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到《男生女生》吧!专门是青少年看的杂志。我也喜欢看,只是文笔还差一点,要不我也投了。
《男生女生》(银版)征稿栏目介绍
◇@心情:网络情感故事。
◇粉红簿:完美动人的浪漫爱情。
◇香满城:真挚感人、让人体味真情的的亲情友情故事。
◇青青柠檬:朦胧青涩、没结果的中学爱情故事。
◇纯爱校园:校园里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
◇嘻哈校园:搞笑轻松的校园故事。
◇三人天涯:三个人的友情爱情故事,多角爱情。
◇落花の意:伤感无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情感故事。
◇草样年华:成长中经历的催人成熟、对人生有所启迪,对青春有所总结的故事。
◇睡不着的海: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的校园青春小说。
◇花开的声音:情窦初开时惶然无措、欲说还休的爱情。
◇下一站…爱情:从亲情到爱情、从陌生到亲密的情感故事。
◇迷你音乐情结:以一首歌曲演绎一段青春故事,故事与歌词内容丝丝入扣。
◇向左走,向右走:或为了学业,或为了彼此,分手结局的爱情故事。
以下类型稿件勿投《男生女生》(银版):
◇散文、诗歌等故事性不强的稿件;
◇一个班级、一个宿舍里人物的片段式描写,并非一个连贯的故事;
◇并非发生在中学生及同龄人身上的故事。
版权要求:原创稿件,专投《男生女生》。
约稿字数:1500-6500字
体裁要求:校园小说,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文章风格:或轻松活泼,或凄美伤感,或浪漫温情,或煽情感人……
稿酬:100元/千字(见刊一个月后付稿酬)
截稿日期:每月12日
投稿E-mail:(每稿必复)
《男生女生》(金版)征稿栏目介绍
◇恐怖校园:依托于校园这个平台,讲述那些发生在学校中的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恐怖之事。
◇惊魂:通过个人或者众人来述说其经历过的骇人的事情。文章要有煸动力,文字要营造出真正的恐怖氛围。
◇玄异:不可思议的恐怖经历,注重情节的神秘感与真实感。
◇灵异:带有神话色彩或鬼怪色彩的,难以解释的故事。
◇悬疑:让人疑惑重重,疑云密布,带着问题读下去的小说。
◇推理:情节环环相扣,故事步步为营,以严密的逻辑性推进故事进展。
以下类型稿件勿投《男生女生》(金版):
◇传统风格的民间传说型的鬼怪故事;
◇童话、低幼风格的奇幻作品;
◇科幻小说。
版权要求:原创稿件,首发专投《男生女生》。
约稿字数:1500-20000字
体裁要求:小说,故事性强
文章风格:恐怖、玄异、诡异。
稿酬:100元/千字(见刊一个月后付稿酬)
截稿日期:每月28日
投稿E-mail:(每稿必复)
《男生女生》(文摘版)栏目介绍
◇情结:年轻人经历的曾经执着、曾经心醉的情感故事。
◇一瓣心香:温馨感人的小故事,让人感受温暖、亲切、友爱的人间真情。
◇温情校园:老师给予学生或者学生给予老师的关心及帮助的感人故事。
◇荧荧星火: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故事。
◇大爱:诠释亲人间最原始自然的亲情的故事。
◇况味:主要讲述的是父母、亲朋及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对他们的欢乐、痛苦、无奈等情感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成长短片:讲述成长过程中有点青涩、有点无奈,令人难忘的故事。
◇走过泥泞: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曾有的那些痛苦、辛酸、遗憾的历程,经过努力最后成功化解。
◇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故事,可以是对话形式,也可以是书信形式,化解生活中的误解与隔阂。
◇华章:港台名家海外华人作家的文章,或华美,或实用。其睿智的思想,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
◇海峡的风:海外中学生及社会的一个断面,都是我们很少听过或从未听过的新鲜的见闻。
◇拨:对中学生在做人处世、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建议和点拨。条理清楚,言简意赅,篇幅短小。
◇一滴水的海:励志类小故事。
◇段子:寓言故事,短小精悍。
◇零距离:双语栏目,偏重励志类。
◇诗赋:现代诗歌。
◇佳话:读者所熟知的人物或者有一定成就的人物的趣事,其人格及魅力由故事可见一斑。
◇风语:流行语、广告语等。
◇麻辣烫:以幽默讽刺的文字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并能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产生思考。
◇双响炮:网络上流行的搞笑帖子,妙帖、趣帖、热帖。
样刊和稿酬
所推荐文章一经采用,会寄付推荐者样刊一本,并按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支付推荐者荐稿稿酬。稿酬一般通过邮局汇款邮寄。
荐稿E-mail:
是正规杂志,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综合图文科普月刊。
《知识就是力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凝聚了众多科普工作者的心血,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其、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白春礼等都为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目前活跃在中国科学界的不少专家,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读者,许多科技人才也是从小看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喜欢上科学,最终走进科学殿堂的。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经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 。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Verulam)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St.Albans)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