺龙团结了一大批国内的体育人才,吸引了许多流落海外的体育人才纷纷归来报效祖国。经过贺龙、国家体委和各省市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国家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网球队、体操队、游泳队等,在1954年前后相继充实和组建起来。
独特的管理方法
贺龙长期带兵,深知一支军队要有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过硬的军事技术、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同样,一支体育队伍在比赛中,特别是强手如林的国际比赛中,要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也必须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因此,贺龙借鉴军队的管理方法,努力把各运动队培养成国际一流的体育队伍。
在运动员的训练上,贺龙主张训练难度要大幅度地超出比赛的难度,这样才能够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技术,与世界强手相抗衡。贺龙把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的“三从”(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原则,加上“大运动量训练”,归纳为“三从一大”原则,运用到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中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来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不怕”(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的口号。贺龙特别强调反对“骄”、“娇”二气,他说:“骄气要不断地扫,才能不断进步,这个问题对体育队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都要练成武松,不能成为林黛玉。要敢于和强手比,把世界强队比下去。我们的腰杆要硬,胆子要大,心要细,既要有打虎的功夫,又要有绣花的功夫。”
世界上第一本杂志是1704年在伦敦发行的一个期刊叫《
回顾
》。
1833年来华普鲁士牧师
郭士立
在广州创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
中文杂志
。
至于哪个是
新中国第一
期杂志,
出版史
里好像没有说~
全国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在天灾、人祸、战争重重折磨下的中国人民,体质虚弱,形容憔悴,被人辱为“东亚病夫”,运动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同当时的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奥运奖牌榜上始终是“零”的记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同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0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新体育》杂志亲笔提写刊名。1954年,党中央转批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并批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指明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极大地鼓舞了体育工作者的斗志,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带动女子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很快便使解放前的所有项目的最高记录得到了刷新。此时,女子体育竞技运动也有了新的突破:田径运动员郑凤荣,1957年在柏林国际田径比赛中,以1.72米的成绩获女子跳高第一名。同年在北京市田径运动会上,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女选手 。被称为“报春的燕子”。标志着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8年到1976年,是中国各种政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体育事业跌宕起伏,遭受严重摧残。女子体育也随着全国体育的发展呈现波浪起伏之势。在1959年到1976年间,虽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获。在中国运动员获得的22项世界冠军中,女子占7项,达总数的31.8%;在获得的43个世界冠军人数中,女子有13人,占总数的30.2%。其中,女子定点跳伞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射击也屡破世界纪录。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上,邱钟惠获得女子单打冠军;潘多与队友同登珠穆朗玛峰,激励了全国人民;继而,女运动员在第27届、28届世乒赛和1965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的超凡表现更令人惊喜 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蓬勃发展。在1979-1983年,国家体委对体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试点,使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举世瞩目。在1984-1992年体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格局。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女运动员在继女排获得世界冠军之后,相继在第23、24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1984年以后,女子多数项目在世界体坛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综上所述,建国以来,中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6-1983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男运动员优势明显高于女子。这一阶段,中国运动员共打破108项世界纪录。其中男运动员为73项,女运动员为35项,女运动员占32.4%;共获得83个世界冠军,其中男运动员53人,女运动员为30人,女运动员占36.1%。第二阶段是1984年以后。女子项目的优势逐渐赶上和超过男子,近二、三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从男、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情况来看,1985、1987年两年男子占有一定的优势(主要项目为举重和航模等非奥运项目),而1987年以后,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的数量明显多于男子。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比活动,是促进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一次大检阅。从1985年以后评比活动的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荣登光荣榜数量也有一定差异:除1987年男子比例大于女子外,其他几年均少于女子,可见女子运动员的表现更为突出。不仅如此,在国际综合赛事设奖较多的田径与游泳的十佳评选中,女子运动员也占绝大多数席位,展现出了中国女子田径和女子游泳项目良好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